小说现代化论文_李东若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说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现实主义,鲁迅,意识流,意象,中国,象征。

小说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若[1](2018)在《沈从文《看虹录》及其小说现代化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看虹录》是作家沈从文非常特别的一篇小说作品。《看虹录》以其耳目一新的小说结构、内容和语言特色,体现了作家在小说现代化创作方面的积极尝试。《看虹录》呈现了沈从文特定生命阶段的特殊情感历程,也借此展现了其对于理想生命形式的新的吁求。《看虹录》是一篇充满着实验色彩的别致小说,因其所具有的实验色彩,其缺失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不容回避的。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对沈从文的小说作品《看虹录》展开相关解析。(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郭恋东[2](2018)在《意识流与中国小说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描述人物心理和思维过程的文学形式,意识流在世界文坛的出现意义深远,同时意识流以其对人类"自我"的强调以及在叙事模式上体现出的抽象性又可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锋。中国意识流小说经由明末精神自传的兴起,清初自白散文的出现,清末心理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而于"五四"新文学时期诞生,并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熟。其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文学内部。意识流小说及其前驱期作品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过程正是中国小说叙事由外在真实向内在真实转变的过程。采用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对人物的动态心理进行描摹和呈现促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而由此造就的真实、丰富、立体的现代人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正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美萍[3](2015)在《当代西藏汉语小说现代化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西藏汉语小说对西藏现代化进程的探索与表述无疑是对西藏现代化进程积极参与和有益的文学探索,丰富并发展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昂扬的、浪漫主义讴歌式言说的单一角度,发展到西藏新小说时期徘徊在传统文化的神秘与审美现代性反思之间的张力诉求,另辟蹊径在20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女性叙述的突出,在现代性的显现与遮蔽之间均作了积极的探索。这种现代性言说的努力与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本论文试图从现代性这一角度分析当代西藏汉语小说现代化诉求的历程。(本文来源于《西藏文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乃禹[4](2012)在《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尤其是文学方面,由于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借助文字这一重要文化因素,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这种情况到近代开始发生改观,一向兴盛的两国文学交流轨迹从比较文学上所说的“影响关系”逐渐演变到“平行关系”。这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韩均遭到了西方列强或日本的殖民侵略,由此两国文学交流的传统关系被迫中断。而两国积贫积弱的封建统治阶层无力抵抗而面临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此后,门户开放,“西风东渐”,印刷技术的发达催生现代报刊杂志陆续出现,稿酬制度的确立使作家们有了职业身份,新式教育与现代都市的形成为小说的变革带来了广大的阅读受众,同时域外小说的翻译活动给传统小说以刺激和冲击,从此中韩小说逐渐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边缘化地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也就是在此过程中,中韩小说开始了现代化转型之路。两国小说的变革既呈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和同步性,同时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而对这种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分析及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就成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与说明,并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内容、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本论文分为五章予以具体探讨:第一章对中韩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期的相似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救国之路的探索,现代报刊杂志的创办与职业作家的出现,新式教育与现代都市的形成带来的小说阅读群体,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等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以梁启超为个案研究,分析了梁启超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考察了梁启超的着述及思想在近代韩国的传播接受,接着分析了韩国近代着名思想家、小说家申采浩对梁启超理论和思想的接受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文体和小说类型的角度探究了梁启超对韩国小说变革产生的作用。第叁章重点阐述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同一性。从继承传统、肇始现代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两国小说的过渡性特点。同时着眼于小说观念、语言载体、创作技法等方面,全面探究了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同一性。小说观念上,两国都经历了抬高小说地位的过程;语言载体方面,开始了向白话文过渡的尝试,为以后两国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创作技法方面,主要是在翻译小说的刺激和启迪下,两国小说在叙述模式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于古代小说的新特点。第四章着眼于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差异性。从主题意识、文学格局、文化冲击以及政治事件等方面详细阐明了两国小说转型的差异性。主题意识方面主要是“讽刺谴责”与“爱国新民”;文学格局方面关注了两国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对立批判”与“共生并存”;文化冲击方面主要探讨“儒家思想”与“西方宗教”的文化碰撞在中韩两国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政治事件方面则是两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大事件“五四运动”和“叁一运动”对文学产生影响的比较。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同一性与差异性产生的内外原因。首先是通俗小说的推动作用。中韩两国小说观念从“救国新民”的政治高度回归娱乐、消遣的本体特征,既是受小说自身发展规律制约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反过来,现代通俗作家强调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小说的审美艺术特征,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现代化转型的步伐。同时两国的通俗小说作家作为启蒙主义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已经具有一种很强的现代性意义,为后来两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推进了两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和西方文学也对中韩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推动了中韩小说的现代化转型。中韩两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也基本上重复了日本小说的发展路径,走了一条小说政治化的道路。同时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等思想观念与科学、民主等意识开始被两国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中韩“半殖民地”与“完全殖民地”之间的差别成为两国小说转型中出现差异性的总根源。正是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使两国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在主题意识、文学格局、文化冲击和政治事件等方面均产生了差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张云霞[5](2009)在《论萧红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民族关怀上不逊色于男性,在对女性的关怀上又有其独特的意义。她的小说是以空间来结构小说的。萧红作为女性作家为中国小说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09年16期)

