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的研究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的研究

罗鸿志[1]2005年在《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电弧炉熔炼的方法制备了制各了R_3Fe_(29-x)M_x和R_3Fe_(29-x-y)Co_xM_y化合物(R=Nd,Y,Er,M=Cr,V,Ti,Mn,Ga,Nb)样品和部分样品的碳化物。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了重稀土Er替代轻稀土Nd时3:29相的成相规律、晶体结构和磁性的变化。此外还研究了用Y替代Nd_3Fe_(25)Cr_4中Nd对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和间隙原子C对Er_3Fe_(29-x-y)Co_xM_y化合物磁性的影响。 研究了Nd_3Fe_(29-x)Cr_x化合物中Cr的溶解度范围和稳定元素Cr含量对其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Nd_(1-x)Er_x)_3Fe_(25)Cr_(4.0)系列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发现在Nd_3Fe_(29-x)Cr_x化合物中Cr的溶解度为4.0≤x≤5.5。在(Nd_(1-x)Er_x)_3Fe_(25)Cr_(4.0)系列化合物中,发现当0≤x≤0.8时化合物保持Nd_3(Fe,Ti)_(29)型结构,当x=0时,Nd_3Fe_(25)Cr_(4.0)化合物的易磁化方向靠近[040]方向,但略微偏离1:5结构的基面,随Er含量的增加,(Nd_(1-x)Er_x)_3Fe_(25)Cr_(4.0)化合物的易磁化方向从靠近[040]方向转向靠近[402]方向。当0.8

杨素萍[2]2004年在《1∶12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真空电弧炉制备了RFe10.5-xMnxMo1.5 (R= Sm、Nd 、Y、Tb、Ho)化合物的样品,随后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真空热处理,再取其中一部分样品进行吸氮处理。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磁性能测量的方法,研究了Mn替代部分Fe以及吸氮对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对RFe10.5-xMnxMo1.5 化合物的研究发现,Mn的替代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化合物呈单相ThMn12型四方结构。随Mn含量的增加,化合物样品的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单调增大,化合物样品的居里温度和过渡金属次晶格磁矩明显降低;随着Mn含量的增加,Sm和Y的化合物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单调下降,而Tb和Ho化合物先单调下降,然后又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在所有化合物中,Mn-Fe和Mn-R次晶格磁矩呈非共线耦合。对RFe6.5Mn4Mo1.5氮化物的研究发现,氮化物与母相样品一样都是单相ThMn12型四方结构。在RFe6.5Mn4Mo1.5(R= Nd 、Y、Tb、Ho)化合物样品中,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随稀土元素从Y到Ho单调减小。吸氮后,化合物单胞体积明显增大,居里温度显着提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随稀土而异。在TbFe7.5Mn3Mo1.5化合物、TbFe6.5Mn4Mo1.5Ny化合物和HoFe6.5Mn4Mo1.5Ny化合物样品的热磁曲线上,出现了补偿点,其补偿温度分别为72 K、88 K和50 K。在x=2.0和.x=3.0的HoFe10.5-xMnxMo1.5化合物样品的热磁曲线上,出现了零点补偿点,其温度分别是35 K、54 K和10 K。

