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化合物论文_邹亚丽,王婷婷,唐慧安,呼丽萍,王弋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钒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乙酰,丙酮,胰岛素,脂肪,蛋白,卟啉。

钒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邹亚丽,王婷婷,唐慧安,呼丽萍,王弋博[1](2019)在《抗糖尿病钒化合物类型及降糖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钒化合物能够显着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近年来对抗糖尿病钒化合物的研究多倾向于有机钒化合物,因配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类型。抗糖尿病钒化合物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或通过干预胰岛素信号通路和糖代谢等过程达到抗糖尿病作用,但其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基于钒化合物毒理机制,设计合成合理的抗糖尿病钒化合物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谦[2](2017)在《钒化合物/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大、没有记忆效应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储能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便携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随着电子器件的小型化需求及电动汽车越来越高的续航里程要求,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发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论文以钒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五氧化二钒(V2O5)正极材料和四硫化钒(VS4)负极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V2O5、V2O5/石墨烯(VG)及V2O5/碳纳米管(VCM)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0.2C的电流密度下,V2O5、VG、VCM叁种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0.5 mAh g-1、227.5 mAh g-1和242.3 mAh g-1;经过50次循环后,纯V2O5粉末和VG比容量分别保持在98.8mAh g-1和187.0mAh g-1,这表明石墨烯包覆对V2O5电化学性能有显着的提升;VCM在经过8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23.8mAh g-1,进一步提升了材料性能。在10C下进行倍率测试时,纯V2O5粉末、VG及VCM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1、75.2及109.3 mAh g-1。与纯V2O5颗粒相比,VG表面包覆的石墨烯可以改善电极的导电性,为锂离子和电子的迁移提供路径使其有效传输。相对VG,VCM表面多孔微球结构更有利于电解液渗透到整个结构中,以保证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充分接触。故VCM拥有更优秀的电化学性能。2.研究了V2O5微球(VM)及V2O5微球/石墨烯粉末(VMG)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0.2C下,VM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43.6 mAh g-1,在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98.4 mAh g-1,VM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6.7mAh g-1,在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27.2 mAh g-1。在5 C、10 C以及20 C下VM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5.0、26.8和14.6 mAh g-1,而VMG则达到191.6、156.2和117.1 mAh g-1。与V2O5颗粒相比,VM是由纳米颗粒组成的微球结构,表面凹凸不平,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增大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VMG除了以上优点,在水热过程中氧化石墨烯(GO)上众多含氧官能团作为成核点,减小了颗粒尺寸并使其分布均匀,在电化学反应期间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改善其可逆容量,增强性能。同时VMG被石墨烯层包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得到增加并防止V2O5微球团聚,同时进一步抑制了V2O5的体积变化,进一步增强其电化学性能。3.通过水热制备了二硫化钒(VS2)、VS4/石墨烯(VSG)及叁维VS4/石墨烯(3DVG)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在水热过程中,GO被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同时制备出VS4。研究表明: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VS2、VSG、3DVG叁种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4.7、502.4和985.1mAh g-1,在2 A g-1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3、397.5和588.8 mAh g-1。因为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并且可以作为柔性包裹层来抑制VS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了负极材料的性能。3D多孔的石墨烯进一步增大比表面积以增加电解液的浸润,同时提供更多的空间对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进行缓冲保护。(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0)

胡霞,刘竟成,于游,卞卫霞,杨晓改[3](2016)在《双乙酰丙酮氧钒化合物通过降低激素敏感酯酶和脂滴包被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具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在异丙肾上腺素刺激下的脂肪分解(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而脂代谢紊乱在二型糖尿病中也普遍存在。尽管基于其类胰岛素效应,多种钒化合物被作为潜在的抗糖尿病药物进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涉及其抑制脂解的效应及机制。本工作用高糖和高胰岛素共同刺激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使其形成胰岛素抵抗状态,来模拟II型糖尿病的病理状态,并用油红O染色以及在胰岛素处理下Akt,AS160和GSK3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作为模型的确认指标。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VO(acac)_2都可以通过降低激素敏感酯酶(HSL)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的磷酸化水平而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解。此外,研究还显示,尽管VO(acac)_2对Akt的激活程度相对于对照胰岛素敏感的脂肪细胞显着降低时,它对脂解的抑制率也并未降低,这提示此化合物在胰岛素抵抗状态还可通过Akt非依赖的路径抑制PKA的活性。本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钒化合物的抗糖尿病机制及钒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为抗糖尿病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有用的模型。(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11期)

