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异常论文_吴磊,陈海山,周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冰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极,海冰,东亚,中纬度,通量,异常,环流。

海冰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吴磊,陈海山,周洋[1](2019)在《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指示作用及其可能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和春、夏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变化与夏季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在年际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1950—2014年,东亚中纬度夏季近地面温度明显增暖,并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年际变率最大值的区域主要位于40°N以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春、夏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的海冰也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同时表现出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2)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偏多,通常对应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的东亚中纬度夏季增暖现象;反之亦然。(3)春、季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北极海冰指数(Arctic Sea Ice Index,ASII)高值年(海冰异常偏多年份),贝加尔湖及西南的蒙古高原地区通常为大范围的异常高压控制,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同时由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减弱,有利于东亚中纬度区域的温度升高。而ASII低值年的情形则相反,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受异常低压控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增强,冷空气易向南侵袭,不利于东亚中纬度近地面升温。(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诚,牛涛,陆尔[2](2019)在《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暨中国东部重霾天气形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雾、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变化与东亚冬季风暨中国东部冬季雾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海冰偏少年,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雾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着。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雾-霾日数越多。(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欣欣[3](2018)在《北极及周边地区海冰变异对亚洲冬春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面积不断缩减,不仅使北极气候发生了显着变化,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海冰的急剧消融更是造成“北极放大”现象和中纬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讨了海冰变异对亚洲冬春季气温或降水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从海冰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加速消融,可能是导致中国冬季发生变暖停滞的关键原因。从海冰年际变率来看,冬季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海冰偏多时,次年春季东亚地区偏旱。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作为临近海域,其海冰异常对应的亚洲东部春季降水响应也明显不同。海冰对亚洲冬春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制下游大气环流的间接响应来实现。主要结论如下:(1)1998年以来,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气温趋势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即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以前期3倍速率加速消融,中国冬季由大幅增暖转变为较弱降温趋势,发生了变暖停滞。在变暖停滞期,海冰变化可以解释61.4%的中国冬季降温趋势。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能够激发更多的波能量向下游传播,引起副极地地区极锋急流减弱、青藏高原上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和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发展和维持,导致更多的冷空气从极地向南输送并在东亚地区汇合,造成中国冬季明显降温。(2)在年际尺度上,前期冬季格陵兰海、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海冰异常与东亚春季降水密切相关。前者可以解释后者14%的年际变率。冬春季持续性的海冰异常会在春季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Rossby波列,进而调制欧亚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当海冰偏多时,蒙古高原上空有显着的高压中心,来自其东部的东北风与来自于西太平洋的东南风在东亚地区汇合,东亚上空盛行东风,导致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这种急流的减弱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垂直分布相配合,共同抑制局地对流的发展,造成东亚春季降水减少。(3)冬季北太平洋海冰变化可能也是亚洲东部春季降水异常的前兆信号。当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偏多时,春季鄂霍次克海以西有显着的低压中心,异常南风沿着东海岸将暖湿空气吹向东北亚,在低层辐合的配合下,引起局地垂直对流发展,鄂霍次克海及其以西降水显着增加。当冬季白令海海冰偏多时,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异常偏南风位于中国东部及日本,带来洋面的暖湿空气。在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有利于低层对流的发展,造成东亚春季降水增多。(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吴磊[4](2018)在《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与北极海冰及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50-2014年哈德莱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CRU的近地面温度资料,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方法(EOF)、线性趋势、标准差等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的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北极海冰异常变化对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变化影响的可能途径。最后还通过对1950-2014年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温的异常变化分析发现,夏季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有近似的变化特征,并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其影响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途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夏季东亚地区表现为一致的增暖趋势,其中增暖幅度最大的区域位于40°N以北至贝加尔湖的区域内。1990-1996年之间存在着年代际的转折,90年代后期增温显着。北极海冰在春、夏季的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区域内变化最大,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春、夏季北极海冰指数与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春、夏季海冰异常偏多时,对应着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增暖现象。在北极海冰异常高值年时,东亚中纬度地区主要受反气旋性环流和位势高度正异常的控制,同时西西伯利亚地区则受到了气旋性环流和位势高度负异常的控制,对西伯利亚的阻塞高压有减弱的效果,使得北极与中炜地区之间的对流层低层厚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增强,中高纬西风增强,中高纬经向活动减弱,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减弱以及偏南风异常造成极地南下气流减弱,贝加尔湖西南侧的蒙古高原地区近地面增暖现象增强;在北极海冰异常低值年相反。(3)夏季北半球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海温偏高时贝加尔湖区域的近地面温度增温现象显着。夏季大气环流场在日本以东的海洋上空表现出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和反气旋环流,以及异常的上升环流。由于质量的连续性,贝加尔湖南侧地区则表现出低层的辐散异常,该现象对于贝加尔湖南侧地区反气旋性环流有加强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马威威[5](2018)在《秋季北极海冰对两类ENSO的异常响应及可能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61-2016年Hadley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合成分析了秋季北极海冰对于两类ENSO事件的异常响应特征,并进一步讨论论证了存在这种异常响应的可能影响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在喀拉海海域(60-90°E,70-80°N)的海冰,无论在EP E1 Nino还是EP La Nina年,始终表现为显着的负距平。EP E1 Nino年秋季造成喀拉海海冰异常偏少的物理过程主要位于太平洋区域,西太暖池附近被抑制的对流激发出负位相的PJ波列,在高纬地区形成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形成了由较暖的中高纬地区向喀拉海区的暖平流输送,导致海冰异常偏少。EP La Nina年秋季喀拉海区域主要为来自大西洋开放性海域明显的西风异常,个例分析显示EP La Nina年秋季北大西洋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西风急流中心,与低层西风异常形成准正压响应,有利于北大西洋开放性海域的暖水向喀拉海区域输送,加速了融冰进程。(2)CP型ENSO事件发展年秋季与同期海冰异常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显着。进一步诊断分析CP ENSO个例年海冰异常以及方差变化,在CP E1 Nino个例年秋季楚科奇海域海冰密集度方差变化较小,海冰异常响应较为稳定。但在CP La Nina个例年海冰异常响应不稳定。进一步的环流场分析来看,CPE1 Nino年热带外地区会激发出类PNA位相的模态,但是主要表现于CPE1 Nino更加成熟的冬季,而在本文关注的秋季环流异常场上,类PNA模态在高纬地区的响应没有通过检验,也即为CPE1Nino年秋季高纬地区的大尺度环流场变化较为复杂,个例年的异常变化不一致。所以在CPE1 Nino年秋季楚科奇海域海冰减少的一致性,同CP E1 Nino之间的联系不稳定。(3)引入AM2.1大气模式和NCAR的CCSM4-amip模式(1979-2010)对两类ENSO发展年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响应的可能机制进行验证。AM2.1大气模式在热带外区域表现为“+”“-”“+”的经向叁级子波列,很好地再现了 EP E1 Nino年秋季喀拉海海区存在显着的海冰异常减少的物理过程;AM2.1模式很好的模拟了 EP La Nina年高纬地区秋季异常环流模态,但在数值上同观测仍有差异。CCSM4-amip模式很好地再现了 EPLaNina年秋季高纬地区环流异常。即北大西洋海域存在一个显着的大值急流中心,利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开放性海域的暖水向喀拉海区域输送;AM2.1模式不能很好地再现CP E1 Nino年秋季热带外区域高度场异常,这可能跟CPE1 Nino年的信号不稳定有关。在敏感性试验中可能较难激发CP E1 Nino年的气候异常。但是在CCSM4-amip模式中再现了观测场中CP E1 Nino年秋季热带外区域高度场异常模态,主要表现为类PNA结构,其中高纬地区的响应较弱,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同观测场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CP E1 Nino年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变化同CP E1 Nino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罗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6](2017)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50-2015年间Hadley环流中心海冰和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并从大气环流和净表面热通量两个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发展年的夏、秋季节,EP型与CP型El Ni?o事件与北极海冰异常的联系无明显信号。而La Ni?a事件期间北极海冰出现显着异常,并且EP型与CP型La Ni?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EP型La Ni?a发生时,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关键区海冰异常减少,CP型La Ni?a事件则对应着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地区海冰异常增加。在EP型La Ni?a发展年的夏、秋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平面气压为负异常并与中纬度气压正异常共同构成类似AO正位相的结构,形成的风场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水的输入,同时造成暖平流,偏高的水汽含量进一步加强了净表面热通量收入,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而在CP型La Ni?a发展年的夏季,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关键区受其东侧气旋式环流的影响,以异常北风分量占主导,将海冰从极点附近由北向南输送到关键区,海冰异常增加,而净表面热通量的作用较小。(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期刊2017-09-27)