刘宝丹[3]2003年在《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了不同稳定元素和Co替代对Fe基R_3Fe_(29-x-y)Co_xM_y(R=Sm, Nd, M=Mo, V, Cr)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以及重稀土Ho和Er的3∶29相的成相规律,结构和磁性。此外还研究了Nd_2Co(17)中用V替代Co和(Nd_(1-x)Er_x)_2Co_(15.5)V_(1.5)中用Er的替代Nd对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Nd_2Co_(17-x)V_x(x=0—2),用V替代Co引起居里温度,饱和磁化强度和Co离子平均磁矩的急剧下降。当V含量x小于0.5的时候,Nd_2Co_(17-x)V_x在室温是平面各向异性,自旋重取向温度T_(sr)随着V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x大于0.5时,化合物转变为单轴各向异性,此时自旋重取向温度T_(sr)基本上趋于饱和,这可能与V原子的择优占位有关。对于(Nd_(1-x)Er_x)_2Co_(15.5)V_(1.5),用Er替代Nd时,晶胞体积和饱和磁化强度随着Er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当x小于0.3时,化合物为Th_2Zn_(17)型结构,在室温为易锥型;当x大于0.6时,化合物为Th_2Ni_(17)型,其各向异性变为单轴型。在x=0.4和0.5时,两种结构共存。首次合成了Nd_3Fe_(29-x-y)Co_xM_y(M=V, Cr)化合物。研究表明:在V作为稳定元素的情况下,Co替代Fe时,X的最大值为12,当X>12时,无论通过改变退火温度还是V的含量,郡无法得到纯的3∶29相。在替代的过程中,V含量的变化范围几乎不变,大约在2.0—2.3。所有化合物在室温均为平面各向异性,Co替代导致了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的急剧增加。而在Cr作为稳定元素的情况下,在低Co替代的时候,Cr的含量可以保持不变,当被替代的Fe原子数大于10时,则Cr含量必须继续增加。增加的趋势是x=13.5时,v=5.5;x=17.5时,y=6.5;x=21.5时,y=7.5。Co和Cr含量的增加导致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都先增加而后降低。所有的Nd_3Fe_(29-x-y)Co_xCr_v也是室温平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对于Sm_3Fe_(29-x-y)Co_xMo_y,当Mo作为稳定元素时,它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x=14和16时,化合物在室温表现出较强的室温单轴各向异性和饱和磁化强度,其居里温度比Nd—Fe—B要高很多。因此,Mo作为稳定元素的Sm-3Fe_(29-x-y)Co_xMo_y化合物非常适合作为新的永磁材料。首次合成Ho基和Er基的3∶29相化合物。在(Nd_(1-x)Ho_x)_3Fe_(23-x)Co_6V_v的基础之上,用Ho替代Nd时,当替代10%的Nd时,V原子数可以保持在2.2;当继续增加Ho原子数时,V原子必须降至在2.0左右,当替代到80%以上时,如X=0.9时,则V原子必须降到1.8,但是纯Ho基3∶29相无论通过改变V含量或者是退火温度都无法得到。所有化合物都是Nd_3(Fe, Ti)_(29)型单斜结构,这说明至少到Ho的含量达到0.9时,3∶29仍然可以形成单斜型的Nd_3(Fe, Ti)_(29)结构。Ho替代对居里温度影响不大,但是导致饱和磁化强度的急剧下降。所有化合物均为室温平面各向异性。在(Nd_(1-x)Er_x)_3Fe_(18)Co_6Cr_5的基础上,当Er替代到80%Nd原子的时候,所有的(Nd_(1-x)Er_x)_Fe_(18)Co_6Cr_5化合物仍然保持Nd_3(Fe, Ti)_(29)结构,晶胞体积和居里温度都随着Er含量的 新型稀上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增加而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但是当Er替代到90%以上的Nd原子的时候,化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结构仍然保持着CaCu。型结构的基本特点。而且居里温度也呈现反常。随着Er的增加而增加,室温各向异性几乎为0。现在,结构的确认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之中。

