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客户思维,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树立客户思维,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一、树立客户思想 迎接入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秦庆[1](2019)在《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良好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得整个高等教育行业进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不仅有利于公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本文运用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成果对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发展现状、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及美誉度。从案例分析入手,分析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对为贵州省民办高校的发展有所助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介绍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的相关概念。再分析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的现状、以及提升效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之后使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利用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理论成果对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的现状进行分析,再访谈法,立足实际,为分析找现实支撑,从宏观到微观,最后依据之前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所用理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找出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效益的路径选择。全文根据上述思路,分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即解释论文中的有关概念与理论,如品牌,学校品牌,学校品牌经营等理论以及解释学校品牌经营的价值意义。第三章、国内外典型民办高校及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本章是通过从分析国内外典型民办高校学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再到介绍贵州省民办学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和问题,具体了解贵州省民办学校品牌经营效益的发展现状和困境。第四章、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多方面找寻提升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中存在问题与困境的原因。第五章、民办学校品牌经营效益的案例分析。即以贵州X学院、贵州Y职业学院、贵州Z职业学院作为案例,立足实际情况,从学校发展历程,品牌经营效益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效益的路径选择。本章是基于论文前几章的研究,立足于案例分析的实际,有针对性的从加大品牌经营的投入、塑造品牌内容、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逸帆[2](2010)在《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发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WTO和WHO对我国烟草行业的影响和压力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全球控烟运动的不断高涨,客户关系管理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烟草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到烟草经营管理工作中来,分析研究我国烟草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工作,以实现我国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对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重新界定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怀化烟草行业经营现状尤其是客户管理关系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怀化烟草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结合怀化烟草的实际特性,对烟草企业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构建客户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并提出了针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确保怀化烟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执行。

郭建伟[3](2006)在《最后贷款人 ——公共产品角度的研究》文中指出最后贷款人古典理论诞生于19世纪,桑顿与巴杰特是其中两位主要的贡献者。此后对于最后贷款人的研究集中在下面五个方面:清偿力与流动性之争、自由银行学派的不需要公共最后贷款人之争、贴现窗口与公开市场选择、“惩罚性”利率的收取以及谁提供最后贷款人。其实,最后贷款人作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安全阀,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提供的一种特殊公共产品。本文即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最后贷款人,从而跳出上述这些争辩。除文献综述一章之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论述。金融危机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金融市场(银行业)总是存在市场失灵,因而就需要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提供金融安全网尤其是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既有普通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其特殊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最后贷款人的管理不完全类似于普通公共品。生产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需要一系列成本,它的效用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只要效用大于成本,那么它就应该供给出来。这就是说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道德风险不应该成为决定是否提供最后贷款人援助的主要决策变量,而应该以成本与效用的权衡为依据。最后贷款人的成本需要通过一定机制予以补偿,但是惩罚性利率并不是最后贷款人的真实价格,而是其伪价格。最后贷款人的真实价格是依据其成本向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征收的额外税收。在给出了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一般分析框架后,我们首先分析国内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管理。没有明确存款保险体系的情况之下,最后贷款人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主要金融安全网。中央银行是提供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天然主体,尽管财政部曾经管理过最后贷款人,但那是没有中央银行下的一种选择。中央银行供给最后贷款人,需要界定被救助的对象即范围,同时也需要把道德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因而需要制定一些确定的援助条件。明确性存款保险体系的出现,降低了传统的银行被挤兑概率。但是,存款保险体系并不能代替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仍然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核心。同时,明确存款保险体系需要最后贷款人作为坚强的资金后盾。在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方面,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需要界定各自的功能区域,并充分合作。为了提高最后贷款人的效率,它需要更大的透明度,这也符合中央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其次,本文分析了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政治经济学。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危机的传染特征,决定了需要国际最后贷款人这一全球公共产品。关于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争论缘于成本与效用的不均衡配置,其背后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及促进各国福利,现在的实际国际最后贷款人需要进一步发展到真实国际最后贷款人直至正式的国际最后贷款人。在上面理论分析基础之上,我们对最后贷款人的国际管理经验进行分析。通过对澳大利亚、英国以及美国历史经验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最后贷款人在促进金融稳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最后,本文对中国最后贷款人的现状进行了解剖,并对构建我国有效最后贷款人新体系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总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历史实践的角度,本文通过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研究,都证明了最后贷款人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核心地位与巨大作用。

