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肠防治鸡白痢实验模型的观察

全肠防治鸡白痢实验模型的观察

一、整肠生对雏鸡鸡白痢防治实验模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费中杰[1](2018)在《2016-2017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禽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禽业集约化规模的发展,细菌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严重,沙门菌病的危害尤为突出。随着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使得家禽细菌性疫病防制的难度不断加大,药物残留也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活健康,限制了养殖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药物残留,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成为热点。微生态制剂是用有益菌经发酵制成的一种新型生物制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的功能,且无毒、无残留,近年来倍受人们亲睐。乳酸菌是微生态制剂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菌种。丁酸梭菌是潜力巨大的菌种,抗逆性强且能促进乳酸菌的生长,把它加入微生态制剂中,可以增强微生态制剂活菌的稳定性。本研究开展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评价目前流行的沙门菌的耐药性;二是找到抑菌能力及耐受性强的乳酸菌和丁酸梭菌菌株;三是用筛选出的最好的乳酸菌和丁酸梭菌菌株制备微生态制剂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四是将自制复合微生态制剂与临床上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评价其抑制沙门菌的效果。本研究为沙门菌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案。1.2016-2017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行分析2016-2017年对华东地区家禽沙门菌病的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多重PCR的方法,血清型诊断的方法,共鉴定出78株沙门菌中,其中鸡白痢沙门菌27株(占34.62%),鼠伤寒沙门菌41株(占52.56%),肠炎沙门菌10株(占12.82%)。通过对78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的药敏试验,最终发现92.31%的沙门菌对6种及其以上抗菌药耐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严重。进一步说明了华东地区菌株的多重耐药性的严重性。因此,对抗生素的替代品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2.唾液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及筛选株的培养条件优化采集健康家禽粪便和肠道样品400份,接种MRS培养基,挑取可疑菌落,通过形态学分析,微生物质谱仪鉴定,16SrDNAPCR鉴定,生化鉴定等方法分离鉴定出了 17株唾液乳酸菌,然后我通过牛津杯抑菌试验、耐酸性试验、耐消化酶试验、产酸性试验、抑菌广谱性试验筛选出了各项性能都比较好的唾液乳酸杆菌TXJ-1菌株,作为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备选菌株。对筛选出的唾液乳酸杆菌TXJ-1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唾液乳酸杆菌TXJ-1最适合培养温度为37℃,培养基pH为7。200 ml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为3%,并在培养过程中的8 h、12 h、16 h,在培养基中添加2%葡萄糖(v/w),并将pH调回7.0左右。3.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及筛选株的培养条件优化采集健康家禽粪便和肠道样品318份,接种TSN培养基,挑取可疑菌落,通过形态学分析,微生物质谱仪鉴定,16SrDNAPCR鉴定,API20A生化鉴定等方法从华东地区318份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了8株丁酸梭菌。通过牛津杯抑菌试验、耐酸性试验、耐消化酶试验、产酸性试验、抑菌广谱性试验筛选出各项性能都比较好的菌株丁酸梭菌CYZJ-3作为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备选菌株。对筛选出的丁酸梭菌CYZJ-3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终优化结果显示CYZJ-3最适合培养条件温度38℃,培养基pH为6.5,200 ml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为3%,并在培养过程中的8 h、12 h、16 h,在培养基中添加2%葡萄糖(v/w),并将pH调回6.5左右。4.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效果评价对制备微生态制剂的菌株配方进行了研究,用动物试验确定唾液乳酸杆菌TXJ-1和丁酸梭菌CYZJ-3均有较好的肠道定植能力,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动物试验将两种菌以1:1的比例混合和分别单独使用进行比较,发现将两种菌混合抑制致病菌、减少腹泻率及对促进动物的生长性能的效果最好。确定以唾液乳酸杆菌TXJ-1和丁酸梭菌CYZJ-3以1:1的混合比例制备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进行一定优化,确定最佳比例为6%海藻糖+15%脱脂乳+2.0%甘油混合,唾液乳酸杆菌TXJ-1冻干存活率达到84.2%,丁酸梭菌CYZJ-3冻干存活率达到 75.6%。按以上确定的配方,优化的冻干工艺成功制成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将一日龄SPF雏鸡口服自制复合微生态制剂,一周进行肠炎沙门菌攻毒,并以氟苯尼考粉剂饲喂组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自制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促进动物生长性能方面,优于氟苯尼考粉剂。在拮抗肠炎沙门菌方面,与氟苯尼考粉剂效果一样,可以有效的预防肠炎沙门菌C50041,与空白组对照,显着减少腹泻率。而且可以优化肠道菌群,提高动物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李卓伟[2](2013)在《鸡源产酶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饲喂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肉鸡的养殖饲料成本约占整个养鸡总成本的70%以上,是影响其成本开支的重要项目。由于在肉鸡在现实中的饲养管理,配合和使用上的要求不严格性,造成了饲料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在目前以蛋白质为原料的饲料短缺和价格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饲用微生物制剂做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不但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同时还具有增强动物机体自身免疫器官功能的作用。其中芽孢杆菌做为一类新型的益生菌微生物制剂不但具有调控动物体内消化道内菌群的平衡和以上功能外,而且还具有抗逆性强、耐高温、耐高压,具有很强的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活性,能够降解以植物为来源的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以及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以此来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可以达到提高饲料转化率的目的。本试验从28日龄健康鸡空肠粘膜中分离得到具有产芽孢能力的且分别具有较强产蛋白质酶的P-98菌株、产纤维素酶的C-8菌株、产淀粉酶的S-4菌株,并对三菌株进行了菌落、菌体以及芽孢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最后鉴定P-98菌株为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C-8菌株为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S-4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为后期进行产酶菌剂的肉鸡饲喂试验,本试验对产酶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体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所筛选的三株菌均具有较快的生长性能、良好的产酶和抑制治病菌能力;具有良好的低pH值、胆盐、高温耐受性;并且经过小白鼠和雏鸡灌胃试验表现了良好的安全性。为了菌剂的后期生产对三株菌株进行了产芽孢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S-4菌株最适的产芽孢发酵条件为:玉米粉2.0%,玉米浆1.5%,NaCl0.2%,K2HPO40.4%,KH2PO40.1%,初始pH7.0,250mL三角瓶装液量50mL,接种量6%,摇瓶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48小时,发酵温度37℃;P-98菌株的产芽孢最佳发酵条件为:淀粉0.5%,酵母粉0.5%,MnSO4·H2O0.1%,K2HPO40.4%,KH2PO40.1%,初始pH7.0,250mL三角瓶装液量50mL,接种量6%,摇瓶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48小时,发酵温度37℃;C-8菌株株的产芽孢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粉2.0%,大豆蛋白胨2.0%,MgSO4·7H2O0.05%,CaCl20.02%,Na2HPO40.2%,NaH2PO40.1%,初始pH7.0,250mL三角瓶装液量50mL,接种量6%,摇瓶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48小时,发酵温度37℃。P-98、C-8、S-4菌株发酵液的芽孢产率分别达到87.60%、95.20%、95.60%。