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二段Heinrich事件及其成因机制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二段Heinrich事件及其成因机制

论文摘要

末次冰期大西洋地层中出现的IRD层代表着一种高频气候变化,其表现为每过7kyr,气候突然升温,持续时长为500±200yr,常被称为Heinrich事件。随着在世界各地(南半球、东亚、非洲、北美)以及各个时期(石炭纪、二叠纪),不同指标中都出现可与其对比的周期事件,该事件被认为很可能是一起全球性事件,并且非冰室时期所特有,然而其成因机制目前仍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松辽盆地沉积了几乎整个白垩纪陆相沉积,其保存了良好的温室时期古气候记录。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SK2e)项目对整个白垩纪地层进行连续取芯,这为我们研究千年旋回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选取晚白垩世Campanian阶嫩江组2段(K2n2)地层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XRF扫描数据为研究材料开展千年旋回事件的识别和机制研究。古气候指标K/Al,Zr/Rb,Sr/Ca,Rb/Sr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晚白垩世陆相地层中记录了良好的Milankovitch和千年周期信号。利用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将元素比值信号进行分解,得到具有不同特征周期的本征模函数IMFs,将不同指标的轨道尺度本征模函数进行对比,其呈现出很好的古气候耦合关系,表明识别到的轨道信号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由绝对年龄约束的沉积速率7cm/kyr是合理的。在该沉积速率下,所识别到的千年周期为7kyr,其与北大西洋Heinrich周期具有可对比性。对元素比值中,代表7kyr周期的本证模函数IMFs(IMF6)进行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包络线的主周期与轨道岁差和斜率信号一致,这表明斜率和岁差信号对Heinrich事件存在振幅调制作用,并且REDFIT和EHA频谱分结果表明,斜率信号占主导。对比同时期海相地层中所是识别到的Heinrich事件,我们认为Heinrich周期是对轨道信号的非线性响应的结果,并且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岁差信号调制,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斜率信号起主导作用。东亚季风存在明显的Heinrich周期特征,并且古气候指标和东亚古气候模拟结果表明,在晚白垩世时期,松辽盆地可能就明显地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Heinrich事件和轨道信号之间可能是通过季风联系起来的,然而轨道信号对Heinrich周期的具体调制过程和气候响应机制仍然不清楚,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数值模拟实验来解开该谜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2.地质背景
  •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2.2 嫩江组地层
  •   2.3 嫩江组年代学框架
  •   2.4 松辽盆地古气候研究
  • 3.材料与方法
  •   3.1 松科二井嫩江组二段岩芯及高分辨率XRF扫描
  •   3.2 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方法
  •   3.3 频谱分析手段
  • 4.结果
  •   4.1 XRF扫描结果
  •   4.2 标准天文信号周期
  •   4.3 频谱分析
  •   4.4 CEEMD结果
  • 5.讨论
  •   5.1 米兰科维奇信号
  •   5.2 Heinrich周期及其驱动机制
  • 6.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治锋

    导师: 黄永建

    关键词: 松辽盆地,事件,嫩江组,古气候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12CB82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烃源岩活性铁埋藏记录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项目编号41373082)

    分类号: P532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0318

    总页数: 57

    文件大小: 6562K

    下载量: 40

    相关论文文献

    • [1].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嫩江组一段下部湖相有机质组成及其沉积环境特征[J]. 地球化学 2019(02)
    • [2].长垣南部—古龙地区嫩江组二、三段等时地层格架及其与砂岩展布关系[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3)
    • [3].松嫩盆地扶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岩石地层与沉积环境[J]. 吉林地质 2008(01)
    • [4].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白垩系嫩江组一段沉积相、旋回及其与松科1井的对比[J]. 岩石学报 2010(01)
    • [5].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二、三段物源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6].松辽盆地东缘岳王城剖面嫩江组二段生物地层及其对湖侵事件的响应[J]. 地质通报 2019(07)
    • [7].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嫩江组泥页岩段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J]. 世界地质 2016(01)
    • [8].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J]. 地学前缘 2012(01)
    • [9].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地层层序及沉积演化[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2)
    • [10].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二、三段物源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3)
    • [11].古龙凹陷嫩江组地震前积反射特征与岩石地层厘定[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3)
    • [12].新立油田嫩江组三段沉积微相分析[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2(01)
    • [13].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三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 中国西部科技 2012(06)
    • [14].松辽盆地西南隆起区发现晚白垩世嫩江组叶肢介化石[J]. 地质与资源 2019(03)
    • [15].长岭坳陷地区嫩江组一段页岩油资源评价[J]. 特种油气藏 2014(01)
    • [16].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泉头组四段—嫩江组三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J].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5)
    • [17].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热演化史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3)
    • [18].松辽盆地嫩江组二三段陆相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前积体形成机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1)
    • [19].松辽盆地松科1井上白垩统嫩江组一、二段沉积序列厘米级精细刻画:岩性·岩相·旋回[J]. 地学前缘 2011(06)
    • [20].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条件[J]. 中国矿业 2016(S1)
    • [21].松辽盆地嫩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探讨——以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为例[J]. 中国地质 2020(01)
    • [22].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J]. 世界地质 2018(03)
    • [23].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J]. 沉积学报 2014(06)
    • [24].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段滑塌扇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地质科学 2012(01)
    • [25].松辽盆地松科1井上白垩统嫩江组三~五段沉积序列厘米级精细刻画:岩性·岩相·旋回[J]. 地学前缘 2011(06)
    • [26].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嫩江组一段S1砂组沉积体系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6)
    • [27].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J]. 古生物学报 2009(03)
    • [28].低熟页岩电加热原位改质油气资源潜力数值模拟——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4)
    • [29].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三四段沉积有机质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分布与古气候意义[J]. 地球化学 2015(06)
    • [30].松辽盆地嫩江组油页岩发育控制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2)

    标签:;  ;  ;  ;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二段Heinrich事件及其成因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