石浩辰(石磊)[4]2004年在《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用新的方法探索稀土过渡金属间永磁材料为出发点,对稀土(R)—过渡族(T)金属间化合物成相规律、结构、稳定元素在其化合物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 1.对 3:29 的讨论结果如下: 1 在我们探索用 Cr 元素稳定 R3(Fe,M )29 化合物的工作中,由于我们知道 3:29 型化合物是高温稳定相,这使得其单相样品的制备非常困难,从而限制了对它进一步的磁学研究和今后可能的应用,所以我们这次实验 主 要 的 目 的 是 用 快 淬 方 法 找 到 3 : 29 相 。 我 们 使 用R=Gd,Nd,Sm,Dy,Ce,Tb,Y 七种稀土进行快淬合成实验,结果均没有发现 3:29 的单相。 2 分析了没有成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实验中,我们选用速度(25m/s的铜辊速度)过快,导致化合物成为非晶态,还有由于过渡族原子半径和稳定元素原子半径可能没有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做了稳定元素 Cr=1.0 的情况).还有就是实验室的原材料氧化比较严重等几方面的原因导致没有出现 3:29 相 3 分析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主要由叁个因素所控制,即电化因素(电负性),几何因素(原子半径大小),电子浓度.我们研究的 R-Fe-M(R=稀土,M=Ti,V,Cr,Mn,Mo,Nb)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均处于周期表的左边,其电负性对化合物结构稳定的作用较小,而几何因素的影响较大. 2.本文还通过快淬实验方法合成了叁元金属间化合物 La2Co17 Tix .采 ?x用 x 射线方法和磁测量手段对La2Co17 Tix 化合物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 ?x 56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论文第 57 页 共 63 页究。 La-Co 二元系不存在 2:17 型化合物,通过加入第叁组稳定元素 M,用快淬方法合成了叁元化合物La2Co17 Tix 。其具有Th2Zn17型结构,M 在 ?x结构中择优占据 6c 晶位。在 M 稳定La2Co17 Tix 化合物的结构作用中主 ?x要控制因素是几何因素。用 x 射线衍射法测定了La2Co17 Tix 化合物的固 ?x溶范围:0.8≤x≤1.2。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用快淬方法试图得到下列化合物 。首先我们用一种轻稀土 Nd,一种重稀土 Dy 的化合物进行合成,我们可以知道两种稀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能形成2:17型化合物,这与退火方法能形成2:17型化合物吻合.从影响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看,由于稳定元素 Ti 的原子半径较大,而 Dy 的原子半径较小,所以所需要稳定元素比较少。我们在实验中选 Ti=1.0.由于 Nd 的原子半径较大,所以稳定元素我们选 Ti=0.5。 之 后 在 R2Fe17 Mx 型 化 合 物 中 , 我 们 选 用 了 ?xR=Nd,Er,Gd,Tb;M=Ti,Al,v 做 2:17 化合物,我们发现没有 2:17 相,可能是由于转速太快,或者稳定元素含量过多,或者用快淬方法根本作不出这个相。对于Er2Fe16 Al0 ,Er2Fe16Al1化合物,当稳定元素 Al=0.5 时,化合物是 2:17 .5 .5型.当稳定元素升高到1.0时化合物主要是α-Fe相.可见化合物需要较少的稳定元素.在稀土过渡族化合物中,几何因素即原子半径的大小对化合物的稳定性起着主要作用,稀土元素的原子半径和过渡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之比必须满足一定的范围,化合物才能稳定.加入 Al 原子的目的是增加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和各向异性,但肯定会减少化合物的饱和磁化强度,这只是我的构想,但由于条件限制没办法实现,对于Er2Fe16 Ti0 ,Er Fe16Ti1化合 .5 .5物,我们可以知道稳定元素为 0.5 和 1.0 时出现的都是 2:17 相.对于 57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论文第 58 页 共 63 页Gd2Fe14 Ti2 ,Gd2Fe15 Ti1 化合物,我们可以知道稳定元素为 1.5 和 2.5 .5 .5 .5 .5时都出现了2:17相,这是由于Gd比Er的原子半径小,所以需要的稳定元素偏多.对于Gd2Fe16 V ,Gd2Fe16V1,Tb2Fe16 Ti0 ,Tb2Fe15 Ti1 化合物, .5 0.5 .5 .5 .5 .5我们也都得到了 2:17 相。

萨出仁桂[5]2014年在《稀土化合物Gd_3Fe_(25-x)Ni_xCr_4及Gd_(3-x)Nd_xFe_(15)Co_(10)Cr_4的结构和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电弧炉熔炼法制备了Gd_3Fe_(25-x)Ni_xCr_4(0.6≤x≤3.5)系列化合物,并利用X光衍射法(XRD)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用磁性测量仪测量了磁性。XRD图的结果表明各样品均具有Nd_3(Fe,Ti)_29型结构,单斜晶系,A2/m空间群。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都随Ni含量的增加而变小了。磁场取向XRD图的研究表明,在室温下各化合物易面磁晶各向异性。又用同种方法制备了Gd_(3-x)Nd_xFe_(15)Co_(10)Cr_4(0.1≤x≤1.0)系列化合物,用XRD及磁性测量等手段研究了该系列合金的晶体结构和磁性。XRD的结果表明,Gd_(3-x)Nd_xFe_(15)Co_(10)Cr_4(x=0.1–1.0)系列化合物具有Nd_3(Fe,Ti)_29型结构,单斜晶系,空间群为A2/m。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都随Nd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在室温下所有化合物都呈现为轴各向异性。随Nd含量的增加,该系列化合物的居里温度TC单调减小,并且各样品均有少量的杂相。M-B测量显示饱和磁化强度Ms随Nd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磁晶各向异性场Ba随N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计算结果表明,随Nd含量的增加,各向异性常数K1增加,K2则减小。