为菌株的芽孢菌剂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生产三株菌株菌剂,并进行为期42天的肉鸡饲喂试验,在饲喂期间采用国标法对粪样中大肠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进行计数,测定十二指肠中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变化,并计算粪样中各有机成分及磷和钙的百分含量。饲喂芽孢杆菌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十二指肠内消化酶活性都有了显着的提高。并且各类营养物质在粪便中的残留也随着减少,说明芽孢杆菌所产消化酶确实促进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分解,促进了肉鸡的吸收。随着芽孢杆菌使用时间不断增长,各处理肠道中的菌群数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有下降的趋势,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有升高的趋势,器官免疫指数有升高的趋势。由此说明了芽孢杆菌制剂可以有效的调节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有效地抑制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浓度,改善了肠道内的环境,并增强了动物机体自身的免疫器官指数。综合肉鸡喂养试验结果表明,三株菌株的肉鸡饲喂试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三种芽孢杆菌制剂均具有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器官指数,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并降低料肉比等作用。并为通过提高饲料利用率,来为降低肉鸡的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益生菌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和生产提供了新的试验菌株。

张文磊[3](2012)在《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例,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但是畜禽疾病和畜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严重影响着畜产品品质,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是实现绿色、健康、生态、安全的畜产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供试芽孢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优化了筛选菌株的液体及固态发酵工艺;通过菌株安全性试验和动物试验确定了饲用芽孢杆菌的作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从8株供试菌里筛选出的2株菌B02和B06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确定B02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B06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地位。(2)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出B02菌株液体发酵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粉30g·L-1、豆粕20g·L-1、蔗糖5g·L-1、硫酸铵2g·L-1;通过环境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得出B02菌株在该优化培养基上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发酵液初始pH为78,接种龄18h,接种量1055×105个·ml-1。在此条件下进行B02菌株液体发酵,发酵液中菌数可达(9.04±0.39)×1014cfu·ml-1。B06菌株最优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粉30g·L-1、豆粕20g·L-1、葡萄糖5g·L-1、硫酸铵2g·L-1;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035℃,发酵液初始pH为6.0,接种龄16h,接种量为5×105个·ml-1。在此条件下进行B06菌株液体发酵,发酵液中菌数可达(1.74±0.13)×1013cfu·ml-1。(3)在液态发酵培养基中适量加入Ca2+可以提高2株菌的生长速率、生长量和芽孢产率;添加Mg2+可以提高B02菌株的生长速率和芽孢率;添加Mn2+可以促进B06菌株的生长并提高芽孢产率。(4)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出B02菌株固态发酵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麦麸695.6g·kg-1、豆粕87.0g·kg-1、玉米粉87.0g·kg-1、米糠130.4g·kg-1;通过环境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可以得出B02菌株在该优化培养基上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为3540℃;培养基含水量为45%;初始pH7.5;接种量为105个·g-1。在此条件下进行B02菌株固态发酵,发酵基质中菌数可达(2.34±0.058)×1014cfu·g-1。B06菌株最优培养基组分为:麦麸761.9g·kg-1、豆粕95.2g·kg-1、玉米粉95.2g·kg-1、米糠47.7g·kg-1。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35℃;培养基含水量60%;培养基初始pH7.5;接种量为5×104个·g-1。在此条件下培养B06菌株,菌数可达(1.72±0.035)×1011cfu·g-1。(5)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B02菌株为弱毒性,B06菌株为无毒菌株。按≤109·g-1体重的用量将2株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动物是安全无毒的。(6)动物喂养实验结果表明:雏鸡日粮中按1.0×107个·kg-1饲料的用量添加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的预防沙门氏菌性鸡白痢,有效减少雏鸡发病死亡率。当添加量为5.0×108个·kg-1饲料时,可治疗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鸡白痢,治愈率达90%,与环丙沙星疗效相当。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还可以显着提高雏鸡的生长性能,本试验中微生态制剂预防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均能显着提高雏鸡日增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24.53%和16.24%。

龚建森[4](2012)在《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日龄鸡的传染病,以急性败血性经过或以慢性隐性感染为特征。目前还没有效果可靠的疫苗预防该病,国内外通常使用鸡白痢诊断抗原,开展鸡白痢疫病净化工作。我国目前使用的规程抗原是以标准血清控制抗原含菌浓度的方法进行制备,导致不同批次抗原检测效果不稳定。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对51株初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菌落型的分类以及血清类型的测定,从中找出各初分离菌株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筛选出抗原制备菌株。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抗原最佳含菌浓度,并与规程抗原的检测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将研制的抗原进行了临床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鸡白痢凝集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对51株初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菌落型的分类以及血清类型的测定,从中找出各初分离菌株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筛选出抗原制备菌株,并测试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后,菌落型与血清类型的变异率。试验结果表明,YBc, yBC和Ybc三种菌落型是初分离菌株的主要菌落类型,以YBc和Ybc菌落型中的菌株所含的O:123抗原因子最丰富,以yBC菌落型中的菌株所含的O:122抗原因子最丰富,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三株抗原制备菌株。对抗原制备菌株与同类型未经选择菌株的变异率测定结果表明,经过筛选可以保持菌株的相对稳定,降低变异率。2鸡白痢凝集抗原的标化使用不同含菌浓度的染色抗原分别检测人工感染鸡与自然感染鸡,并与不同稀释度的鸡白痢高免血清分别进行标准试管凝集反应与平板凝集反应,比较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对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染鸡的检测效果,以及对不同稀释度高免血清的检测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含菌浓度为200亿/ml的染色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达96.2%,与标准试管凝集反应结果一致,且反应速度较快,反应图像清晰,便于肉眼判别。对自然感染鸡的阳性检出结果与病变观察和细菌分离结果完全一致,且对阳性血清的检测范围也较宽。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选用的鸡白痢凝集抗原含菌浓度为200亿/ml。3鸡白痢凝集抗原的实验性检测与临床应用使用自行研制的抗原与规程抗原同时检测不同日龄的人工感染鸡,比较两种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使用自制抗原对不同品种的自然感染鸡进行检测,计算该抗原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同时与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某种鸡场鸡白痢的流行情况进行血清学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在三批不同日龄的人工感染鸡中,自制抗原的检疫效果比目前规程抗原略有提高。对5个鸡种的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该染色抗原的敏感性为99.2%,特异性为100%。与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比较发现,凝集反应的检疫效果是可信的。在临床试验中,使用自制凝集抗原共检测2059只种鸡血清,平均阳性率为11.9%,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品系种鸡的感染情况均有所不同,其中公鸡明显高于母鸡。