张金城[4](2004)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司应对入世挑战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险市场将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开放。如何应对入世挑战,是摆在中国人保各级机构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特别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如何在未来市场格局重新调整、市场地位再次确认、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过程中,争取更大的

陈旭东[5](2004)在《对加入WTO后提高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与中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中资保险公司面临

邓俊锋[6](2004)在《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比尔·盖茨的预言“银行将成为行将灭绝的恐龙”会实现吗?大量的企业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银行公共关系活动是否有效,也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银行的竞争力乃至银行的生死存亡。然而银行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至今还近乎空白,本文就以银行公共关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银行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与银行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同业的关系、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状况,针对性地提出银行在解决处理各种关系时应采取的策略措施,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问题,强调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策划、通路对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用“媒体内容分析法”评价银行公共有效性的设想。本文由七章主体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银行公共关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由于银行公共关系是新兴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的理论少之又少,故据本文需要,首先介绍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介绍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认为,银行公共关系实质反映了商业银行处于何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若环境优良、各种必备要素完善并能充分发挥效能,则银行经营管理乃至经济效益的效果一定较优,反之亦然。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就在于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公关对象包括员工关系对象、客户关系对象、同业关系对象、政府关系对象。最后,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银行公共关系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银行内部公共关系。首先介绍银行内部公关的概念与任务,银行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银行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与纵向的公众关系的总称。团结银行内部上下左右 1<WP=10>各方共同为银行的目标而奋斗出力。这是银行内部公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其次探讨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运作机理是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内部公众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有意识的引导。第三,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认为它是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和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最后,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问题,提出有效激励和造就现代银行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银行客户关系。首先分析了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和任务,然后分析了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依托——“银行客户经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对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以及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第三,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形式和内在要求。最后,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问题,提出了推行客户经理制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措施。 第五章,银行同业关系。首先分析银行同业的竞争关系,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象从管理、技术、资本到信息、服务、人才无所不包,竞争战略也依银行实力不同而各有侧重。其次分析银行同业的合作关系,松散型的同业合作只是被动的业务互助,负面影响很大,紧密型的同业合作则不同,它以战略联盟或并购形式来实现,对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第三,分析了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过程,由对抗性竞争到宽容性竞争再到合作性竞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状况,通过比较其竞争力,考察外资在华银行的竞争战略,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当是差异化战略与集团化战略并重的思路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向资本市场迈进的初步设想——并购业务。 第六章,银行政府关系。首先考察了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以及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影响,明确了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将银行政府关系分为相对独立型与完全控制型进行分析,认为相对独立型的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和根本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以及健全的法律,而监管方式的灵活性是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重要保障。第三,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完全控制型关系的形成与恶果。最后,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措施是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银行产权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重建公共财政等等。 第七章,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要确保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运作,首先要从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入手,给银行公关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即所谓的组织保障。其次,银行公关调查须掌握调查的内容与应用技能。第三,银行公关策划须注重策划技巧。第四,银行公关的宣传要注意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有效地进行银行公关宣传通路管理。最

