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

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

支宇[1]2002年在《韦勒克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西方着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进行了系统研究。新时期以来,他对中国近20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本论文是我国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和阐释韦勒克诗学体系的博士论文。基本观点是,韦勒克诗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并存与交融,哲学基石是现象学方法,理论渊源主要是现象学文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英美新批评,核心观念是“结构”范畴,逻辑起点是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叁大理论板块是文学结构本体论、文学作品层次论和文学研究方法论。 论文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证,对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有新意和深度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克服汉语学界对韦勒克诗学的“误引”和“误读”。论文在韦勒克文论的理论渊源、“材料/结构”说、“内部/外部研究”、“透视主义”方法论、“语言学帝国主义”、“超越韦勒克”等方面都提出了有新意的见解。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取多向层次的比较和多维视野的观照,以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双重变奏为经,作家一作品一读者的两次理论转向为纬,力求将韦勒克放到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中去分析和考察。

彭浪[2]2016年在《论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文中研究指明雷纳?韦勒克作为20世纪博学多才的文学研究者,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对比较文学研究颇具见解,并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学观。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在一定基础上继承了歌德、马克思等人的世界文学理念,时刻不忘从整体的视域来审视民族文学。他认为,各民族文学既因彼此的共通性而相互融合成世界文学,构成世界文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也因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色而相互独立,形成世界文学多元的属性特征。世界文学的铸筑离不开各民族文学的参与,各民族文学在构建世界文学的过程中也并无优劣之分。韦勒克民族文学观的形成还与他一贯的文学研究方式息息相关。他主张要在综合的基础上来对各文学研究进行分析,以期在宏观上形成一个各分体相互影响、互相辉映的综合整体。因此,他的民族文学观虽然与其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观和文学史观相互独立,但却又与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他的文学本体论中“结构”与“经验”的区分,促成了他对民族文学中“文学本质规律”与“民族特性”的辩证认识,全面地解析了民族文学;而他的民族文学观中宏大的视野以及整体性的追求也理所当然开拓了其文学批评视域,使其形成了新的文学批评思路;不仅如此,韦勒克还将其民族文学观的研究范式应用于文学史的研究之中,将“文学”与“史”紧密结合于一体,创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史观。不可否认,无论是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还是韦勒克自身的文论体系来看,他的民族文学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当时的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余燕萍[3]2008年在《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文中研究表明勒内·韦勒克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家之一。他在与奥斯丁·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中提出的“内部研究”论在80年代的中国引起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并直接引发了中国文艺学界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深刻变革。本文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重估力图从当前文学批评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关注“内部研究”论中具有纠正时弊作用的相关论述,试图通过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重新审视,纠正以往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当前文学理论中的偏向,从而为完善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为建设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意见。本文将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划分为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文学作品层面论和文学整体研究叁方面的论述,力图对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第一章分析“内部研究”论的基石——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国内一些学者把“内部研究”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层面论,而没有注意到这一理论的基石——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从而导致了对“内部研究”简单、片面的理解。事实上,韦勒克关于文学的所有思考都是以对“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这一问题的思考为基础的。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经验的客体”,它通过读者的阅读经验而存在,但并非经验本身,而是造成经验的原因。文学的本体是文学作品的“决定性结构”,而这一结构的“决定性”则是内在于结构的价值。韦勒克正是由此划分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界限:“内部研究”研究作品的“决定性结构”,“外部研究”则研究与之相关的经验事实。只有“内部研究”才能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外部研究”则为“内部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因此,韦勒克并不否定和排斥“外部研究”,但他更强调“内部研究”,这种强调来自他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价值的关切。在当今价值虚无主义泛滥的文坛上,韦勒克对于文学价值的关切或许正是一剂纠偏的良药。第二章分析“内部研究”论的主体——文学作品层面论。这是韦勒克“内部研究”论在中国文艺学界影响最大的部分。国内一些学者囿于“内容—形式”二分法的思维框架,将“内部研究”简单地理解为“形式研究”,而韦勒克的文学作品层面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用纵向的层面分析法取代的“内容—形式”的横向分析法,从而改写了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式。根据中国学者刘象愚的观点,韦勒克是把文学作品划分为叁个层面:声音(谐音、节奏和格律)、意义(文体和文体学)、世界(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本章试图通过对韦勒克这一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正本清源”,廓清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并说明这一理论在当前的借鉴意义。第叁章讨论“内部研究”论的合理延伸——文学整体研究。韦勒克认为,不但每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所有的文学作品也构成了“文学”这个整体。针对这个整体,韦勒克探讨了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和文学史叁个问题。在“文学的类型”这一问题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进行共时态的、终极的类型划分是不可能的,文学类型的研究应该是对历史上出现的文学类型的研究。在“文学的评价”这一问题上,韦勒克强调文学评价应当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他反对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割裂开来,因为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品质不是外在于作品的说教,而是从作品本身浮现出来的世界观。在“文学史”的研究中,韦勒克指出,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历史与价值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历史参照价值,价值从历史中来。以此为指导思想,韦勒克探讨了文学类型史、文学史的分期等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文学史的理想,那就是把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写,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体系,强调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第四章分析我国文论界对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借鉴,以及这一理论的当下意义。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曾掀起研究的高潮,但其中也存在着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和变异,而且至今仍不乏误解。“文化研究”的引入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研究对象的无限泛化,甚至出现了主张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错误倾向。“内部研究”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对审美价值的关切和作品中心的强调。在当今文学理论的背景下,重新发掘和审视韦勒克“内部研究”论的合理内涵,对于矫正时弊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总之,本文的兴趣在于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关注的是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论在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以及尚未被人发现和重视的积极意义。本文在结语中,既肯定了“内部研究”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指出了其局限性,这同样是我们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文学理论所需要的。