孙和梅[5](2009)在《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文中认为近年来,延庆县的柴鸡饲养产业发展迅速。由于管理粗放及市场对柴鸡自然生态饲养的要求,使鸡白痢逐渐成为危害蛋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疾病,雏鸡、青年鸡、产蛋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感染。沙门氏菌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是影响畜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因此,寻求合理有效的鸡白痢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鸡白痢平板凝集试验对全县范围内8个乡镇12个养殖户的18批柴鸡进行检测,发现在随机抽查的12个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的柴鸡养殖户中均有鸡白痢感染,鸡白痢总阳性率为31.88%(1762/5527),各养殖户感染率从1.82%~53.50%之间不等,但规模养殖户与散养户无明显差异,表明鸡白痢在延庆县散养柴鸡群中普遍存在。在临床诊疗中,采集可疑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获得22株沙门氏菌。根据其形态、染色、培养、生化特性及血清学反应,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有7株是鸡伤寒沙门氏菌,有15株是鸡白痢沙门氏菌。采用普通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22株细菌对10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对新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对恩诺沙星、土霉素、链霉素普遍耐药。22株沙门氏菌均有多重耐药现象,最多的菌株耐8种抗生素(共10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困难。为进一步探索防治鸡白痢的有效方法,使用敏感抗生素和益生菌联合的方法对400只雏鸡和一个存栏2010只的发病鸡场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有效保护健康鸡(雏鸡和产蛋鸡)不受攻毒细菌或环境细菌的感染。对发病鸡先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急性感染,再使用益生菌饮水,可以促进病鸡恢复健康,减少病残鸡的比例。而且,试验表明,饲喂益生菌可以使鸡群整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体质增强,产蛋率由60%提高到73%。

王焕[6](2009)在《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毒性残留、耐药性等问题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寻找安全、无毒的替代品迫在眉睫。长期的生产实践及大量研究表明,多种芽孢杆菌对动物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和生长繁殖都有重要意义。芽孢杆菌不仅有抑制常见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还能产生多种营养物质,是益生菌菌种开发的重要来源。近二十年对活菌制剂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活菌制剂在加工、使用、保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失活,从而使生物活性降低,而且有些菌株在通过胃内低pH环境时,不能有效地抵抗盐酸、胆盐等作用,不能到达肠道而发挥作用,所以开发一些能够耐高温、低pH、胆酸盐,具有较好粘附性能的菌株成为当务之急。理想的益生菌菌株最好来自同种动物的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以健康仔鸡肠道为菌源,对附着其上的有益菌进行分离鉴定,就所获得的菌株的安全性、抑菌性、耐受等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还就优化的菌株进行了初步应用。本研究成功地从人工饲养的健康仔鸡的大肠中分离出1株对大肠杆菌(E.coli)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Y-1,对该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培养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分析。其中与11个芽孢杆菌属的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4. 63 %~99.35 %,Y-1被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并且模拟体内高胆盐环境(胆盐含量0.3%),检测菌株的耐受能力;测定在人工胃液、肠液环境中作用不同时间后的存活菌数。试验结果表明,Y-1在胆酸盐、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受能力。为了提高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菌株发酵产量,对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菌株发酵培养基所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了筛选,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的组成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摇瓶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 g·L-1,胰蛋白胨5 g·L-1,KH2PO4 2 g·L-1,CaCl2 0.25 g·L-1,MgSO4 0.5 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2,接种量8%,于35℃,180 r/min摇床振荡培养16h。经过发酵优化OD值增加到1.1。本试验探讨芽抱杆菌作为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对128日龄艾维因肉仔鸡的生产性能、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芽抱杆菌在肉仔鸡128日龄时对大肠杆菌的控制效应。在探讨益生菌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益生素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成功分离出鸡源的益生菌种,不但能够解决禽用益生菌的来源与应用对象一致性问题,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益生菌功效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同时提高益生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更有利于益生菌在养殖业及畜禽疾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对动物微生态制剂而言,在注重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价值等问题。本实验通过鲜菌饲喂效果的积极尝试,希望能转变成一项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推广的应用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益生菌的联合应用为抗感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封晔[7](2007)在《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壁垒主要是畜禽疫病及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这是影响我国畜禽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关键。我国畜牧业占农业很大比例,因此研制新的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特别是生物制剂,是实现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緑色畜产品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生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菌株的相关性质的研究,对菌株的作用机理做一初步探讨;对菌株的液体、固态及混菌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动物喂养实验,确定了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两株芽孢杆菌B02和B03的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可初步初步鉴定2株菌为蜡样芽孢杆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B02和B03菌株均为Bacillus cereus(蜡样芽孢杆菌)。毒理试验表明,2株菌在正常使用量内安全无毒。同时分离获得了2株优良的产酶菌株:烟曲霉F10和米曲霉F20,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和安全性。2.通过相关性质实验,初步确立了菌株B02和B03的抑病促生机理是以生物夺氧机制为主,菌群平衡为辅,同时产生的多种有益代谢产物可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率。3.优化了蜡样芽孢杆菌菌株B02的液体发酵工艺和固体发酵工艺,其液体发酵最佳工艺为:豆粕0.2 g·kg-1,KCL0.02 g·kg-1,初始pH5.0,培养温度35℃;固体最佳工艺为:麦草和麸皮7份,油渣3份,初始pH7.5,基质含水量85 %,接种量106个·ml-1,培养温度33~35℃。为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4.对菌株B02进行芽孢形成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Ca2+或Mg2+可显着提高其生长速率、生长量及促进芽孢形成。5.优化了2株曲霉菌株F10和F20的固体发酵工艺,并确定了应用腊样芽孢杆菌B02和烟曲霉F10的混菌固态发酵工艺,菌株B02和FG10混菌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7、接种量105个·ml-1,35℃下培养60 h。在此条件下,菌株B02的菌数可达1.792×1013 cfu·mL-1;固态基质的纤维素酶活可达6 028.5μg·(g·min)-1。为饲用酶制剂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应用提供了优良生产菌株和良好的理论依据。6.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按5.0×107个·kg-1剂量投服,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性肠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按2.0×108个·kg-1剂量投服,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性肠炎的治愈率可达90 %,与对照药品土霉素的疗效相当。雏鸡早期饲喂微生态活菌制剂1.0×106个·kg-1能预防鸡白痢,保护雏鸡免遭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感染,减少雏鸡死亡,提高育雏成活率。当饲喂量按2.0×108个·kg-1添加时,治愈率可达90 %,可完全替代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