李雪梅[6](2006)在《《瀑布》:开壮族小说现代化历程的先河》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壮族虽然拥有比较发达的长诗、民歌、民间故事,但现代小说不仅起步晚,而且整个文坛到了六七十年代都未形成良好的气候。60年代初陆地创作出版的《美丽的南方》所流露出的传统思想观念还相当浓重。韦一凡的《风起云涌的时候》则深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概念化的痕迹也比较明显。《瀑布》的出现就如桂林的山一样在壮族文坛上奇峰突起, 挺拔秀丽,它是老作家陆地一生创作的高峰,也是壮族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它开导了壮族小说现代化的历程(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06年02期)

周雨华[7](2005)在《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的佳构——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一文中研究指出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本文来源于《伊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周雨华,刘明丽[8](2005)在《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的佳构——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一文中研究指出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方春荣,胡明贵[9](2005)在《突围中的建构——鲁迅小说《怀旧》之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孤独的 ,他时时处在时代思想的前列 ,他的忧虑与自省超越了同时代其他的任何人。鲁迅又是痛苦的 ,他看到国民的病根、社会的痼疾 ,但又苦于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铲除这些病根和痼疾 ,从而使国民觉醒、民族富强起来。鲁迅是矛盾的 ,他总是处于矛盾的嬗变冲突中(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5年01期)

李建东[10](2004)在《新时期小说现代化的呼唤》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学 ,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到反思、到寻根、到新潮、到新写实等一系列演进过程 ,体现在力图将西方人道主义、现代主义思想引进我国 ,而且又表现出对回归传统的依恋。特别是新写实小说的可贵尝试 ,使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主义 ,但这是现代化基础上的新的现实主义 ,是对小说现代化的呼唤(本文来源于《平原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小说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描述人物心理和思维过程的文学形式,意识流在世界文坛的出现意义深远,同时意识流以其对人类"自我"的强调以及在叙事模式上体现出的抽象性又可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锋。中国意识流小说经由明末精神自传的兴起,清初自白散文的出现,清末心理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而于"五四"新文学时期诞生,并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熟。其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文学内部。意识流小说及其前驱期作品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过程正是中国小说叙事由外在真实向内在真实转变的过程。采用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对人物的动态心理进行描摹和呈现促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而由此造就的真实、丰富、立体的现代人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正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说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若.沈从文《看虹录》及其小说现代化之实践[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

[2].郭恋东.意识流与中国小说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8

[3].李美萍.当代西藏汉语小说现代化诉求[J].西藏文学.2015

[4].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

[5].张云霞.论萧红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J].青年文学家.2009

[6].李雪梅.《瀑布》:开壮族小说现代化历程的先河[J].南方文坛.2006

[7].周雨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的佳构——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

[8].周雨华,刘明丽.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的佳构——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J].绥化学院学报.2005

[9].方春荣,胡明贵.突围中的建构——鲁迅小说《怀旧》之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

[10].李建东.新时期小说现代化的呼唤[J].平原大学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获奖成果(5)河南大学获奖成果(8)河南大学获奖成果(7)河南大学获奖成果(2)河南大学获奖成果(1)河南大学获奖成果(4)

标签:;  ;  ;  ;  ;  ;  ;  

小说现代化论文_李东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