魏泓[4]2017年在《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文中认为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含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着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比较视阈与思维对我国的文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培群[5]2014年在《论韦勒克的文学批评观》文中认为韦勒克以其丰富的学术着作而蜚声学界,本论文旨在对韦勒克的文学批评观做系统性探讨,包括概念论、本体论和发展论叁个部分。首先是概念论,指韦勒克关于文学术语或概念重要性的认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下更加多元。批评术语的增多及术语的含混性引起韦勒克注意。他在“透视主义”指导下界定“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具体语境的运用则造成批评的多义性。韦勒克对歌德“浪漫的、古典的”、詹姆斯的“有机形式”等概念的界定就体现了这一方法的运用。其次是本体论,指韦勒克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以及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提议。韦勒克对巴赫金“复调”说、勃兰兑斯传记写作等的批判,表明他坚持的是本体批评。在韦勒克看来,文学作品是一种经验性的客体。它不是一部具体作品,而是一种理想的抽象客体。文学作品是多层面结构,符号、价值、结构形成文学作品的叁个方面。韦勒克反对印象主义批评法和实证主义批评法造成的批评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透视主义”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透视主义”将文学作品以外关系淡化,容易造成韦勒克反对因果关系的印象。最后是发展论,指韦勒克关于文学批评如何发展的认识。批评的发展需要借鉴前人的理论,韦勒克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拓展文学批评的领域,如文学史、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史等方面,有助于推动整个的文学研究。批评主体是批评活动的实践者,批评主体的整体素质关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以优秀的马里奥·普拉兹为例,韦勒克就提高文学批评者的综合素养提出建议。在“透视主义”的观照下,以本体论为中心,与概念论、发展论构成韦勒克文学批评观的统一体,它们密切联系,不可或缺。韦勒克值得再去深入思考与研究。