江静[7](2004)在《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5年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于美国问世以来,网上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作为传统金融业与新经济最完美结合的产物,网上银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向客户提供任何时候(Anywhen)、任何地点(Anywhere)以及任何方式(Anyhow)的“3A”服务,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今我国已经入世,金融业作为入世后首先开放的行业之一,必然要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而与实力数倍于己的外资银行进行竞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会选择避实就虚,通过网上银行的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展开与中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中国银行业在网络经济和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外资银行即将展开的全面竞争,谨慎制定网上银行竞争战略已是迫在眉睫。 在网上银行建设过程中,西方国家网上银行的发展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然而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思考我国网上银行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论文将在大量相关战略管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五种竞争力和价值链等分析方法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现阶段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借助于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和行业生命周期等战略分析与评价工具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相应的战略决策。最后通过对上海地区银行业的问卷调查,实证探讨了我国网上银行的战略决策状况,以供银行界和相关理论界人士全面审视网上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学者一般集中于跟踪性与理论框架类研究,而西方学者则侧重于以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为手段的实证研究。本论文集两种研究方法于一身,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实证探讨,显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同时,随着现代IT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与金融理论受到的莫大的冲击,对战略管理和金融理论的再思考与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新趋势。本论文选题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将战略份理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探索战略份理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因而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程惠霞[8](2003)在《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管制放松时代,银行业日渐注重资本与规模运营,并购成为银行业竞争新手段,在此背景下出现中小银行遭遇生存发展危机的表象。围绕中小银行危机表象展开的理论争鸣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结论。本论文希望通过中小银行生存机理、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分析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研究,完善现代商业银行理论;通过回答中小银行能否生存、为什么能生存、怎么样生存与发展等问题,为正确认识中小银行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一个实用分析框架,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指明变革取向和实际操作方向,为新时期中国银行业体系改革深化提供理论前提。本论文通过对不同规模银行的功能、发展规律与经营效率比较分析,阐明了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机理的核心是与所在社区之间的互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需求是它们得以成长的坚实基础,通过竞争形成层级分明的生态圈结构是构建有活力中小银行体系的前提。本论文采用图像流程与分析方法介绍了台湾世华银行四个阶段的价值链、策略要素及组合等图像流程,并以一个成功案例揭示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规律,即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明确自身价值链及相应的策略组合选择。本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中小银行是一个相对而发展的概念,将其内涵扩展至传统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将网络经济融入中小银行发展,通过案例证实网络对中小银行生存的重要性。本论文超越简单策略与对策研究,指出中小银行生存发展关键是在价值链与竞争策略要素分析基础上确定适合的策略要素组合,寻找自己的生存运作空间,把中小银行研究推进到一个实际操作分析阶段。本论文认为中国银行制度渐进式改革既成就了中小银行发展,也形成了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约束,监管机构有必要适当介入改善其外部经营环境,同时要求中小银行自身变革,并寻求恰当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本论文首次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小银行地理分布、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相结合,阐述了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模式的地区化特征,并由此提出中小银行生态圈概念,指出处于生态圈不同层次的中小银行只有选择恰当的竞争策略才能获得长远发展。本论文通过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机理、价值链构成、策略要素分析与策略要素组合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银行规模决定于经济水平,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发展并不相悖,两者是共生共存关系;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在银行生态圈中找到运作空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中国中小银行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特性,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但其自身变革和策略选择也同样重要。

牟君清[9](2003)在《搞好金融服务 迎接“入世”挑战》文中研究说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更为严峻、更为规范的竞争 ,同时 ,为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机遇。文章认为我国银行业。只有不断抢抓机遇 ,树立服务意识 ,拓宽服务内容 ,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才是取胜之关键。

郑燕[10](2002)在《加入WTO后我国国企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将对外全面开放,国有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的范围,国企人力资源的开发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人力资源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WTO的宗旨,职能和原则,在详细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首先分析了入世给国企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重大机遇。进而较全面地分析了国企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不能适应WTO的种种表现和问题,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本文提出国企人力资源开发必须遵循整体优化、人尽其才、发展创新、重点突出的四大原则,最后为了抓住机遇,国企应采取有力措施,即更新观念,改革制度,健全机制和加强培训等,以迎接入世的挑战。