李雪,白力丹,董雅琼,常青,武睿[4](2016)在《钒化合物与肉桂醛共同作用改善β淀粉样蛋白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活力(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症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拥有某些相似的病理机制,因此我们推测抗糖尿病钒化合物可能具有抗AD活性。本文研究了双乙酰丙酮氧钒(vanadyl acetylacetonate,VO(acac)_2)和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对SH-SY5Y神经细胞及AD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VO(acac)_2在微摩尔浓度水平可以提高SH-SY5Y神经细胞及过表达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的活力;VO(acac)_2与CA的联合使用对正常和负载Aβ的神经细胞都具有加和的保护作用。更进一步实验发现,VO(acac)_2可以激活神经细胞中PPARγ-AMPK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导致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的重要酶——GSK 3β的活化;而CA可以恢复Aβ诱导的线粒体分裂,从而增强线粒体功能。此外,VO(acac)_2与CA都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并抑制毒性的低分子量Aβ寡聚体形成。综上所述,VO(acac)_2能与CA协同作用,改善β淀粉样蛋白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本工作为钒金属药物的应用提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10期)

卢金成[5](2016)在《石油中镍、钒化合物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钒元素在石油中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根据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的分析结果,其中具有紫外特征吸收峰的化合物约占总镍、钒的20%~50%,属卟啉类化合物,剩余大部分镍、钒化合物在UV-Vis谱图中无特征吸收峰,通常被定义为“非卟啉”。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发展为镍、钒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是常规镍卟啉及“非卟啉”类镍、钒化合物难以被常规电离源电离,难以通过质谱分析其分子组成。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电喷雾(ESI)技术的质谱新方法,通过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石油中镍、钒化合物进行分子组成表征,并研究了“非卟啉”在UV-Vis谱图中无特征吸收峰的机理。通过向被分析物中加入甲酸铵作为促电离剂,建立了一种基于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源的质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镍卟啉类化合物在石油基质中的电离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解决了镍卟啉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表征难题。该方法能够电离普通电喷雾电离源分析时无法电离的芳香烃类弱极性化合物,方法适用性优于常用的大气压光致电离电离(APPI)技术,是分析复杂体系中弱极性以及非极性化合物分子组成的理想分析方法。另外,发现了镍卟啉类化合物在电喷雾电离源(ESI)中的特殊电离规律,不仅形成质子化的离子峰,还能够产生丰度较高的分子离子峰。通过沉淀、萃取及柱层析等方法从原油中分离出富含镍、钒的组分,结合甲磺酸脱金属反应,利用所建立的甲酸铵为促电离剂的质谱分析新方法,分析了委内瑞拉重质油中的“非卟啉”化合物,在“非卟啉”富集组分中发现了呈系列分布的卟啉类化合物。这一结果为“非卟啉”分子含有卟啉母核结构这一假设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组成证据。选择不同类型的卟啉模型化合物进行混合定量分析,发现混合卟啉的Soret特征吸收峰的摩尔吸光系数小于任意一种卟啉的Soret特征吸收峰的摩尔吸光系数,说明UV-Vis法低估了石油卟啉的含量。研究结果为认识石油中镍、钒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的分子组成及光谱学证据,尽管缺少足够的定量数据证明卟啉结构是镍、钒在重质油中存在的基本形式,研究结果仍为探究石油“非卟啉”存在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完全阐明镍、钒在石油中的存在形态奠定了方法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李逸,刘竟成,于游,卞卫霞,胡霞[6](2015)在《乙酰丙酮氧钒化合物诱导的活性氧生成在3T3L1脂肪细胞脂解和糖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为模型,研究了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钒化合物VO(acac)2引起的活性氧物种水平升高在3T3L1脂肪细胞脂解和糖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结果显示,在高糖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中,VO(acac)2可引起细胞的ROS水平升高;利用NADPH氧化酶的两种特异性抑制剂可降低此化合物诱导产生的活性氧水平。同时,蛋白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ROS水平的下降也可相应降低钒化合物引起的AKT的活性以及脂代谢信号路径中的关键调控蛋白HSL以及perilipin的磷酸化水平;也可引起葡萄糖转运调控相关的AS160和糖原合成有关的GSK3β的磷酸化水平的相应下降。这说明,钒化合物引起的ROS水平的升高应可能作为一个代谢信号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而不是通过其直接作用,从而抑制脂解、促进葡萄糖转运和糖原合成。本研究将为钒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11期)