王黎光[8](2006)在《鸡源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和家禽养殖大国,但肉类出口仅为生产总量的0.9%~1.2%,其中肉类产品的药物残留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制约畜禽产品出口的两大主要问题。抗感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一方面可部分替代抗生素减少药物残留;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对畜禽的感染,提高幼龄动物的成活率,减少腹泻和肠炎的发生。活菌制剂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活菌制剂在加工、使用、保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失活,并且有些菌株不能有效地抵抗盐酸、胆盐等作用,不能到达肠道发挥作用,所以开发一些能够耐高温、低pH、胆酸盐,具有较好黏附性能的菌株成为当务之急。理想的益生素菌株最好来自同种动物的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以健康蛋鸡肠道为菌源,对附着其上的有益菌进行分离鉴定,对所获得菌株的安全性、抑菌、药敏、耐受、黏附等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将优化的菌株进行应用。本实验通过鲜菌饲喂效果的积极尝试,成功地从鸡肠道分离出6株乳酸菌和2株芽孢杆菌,并通过对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胆盐的耐受实验,对肠道粘液蛋白粘附试验,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药敏试验筛选出耐受能力、黏附能力及抑菌能力等都较强的优势菌株L2、L4,并将其和芽孢杆菌以一定比例用于复合益生菌制剂中。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有望成为一项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推广的应用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益生菌的联合应用为抗感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李楠[9](2005)在《鸡源蛭弧菌的分离、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对鸡白痢的治疗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无菌采取30只健康鸡的盲肠、直肠内容物,以大肠杆菌O8为宿主,从这些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能裂解其它细菌的细菌。经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判断该菌为蛭弧菌。将此菌命名为BdSA12。以模式菌株109J为参考,研究鸡源蛭弧菌BdSA12生物学特性发现:鸡源蛭弧菌BdSA12和模式菌株109J在不同pH值的酸液中处理2h后,活菌数随着pH值的下降而极显着下降,可耐受的最低pH值分别为3.0和4.0:在含0.10%~0.60%的胆盐培养基上培养,蛭弧菌的活菌数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而极显着下降,最高可耐受的胆盐浓度为0.40%和0.30%。在不同温度下培养,28~39℃时,BdSA12的活菌数可达到105pfu/mL,然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42℃不能生长;109J的活菌数在28℃最高,38℃以上不能生长。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48h内109J对全部所试抗生素敏感;除羧苄青霉素外,BdSA12对全部所试抗生素均敏感。以不同细菌为宿主,测定两株菌的寄主谱,BdSA12和109J能裂解全部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对加热致死的大肠杆菌O8、O149、O157、ATCC65922、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和鼠伤寒沙门氏菌都能裂解,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噬菌斑。 用浓度为105pfu/mL的BdSA12菌液灌服昆明系小鼠,进行安全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均健活,证明该菌对小鼠安全无毒。用BdSA12和109J治疗人工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小鼠,存活率分别为90%和70%。BdSA12的治疗效果优于109J。BdSA12组小鼠粪便中蛭弧菌的数量随着经口灌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104pfu/g;治疗结束后,蛭弧菌的数量逐渐下降至102pfu/g。 用浓度为1011cfu/mL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连续4d灌服2日龄雏鸡,进行攻毒。用浓度为103pfu/mL和103pfu/mL的BdSA12菌液及60mg/mL的新霉素分别灌服治疗发病鸡,同时设攻毒不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各组鸡的死亡率分别为50%、60%、40%、80%和0。BdSA12在治疗鸡白痢中起到一定作用。采取各组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胆囊,检测鸡白痢沙门氏菌易位情况。结果发现105pfu/mLBdSA12组、抗生素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无细菌易位,103pfu/mL组有1例细菌易位,攻毒不治疗组全部都发生细菌易位。检测肠道菌群变化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都有极显着下降;105pfu/mLBdSA12治疗组大肠杆菌数极显着下降,乳酸杆菌数无明显变化;103pfu/mLBdSA12组大肠杆菌数无明显变化,乳酸杆菌数显着下降。 从治疗鸡白痢的结果可以看出,鸡源蛭弧菌BdSA12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子林[10](2004)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开展,家兔疾病呈现上升势头。尤其是断奶仔兔的肠炎和腹泻,成为一些兔场的最主要疾病。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兔场,幼兔死亡率高达50%~70%,其中腹泻占到80%以上。生产中采用传统方法以抗生素等药物控制腹泻,不仅造成药物的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家兔腹泻病因复杂,患病后治愈率较低,因此,成为中国养兔业的棘手问题,也是世界养兔业的技术难题之一。 为了深入探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诱因和机制,并以生物活性物质替代抗生素防治该病,本课题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第一,断乳仔兔腹泻的诱因研究。根据广泛的生产调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文献的查询,确定四大诱因,即低纤维日粮、抗生素诱发、饲料应激和病原菌污染;第二,发病和死亡机理研究,进行了盲肠区微生物的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肠道pH和内容物的变化、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第三,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调控研究。在营养调控的基础上,开展双岐杆菌制剂调控、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控、寡糖和大蒜素调控等。拟通过三个方面的研究,实现三个目标:确定发病诱因,明确致病机理,探索生物调控途径。最终使断乳仔兔腹泻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表明: 1.低纤维日粮(CF7%和CF9%)可导致断乳仔兔发生腹泻。粗纤维含量与腹泻频率呈负相关,即粗纤维含量越低,腹泻频率越高。从日增重、料重比、营养物质消化率等几项指标综合评价,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粗纤维含量为12%。 2.低纤维日粮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中无氮浸出物含量有一定增加,部分支持了Cheeker和Patton的“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但在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和球虫病的条件下,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仅发生粘液性肠炎。结合本研究其他信息认为: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消化道内环境(盲肠内淀粉含量、VFA、pH等)发生一定变化,有利于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的侵入和增殖,改变了正常的微生物菌群,使断乳仔兔处于一种亚临床状态。当卫生不良、球虫侵袭、环境应激等情况发生时,容易爆发急性肠炎或腹泻。 3.低纤维日粮、饲料污染、饲料突变和大剂量饮用氨苄青霉素均可诱导断乳仔兔发生腹泻。每只断乳仔兔每天食入0.2克腹泻患兔盲肠内容物(含有大肠杆菌63 2000个,魏氏梭菌79 600个),腹泻率达到45%(CF14%日粮)~80%(CF12%日粮);每天每只口服60万单位氨苄青霉素,可使腹泻率达到75‰以CF10%和CF14%日粮交替更换,可使100%断乳仔兔发生腹泻。四种因素是生产中断乳仔兔腹泻的主要病因。 4.低纤维日粮使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有益菌含量大幅度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加,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调。据此提出健康断乳仔兔最佳菌群比: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分别为17:1、100:1、12:1和20:1;饲料污染、饲料突变、氨苄青霉素诱导的断乳仔兔腹泻,盲肠内以上几种有益微生物大幅度减少,以氨苄青霉素组减少幅度最大,其次是饲料污染和饲料突变组。大肠