二、树立客户思想 迎接入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客户思想 迎接入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访谈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重难点和局限性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品牌
        2.1.2 学校品牌
        2.1.3 学校品牌经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USP理论
        2.2.2 品牌形象论
        2.2.3 CIS战略
    2.3 学校品牌经营的价值意义
        2.3.1 实现学校经济收益,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2.3.2 丰富学校品牌的内涵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3.3 实现学校品牌保值增值,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2.3.4 提升学校品牌美誉度,扩大社会认同度
        2.3.5 提升学校竞争力,充分占据教育市场份额
3 国内外典型民办高校及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典型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3.1.1 国外典型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3.1.2 国内典型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3.2 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3.2.1 贵州省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3.2.2 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4 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个案分析
    4.1 贵州X学院品牌经营效益个案分析
        4.1.1 贵州X学院发展历程
        4.1.2 贵州X学院学校品牌经营现状分析
        4.1.3 学校品牌经营的经济效益分析
        4.1.4 学校品牌经营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美誉度分析
    4.2 贵州Y职业学院品牌经营效益个案分析
        4.2.1 贵州Y职业学院发展历程
        4.2.2 贵州Y职业学院学校品牌经营现状
        4.2.3 学校品牌经营经济效益分析
        4.2.4 学校品牌经营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美誉度分析
    4.3 贵州Z职业学院品牌经营效益个案分析
        4.3.1 贵州Z职业学院简介
        4.3.2 贵州省Z职业学院学校品牌经营现状
        4.3.3 学校品牌经营经济效益分析
        4.3.4 学校品牌经营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分析
    4.4 案例总结——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的SWTO分析
5 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效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1 学校品牌定位模糊
        5.1.2 品牌建设中有同质化倾向,缺乏特色
        5.1.3 缺乏对品牌管理的统一且长效机制
        5.1.4 学校品牌的内涵建设不完善
        5.1.5 忽视对学校品牌的宣传及宣传的投入
    5.2 .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效益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鼓励民办高校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5.2.2 树立品牌及品牌管理的意识薄弱
        5.2.3 对学校品牌经营的重视力度不够
        5.2.4 学校缺少文化底蕴
        5.2.5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影响
6 贵州省民办高校提升品牌经营效益的路径选择
    6.1 增加对学校品牌经营的投入
        6.1.1 建立学校品牌经营的专项资金
        6.1.2 增加学校品牌经营的投资途径
        6.1.3 确定合理的学校品牌经营投资方式
        6.1.4 加大对品牌经营的人力资源的投入
        6.1.5 加大对品牌维护的投入
    6.2 注重塑造品牌的内涵
        6.2.1 打造学校特色,注重质量
        6.2.2 强化教师人力资本力量
        6.2.3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6.3 多元化的经营品牌
        6.3.1 学校品牌的上市经营
        6.3.2 学校品牌的跨界经营
    6.4 注重品牌的宣传及维护
        6.4.1 整合资源,媒体宣传
        6.4.2 品牌的法律维护
        6.4.3 品牌的日常维护
        6.4.4 品牌的升级,经营理念的与时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客户关系的研究
        1.2.2 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1.2.3 关于我国烟草行业CRM的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概述
    2.1 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
    2.2 客户关系管理定义
    2.3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
        2.3.1 客户是企业的重要的资产
        2.3.2 对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
    2.4 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内容
        2.4.1 客户数据是CRM的基础
        2.4.2 客户价值管理是CRM的重要内容
        2.4.3 运用CRM分析功能、有效细分客户市场
第3章 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3.1 怀化烟草公司简介
    3.2 怀化烟草公司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3.2.1 迎接"入世"挑战、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2.2 规范经营的需要
        3.2.3 学习其他市级公司,完善自身网建的需要
    3.3 问卷调查和分析
        3.3.1 问卷设计
        3.3.2 零售商问卷分析
    3.4 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3.4.1 客户数据库没有完全建立
        3.4.2 缺乏有效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3.4.3 缺乏个性化服务
        3.4.4 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
        3.4.5 客服人员责任心不强
    3.5 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的原因
        3.5.1 行业专卖体制
        3.5.2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缺乏
        3.5.3 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3.5.4 信息手段滞后
第4章 完善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4.1.2 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
        4.1.3 高质高效的科学化管理
        4.1.4 注重员工满意
    4.2 对象选取
        4.2.1 卷烟零售商
        4.2.2 卷烟消费者
        4.2.3 内部员工
    4.3 设计内容
        4.3.1 烟草零售商分类管理
        4.3.2 消费者调研工作规范
        4.3.3 内部员工关系管理
第5章 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保障体系
    5.1 加强思想认识
    5.2 组织支持
    5.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3.1 加强全体员工素质培训
        5.3.2 提升客户经理服务质量水平
    5.4 技术进步与创新
        5.4.1 现代化通讯工具
        5.4.2 信息管理系统
    5.5 健全客户关系管理评价体系
        5.5.1 评价体系实施原则
        5.5.2 评价体系内容
    5.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怀化烟草零售商满意度调查
附录二:卷烟零售商满意度调查结果