王子维,王娜,黄美玲,杨晓达[7](2015)在《钒化合物对非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小鼠的长期毒性和降糖效果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钒化合物作为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钒化合物的毒性,尤其是在糖尿病的长期给药中对肾的副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本课题组此前合成了具有良好降血糖作用和低急性毒性的新型抗糖尿病钒化合物BSOV。为了推进BSOV应用和抗糖尿病钒化合物研究的进展,我们以非糖尿病ICR小鼠和II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对象并以BMOV为对照,对BSOV的长期毒性和降糖效果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确认了两种钒化合物在实验期间(6–7个月)都具有稳定的降糖效果。然而,钒化合物的长期使用在ICR小鼠会轻度增强机体的氧化应激,而在糖尿病小鼠则可能会诱发肾间质水肿,这一作用伴随了明显的血清白蛋白偏低。通过饮食中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锌)能够消除小鼠的氧化应激现象,但对于肾间质水肿则无明显改善作用。相对于BMOV,BSOV所导致的肾间质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BSOV是向抗糖尿病钒化合物最终成功跨出的重要一步。(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11期)

王永霞,左明辉,李悦生[8](2015)在《水杨醛亚胺钒(Ⅲ)化合物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钒系烯烃聚合催化剂在工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可用于制备高活性窄分布的聚合物、乙烯与α-烯烃共聚物和间规聚丙烯等.但由于实验手段难以确定钒催化剂活性物种的结构,进一步对催化机理的确认及催化剂结构的改进十分困难.本文运用密度泛函方法对水杨醛亚胺钒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物种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多种活性物种模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此催化反应最有利的活性物种为中性双金属物种a1,a1结构中包含两个连接铝原子与钒中心的氯桥结构.研究同时表明,助催化剂Al Et2Cl的存在不仅加速了钒配合物前体的烷基化反应,同时其对活性物种a1结构中氯桥的形成至关重要.最后还研究了该催化体系的链终止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郭巍,杨晓达[9](2015)在《钒化合物调节RAW264.7细胞中热休克蛋白60诱导的IL-6释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钒化合物是具有前景的抗糖尿病候选药物,但其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I型和II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炎症和自免疫紊乱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关键的内源性促炎因子之一。本文研究了偏钒酸钠和硫酸氧钒两种化合物对R AW264.7巨噬细胞在HSP60刺激下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钒化合物均可浓度依赖的调节I L-6的表达。然而,钒化合物的作用并没有通过NF-κB和PPAR-γ这两种常见的炎症信号调节机制。本文结果提示,钒化合物调节免疫的作用可能与其抗糖尿病药理作用机制有关,值得深入的研究阐明。(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01期)

