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分析

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分析

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抽取我中心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间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00例适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接种处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接种预防措施,比较两组适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种疫苗后,观察组适龄儿童总发热率为7.3%,对照组适龄儿童总发热率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适龄儿童局部硬结发生率为1.3%,对照组适龄儿童局部硬结发生率为6.0%,两组适龄儿童局部硬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评估适龄儿童身体状况,且注重掌握接种技巧、注射部位和深度选择,可明显减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百白破疫苗以年龄3-24个月的儿童为受众群体,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等。儿童接种疫苗后,其体内会产生抗体,保护率可高达95%[1]。然而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依旧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疫苗接种效果。为此,我中心抽取部分接种百白破疫苗的适龄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中心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间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00例适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男79例,女71例,年龄3-24个月,平均(12.3±0.6)个月;观察组男72例,女78例,年龄3-24个月,平均(12.5±0.7)个月。所有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前体征稳定且不存在发热和局部硬结。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前,未分析其基本情况,也没有指定接种计划,只采用常规疫苗接种预防措施。观察组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前,需检查其基本身体状况,规划处理疫苗接种方式,并制定科学规范的接种方案。接种人员需态度温和,动作轻柔。家长保持坐姿,婴幼儿可紧贴其胸前,家长双手分别置于儿童头部和手臂;必要时可夹住儿童双腿,以防其乱动。

1.3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适龄儿童发热情况和局部硬结发生情况。发热情况分为轻度发热、中度发热和高度发热三种程度,轻度:37.1℃≤体温<37.5℃,中度:37.6℃≤体温<38.5℃,重度:体温≥38.6℃。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适龄儿童发热情况和局部硬结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疫苗接种既会提高受者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也会产生损伤或副作用,即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接种百白破疫苗时,如果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接种人员技术不熟练或缺乏责任心等原因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目前,百白破疫苗安全性与有效性都比较明显,接种后菌体蛋白可引发受体出现局部或全身性不良反应,且主要与受体身体状况、疫苗种类和质量、接种技巧和接种部位等因素相关[3]。因此,接种百日破疫苗前,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接种计划,以保证免疫效果的实现。

3.1接种疫苗前的准备工作

疫苗接种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可分为:(1)科学分析受体情况接种时间严格遵循3个月、4个月、5个月各1支的原则,确保1年内接种3针,但前后间隔时间不宜短于4周,且需于1年半至2年内增加1针以加强药效。(2)制定科学合理的接种计划既要注重检测儿童基本身体状况,确定其过敏和禁止症状,又需规划接种部位等一系列环节,以减少不良反应出现。(3)严格核查疫苗基本信息对其名称、标签、有效期、生产厂家、包装是否破损和药剂是否发霉等情况予以细致核查。

3.2疫苗选择与接种

接种疫苗时需充分摇匀,如果出现沉淀物,则疫苗不予使用。接种部位通常选择上臂外缘肌中间部位,注射前应用酒精消毒,接种深度需达到针头的2/3甚至3/4。研究发现[4],药剂未摇匀或注射过浅会导致局部硬结甚至引起无菌性化脓。

3.3接种后的保护措施

接种疫苗后,接种人员必须及时告知适龄儿童家属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告知适龄儿童多饮水多休息。同时,需提醒家长禁止孩子刚接种疫苗后便参与剧烈运动,减少或避免汗液刺激皮肤。另外,尽量控制孩子不去触摸和搔抓,做好接种部位周围皮肤的清洁工作,避免刺激。如果患者存在高热、惊厥等症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解决,并停止疫苗接种。

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完成后,需对受体实施半小时监测,中途若发生不良反应,可及时报告并予以处理。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家长为适龄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观念同样与日俱增,加之疫苗接种知识的普及,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适龄儿童发热概率和局部硬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曹取爱[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制定合理有效的接种计划可降低百日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接种疫苗前,仔细考察患者基本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加强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高接种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忠.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问题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8):163-164.

[2]张锦清,朱幼琴,许瑞宝.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390-391.

[3]张瑞岩.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244-244.

[4]眭郁华.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相应预防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2):10358-10359.

[5]曹取爱.预防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措施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828-829.

标签:;  ;  ;  

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