宁君[6]2008年在《稀土化合物Nd_3Fe_(27.7-x)Ni_xTi_(1.3)的结构和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X光衍射和磁测量手段研究了Nd_3Fe_(27.7-x)Ni_xTi_(1.3) (x = 0.2 - 1.2)系列化合物。X光衍射谱及热磁曲线分析表明,Nd_3Fe_(27.7-x)Ni_xTi_(1.3) (x = 0.2 - 1.2)化合物都具有Nd_3 (Fe, Ti)_(29)型结构,属于A2/m空间群的单斜晶系。所有化合物中均有少量的α-Fe和1:12及2:17相。每个样品中都出现了自旋重取向现象。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都随Ni含量x的增加而略微变小。磁场取向X光衍射谱表明,在室温下所有化合物都表现为易面磁晶各向异性。热磁分析表明,随Ni含量的增加,该系列化合物的居里温度TC单调增加,自旋重取向温度Tsr基本不变。M - B测量显示饱和磁化强度Ms随N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经过计算发现,当x = 0.6时,各向异性场Ba,各向异性常数K1和K2都出现极值。用同样方法制备和研究了Y_2Co_(15.24-x)Fe_xCr_(1.76) (x = 2 - 8)、Nd2Co17-xCrx (x = 1.17 - 3.0)等2:17相系列化合物,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磁性。对于Y_2Co_(15.24-x) FexCr_(1.76) (x = 2 - 8)化合物,研究表明所有化合物均为单相的Th2Ni17型六角结构,属于P63/mmc空间群。随Fe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均单调增加。室温磁场取向X光衍射谱表明,当x = 2 - 6时化合物呈现单轴磁晶各向异性,x = 8时呈现面磁晶各向异性。从热磁曲线可以看出,当x = 8时,Y2Co7.24 Fe8Cr1.76化合物出现自旋重取向现象。随着Fe含量x的增加,化合物的居里温度TC单调减小,在不同温度处随着x的增加自发磁化强度M0和饱和磁化强度Ms都增加。所有化合物的M0和Ms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5 K和305 K温度下,x = 6时各向异性场Ba出现极大值。在5 K至305 K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 Y_2Co_(7.24) Fe_8Cr_(1.76)化合物的各向异性常数K1几乎线性增加,K2趋于线性减小。所有Nd_2Co_(17-x)Cr_x (x = 1.17 - 3.0)化合物主相均为Th_2Zn_(17)型结构,含有少量的1:12相。随着Cr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都略微变大。磁场取向X光衍射谱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在室温条件下都呈现易面磁晶各向异性。x = 1.17 - 2.34范围内的所有化合物都出现自旋重取向现象。随着x的增加,自旋重取向温度Tsr迅速减小;当x继续增加到x = 3时,观察不到自旋重取向现象。随着稳定元素的增加,该系列化合物的居里温度TC单调下降。

徐钦英[7]2007年在《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研究》文中认为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类永磁材料,R_3 (Fe,M)29 (R =Ce, Pr,Nd, Sm, Gd, Tb,Dy, Y; M =Ti,V,Cr,Mn,Mo,Nb,W )是新近发现的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富Fe稀土-过渡族间化合物。本论文以Nd3(Fe,Ti)_(29)化合物为基础,用甩带的方法得到薄条带样品,并对甩带样品进行热处理,研究Ti含量及煺火温度对化合物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Nd_3 (Fe,Ti)29型化合物的磁性能,比如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居里温度等,用Co部分替代Nd3 (Fe,Ti)_(29)中的Fe,研究Co的加入对Nd_3 (Fe,Ti)_(29)的结构的影响及磁性能的贡献。同时分别用Gd和Er部分替代Nd3 (Fe,Ti)_(29)化合物中的Nd,研究(Nd,Gd)_3 (Fe, Ti)_(29)和(Nd,Er)_3 (Fe,Ti)_(29)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能以及磁晶各向异性方式的变化。