二、整肠生对雏鸡鸡白痢防治实验模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肠生对雏鸡鸡白痢防治实验模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17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禽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1. 微生态制剂概述
    2.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3. 目前常见的微生态制剂
    4. 丁酸梭菌与唾液乳酸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筛选标准
    5.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
    6. 冷冻干燥保护技术
    7. 微生态制剂在家禽养殖业方面的应用
    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华东地区禽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沙门菌的形态及多重PCR鉴定鉴定结果
        2.3 沙门菌的鉴定结果及分离动物来源分布
        2.4 沙门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禽源唾液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乳酸菌形态学及染色结果
        2.2 乳酸杆菌微生物质谱仪鉴定结果
        2.3 唾液乳酸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2.4 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
        2.5 唾液乳酸杆菌抑制肠炎沙门菌C50041试验结果
        2.6 唾液乳酸杆菌耐酸性试验结果
        2.7 唾液乳酸杆菌耐胰蛋白酶试验结果
        2.8 唾液乳酸杆菌温度试验结果
        2.9 唾液乳酸杆菌产酸性试验结果
        2.10 唾液乳酸杆菌抑菌广谱性试验结果
        2.11 唾液乳酸杆菌TX-1最适合培养温度的测定结果
        2.12 唾液乳酸杆菌TX-1最适合培养pH值测定结果
        2.13 唾液乳酸杆菌TX-1扩大培养最适合接种量
        2.14 唾液乳酸杆菌TX-1优化条件前后比较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禽源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丁酸梭菌形态学及染色结果
        2.2 丁酸梭菌微生物质谱仪鉴定结果
        2.3 丁酸梭菌的API-20A生化鉴定鉴定
        2.4 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
        2.5 丁酸梭菌抑制标准株肠炎沙门菌C50041试验结果
        2.6 丁酸梭菌耐酸性试验结果
        2.7 丁酸梭菌耐胰蛋白酶试验结果
        2.8 丁酸梭菌温度试验结果
        2.9 丁酸梭菌产酸性试验结果
        2.10 丁酸梭菌抑菌广谱性试验结果
        2.11 丁酸梭菌CYZJ-3最适合培养温度测定结果
        2.12 丁酸梭菌CYZJ-3最适合培养pH值测定结果
        2.13 丁酸梭菌CYZJ-3最适合接种量
        2.14 丁酸梭菌CYZJ-3优化条件前后对比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牛津杯抑菌试验测定益生菌的最佳抑菌配方
        1.2.2 动物试验测定益生菌的最佳抑菌配方
        1.2.2.0 试验方案
        1.2.2.1 饲养管理方案
        1.2.2.2 生长性能的评价
        1.2.2.3 肠道定植能力评价
        1.2.2.4 抑菌能力评价
        1.2.3 复合微生态制剂冷冻干燥配方的优化
        1.2.4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对肠炎沙门氏菌标准株CMCC50041 (C50041)拮抗效果评价
        1.2.4.1 试验方案
        1.2.4.2 饲养管理方案
        1.2.4.3 生长性能的评价
        1.2.4.4 肠道菌群变化的评价
        1.2.4.5 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评价
    2 结果
        2.1 牛津杯抑菌试验进行最佳抑菌配方的选定
        2.2 动物试验进行最佳抑菌配方的选定
        2.3 复合微生态制剂冷冻干燥配方的优化
        2.4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对肠炎沙门氏菌标准株CMCC50041 (C50041)拮抗效果评价
        2.4.1 体重的变化
        2.4.2 肠道菌群的变化
        2.4.3 免疫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2)鸡源产酶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1.1.1 芽孢杆菌的应用
        1.1.2 芽孢杆菌的应用优势
        1.1.3 饲用芽袍杆菌的作用机理
        1.1.4 饲用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1.2 饲用微生物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2.1 饲用微生物发展趋势
        1.2.2 饲用微生物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产酶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耐受胆酸盐芽孢杆菌的分离
        2.2.2 产酶菌株的初筛
        2.2.3 产酶菌株的复筛
        2.2.4 芽孢杆菌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芽孢杆菌的分离
        2.3.2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2.3.3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2.3.4 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
        2.3.5 菌株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产酶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体外评价
    3.1 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培养基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生长特性和产芽孢特性测定
        3.2.2 胰蛋白酶对各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
        3.2.3 各菌株人工胃液耐受性
        3.2.4 各菌株胆盐耐受性
        3.2.5 菌株芽孢的温度耐受性
        3.2.6 各菌株代谢产物的毒素检测
        3.2.7 各菌株对雏鸡安全性试验
        3.2.8 各芽孢杆菌对抗生素的药敏实验
        3.2.9 产酶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2.10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特性测定
        3.3.2 胰蛋白酶对各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
        3.3.3 菌株人工胃液耐受性
        3.3.4 菌株胆盐耐受性
        3.3.5 菌株芽孢的温度耐受性
        3.3.6 各菌株代谢产物的毒素检测
        3.3.7 各菌株对雏鸡安全性试验
        3.3.8 各芽孢杆菌对抗生素的药敏实验
        3.3.9 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
        4.1.4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种子液培养
        4.2.2 芽孢产率及菌体浓度的测定
        4.2.3 不同营养成分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设计
        4.2.5 装液量及摇床转速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基条件优化
        4.3.2 正交试验
        4.3.3 装液量条件发酵优化
        4.3.4 转速条件发酵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产酶芽孢杆菌对肉鸡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和仪器
        5.1.1 试验用鸡
        5.1.2 产酶芽孢杆菌菌粉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5.3 检测项目及试验方法
        5.3.1 三种芽孢杆菌对十二指肠中酶活力的影响
        5.3.2 三种芽孢杆菌对粪便中各物质残留量的影响
        5.3.3 三种芽孢杆菌对盲肠中菌群的影响
        5.3.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5.3.5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三种芽孢杆菌对十二指肠内酶活力的影响
