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海论文_丁朋朋,高春霞,彭欣,田思泉,苟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浙江近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浙江,近海,指数,渔获量,苍南,海岛,高度计。

浙江近海论文文献综述

丁朋朋,高春霞,彭欣,田思泉,苟鑫[1](2019)在《浙江南部近海主要虾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浙江南部近海的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值、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虾类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扁足异对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空间维度上,中华管鞭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时空二维上,扁足异对虾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2)在时间维度上,假长缝拟对虾和细巧仿对虾的生态位重迭值最高,拥有最大的时间生态位重迭值(>0.99);在空间维度上,凹管鞭虾、中国对虾、假长缝拟对虾和滑脊等腕虾的生态位重迭值最高(0.96);在时空二维上,中国对虾和凹管鞭虾的生态位重迭值最高;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主要虾类总体呈显着正关联,其中有13个种对间的联结性达到显着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虾类的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戴小杰,杨志金,田思泉,高春霞,戴黎斌[2](2019)在《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桥[3](2019)在《浙江近海典型台风浪和寒潮浪的精细化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浪是海洋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截止到目前,海浪数值模型已经从第一代模型逐渐发展到第叁代模型,其中SWAN模型以其高稳定性、高精度等特点已经成为近海海浪数值模拟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成为了业务化海洋预报的模式之一。本文首先利用软件,通过卫星遥感岸线数据制作了浙江近海精细化的非结构网格,其中水深数据结合了浙江省近岸实测水深数据,以及etopl数据,所有数据统一到平均海平面;利用数值实验探究并确定了SWAN模型的启动时间以及启动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SWAN模型网格嵌套技术对2016年台风“鲇鱼”以及2016年1月份寒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构建的精细化网格和SWAN模型可较好地重现台风浪和寒潮浪极值和变化过程,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然后,本文利用SWAN模型对多个台风包括2015年9号台风“灿鸿”、2018年10号台风“安比”、2018年8号台风“玛莉亚”、2018年14号台风“摩羯”进行了模拟:1)针对底摩擦参数、波浪破碎参数、波浪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式和指定模型计算使用的风能输入模式,运用SWAN模型讨论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选取合理参数,对1509号台风“灿鸿”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绘出空间波高分布图,误差统计属于合理范围,且波高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实际;2)选用不同参数方案组合(Komen+Jonswap、Westhuysen+Collins、Komen+Collins)和不同的风应力系数C 方案(Anderson(1993)、L&P(1981)、Oey(2006)、Wu(1982))两两组合对1810号台风“安比”、1808号台风“玛莉亚”和1814号台风“摩羯”分别进行模拟,整体上来讲,Oey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当风速不大时,Wu方案的模拟效果最优;当风速较大时,Oey方案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方案。最后,运用SWAN模型分别对影响浙江省的两次典型寒潮(2016年1月的寒潮和2015年3月的寒潮)进行模拟,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说明SWAN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浙江近海由寒潮引起的寒潮浪,并以此为基础得到整个研究区域台风期间的波高分布图,空间波高分布基本符合实际。通过数值实验得到了寒潮影响浙江近海海域的初步规律:①寒潮风向会影响浙江近海波浪的分布;②在所选区域内,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部分,各部分对风向变化的响应均不相同;③浙江省近岸尤其以宁波、舟山、温州这一岸线对风向的响应十分剧烈,在此附近的港口和渔船需要加强冬季寒潮的防护工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30)

