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格局论文_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理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局,地理,地理分布,西南地区,寄生蜂,多维,薤白。

地理分布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1](2019)在《基于ITS序列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亲缘关系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西南地区分布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材料,对21个不同居群的薤白进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相关序列,对27个不同居群薤白开展了系统分析,以探讨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的亲缘关系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不同产区薤白nrDNA ITS序列长度介于607~638 bp之间,G+C含量为48%~52%,平均值为50%。(2)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薤白为一单系群。(3)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7个居群的薤白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其中位于西南地区东面的四川剑阁县、重庆巫溪县、贵州德江县和云南丘北县的薤白共同聚为a组,位于西南地区西面的四川汶川县、四川石棉县、四川江油市以及云南虎跳峡、云南昆明市、云南叁坝的薤白归为b组。研究表明,nrDNA ITS序列可以鉴定不同地区薤白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霍岳飞[2](2019)在《基于地理视角的山西旅游景点分布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山环水绕,地理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并且受地理特征影响,山西旅游景点分布格局也呈现出区域化特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山西地理环境,并基于地理视角对山西旅游分布格局进行了梳理,最后指出了山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辉,姜亚洲,刘尊雷,张寒野,程家骅[3](2019)在《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文章分析湖北省宜养水体资源禀赋、探究水产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旨在为该省水产养殖产业区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新遥感技术准确解读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分布状况;基于水产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湖北水产养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1)湖北具水产养殖功能的水体资源面积合计81.4万hm~2,其中大水面和养殖池塘为主要养殖水体类型,两者所占养殖水体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1.5%和41.9%;(2)湖北水产养殖业表现出了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武汉、仙桃和鄂州等市所辖的长江沿岸县域单元是该省水产养殖业的集聚区;(3)湖北水产养殖类型存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襄阳、十堰、恩施、随州等西部地市以水库和精养池养殖为主,其余地市则以精养池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结论]在"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政策背景下,湖北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优化产业布局、探寻集约化发展模式是实现该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循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7期)