王娟[6]2004年在《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纳·韦勒克(1903—1995),不仅是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而且是一个执着于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的批评史家。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理论,即对艺术品自身的形式研究不仅是在概论性的《文学理论》中提出,而且全面深入运用到《近代文学批评史》中,这就使得他的文学理论具有坚实的批评实践的支持。在韦勒克文学内部研究的八个层面中,我们感到最为新颖,从而也最有价值的是他文学内部研究中的声音层面、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以及文学类型的问题。本文就是从以上这几个方面作为对韦勒克内部研究的切入点,对韦勒克内部研究中的这几个基本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力求对他的文学内部研究理论进行合理的述评。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声音层面,即考察作品的谐音、节奏和格律。韦勒克重视声音研究。首先,韦勒克指出声音问题具有固有因素—音质的固有差别:谐音和关系因素—在音高、音的延续、重音以及复现的频率基础上产生的节奏和格律。与此同时,韦勒克反对将诗歌与歌曲和音乐等同起来的做法。其次,在分析声音效果的时候,韦勒克认为谐音中声音的模式很重要,并通过对押韵和节奏的研究架起了声音层与意义层的桥梁。在这一部分,韦勒克为节奏型散文进行了辩护。最后,论述韦勒克对“图解式”、“音乐性”以及“声学”格律理论进行的分析并阐述这叁种格律法的得失。第二部分分析意象。论文首先明确指出韦勒克所研究的意象的定义及内涵。 韦勒克认为意象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一种投射。接着,阐明韦勒克重视意象、隐喻和象征叁者联系的原因以及否定过分重视视觉意象的观点。第叁部分分析隐喻。这一部分有叁个层次:1、论述韦勒克从隐喻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做的文学阐释。2、着重分析韦勒克对“隐喻”整个概念中四个基本因素:类比、双重视野、解释无法理解诉诸感官的意象、泛灵观的投射的区分。3、举例说明韦勒克反对英国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对他所贴上“感情误置”的东西加以攻击,并简要介绍了韦勒克关于巴罗克派所认可的隐喻类型。第四部分分析象征。着重评述了韦勒克对几种象征的认识:(1)“纯象征主义”(2)“个人象征”与“传统象征”(3)“自然象征”。接下来,这部分谈到了韦勒克引用柯勒律治和歌德的话对“象征”与“寓意”作出的区分。并对“象征”与“意象”和“隐喻”之间有无重大意义上的区别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分析神话。指出韦勒克的“神话”这一术语与以往的神话概念有所不同,韦勒克认为“神话”指涉文学作品的一种叙述或故事。紧接着说明韦勒克对神话有以下几种理解:1、从历史上看,神话起源于宗教仪式并与之密切相关;2、从文学理论上看,韦勒克认为神话中的重要母题可能是社会的和超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或非理性的)意象或画面;3、韦勒克认为神话文学批评和存在主义并没有对文学理论问题给予解答。4、在承袭康德和柯勒律治以及历史主义的批评中,韦勒克发现“神话”有着各种极不相同的用法。第六部分分析文学的类型。指出韦勒克的文学的类型研究与传统的类型研究截然不同,他的类型理论主要从形式层面入手,而非主题或社会等方面。其次,论述了韦勒克认为类型划分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原因:1、文学类型应视为一种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编组,在理论上,这种编组是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的:一个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或结构等),一个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较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等。2、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类型理论不够严谨。3、类型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介绍韦勒克提出的一些关于类型理论的建议:(1)探讨关于原始的类型(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同发达的类型之间的关系。(2)关注类型的承续性问题。第七部分对韦勒克内部研究的得失作出评价。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肯定内部研究的积极意义;肯定在几个“内部”层面研究上的特殊贡献,如声音层面,象征和神话层面,类型概念层面等;肯定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指出他的内部研究的缺陷:1、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排斥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和作家与作品的联系,这是很偏颇的; 2、韦勒克对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的探讨还是很勉强; 3、韦勒克的内部研究主要解决的是诗歌和散文问题,而非所有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小说(长篇小说)。总而言之,即使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理论有诸多不足,他对文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潘高峰[7]2011年在《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文中研究指明毫无疑问,韦勒克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卓有建树的,他将文学研究一刀切成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他本人更倾向于文学的内部研究。他认为,只有对文学做内部研究,我们才能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之所在,即文学性。他毕生都致力于文学的内部研究,坚定地捍卫文学性,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学者。虽然他的内部研究理论受到了许多批判,但他提出的“内部研究”理论为文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主要综述了韦勒克的学术成就。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内部研究”理论的产生首先受到了以胡塞尔和英伽登为主要代表的现象学文论的影响,韦勒克借鉴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吸收了英伽登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论和文学文本四层面论。