高春霞,麻秋云,田思泉,戴小杰,Richard,Kindong[4](2019)在《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着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陈,张石天,郑基,柳高燕[5](2019)在《浙江苍南近海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6年4月下旬至2017年5月底在苍南近海各主要岛群周围海域(北纬27.00°-27.35°)利用张网对游泳生物资源的调查资料,对甲壳类游泳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发现甲壳类45种,包括虾类23种,蟹类14种,虾蛄4种、糠虾1种,磷虾1种,水虱类2种;隶属于5目20科28属.不同季节出现的种类变化趋势是:夏季(40种)>秋季(36种)>春季(31种)>冬季(28种).全海区甲壳类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总的分布趋势是外高内低,外侧海区甲壳类5 540 kg/km~3,内侧海区1 880 kg/km~3.全区甲壳类资源密度渔获量0.469 6 kg/t.n,占总渔获量的31.85%;渔获尾数为0.8215万尾/t.n,占总渔获尾数的52.02%.甲壳类在渔获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中重量组成为:春季(37.21%)>冬季(33.16%)>秋季(31.16%)>夏季(30.16%);尾数组成为春季(91.06%)>冬季(76.39%)>秋季(74.55%)>夏季(44.06%).主要优势种有:中国毛虾、细鳌虾、口虾蛄、太平洋磷虾、中华管鞭虾、日本鼓虾、叁疣梭子蟹、脊尾白虾、哈氏仿对虾.(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卢衎尔,张洪亮,朱文斌,徐开达,周永东[6](2019)在《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隶属于11科19属,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夏季优势种为叁疣梭子蟹和双斑蟳;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和585.60 kg/km~2,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叁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杭杰[7](2019)在《基于Java EE的浙江近海赤潮遥感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潮是我国近海地区常见的一种海洋灾害,其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还会对我国海洋经济产生影响。遥感技术有着观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通过遥感技术对赤潮进行监测,结合WebGIS技术把赤潮识别信息发布到互联网,对于赤潮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Java EE和SuperMap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GIS的赤潮遥感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实现MODIS遥感数据的下载及参数提取,并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赤潮识别算法,实现东海原甲藻和其他藻种赤潮疑似区的识别。系统能为用户提供远程GIS以及船测信息管理服务。以下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1)分析了服务器开发相关技术并确定了WebGIS平台。通过对Java Web开发技术的研究,分析了服务器开发所需要的主要技术框架及其作用。并根据不同WebGIS平台之间的特点,选择了SuperMap的iServer产品作为本研究的WebGIS平台。(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根据系统的需求,将功能划分为地图控制、空间分析、赤潮信息及辅助信息四大模块。研究了WebGIS系统的架构,并对构成系统的每个部分做了详细设计,包括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库、前端页面。最终,根据设计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实现,完成了WebGIS系统的搭建。(3)系统的应用与验证。利用系统处理了10年(2008-2017年)赤潮高发时段的MODIS遥感数据,并将结果整合成浙江近海赤潮分布专题图,该图与相关监测部门历年统计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的赤潮事件的记录,本系统的赤潮识别率达90%。(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丁朋朋,高春霞,田思泉[8](2018)在《浙江南部近海虾类优势种空间生态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浙江南部近海120.93°E~123.00°E,27.00°N~29.00°N之间海域的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虾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空间维度上,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在时空二维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2)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虾类受海表面温度、底层温度和表层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受到水深和底层盐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冯慧敏,张健,倪震宇,裴占文,王陈星[9](2018)在《浙江近海海蜇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作为一种收益很高的经济海洋动物,进一步了解其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更好地利用海蜇资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嵊泗列岛新鲜海蜇不同部位(伞体、胃柱、口腕)脂肪酸的组成及其食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新鲜海蜇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叁个部位脂肪酸组成差别不大,其中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5种。该地区新鲜海蜇脂肪酸含量偏低,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16:0、C18:0、C20:5n3(EPA)、和C22:6n3(DHA),各部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该研究为东海浮游食物网的物质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赵杰,汪一航,王永刚,王建[10](2018)在《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提取浙江近海的潮汐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opex/Poseidon(T/P)、Jason-1和Jason-2卫星24a的原始轨道及6a的变轨轨道高度计资料,对浙江近海区域内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得到8个主要分潮(Q_1、O_1、P_1、K_1、N_2、M_2、S_2和K_2)的调和常数.比较卫星轨道交叉点处潮汐调和常数结果显示,8个分潮总体综合误差在原始轨道,变轨轨道及原始轨道与变轨轨道交叉点处的和方根RSS值分别为3.16、7.02、5.54cm;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及31个近岸验潮站得到的潮汐分布与21个验潮站资料结果进行比较,M_2、S_2、N_2、K_1和O_1主要分潮的多点向量均方根偏差分别为4.32、3.64、1.97、2.61、1.83 cm;本研究结果与前人数值模拟结果比较显示M2、S2分潮在对比点处的多点向量均方根偏差在11、8 cm左右,最后给出了浙江近岸及近海区域更为精确的5个主要分潮(M_2、S_2、N_2、K_1和O_1)的同潮图.(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浙江近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浙江近海论文参考文献

[1].丁朋朋,高春霞,彭欣,田思泉,苟鑫.浙江南部近海主要虾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戴小杰,杨志金,田思泉,高春霞,戴黎斌.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J].海洋学报.2019

[3].郑桥.浙江近海典型台风浪和寒潮浪的精细化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9

[4].高春霞,麻秋云,田思泉,戴小杰,Richard,Kindong.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J].中国水产科学.2019

[5].王陈,张石天,郑基,柳高燕.浙江苍南近海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卢衎尔,张洪亮,朱文斌,徐开达,周永东.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19

[7].朱杭杰.基于JavaEE的浙江近海赤潮遥感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丁朋朋,高春霞,田思泉.浙江南部近海虾类优势种空间生态位分析[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冯慧敏,张健,倪震宇,裴占文,王陈星.浙江近海海蜇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探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赵杰,汪一航,王永刚,王建.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提取浙江近海的潮汐信息[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浙江近海的潮滩示意图浙江近海2004年和2005年4月初表...浙江近海的潮滩示意图标往利用MLP模型探测的2017年3—4月浙江浙江近海MZ、52分潮图浙江近海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标签:;  ;  ;  ;  ;  ;  ;  

浙江近海论文_丁朋朋,高春霞,彭欣,田思泉,苟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