李莉,颜岩,王大明,郑大方,李激扬[10](2014)在《具有16元环超大孔道磷酸钒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正丁胺、正丙胺和哌啶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具有超大孔穴的开放骨架磷酸钒化合物VPO-n(n=1,2,3),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单晶结构解析等表征.XRD结果表明,VPO-n(n=1,2,3)与报道的超大孔磷酸钒化合物[HN(CH2CH2)3NH]K1.35[V5O9(PO4)2]·xH2O(简称VPO-DABCO)具有相同结构.对VPO-1的单晶结构解析表明,其结晶属于立方晶系,Im3m空间群,晶胞参数a=b=c=2.6586(3)nm,α=β=γ=90°,V=18.791(4)nm3.VPO-1的无机骨架具有叁维交叉的8元环和16元环孔道,以及最大窗口为32元环的超大空穴.详细考察了不同模板剂对合成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胺模板剂可以影响产物的形貌、结构对称性和晶胞参数,并对骨架中孔道的尺寸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钒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大、没有记忆效应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储能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便携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随着电子器件的小型化需求及电动汽车越来越高的续航里程要求,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发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论文以钒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五氧化二钒(V2O5)正极材料和四硫化钒(VS4)负极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V2O5、V2O5/石墨烯(VG)及V2O5/碳纳米管(VCM)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0.2C的电流密度下,V2O5、VG、VCM叁种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0.5 mAh g-1、227.5 mAh g-1和242.3 mAh g-1;经过50次循环后,纯V2O5粉末和VG比容量分别保持在98.8mAh g-1和187.0mAh g-1,这表明石墨烯包覆对V2O5电化学性能有显着的提升;VCM在经过8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23.8mAh g-1,进一步提升了材料性能。在10C下进行倍率测试时,纯V2O5粉末、VG及VCM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1、75.2及109.3 mAh g-1。与纯V2O5颗粒相比,VG表面包覆的石墨烯可以改善电极的导电性,为锂离子和电子的迁移提供路径使其有效传输。相对VG,VCM表面多孔微球结构更有利于电解液渗透到整个结构中,以保证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充分接触。故VCM拥有更优秀的电化学性能。2.研究了V2O5微球(VM)及V2O5微球/石墨烯粉末(VMG)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0.2C下,VM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43.6 mAh g-1,在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98.4 mAh g-1,VM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6.7mAh g-1,在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27.2 mAh g-1。在5 C、10 C以及20 C下VM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5.0、26.8和14.6 mAh g-1,而VMG则达到191.6、156.2和117.1 mAh g-1。与V2O5颗粒相比,VM是由纳米颗粒组成的微球结构,表面凹凸不平,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增大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VMG除了以上优点,在水热过程中氧化石墨烯(GO)上众多含氧官能团作为成核点,减小了颗粒尺寸并使其分布均匀,在电化学反应期间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改善其可逆容量,增强性能。同时VMG被石墨烯层包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得到增加并防止V2O5微球团聚,同时进一步抑制了V2O5的体积变化,进一步增强其电化学性能。3.通过水热制备了二硫化钒(VS2)、VS4/石墨烯(VSG)及叁维VS4/石墨烯(3DVG)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在水热过程中,GO被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同时制备出VS4。研究表明: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VS2、VSG、3DVG叁种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4.7、502.4和985.1mAh g-1,在2 A g-1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3、397.5和588.8 mAh g-1。因为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并且可以作为柔性包裹层来抑制VS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了负极材料的性能。3D多孔的石墨烯进一步增大比表面积以增加电解液的浸润,同时提供更多的空间对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进行缓冲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钒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邹亚丽,王婷婷,唐慧安,呼丽萍,王弋博.抗糖尿病钒化合物类型及降糖机理的研究进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李谦.钒化合物/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3].胡霞,刘竟成,于游,卞卫霞,杨晓改.双乙酰丙酮氧钒化合物通过降低激素敏感酯酶和脂滴包被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具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在异丙肾上腺素刺激下的脂肪分解(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6

[4].李雪,白力丹,董雅琼,常青,武睿.钒化合物与肉桂醛共同作用改善β淀粉样蛋白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活力(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6

[5].卢金成.石油中镍、钒化合物组成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6].李逸,刘竟成,于游,卞卫霞,胡霞.乙酰丙酮氧钒化合物诱导的活性氧生成在3T3L1脂肪细胞脂解和糖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7].王子维,王娜,黄美玲,杨晓达.钒化合物对非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小鼠的长期毒性和降糖效果研究(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8].王永霞,左明辉,李悦生.水杨醛亚胺钒(Ⅲ)化合物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机理(英文)[J].催化学报.2015

[9].郭巍,杨晓达.钒化合物调节RAW264.7细胞中热休克蛋白60诱导的IL-6释放(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10].李莉,颜岩,王大明,郑大方,李激扬.具有16元环超大孔道磷酸钒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及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反应溅射系统示意图不同水热反应温度下生成产物的SEM图,...4 氧钒化合物浓度对 ALP 活性的影...钒化合物的抗糖尿病作用机制2 钒化合物浓度对 PTP1B 酶活性的...不同浓度钒化合物培养后CBRH-7...

标签:;  ;  ;  ;  ;  ;  ;  

钒化合物论文_邹亚丽,王婷婷,唐慧安,呼丽萍,王弋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