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束论文_付群飞,房杰,时杰,曹晓强,吕宪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张量,纤维,白质,过滤器,卡尔,可吸入颗粒物,神经纤维。

纤维束论文文献综述

付群飞,房杰,时杰,曹晓强,吕宪俊[1](2019)在《可吸入颗粒物种类对聚丙烯腈纤维束过滤器除尘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聚丙烯腈纤维束对不同颗粒物除尘效果的影响,在粉尘浓度0.58g·m-3、风速1.0m·s-1、纤维填充率为0.67%的条件下,研究了路面扬尘、粉煤灰和铁矿粉叁种颗粒物对聚丙烯腈纤维束过滤器除尘效率与压降的影响,并对过滤器的除尘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静电吸附与机械拦截联合作用下,聚丙烯腈纤维束对叁种颗粒物皆有净化作用;但过滤器对不同颗粒物的除尘效率不同,对路面扬尘和粉煤灰的除尘效率为70%~80%,对铁矿粉除尘效率仅为30%~60%。不同颗粒物对过滤器压降影响较小,压降值在25Pa左右,且设备运行过程中压降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2](2019)在《正常人群弓状束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与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成像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UKFT)与传统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ST)重建正常人群弓状束(AF)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20例正常受试者行DTI成像,分别应用单张量ST和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左侧AF,包括直接通路"颞-额"段(深支),间接通路"额-顶"段(前支)和"颞-顶"段(后支),采用解剖形态比对和纤维束定量的方法研究两种技术AF显像的差异。结果:应用单张量ST技术重建左侧AF时,12例深支、2例前支和1例后支显像不完整或失败;而应用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时,叁个分支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成功完整显像,且终端分支纤维显示更完整,分布面积更广,纤维体积更大,条数更多(P<0.001)。结论:与传统单张量ST相比,双张量UKFT技术在正常人群中可以重建出更加完整的AF。(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玉鹏,王义宝,王勇[3](2019)在《人脑颞顶枕区相关联合纤维束的追踪成像及解剖验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脑颞顶枕区参与或独立执行了许多重要功能,穿行于或完全位于颞顶枕区的联合纤维束,执行了这些高级神经功能。对于这一区域纤维束的研究主要有磁共振弥散成像和尸脑的白质纤维束解剖,两种方法的交叉验证是目前研究纤维束成像、构建人脑连接图谱和解决纤维束走行争议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4](2019)在《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 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 0±1. 5)岁,平均体质量(9. 6±1. 2) 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 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 301±0. 045、0. 200±0. 050、0. 305±0. 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 0±1. 6、22. 8±11. 0、31. 3±6. 4; F值分别为8. 223、7. 861,均P <0. 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姜金荣,朱秀花,夏翠华,宋瑞洪[5](2019)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指导自发性脑出血微创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磁共振DTI评价,并指导术中操作,有效避免血肿周围正常神经纤维束损伤。结果:恢复良好18例,少量功能丧失5例,严重功能丧失2例,效果差1例。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完全恢复社会生活(ADL 1)20例;部分恢复社会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ADL2)3例;家庭生活需人帮助,拄杖可行走(ADL3)2例;卧床不起,但保持意识(ADL 4)1例;植物生存状态(ADL 5)0例。ADL 1~3为效果良好,良好率为96.2%。结论: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指导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满意,可有效避免手术操作对血肿周围正常纤维束的损伤,功能损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可以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盛堂祥[6](2019)在《纤维束滤料在连铸浊环水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攀钢提钒炼钢厂的板坯连铸机的过滤器进行改造,以纤维束滤料代替原来的无烟煤+石英砂+鹅卵石的滤料,并进行效果对比检验。研究表明:纤维束滤料对连铸浊环水过滤效果良好,反洗时滤料放松,没有死角,滤料不积泥,不流失,反洗彻底;纤维束滤料的使用寿命长,一般大于10年,有利于节约成本。(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31期)

