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鉴别诊断

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鉴别诊断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影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在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45例肾上腺结核及肿瘤CT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年龄27~78岁,平均60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结核4例,肾上腺转移瘤20例,肾上腺腺瘤8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7例。双侧受累(33%),单侧受累(67%)。11例患者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胸膜结核,病灶中有钙化密度者8例(16.7%),无钙化密度者40例(83.3%)。增强扫描14例病灶边缘环形强化,22例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12例逐渐强化。结论:双源CT平扫与增强对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结核;双源CT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08-02

肾上腺结核少见[1],而且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诊断颇为困难,需要与肾上腺原发及继发肿瘤相鉴别。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4月-2016年7月48例肾上腺病变的双源CT表现及临床资料,探讨肾上腺结核与肾上腺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结核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48例肾上腺结核及肿瘤经手术、临床综合随访证实,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7~78岁,平均60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结核4例,肾上腺转移瘤20例,肾上腺腺瘤8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7例。6例患者临床表现有皮肤色素沉着、低血钠高血钾、淋巴细胞增多症状,11例患者合并肺结核、1例曾患胸膜结核,1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有明确肿瘤病史13例。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Siemens双源CT扫描机,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70mA,层厚2mm,扫描时间3~5s。空腹并于扫描前30min口服500ml冷开水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上至膈肌顶,下至肾门部,4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ml,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2.5~3.0ml/s,而后行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扫描。

1.3CT观察内容

CT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意见一致者纳入统计。观察双侧肾上腺形态、大小、密度、有无钙化、三期扫描强化特征及所及腹腔情况。

2.结果

48例中,双侧受累16例(33%),单侧受累32例(67%)。病灶中有钙化密度者8例(16.7%),钙化呈点状、短线样4例,呈小斑片状、小块状分布钙化4例;无钙化密度者40例(83.3%),含脂肪密度者7例(14.6%)。双侧肾上腺体积弥漫性肿大、正常轮廓消失4例;双侧肾上腺多发结节状病灶且病变直径<2cm的5例,单侧肾上腺2例;单侧肾上腺结节或肿块状病灶的直径>5cm者11例;病灶境界清晰者22例(46%),病灶边缘模糊者26例(54%)。48例均行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14例病灶边缘环形强化,22例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12例逐渐强化。48例中11例患者合并肺结核、1例曾患胸膜结核,1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有明确肿瘤病史13例;3例单侧肾上腺转移瘤误诊为肾上腺腺瘤,4~9个月之间行CT扫描复查,病灶体积明显增大或对侧肾上腺新发占位性病变;4例肾上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病灶体积缩小,新增钙化灶,腹水减少、腹膜炎好转。

3.讨论

3.1肾上腺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特征

肾上腺通常由结核菌血行播散所致,双侧肾上腺受累为主,单侧肾上腺受累相对少见。单侧肾上腺结核临床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当结核杆菌破坏双侧肾上腺皮、髓质90%以上时易出现Addison病,即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实验室检查可有血ACTH升高、血皮质醇下降,低血钠高血钾、淋巴细胞增多、贫血等。临床表现隐袭,如腹痛、腹泻、乏力、皮肤色素沉着、血压降低等症状,本组病例中3名双侧肾上腺结核患者均以腹痛、乏力、皮肤色素沉着就诊,其中1名患者伴有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腹水。CT不仅能反应肾上腺结核大体病理的形态学表现,还能体现其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即CT变现与病理特点、临床病程一致[2]。干酪坏死期,肾上腺体积弥漫性肿大、密度不均并因液化坏死而密度减低,病灶内肉芽组织增生,平扫可表现为等密度,可伴随小点状、细线状钙化灶,CT对钙化非常敏感,肾上腺边缘因渗出而模糊,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以上CT特征也表示肾上腺结核处于临床早期或活动期。当及时、适当治疗后病程向临床晚期或稳定期转归,即纤维钙化期。纤维钙化期,肾上腺腺体萎缩并纤维化,表现为体积缩小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钙化形态不规则呈斑点状、线条状,钙化逐渐增多并可腺体完全钙化,因而CT增强时病灶的强化幅度逐渐减弱、甚至不强化[1,3]。本组病例中4例肾上腺结核患者就诊时均处于干酪坏死期为主伴少量钙化,经过激素及抗结核治疗后肾上腺体积逐渐缩小,病灶内钙化增多,其中1例患者结核性腹水逐渐吸收,结核性腹膜炎症状明显好转。

3.2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干酪坏死期发生液化坏死,密度不均且增强后周边环形强化时。肾上腺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腺瘤、髓样脂肪瘤均需要与之鉴别。(1)肾上腺转移瘤,肾上腺血供丰富,因而为恶性肿瘤转移好发器官之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有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本组原发肿瘤肺癌居多、其次是胃癌。肾上腺转移瘤可为双侧、也可为单侧肾上腺肿块,病灶内可伴有囊变、坏死、出血,增强后环形强化,钙化非常少见;当发现单侧肾上腺肿块内含有钙化时,应考虑肾上腺原发肿瘤[2,4]。肾上腺转移瘤病程发展快,病灶易增大并对侧新发病灶,当同时合并其他器官转移灶时更易诊断。(2)嗜铬细胞瘤,也被称为10%肿瘤,10%可双侧肾上腺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恶性高血压,少数可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CT表现上嗜铬细胞瘤体积较大,平均约5cm,部分可达10cm以上,瘤体越大,越容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小部分肿瘤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形钙化[5]。嗜铬细胞瘤的血供丰富,故增强后可明显不均匀强化,而肾上腺结核为乏血供病变,再与临床表现联系可作鉴别。(3)肾上腺腺瘤,体积一般<5cm,呈水样密度,边界清晰、光滑,很少有钙化,增强后可发生轻中度强化。(4)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无功能良性肿瘤,主要由不同比例的骨髓造血组织和成熟脂肪组织混合构成,有假薄膜,单侧多见,脂肪密度是其CT特征表现,瘤内可有点状、条状钙化,增强后强化不明显[6]。

综上所述,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正确诊断仍需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密切联系。双源CT对肾上腺结核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郭应坤,李媛等.肾上腺结核的增强CT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程的相关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0):1014-1017.

[2]全昌斌,袁小东,时文伟等.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结核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8):1242-1246.

[3]塔西甫拉提?阿吾提,古丽娜?阿扎提,刘文亚等.肾上腺结核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4):212-215.

[4]王智宏.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转移瘤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2):173-174.

[5]唐钢琴.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492-495.

[6]韩希年,王琳,王俭等.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44-47.

标签:;  ;  ;  

肾上腺结核与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