附录三:卷烟零售商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四:怀化烟草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附录五:怀化烟草公司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3)最后贷款人 ——公共产品角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概述
        一、国外文献述评
        二、国内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及基本内容
        一、基本研究方法
        二、主要概念释义
        三、结构及其内容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最后贷款人古典分析述评
    第一节 最后贷款人产生的基础与时代背景
        一、最后贷款人产生的基础之一:银行业的部分准备制度
        二、最后贷款人产生的基础之二:法币发行的政府垄断制度
        三、18、19世纪英国的金融危机与“金块论争”和“通货论争”
        四、18、19世纪英格兰银行的地位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古典理论──桑顿-巴杰特模型
        一、桑顿的最后贷款人思想
        二、巴杰特的最后贷款人思想
        三、桑顿与巴杰特最后贷款人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桑顿-巴杰特模型后的文献评注
        一、流动性与清偿性之纷争
        二、自由银行业观点
        三、贴现窗口与公开市场操作
        四、惩罚性利率问题
        五、谁来提供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还是财政部或者其他什么机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最后贷款人现代分析:基于公共产品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银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及政府作用
        一、银行业信息不对称
        二、银行业中的市场失灵
        三、政府在货币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公共产品特性
        一、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
        二、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特性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成本与效用分析
        一、最后贷款人的成本分析
        二、最后贷款人的效用分析
        三、最后贷款人成本与效用的比较与中央银行是否提供最后贷款人的决策
    第四节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定价分析
        一、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定价:伪价格与真实价格
        二、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伪价格定价分析
        三、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定价:影子价格分析
    第五节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失效分析(道德风险)
        一、最后贷款人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二、太大不能倒闭与道德风险
        三、中央银行提供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决策时对于道德风险问题的理性关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分析:一国应用
    第一节 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下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分析
        一、财政部供给最后贷款人的分析
        二、中央银行供给最后贷款人的分析
        三、谁能得到最后贷款人的帮助(范围)
        四、获取最后贷款人公共品的条件
        五、金融市场参与的最后贷款人供给分析
        六、最后贷款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关系
    第二节 存款保险制度出现之后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由来(发展简史)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与功能特点
        三、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全代替最后贷款人或者兼任最后贷款人吗?
        四、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制度共存的行为分析
        (一) 分析背景与假设
        (二) 对一家银行进行救助与否的社会最优决策
        (三) 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均由中央银行管理时银行关闭与救助条件
        (四) 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分开时银行关闭与救助条件
        五、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的协调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的透明度分析
        一、透明度的一般理论
        (一) 中央银行透明度的理论证明
        二、建设性模糊法评论
        三、最后贷款人透明度与一般政策性规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分析:国际应用
    第一节 国际最后贷款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二、最近30多年国际金融危机概览
    第二节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必要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经济基础
        二、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环境
        (二)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渠道
    第三节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关于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争论
        二、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政治经济分析
        三、国际最后贷款人政治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一、短期内的真实国际最后贷款人分析
        二、长期内的正式国际最后贷款人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后贷款人国际历史经验分析
    第一节 澳大利亚最后贷款人的历史经验
        一、1840、1890与1930年代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二、澳大利亚最后贷款人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节 英国最后贷款人的历史经验
        一、英格兰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公共义务与19世纪英国的金融危机
        二、英格兰银行最后贷款人与1870年以后英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英国最后贷款人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三节 美国最后贷款人的历史经验
        一、1907年金融危机与美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成立
        二、30年代的大萧条与美联储的无能为力
        三、1970年商业票据危机与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
        四、1987年股灾与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
        五、美联储最后贷款人功能的扩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
        六、美联储沉着应战新世纪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
        七、美国最后贷款人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中国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最后贷款人的现状分析
        一、现行中央银行与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的现实分析
        三、中国最后贷款人的特征与问题
        四、中国最后贷款人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有效最后贷款人公共产品新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前提条件
        二、构建的指导原则
        三、构建的战略框架
        (一) 基本内容