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7](2017)在《夏、秋季北极海冰异常与秋、冬季青藏高原极端低温日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2年青藏高原125个基本、基准站观测日最高及最低气温数据、Hadley中心月平均海冰覆盖率资料、ERA-Interim的风场、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秋、冬季冷昼和冷夜日数(低温日数)与关键影响海区海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夏、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偏少时,秋、冬季极地和青藏高原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减小,中高纬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增强,北极至青藏高原有明显由北向南波动通量,高压反气旋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与壮大,青藏高原以北风场呈现明显偏北风,Rossby波在青藏高原及其以北地区呈现由北向南波动形式,青藏高原以北的西风带地区Rossby波东传减缓,导致经向活动加强,北部冷空气易于通过气流向高原侵袭,秋、冬季青藏高原低温日数将偏多。(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罗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8](2017)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50-2015年间Hadley环流中心海冰和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并从大气环流和净表面热通量两个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发展年的夏、秋季节,EP型与CP型El Ni1o事件与北极海冰异常的联系无明显信号。而La Ni1a事件期间北极海冰出现显着异常,并且EP型与CP型La Ni1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EP型La Ni1a发生时,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关键区海冰异常减少,CP型La Ni1a事件则对应着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地区海冰异常增加。在EP型La Ni1a发展年的夏、秋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平面气压为负异常并与中纬度气压正异常共同构成类似AO正位相的结构,形成的风场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水的输入,同时造成暖平流,偏高的水汽含量进一步加强了净表面热通量收入,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而在CP型La Ni1a发展年的夏季,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关键区受其东侧气旋式环流的影响,以异常北风分量占主导,将海冰从极点附近由北向南输送到关键区,海冰异常增加,而净表面热通量的作用较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9](2017)在《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各层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海冰密集度、北极涛动(AO)资料,采用标准化、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气温的异常年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北极涛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关系极其密切,而且温度越异常,这种关系越密切;当9-11月巴伦支海海冰和喀拉海海冰的密集度小时,相应冬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对流层中高层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大,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异常发展,东亚槽偏强,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易造成气温偏低;反之气温易偏高。进而说明前期9-11月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海冰密集度的大小对吉林省冬季冷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7年02期)