陈明磊,何超明,林康,庞明武,秦将均[7](2019)在《脑梗死后不同时期神经纤维束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脑梗死不同时期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随访期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简化福米勒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患者脑梗死各时期、各感兴趣区FA、ADC与简化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的FA值、ADC值显着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恢复期又显着高于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梗死侧内囊后肢的FA值显着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脑梗死侧大脑脚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个时期梗死侧内囊后肢、梗死侧大脑脚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患者脑梗死各感兴趣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正相关(r=0.830、0.020、0.119、0.007),ADC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负相关(r=-0.330、-0.133、-0.036),但仅梗死灶中央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830,P<0.01)。结论:DTI检查对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功能受损及恢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金玮,李跃华,李斌,郭晓莉[8](2019)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密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磁共振纤维束密度成像(TDI)是一种新兴的基于DTI的成像技术,目前在临床应用上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对两种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作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成波,张牧,黄月,向宇,苏小龙[9](2019)在《基于白质纤维束概率追踪和功能连接的小球类运动员脑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和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概率追踪方法和白质功能连接分析来研究小球类运动员训练引起的大脑结构功能可塑性。本文收集体育教育专业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和相匹配的对照组,分析静息态、DTI和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发现两组脑白质纤维在小脑,胼胝体、扣带回和额叶发生了差异,这些差异脑区都是和运动相关联,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反应灵敏度等方面密切联系。并且运动员较正常对照来说,脑半球灰质体积的相关性明显提高,说明长期小球类运动能使相应脑区发生改变,运动员具有更强的运动和反应判断能力。白质功能连接分析进一步发现扣带回和双侧丘脑后辐射,以及胼胝体的白质功能连接的增强,暗示运动员具有更强的左右半球白质功能连接及左右半球的视觉区连接,这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左右相关脑区的功能协调,特别是运动视觉信息的传递和协调。(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志伟,李建宇,赵倬翎,卢洁,张苗[10](2019)在《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丘脑Vim核可视化定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技术定位丘脑腹中间核(Vim)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需行丘脑Vim核细胞刀毁损术的原发性震颤患者,术前采集60个方向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应用美敦力S7神经导航进行纤维束重建及术前计划。通过对锥体束、内侧丘系及齿状红核丘脑束(DRT)进行纤维束示踪,可视化定位Vim核靶点位置。对比其与常规方法得到的Vim核靶点坐标,通过术中宏刺激判断靶点感觉及运动阈值,验证靶点坐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术后复查毁损灶位置。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 9岁,前后联合(AC-PC)长度为(23. 6±1. 5) mm,第叁脑室半径为(2. 6±0. 8) mm。常规靶点坐标,x:(14. 1±0. 8) mm,y:(-5. 9±0. 4) mm; DTI靶点坐标,x:(14. 6±0. 8) mm,y:(-5. 7±1. 0) mm。4例患者不同方法得到靶点坐标相差≥1. 5 mm。全部患者先按常规靶点穿刺,其中2例患者因感觉阈值异常,与DTI靶点坐标完全一致,术中调整后效果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比较,平均改善率为80. 1%。结论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可视化靶点定位方法对于Vim核位置变异较多的情况具有可行性,可增加丘脑Vim核靶点定位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纤维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UKFT)与传统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ST)重建正常人群弓状束(AF)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20例正常受试者行DTI成像,分别应用单张量ST和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左侧AF,包括直接通路"颞-额"段(深支),间接通路"额-顶"段(前支)和"颞-顶"段(后支),采用解剖形态比对和纤维束定量的方法研究两种技术AF显像的差异。结果:应用单张量ST技术重建左侧AF时,12例深支、2例前支和1例后支显像不完整或失败;而应用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时,叁个分支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成功完整显像,且终端分支纤维显示更完整,分布面积更广,纤维体积更大,条数更多(P<0.001)。结论:与传统单张量ST相比,双张量UKFT技术在正常人群中可以重建出更加完整的AF。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束论文参考文献

[1].付群飞,房杰,时杰,曹晓强,吕宪俊.可吸入颗粒物种类对聚丙烯腈纤维束过滤器除尘性能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正常人群弓状束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与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成像效果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吴玉鹏,王义宝,王勇.人脑颞顶枕区相关联合纤维束的追踪成像及解剖验证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9

[4].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5].姜金荣,朱秀花,夏翠华,宋瑞洪.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盛堂祥.纤维束滤料在连铸浊环水系统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9

[7].陈明磊,何超明,林康,庞明武,秦将均.脑梗死后不同时期神经纤维束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8].金玮,李跃华,李斌,郭晓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密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9

[9].杨成波,张牧,黄月,向宇,苏小龙.基于白质纤维束概率追踪和功能连接的小球类运动员脑可塑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

[10].任志伟,李建宇,赵倬翎,卢洁,张苗.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丘脑Vim核可视化定位方法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一定剪切速率下不同剪切应变对UHMWPE...巧(a)二氧化饰纳米纤维束(b)二氧...单层纤维流动模型术后2周术侧实验兔面神经动作电位Fi...累积弧长求等距点方法铺丝仿真(4)驱动铺丝机进行实时铺...

标签:;  ;  ;  ;  ;  ;  ;  

纤维束论文_付群飞,房杰,时杰,曹晓强,吕宪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