        (二) 银行主导体系与中国最后贷款人的供给
        (三) 金融监管职能分离以后最后贷款人的特殊问题
        (四) 中国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
        (五) 混业经营与金融大联合下最后贷款人的特殊问题
        (六) 金融开放条件下最后贷款人策略
        四、构建的透明度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ACKNWOLEGDEMENTS
致谢

(6)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经济的客观要求
        1.1.2 银行管理革命的客观要求
        1.1.3 世界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1.1.4 入世的严峻挑战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
    2.1 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
        2.1.1 社会关系
        2.1.2 公共关系
    2.2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
        2.2.1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
        2.2.2 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
        2.2.3 银行公共关系的特点
        2.2.4 银行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
    2.3 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
        2.3.1 采集信息的职能
        2.3.2 咨询建设的职能
        2.3.3 参与银行决贫的职能
        2.3.4 协调沟通的职能
    2.4 银行公共关系的作用
        2.4.1 监测作用
        2.4.2 凝聚作用
        2.4.3 调节作用
        2.4.4 应变作用
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
    3.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解析
        3.1.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3.1.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构成分析
        3.1.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分类
        3.1.4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3.1.5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3.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运作机理
        3.2.1 增加内部公众的认知
        3.2.2 激励内部公众的动机
        3.2.3 转变内部公众的态度
        3.2.4 引导内部公众的行为
    3.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
        3.3.1 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
        3.3.2 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
    3.4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
        3.4.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3.4.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有机协调
4 银行客户关系
    4.1 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
    4.2 银行开发客户的任务
    4.3 “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
        4.3.1 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
        4.3.2 银行客户经理--“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桥梁与依托
        4.3.3 银行客户关系对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
        4.3.4 银行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
    4.4 银行客户关系维护
        4.4.1 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
        4.4.2 客户关系维护形式
        4.4.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内在要求
    4.5 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
        4.5.1 推行客户经理制
        4.5.2 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
5 银行同业关系
    5.1 银行同业的竞争
        5.1.1 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性
        5.1.2 银行竞争对象的广泛性
        5.1.3 银行竞争的基本特征
    5.2 银行同业的合作
        5.2.1 松散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5.2.2 紧密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5.2.3 汇丰集团同业合作战略及启示
    5.3 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
        5.3.1 对抗性竞争关系
        5.3.2 宽容性竞争关系
        5.3.3 合作性竞争关系
    5.4 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
        5.4.1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现状
        5.4.2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5.4.3 在华外资银行的竞争战略
        5.4.4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优化方略
6 银行政府关系
    6.1 政府对银行管理的考察
        6.1.1 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
        6.1.2 政府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的依托--中央银行
        6.1.3 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其影响
    6.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考察
        6.2.1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形成
        6.2.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运作
        6.2.3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典范--香港
        6.3.3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银行改革的政府阻力
        6.3.4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的各方行为的扭曲
    6.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
        6.4.1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优化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
        6.4.2 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银行政府关系优化的关键
        6.4.3 银政关系优化的其它措施
7 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
    7.1 银行公共关系的组织保障
        7.1.1 银行公共关系部
        7.1.2 银行公共关系人员
    7.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
        7.2.1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7.2.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技能
    7.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
        7.3.1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意义
        7.3.2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主要内容与类型