罗蕊[10](2017)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及其二者对东亚冬季风的协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ley环流中心海冰、海温资料和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线性回归和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 1950-2015年间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通过数值实验尝试解释其物理机制,并针对气候效应,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北极海冰对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协同作用。结论如下:(1) ENSO事件与北极海冰联系的异常信号主要表现在其发展年的夏、秋季节,尽管冬季是ENSO事件发展的盛期,但此时北极海冰已经进入全年最稳定的状态,年际变率最小,受ENSO影响无明显信号。在东部型(EP)与中部型(CP)ENSO事件中,暖位相ElNino事件不管EP型还是CP型,它们与北极海冰异常的联系自发展年的夏季至秋季都无明显信号;而冷位相La Nina事件发展年的夏秋季节,北极海冰出现显着异常变化且EP与CP La Nin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 EP La Nina发展年的夏秋季节,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关键区海冰异常减少,CP La Nina事件则对应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地区海冰异常增加。从大气环流和净表面热通量两个角度来看,EP La Nina发展年的夏、秋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激发遥相关波列,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平面气压为负异常并与中纬度气压正异常共同构成类似AO正位相的结构,形成的风场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水的输入同时造成暖平流,偏高的水汽含量进一步加强了净表面热通量收入,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在CP La Nina发展年的夏季,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关键区受其东侧气旋式环流的影响,异常北风分量占主导,将海冰从极点附近由北向南输送到关键区,海冰异常增加,而净表面热通量的作用较小。(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AM5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信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当分别以EP和CP La Nina夏秋季节的海温异常作为唯一的外强迫源加入到模式中时,不管是EP还是CP La Nina事件,在海冰变化的关键区从低层到高层,大气环流以及温度场的结果都有利于海冰的减少或增加,且该模拟结果与实际合成情况极为相似,说明北极海冰变化关键区及其附近的大气环流异常,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作用的结果,海温异常激发了大气的遥相关,改变了极区局地的大气环流异常,形成了促进海冰增加或减少的环流形式,最终导致关键区海冰的变化。(4)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变化以及La Nina事件都是是影响东亚冬季风变化的重要因子,当二者同时作用时,东亚地区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并东扩南下,显着的北风分量引导冷空气沿着该高压东部向南爆发,增强了东亚冬季风,使得冬季东亚地区出现显着降温,且EP La Nina事件与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减少对东亚冬季风加强的协同作用明显大于两个因子分别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海冰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雾、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变化与东亚冬季风暨中国东部冬季雾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海冰偏少年,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雾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着。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雾-霾日数越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冰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磊,陈海山,周洋.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指示作用及其可能原因[J].气象科学.2019

[2].陈诚,牛涛,陆尔.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暨中国东部重霾天气形成的作用[J].大气科学学报.2019

[3].李欣欣.北极及周边地区海冰变异对亚洲冬春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4].吴磊.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与北极海冰及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5].马威威.秋季北极海冰对两类ENSO的异常响应及可能影响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罗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2017

[7].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夏、秋季北极海冰异常与秋、冬季青藏高原极端低温日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7

[8].罗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J].海洋学报.2017

[9].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J].气象灾害防御.2017

[10].罗蕊.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及其二者对东亚冬季风的协同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自1978年11月至2007年9月的海冰延伸和...月全球850hPa经向风场对南极#~月份全球85ohPa经向环流场对南极...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输出的气温场的差...年后哈得孙湾5~8月海冰异常...月份500坤a大气环流场对南极#~

标签:;  ;  ;  ;  ;  ;  ;  

海冰异常论文_吴磊,陈海山,周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