文成[8]2015年在《Nd_2Fe_(14)B/Fe_3P双相合金和Nd_(3-x)Pr_xFe_(27.7)Ti_(1.3)的结构与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直接合成法制备了Nd2Fe14B/Fe3P复合永磁材料。利用XRD、VSM(0-1.5T)等测量仪器对所得样品晶体结构和磁性进行分析,发现借助共晶反应来降低Fe3P的熔点(1166℃),能够减缓矫顽力因软磁相增多而下降的速率,其原因初步认为是Fe3P熔点的降低使软磁相Fe3P在两相晶界处形成了晶间薄层相。采用真空电弧(氩气)熔炼和高温(1373K)淬火的方法制备了Nd3-xPrxFe27.7Ti1.3(0≤x≤2.5)系列化合物,利用XRD和VSM测量手段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及磁性。粉末样品与室温常规取向样品的X射线衍射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属Nd3(Fe,Ti)29型单斜晶系结构,空间群为A2/m。随Pr含量x的增加会引起晶胞体积和晶格常数的略微增大。此化合物,先Pr含量为x=0.5开始,由面各向异性转变成轴各向异性,后又在x=2.5处,由轴各向异性转变为面各向异性。M-B和热磁曲(B:0~1.5T)线测量数据分析表明,各向异性场(Ba)、饱和磁化强度(Ms)和居里温度,随稀土元素Pr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x=0和x=2.0处出现自旋重取向现象。

张雪敏[9]2012年在《Cr,Si替代对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磁性及反常热膨胀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X射线衍射及各种磁测量方法研究了R2Fe17(R=Tm,Gd)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热膨胀性质,分析了Si,Cr替代分别对Tm2CrFe16-xSix化合物和Gd2Fe17-xCrx化合物的结构、居里温度、自发磁化强度、自旋重取向温度和热膨胀性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电弧炉制备的Tm2CrFe16-xSix(x=0,0.5,1.0,1.5,2.0,2.5,3.0)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室温(~300K)下Tm2CrFe16-xSix(x=0,0.5,1.0,1.5,2.0,2.5,3.0)化合物具有单相的Th2Ni17型结构。随着Si替代量的增加,化合物的晶胞参数呈现非线性的单调下降的规律,分析认为这既与原子体积因素有关,又与化合物中的磁相互作用有关。对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Si替代普遍提高了Tm2CrFe16-xSix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并在x=1.5时出现了最大值,约为450K。相应的Si替代也提高了化合物的白旋重取向温度,并且随着Si替代量的增加,化合物的自旋重取向温度也增加,在x=3.0时达到最大值220K左右。这说明化合物的单轴磁晶各向异性随着Si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r,Si单独替代的研究结果相对比,可以推论Cr,Si同时分别替代不同的晶位,其单独各自替代对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及磁晶各向异性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迭加效果。室温下对化合物自发磁化强度的研究表明,随着Si替代量的增加,化合物的自发磁化强度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这是非磁性原子(Si)替代磁性原子(Fe)的必然结果。对电弧炉制备的Gd2Fe17-xCrx(x=0,0.5,1.0,3.0)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Gd2Fe17-xCrx(x=0,0.5,1.0,3.0)化合物具有Th2Zn17型结构。随着Cr替代量的增加,化合物的晶胞体积单调减小。对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Cr替代明显的提高了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并且在χ=1.0的时候达到最大值,约为575K。研究发现在Gd2Fe17-xCrx化合物中存在着较强的自发磁致伸缩现象,并且这种磁致伸缩和正常热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Gd2Fe17-xCrx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区内出现了负热膨胀现象。通过变温X射线衍射给出了化合物晶胞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结合德拜理论和格律乃森关系计算了Gd2Fe17-xCrx化合物的体磁致伸缩系数ω_s和线磁致伸缩系数λc,λa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本征磁致伸缩减弱,在同一温度下较低温时沿c轴方向的本征线磁致伸缩λc要比沿α轴方向的本征线磁致伸缩λa,大得多。