其次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影响,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以及“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的区分,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回到文学自身的研究思路,布拉格学派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做内部结构分析,以及英美新批评完全回到文本自身,对文学作品自身所做的全面细致的研究,无疑对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提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基石。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认为,“内部研究”理论的基石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论。韦勒克借鉴了现象学文论的研究思路,首先把文学作品分为了实在的、精神的、理想的叁类客体,并逐一对其进行剖析,最后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这叁类客体中的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客体”,它是一个经验的客体,是一种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价值附着在“结构”中,只有经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价值和接近文学作品的本体“结构”。第叁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研究对象,即文学作品的四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层面、世界层面和形而上层面。在声音层面,韦勒克主要从谐音、节奏和格律叁个方面对诗歌和散文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在意义层面,韦勒克主要从文体、文体学以及意象和隐喻四个方面对诗歌和散文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在世界层面,韦勒克主要从象征和神话角度入手对诗歌等韵文进行了分析,并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等非韵文进行了分析。至于形而上层面,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并没有列专章论述,只是将其夹在“世界层面”和“文学的评价”中做了一个模糊的分析。在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层面研究时,韦勒克借用了鲍桑葵提出的“易美”和“难美”这一对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前叁个层面都属于“易美”,而前叁个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难美”。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内部研究”理论的延伸和应用。韦勒克把“内部研究”理论应用到文学类型研究和文学史的研究中,对传统的依据社会学、历史学等外部标准划分文学类型的做法做了驳斥。他认为真正的文学类型应该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依据文学自身的内在构成所划分出来的类型。在对文学史的讨论中,韦勒克认为,现存的大多数文学史都不是真正的文学史,他心目中真正的文学史应该是艺术性与历史性、文学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艺术史”。结语部分,主要就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做了简要的评述,认为“内部研究”理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割断了文学与外部的联系,将文学研究完全囚禁在了“精致的瓮”中,与世隔绝。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文学研究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坚定地捍卫文学性,为实现文学艺术的自律做了最大的努力。

凌英菲[8]2006年在《新时期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再版及其研究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于韦勒克《文学理论》在我国出版的两个版本进行了简单比较,并且对新时期我国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论述。

李艳丰[9]2010年在《论韦勒克“整体性”文学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指出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叁: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叁,"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来梅[10]2014年在《论韦勒克的文学观——以《文学理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其合着的《文学理论》中十分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与他们"纯文学"的文学观密不可分。无论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界定、文学存在方式的分析,还是对文学史写作的探讨,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韦勒克诗学研究[D]. 支宇. 四川大学. 2002

[2]. 论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D]. 彭浪. 湘潭大学. 2016

[3]. 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 余燕萍.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4].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J]. 魏泓. 名作欣赏. 2017

[5]. 论韦勒克的文学批评观[D]. 刘培群. 华侨大学. 2014

[6]. 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D]. 王娟. 新疆大学. 2004

[7]. 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 潘高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 新时期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再版及其研究情况[J]. 凌英菲. 宜宾学院学报. 2006

[9]. 论韦勒克“整体性”文学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 李艳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0]. 论韦勒克的文学观——以《文学理论》为例[J]. 来梅. 凯里学院学报. 2014

标签:;  ;  ;  ;  ;  ;  ;  ;  

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