彭泽润,胡月[4](2019)在《从地理语言学看湖南语言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叁面环山,北面是水。整个湖南主要通行汉语。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偏僻山区。湖南的汉语方言,除了东边,其他都被官话包围和渗透。本土的湘语主要残留在稍微偏东的中部,也就是湘江流域的中部。赣语、客家方言分布在跟江西交界的东北以及湖南西南局部山区。南部永州、郴州的南岭山区由于土话密集多样,形成跟官话并存的双方言格局。(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国敏,曹嘉瑜,倪健[5](2019)在《山地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上、地下过程与功能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土壤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准确性的提高,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不断发展,但宏观尺度上的格局特征与区域规律尚未揭示。本文集成分析了全球不同气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现在全球尺度上并无一致规律,线性(递增或递减)、非线性(单峰或双峰)、无固定趋势3种地理格局并存。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土壤pH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气候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某一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全球尺度上的现有数据分析发现,海拔跨度和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二者实际上综合反映了大尺度上气候决定着山地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这与传统的生物地理学观点是一致的,其它生态环境因子如地理坐标、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类型、土壤pH等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当前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仍有较多局限性,全球更多山地、更大海拔跨度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更精确的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更多样的环境与生物驱动因素分析,以及更多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将有助于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深入研究,及其与气候、土壤和生态系统关系的深入挖掘,这对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王玉生[6](2019)在《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其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害虫,2008年入侵我国,对我国的棉花、果蔬、花卉和烟草等农林支柱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入侵格局和历史扩散过程,分析了交通运输和园林产业对该虫扩散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9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不同地理环境和寄主植物条件下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特点。并通过野外调查和分子鉴定对该虫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扶桑绵粉蚧的种群扩张和成灾机制及其入侵遗传学机理,为扶桑绵粉蚧的监测和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保障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分布格局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报道,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在我国的入侵分布格局,重建了该虫扩散的历史过程。首次报道了扶桑绵粉蚧入侵山东和云南昆明。自2008年入侵我国后迅速扩散,10年间已入侵我国大陆18个省区107个地区的264个县区,并呈进一步扩张态势。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对扶桑绵粉蚧的扩散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以货运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物流中心尤其明显。园林产业对扶桑绵粉蚧的定殖和进一步扩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花卉市场内绿化和杂草植物等多年生/长期存在的寄主以及周边区域的寄主植物为其种群建立提供了稳定环境。因此,为防止该虫进一步扩散,需严密监测虫情动态,加强寄主植物和产品的调运管理。(2)基于扶桑绵粉蚧地理分布格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9个微卫星位点对我国85个和国外7个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扶桑绵粉蚧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不高,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多集中在交通运输网络贯通、货物流量大,以及花卉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并在该虫的快速扩散中起到了桥头堡作用。种群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差异,但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其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的差异,种群间的差异也为其重要来源。复杂的种群遗传结构,为该虫较强的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变异来源。多重入侵现象、人为驱动的跨区域基因交流和较弱的自主扩散是导致我国扶桑绵粉蚧的种群遗传背景多样化和差异性共存的可能原因。(3)基于扶桑绵粉蚧寄主分布格局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我国广东省的5科13种寄主上的扶桑绵粉蚧为研究对象,采用COI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状况。表明,各寄主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锦葵科和菊科的扶桑绵粉蚧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科,同时锦葵科的也略高于菊科。种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种群内的差异为其遗传变异的最主要来源,同科寄主的不同种群间的变异也具有较大贡献。菊科的扶桑绵粉蚧不同种群及与其他科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其遗传结构相对单一;而锦葵科、马齿苋科、茄科的遗传分化水平稍低,遗传结构也较为复杂。多样化的遗传背景,为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间的快速转换提供了遗传变异基础。(4)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对全国范围的扶桑绵粉蚧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用分子手段对寄生蜂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寄生蜂的发生和分布格局。60.64%的扶桑绵粉蚧种群中存在寄生蜂,其寄生率为5~70%不等,寄生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共鉴定到包括重寄生蜂在内的11种寄生蜂。班氏跳小蜂为绝对优势寄生蜂,占总量的84.79%,广泛分布于扶桑绵粉蚧的各发生区和不同寄主植物种群中,且具有较强的控害潜能。在扶桑绵粉蚧为害最严重的锦葵科、菊科和马齿苋科种群中,锦葵科种群发生寄生蜂的种群比率、寄生率、寄生蜂多样性等均高于菊科和马齿苋科;野外观赏植物的寄生蜂发生情况,同样高于盆栽观赏植物和杂草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孙莉玮[7](2019)在《南亚顶鳞苔Acrolejeunea sandvicensis地理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保护的重点在于特有及濒危类群。而特有种由于分布区域狭窄、野外种群较小而极易变成濒危种。因此,加深对生物特有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苔藓植物的特有率相对于被子植物都比较低,最新的观点认为是由于苔藓植物具备高效的传播能力,其特有现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是,关于苔藓植物传播性能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苔藓植物具有高效的远距离传播能力,而基于全球苔藓分布数据的分析却认为海洋阻隔了苔藓植物的长距离传播。因此,正确认识苔藓植物传播性能是对其保护的前提,而对生物间断分布现象的研究则是理解其传播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南亚顶鳞苔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且远距离间断分布到夏威夷及南太平洋地区,表明了其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但是该种却未能分布到美洲、欧洲及非洲地区。鉴于东亚与北美之间较近的植物亲缘关系,传播似乎是导致这一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该种地理分布格局成因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理解苔藓植物的传播性能。本文以南亚顶鳞苔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来自10个国家的该种形态学的研究及历史标本的重新鉴定,首先确定其当前地理分布范围,然后进行全面的分子取样;利用叶绿体基因片段trn L-trn F、trn G及核基因ITS,采用ML和BI方法构建顶鳞苔属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种的物种地位;利用祖先区域重建及分化时间估计,探究该种的起源与迁徙路线;通过对该种全球潜在分布位点的预测及其传播能力的检验,解释该种当前地理分布格局成因,了解其传播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对南亚顶鳞苔馆藏在BM、NICH及PC历史标本的重新鉴定,排除了该种在柬埔寨、马来西亚、塔希提和新喀里多尼亚的分布,确定了该种当前分布范围,主要包括中国、不丹、印度、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韩国,泰国和越南北部,并间断分布到夏威夷。2.