孙光爱[10]2005年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理论计算与衍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新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其微观机理和相关物理性能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提高该类化合物性能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初步解释了ThMn_(12)型的R(Fe,Mo)_(12)化合物热膨胀反常现象,分析了R(Fe,Si)_(12)N_x化合物Si原子与N原子替代效应以及Nd(Fe,Si)_(11)C_x化合物磁性的微观机理。论文取得进步点主要如下: 本文采用变温X射线衍射技术,对R(Fe,Mo)_(12)化合物(R=Nd,Y,Dy)热膨胀反常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Fe,Mo)_(12)化合物(R=Dy,Nd,Y)有相似的a轴热膨胀反常与正常的c轴热膨胀现象,分析认为R(Fe,Mo)_(12)化合物热膨胀反常主要取决于Fe-Fe相互作用,根据Nd(Fe,Mo)_(12)的结构参数,不仅较短的Fe-Fe键负相互作用对热膨胀反常有贡献,8j-8j等较强的Fe-Fe正相互作用也有很大贡献。同时讨论了第叁元素Mo的替代作用影响热膨胀反常的机理。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L)APW)+局域轨道(lo)和广义梯度近似理论(GGA)开展了R(Fe,Si)_(12)化合物(R=Y, Nd)的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RFe_(10)Si_2化合物(R=Y, Nd)饱和磁矩明显大于同类RFe_(10)M_2化合物(M=Ti, V, Cr, Mn, Mo和W),Si原子在化合物中存在两种杂化机制,Si(8j)原子会同时减小叁种晶位Fe原子磁矩,Si(8f)则主要减小Fe(8i)与Fe(8j)原子磁矩。由费米面态密度变化分析认为加入Si原子会大大提高化合物居里温度。 采用低温下中子粉末衍射实验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对DyFe_(10)Si_2化合物的结构与间隙氮原子效应进行了研究。中子衍射实验结果表明DyFe_(10)Si_2化合物在77K温度下的易磁化方向与ab平面存在11°左右的夹角。计算结果表明DyFe_(10)Si_2N化合物中间隙N原子虽有利于提高化合物饱和磁矩,但其作用很不明显;在Si原子占8j位时N原子对Fe(8f)原子磁矩的增大作用减弱,同时降低了Fe(8i)原子磁矩。 理论计算NdFe_9Si_2C_x化合物(x=0,2)态密度和磁矩等结果表明NdFe_9Si_2化合物中Si原子主要与4b位和32i位Fe原子产生杂化,导致Fe原子磁矩减小。NdFe_9Si_2C_2化合物C原子使32i位Fe原子磁矩进一步降低,同时减弱了Si原子的影响,使得4b位Fe原子磁矩增大。

参考文献:

[1].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D]. 罗鸿志. 河北工业大学. 2005

[2]. 1∶12型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D]. 杨素萍. 东南大学. 2004

[3].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D]. 刘宝丹. 河北工业大学. 2003

[4].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的研究[D]. 石浩辰(石磊). 吉林大学. 2004

[5]. 稀土化合物Gd_3Fe_(25-x)Ni_xCr_4及Gd_(3-x)Nd_xFe_(15)Co_(10)Cr_4的结构和磁性研究[D]. 萨出仁桂.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6]. 稀土化合物Nd_3Fe_(27.7-x)Ni_xTi_(1.3)的结构和磁性研究[D]. 宁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7].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研究[D]. 徐钦英. 吉林大学. 2007

[8]. Nd_2Fe_(14)B/Fe_3P双相合金和Nd_(3-x)Pr_xFe_(27.7)Ti_(1.3)的结构与磁性研究[D]. 文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9]. Cr,Si替代对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磁性及反常热膨胀性质的影响[D]. 张雪敏. 天津科技大学. 2012

[10].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理论计算与衍射实验研究[D]. 孙光爱.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05

标签:;  ;  ;  ;  ;  ;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