        5.4.2 三种芽孢杆菌对粪便中各物质残留量的影响
        5.4.3 三种芽孢杆菌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5.4.4 三种芽孢杆菌对盲肠中菌群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产酶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6.1 材料和仪器
        6.1.1 试验鸡
        6.1.2 产酶芽孢杆菌菌粉
    6.2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6.3 检测项目及试验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7.1 关键技术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3)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态制剂概述
        1.1.1 微生态制剂的产生与发展
        1.1.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1.1.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1.1.4 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研究应用
    1.2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概述
        1.2.1 芽孢杆菌的应用优势
        1.2.2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应用
    1.3 微生态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用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落及形态特征
        2.2.2 生长条件试验
        2.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4 生理生化试验
        2.2.5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芽孢杆菌的液态发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芽孢杆菌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
        3.2.2 确定最佳种龄试验
        3.2.3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液态发酵的影响
        3.2.4 芽孢杆菌芽孢形成条件优化试验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芽孢杆菌的固态发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固态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芽孢杆菌安全性试验及动物喂养试验
    5.1 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试验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动物喂养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安全性试验
        5.3.2 对照组雏鸡感染情况观察
        5.3.3 试验组感染致病菌及治疗情况统计
        5.3.4 微生态制剂对雏鸡生长情况的影响
    5.4 B02 芽孢杆菌制剂的其他应用效果观察
        5.4.1 对猪腹泻的疗效
        5.4.2 对羊只腹泻的疗效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剖检病变
        5 诊断
        5.1 发病情况
        5.2 病菌分离鉴定
        5.3 生化鉴定
        5.4 血清学鉴定
        6 毒力质粒
        7 耐药性与耐药基因
    第二章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
        1 鸡白痢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1.1 鸡白痢病的临床诊断
        1.2 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培养鉴定
        1.3 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生化鉴定
        1.4 凝集试验法
        1.5 琼脂扩散法
        1.6 间接血凝法
        1.7 ELISA诊断法
        1.8 PCR检测技术
        2 鸡白痢病的防控方法
        2.1 检疫净化措施
        2.2 抗菌药物治疗
        2.3 中草药治疗
        2.4 疫苗预防
        2.5 微生态制剂防治
        2.6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试验材料
        1.3 菌落分型试验
        1.4 血清学测定
        1.5 抗原制备菌株的选择
        1.6 抗原菌株变异率的测定
        2 结果
        2.1 菌落分型结果
        2.2 血清学测定结果
        2.3 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2.4 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及其特征
        2.5 抗原制备菌株变异率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的标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抗原制备菌株
        1.2 抗原制备用培养基
        1.3 种子液制备
        1.4 染色抗原的制备
        1.5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
        1.6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自然感染鸡
        1.7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高免血清
        2 结果
        2.1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的结果
        2.2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自然感染鸡的结果
        2.3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高免血清的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的实验性检测与临床应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鸡白痢诊断抗原
        1.2 试验材料
        1.3 人工感染鸡的检测
        1.4 自然感染鸡的检测
        1.5 凝集试验与琼扩试验的比较
        1.6 种鸡场鸡白痢的血清学调查
        2 结果
        2.1 不同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的结果
        2.2 不同鸡种感染率的测定
        2.3 凝集试验与琼扩试验检测结果的比较
        2.4 种鸡场鸡白痢血清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5)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病原学
        1.3.2 鸡沙门氏菌病的疫苗
        1.3.3 鸡白痢病流行病学的变化
        1.3.4 鸡白痢的防治现状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4.1 材料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1.1.1 益生菌的定义
        1.1.2 益生菌研究的理论基础
        1.1.3 益生菌对动物肠道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1.4 益生菌的特性
    1.2 益生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益生菌株的研究状况
        1.2.2 活菌制剂的种类
        1.2.3 国外益生菌生产现状
        1.2.4 国内益生菌生产现状
        1.2.5 益生菌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3 鸡消化道菌群及疾病的研究概况
        1.3.1 鸡消化道菌群的特点
        1.3.2 导致消化道正常菌群失调的原因及危害
        1.3.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鸡大肠杆菌病及流行病学研究
    1.4 立题目的及意义
2 鸡源芽孢益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芽孢杆菌的分离
        2.2.2 芽孢杆菌的筛选
        2.2.3 Y-1 菌株的形态观察
        2.2.4 菌株Y-1 生理生化特征
        2.2.5 芽孢杆菌Y-1 菌株总DNA 的提取
        2.2.6 芽孢杆菌Y-1 菌株165 rDNA 的PCR 扩增
        2.2.7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益生菌的分离筛选
        2.3.2 Y-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2.3.3 Y-1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2.3.4 基于165 rDNA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3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的优化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种子培养
        3.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3.2.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4 正交试验优选培养基成分配比