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证据,该种夏威夷居群镶嵌于东亚居群内,并与广西和海南居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夏威夷居群虽分布较远但并未表现出较强的遗传分化及可能的“隐形种”现象;利用PCo A及Mantel检验分析该种遗传距离与形态特征及地理距离之间关系,发现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及形态特征之间不具相关性。3.基于ITS、trn L-F、trn G叁个联合片段的祖先区域重建、分化时间估计并结合化石证据,表明该种在第叁纪温暖时期起源于泛北极地区,随着冰期的发生逐渐向南迁移,于36.50 Ma扩散到中纬度地区(23°26′~30°N),并在1.12 Ma由中纬度地区(23°26′~30°N)或者高纬度地区(30°~66°34′N)长距离传播到夏威夷;基于trn L-F、trn G片段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的各区域与分化时间树的各支基本一致,祖先单倍型由山东、云南、浙江、陕西、江西、湖北、福建、安徽、广东、湖南等居群共享。4.基于对该种全球潜在分布位点的预测,发现该种在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均有适生的生境,在中国适生度最高,故推测该种目前的全球分布格局是由于其传播的限制所导致。5.利用2个叶绿体片段,检测到南亚顶鳞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该种23个居群的单倍型多态性h为0.8744,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73,Nm=0.2;此外,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该种世界范围内的居群间分化水平较高,达58.4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5841,并且Nst=0.6308>Gst=0.5435(P<0.01),表明具有显着的地理隔离,表现出较弱的传播能力;当去除岛屿和国外居群后,该种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4955,并且Nst=0.4939>Gst=0.4287(P<0.01),表现出一定的传播能力。根据对该种形态学数据分析,发现该种在中国不同纬度带的带叶宽、背瓣长宽、孢子长宽、孢子数、孢子纹饰几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岛屿的孢子显着地比大陆孢子大、数量少,表明该种在大陆内的传播能力较强,岛屿居群的传播能力下降。通过对南亚顶鳞苔地理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该种虽然表面上看似具有较强的远距离传播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海洋阻隔了该种的跨洋流长距离传播,进一步表明苔类植物的孢子由于对紫外线的较弱抵抗力,从而很难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文庆,徐洲锋,史鸣明,陈家辉[8](2019)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四子柳的亚洲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变化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子柳(Salix tetrasperma Roxb.)为杨柳科柳属为数不多的分布区扩展到热带的物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华南和东南亚地区,但其生境破碎化较为严重。该物种具有较高的园林绿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将为四子柳的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乃至柳属的起源和分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四子柳全面且精确的分布信息和高分辨率环境数据,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构建其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当代以及未来(2050,2070)的潜在空间分布格局,评价环境因子对分布模型的重要性,定量确定未来受到威胁的适宜生境区域和面积。结果表明,四子柳目前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34.65×10~4 km~2,主要位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降水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从冰期至未来,四子柳的分布中心有南北往返迁移的趋势。四子柳在末次盛冰期时向西北方向扩张并开始出现于热带地区,表明该物种开始适应热带气候,进入全新世中期以后种群收缩并退缩到云贵高原的河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平原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路径下2050年和2070年四子柳的潜在适生境有可能破碎化增加,建议对缅甸东部及中部成片减少的边缘群体进行实时监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郑志鑫,王瑞,张风娟,万方浩[9](2018)在《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黄顶菊是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杂草,近年来呈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全面解析黄顶菊在我国的扩散动态对制定早期监测预警等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记录及实地调查等途径重建了黄顶菊在我国扩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扩散路线,以及最早入侵地与传入途径。【结果】黄顶菊最早入侵河北省南部的邯郸、衡水,其后主要沿公路扩散蔓延,71%的分布点在距入侵地国道等主要公路2 km的范围内。目前,该杂草已从最初的入侵地向北扩散到天津市,向东扩散到山东省东营市,向西扩散到了山西省黎城市,向南扩散到了河南省开封市。黄顶菊向4个方向扩散的直线距离不等(100~350 km),这种差异与自然屏障和扩散通道相关。太行山脉是黄顶菊向西扩散的地理屏障,但这个屏障已逐渐被突破。至今,黄顶菊已入侵华北地区5个省市(河北、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100余个县。【结论】黄顶菊在我国仍处于快速扩散阶段,未来应该会继续沿公路向南和向西蔓延。因此,亟需在扩散的前沿地带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抑制其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碧丹,王成超[10](2018)在《福建省县域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识别贫困区域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提高农村扶贫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以福建省县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脆弱性-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福建省县域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识别福建省贫困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识别出的多维贫困县进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1)福建省67个县(市、区)中有27个被识别为多维贫困县,识别出的多维贫困县的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显着,集中分布在闽西和闽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2)识别出的多维贫困县被划分为金融基建兼缺型、基础建设缺乏型、人力基建兼缺型、生计途径缺乏型、发展条件缺乏型等5种类型。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1)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进行有效瞄准;(2)根据农户具体的生计资本情况采取差异性扶贫措施,以更好地落实以县域为基础的扶贫工作,为精准扶贫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地理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西省山环水绕,地理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并且受地理特征影响,山西旅游景点分布格局也呈现出区域化特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山西地理环境,并基于地理视角对山西旅游分布格局进行了梳理,最后指出了山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理分布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基于ITS序列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亲缘关系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霍岳飞.基于地理视角的山西旅游景点分布格局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

[3].张辉,姜亚洲,刘尊雷,张寒野,程家骅.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4].彭泽润,胡月.从地理语言学看湖南语言分布格局[J].铜仁学院学报.2019

[5].王国敏,曹嘉瑜,倪健.山地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球与环境.2019

[6].王玉生.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其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孙莉玮.南亚顶鳞苔Acrolejeuneasandvicensis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李文庆,徐洲锋,史鸣明,陈家辉.不同气候情景下四子柳的亚洲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变化预测[J].生态学报.2019

[9].郑志鑫,王瑞,张风娟,万方浩.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J].生物安全学报.2018

[10].高碧丹,王成超.福建省县域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空间分布格局[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国山脉图总部位于芝加哥、洛杉矶和纽约的兼并...城市规划主、客体的信息接口Fig.1.8T...2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地理分布格局F...中国锤角叶蜂科地理分布格局Fgi·...黄顶菊在中国入侵点的地理分布格局

标签:;  ;  ;  ;  ;  ;  ;  

地理分布格局论文_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