        7.3.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技巧
    7.4 银行公共关系通路
        7.4.1 正确认识与处理银行媒介关系
        7.4.2 银行媒介关系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7.4.3 有效地进行银行宣传通路管理
    7.5 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评价
        7.5.1 银行公共关系评价的宏观模型
        7.5.2 国际卡尔玛公司公关评价系统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动机
    0.3 研究范围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探讨
    1.1 企业战略概念
    1.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1.3 企业战略类型
        1.3.1 Porter战略理论
        1.3.2 Miles and Snow的战略理论
        1.3.3 Venkatraman的战略理论
        1.3.4 Ansoff产品-市场战略组合
        1.3.5 Glueck的战略理论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环境-竞争五力分析
        2.2.1 竞争对手分析
        2.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2.2.3 供应商分析
        2.2.4 客户分析
        2.2.5 替代品分析
    2.3 网上银行价值链分析
        2.3.1 前台价值链分析
        2.3.2 后台价值链分析
        2.3.3 辅助活动分析
    2.4 网上银行产品分析
        2.4.1 我国网上银行服务
        2.4.2 外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
    2.5 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定位及战略选择
    3.1 技术工具分析
        3.1.1 波士顿矩阵分析
        3.1.2 生命周期-竞争地位分析
    3.2 战略目标的制定
    3.3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3.1 我国网上银行外部发展战略选择
        3.3.2 我国网上银行内部发展战略选择
        3.3.3 我国网上银行竞争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上银行战略决策实证分析
    4.1 战略决策模型的建立及假设
        4.1.1 战略决策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假设
    4.2 研究对象及指标体系的设立
        4.2.1 研究对象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实证分析
        4.3.1 频率分析
        4.3.2 因子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T检验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1.3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银行基本理论
    2.1 中小银行界定
    2.2 中小银行特殊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危机表象
    3.1 世界银行业环境变化分析
    3.2 银行业并购与中小银行危机表象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小银行危机表象的理论争鸣评介
    4.1 并购与银行业规模经济
    4.2 并购与中小银行发展相关性争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机理分析
    5.1 中小银行经营效率的主成分模型
    5.2 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基石
    5.3 中小银行生存发展新手段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策略理论
    6.1 分层提纯与中小银行发展策略
    6.2 策略要素分析与策略要素组合
    6.3 个案分析:台湾世华银行阶段性策略选择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及其环境约束
    7.1 中国银行体系的变迁历程
    7.2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需求与供给分析
    7.3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的环境约束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模式与策略选择
    8.1 中国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变革取向
    8.2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模式选择
    8.3 中国中小银行生态圈与策略选择矩阵分析
    8.4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10)加入WTO后我国国企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机遇
    (一) 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界定
        1. 国有企业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二) WTO的相关知识
        1. WTO的宗旨
        2. WTO的职能
        3. WTO的原则
    (三) 加入WTO必将促进国企人力资源开发
        1. 有利于国企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
        2. 有利于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 有利于调整国企人力资源结构
        4. 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5. 有利于扩大待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6. 有利于扩大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渠道
二、 加入WTO后国企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原因探析
    (一) 加入WTO后国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员素质不高
        2. 创新能力偏低
        3. 人才结构失衡
        4. 富余人员过多
        5. 人才流失严重
    (二) 国企人力资源现状形成的原因探析
        1. 陈腐观念的影响
        2. 传统制度的阻碍
        3. 僵硬机制的制约
        4. 教育培训的滞后
三、 加强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
    (一) 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 整体优化原则
        2. 人尽其才原则
        3. 发展创新原则
        4. 重点突出原则
    (二) 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 更新观念
        2. 改革制度
        3. 健全机制
        4. 加强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树立客户思想 迎接入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民办高校品牌经营效益研究[D]. 秦庆.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2]怀化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张逸帆. 中南大学, 2010(02)
  • [3]最后贷款人 ——公共产品角度的研究[D]. 郭建伟. 复旦大学, 2006(02)
  • [4]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司应对入世挑战的几点思考[A]. 张金城. 甘肃保险论文集, 2004
  • [5]对加入WTO后提高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思考[A]. 陈旭东. 甘肃保险论文集, 2004
  • [6]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D]. 邓俊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7]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之研究[D]. 江静. 东华大学, 2004(03)
  • [8]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D]. 程惠霞. 清华大学, 2003(02)
  • [9]搞好金融服务 迎接“入世”挑战[J]. 牟君清. 经济师, 2003(02)
  • [10]加入WTO后我国国企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郑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树立客户思维,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