        3.2.5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3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正交试验
        3.3.4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的生长曲线
    3.4 讨论
4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对胃肠道逆性环境体外耐受性实验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人工胃液耐受性实验
        4.2.2 人工肠液耐受性实验
        4.2.3 耐胆酸盐试验
        4.2.4 高温耐受性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人工胃液耐受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 人工肠液耐受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耐胆酸盐试验结果与分析
        4.3.4 高温耐受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 菌株在肉仔鸡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试验动物及饲料
    5.2 试验方法
        5.2.1 Y-1 在小鼠体内的试验研究
        5.2.2 Y-1 在肉仔鸡饲料中应用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Y-1 在小鼠体内的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5.3.2 Y-1 在肉仔鸡饲料中应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态制剂概述
    1.2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概述
        1.2.1 饲用芽孢杆菌的种类
        1.2.2 饲用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3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微生态制剂在养鸡业中的应用效果
        1.3.2 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1.3.3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3.4 微生态制剂在其它动物上的应用
    1.4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存在问题及本实验研究思路
    1.6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前景
第二章 芽孢杆菌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菌落及形态特征
        2.2.2 生长条件试验
        2.2.3 生理生化试验
        2.2.4 16S rDNA 序列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芽孢杆菌其他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及试验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药敏性实验
        3.2.2 SOD 酶活性测定
        3.2.3 拮抗试验
        3.2.4 菌株产酶特征
        3.2.5 毒理试验
    3.3 结论
第四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工艺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的影响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的影响
        4.2.3 供试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4.2.4 芽孢形成条件优化
    4.3 结论
第五章 高产纤维素酶活菌株筛选及发酵工艺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来源
        5.1.2 培养基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纤维素酶优良菌株的筛选
        5.2.2 菌株F10 和F20 的鉴定
        5.2.3 供试菌株的毒理试验
        5.2.4 不同条件对菌株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5.2.5 供试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L_9(3~4)正交试验
    5.3 结论
第六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固态发酵工艺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影响
        6.2.2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影响
        6.2.3 混菌发酵条件的L_9(3~4)正交试验
    6.3 结论
第七章 动物喂养实验
    7.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1 微生态制剂
        7.1.2 试验动物
        7.1.3 基础日粮
        7.1.4 供试菌株
        7.1.5 试验药品及培养基
        7.1.6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1 仔猪临床状况观察
        7.2.2 雏鸡临床状况观察
    7.3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鸡源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益生菌及微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鸡消化道菌群及疾病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活菌制剂的研究概况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乳酸菌种和芽孢杆菌种的分离筛选及生化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两种鸡源益生菌的作用效果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鸡源益生菌混合物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鸡源蛭弧菌的分离、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对鸡白痢的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蛭弧菌研究概况
        1.1.1 蛭弧菌的分类地位
        1.1.2 蛭弧菌的生活史
        1.1.3 宿主依赖型蛭弧菌生长有关的因素
    1.2 鸡白痢的防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1.5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蛭弧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形态观察
        2.2.3 生化鉴定
        2.2.4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2.2.5 蛭弧菌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
        2.2.6 鼠伤寒沙门氏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模型的建立
        2.2.7 蛭弧菌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的治疗试验
        2.2.8 蛭弧菌在小鼠粪便中的消长情况
        2.2.9 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雏鸡模型的建立
        2.2.10 蛭弧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的治疗试验
        2.2.11 细菌易位检测
        2.2.12 肠道菌群变化检测
        2.2.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蛭弧菌的分离纯化
    3.2 形态观察
    3.3 生化鉴定
    3.4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3.4.1 耐酸、耐胆盐试验
        3.4.2 不同培养温度对蛭弧菌生长的影响试验
        3.4.3 鸡源蛭弧菌和蛭弧菌109J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4.4 寄主谱测定
        3.4.5 蛭弧菌对热致死细菌的裂解试验
    3.5 安全性试验结果
    3.6 鼠伤寒沙门氏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模型
    3.7 蛭弧菌对人工感染小鼠的治疗试验
    3.8 蛭弧菌在小鼠粪便中的消长情况
    3.9 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雏鸡模型的建立
    3.10 鸡源蛭弧菌对鸡白痢的治疗试验
    3.11 沙门氏菌易位检测
    3.12 肠道菌群变化
4 讨论
    4.1 蛭弧菌的分离、鉴定
    4.2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4.2.1 耐酸、耐胆盐试验
        4.2.2 培养温度变化对蛭弧菌的影响
        4.2.3 蛭弧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4.2.4 寄主谱测定
        4.2.5 蛭弧菌对热致死细菌的裂解试验
    4.3 蛭弧菌对小鼠的安全性及治疗性试验
    4.4 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雏鸡模型的建立
    4.5 鸡源蛭弧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治疗试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项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效果
    1.4 课题来源
2 文献综述
    2.1 断乳仔兔腹泻病因研究
        2.1.1 病源因素
        2.1.2 非病源因素
    2.2 腹泻对机体的影响研究
        2.2.1 消化道内环境的变化
        2.2.2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2.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4 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2.3 腹泻发生机制研究
        2.3.1 断乳仔兔机体脆弱性
        2.3.2 后肠过渡负荷学说
        2.3.3 异常的肠道内环境及运行方式
    2.4 腹泻的调控研究
        2.4.1 药物调控
        2.4.2 营养调控
        2.4.3 免疫调控
        2.4.4 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2.4.5 综合调控
    2.5 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设计的总体方案
    3.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及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性腹泻的调控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3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主要微生物的影响试验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4 不同诱导因素诱导断乳仔兔腹泻及调控试验研究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5 生物统计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4.1.1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频率的影响
        4.1.2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4.1.3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营养物质含量及pH的影响
        4.1.4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5 不同生物活性调控物质对低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的影响
    4.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4.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4.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4.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4.3.1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率的影响
        4.3.2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3.4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4.3.5 断乳仔兔腹泻主要病理解剖变化
        4.3.6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肠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4.3.7 生态素对断乳仔兔不同类型腹泻的调控效果
5 讨论
    5.1 不同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5.1.1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腹泻
        5.1.2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饲料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5.1.3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盲肠内VFA和pH
        5.1.4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5.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5.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5.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5.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1 饲料污染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2 氨苄青霉素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3 饲料突变应激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4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3.6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5.4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组织器官变化的影响
        5.4.1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主要器官病理变化的影响
        5.4.2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5.5 生物活性物质对断乳仔兔腹泻的调控
        5.5.1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预防效果
        5.5.2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治疗效果
        5.5.3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预防效果
        5.5.4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治疗效果
6 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纤维含量
        6.1.2 低纤维日粮与“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
        6.1.3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主要诱因
        6.1.4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
        6.1.5 腹泻与肠道pH
        6.1.6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6.1.7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化指标
        6.1.8 断乳仔兔腹泻的病理变化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6.2.1 腹泻的营养评价指标
        6.2.2 家兔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问题
        6.2.3 饲料污染诱导腹泻问题
        6.2.4 饲料突变诱导腹泻问题
        6.2.5 腹泻的寡糖复合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着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整肠生对雏鸡鸡白痢防治实验模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17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禽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D]. 费中杰. 扬州大学, 2018(01)
  • [2]鸡源产酶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饲喂效果研究[D]. 李卓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3]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D]. 张文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4]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D]. 龚建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5]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D]. 孙和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6]鸡源益生菌BL-Y-1菌株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其耐受性研究[D]. 王焕.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7]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D]. 封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鸡源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王黎光. 吉林大学, 2006(05)
  • [9]鸡源蛭弧菌的分离、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对鸡白痢的治疗试验[D]. 李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8)
  • [10]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D]. 谷子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全肠防治鸡白痢实验模型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