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及甘肃中部地区云特征分析

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及甘肃中部地区云特征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和CALIPSO卫星遥感资料、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CMDC)提供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1996—2016年)以及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对祁连山区、甘肃中部及石羊河流域三个区域的不同云类型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个例对云的剖面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三个区域总云分数的季节变化较一致,较大值出现在春夏季,均超过70%,高值区主要集中出现在祁连山南坡,与降水量高值区分布一致。积状云云分数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积状云降水频率高于层状云。云层以单层云为主,云厚度一般都超过2.0 km,春季甘肃中部的单层云厚度最大达3.0 km;两层云夹层比三层云的夹层厚度要厚。产生降水的云系中积状云和单层云的发生频率较高。各区域云频率随高度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层状云出现的高度在距地表0.5 km到12.0 km,云频率峰值均在高度6.0 km左右出现;积状云云频率随高度分布较层状云明显偏低,峰值出现在1.5 km高度左右。积状云液态水含量在各高度均高于层状云。液态水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km以下,从底层向上液态水含量迅速减少,直到1.0 km左右高度减少的幅度开始变缓。冰水含量延伸的高度较液态水含量更高。层状云和积状云冰水含量垂直分布多以单峰型出现。除夏季外,层状云冰水含量延伸的高度和峰值所在高度均大于积状云。秋季,甘肃中部地区层状云飞机播撒作业高度建议在3.0 km左右高度更合理;春季,石羊河流域2.2 km高度更适合飞机作业。非降水云液态有效粒子半径在垂直方向上下均一,数值上相对于降水云更小。降水云液态有效粒子半径从底层到3~4 km内迅速减小,底层云滴相对高层更大。非降水云中3.0 km以下冰粒子是有抬升的趋势,3.0 km以上大粒子有下沉的趋势。在降水云中冰相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底层的值远大于非降水云底层的值,充分反映了在降水云中大粒子受重力的影响而下沉。降水性雨层云的云底高度低,在1.0 km左右,且云层发展相对于非降水性雨层云更深厚。冰水含量极大值区主要出现在云层的中上部,在降水云中存在较为集中的极大值区。在降水性雨层云中存在上冷下暖的结构。个例中冰水含量极大值区出现高度均集中在云层的中上部,而冰相有效粒子半径极大值区出现在云层下部,表明中上部冰粒子有效尺度偏小,数量多;下部冰粒子有效尺度偏大,但是数量相对稀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云特征研究进展
  •     1.2.1 云宏观特征研究
  •     1.2.2 云微观特征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据方法及研究区域
  •   2.1 资料介绍
  •     2.1.1 CloudSat卫星介绍
  •     2.1.2 CloudSat产品介绍
  •     2.1.3 降水资料介绍
  •   2.2 统计方法
  •   2.3 研究区域
  • 第三章 区域云宏观特征
  •   3.1 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     3.1.1 降水量空间分布
  •     3.1.2 降水量年变化
  •   3.2 云宏观特征
  •     3.2.1 层状云、积状云云分数
  •     3.2.2 单层云和多层云云分数
  •     3.2.3 云频率随高度的变化
  •     3.2.4 单层云、多层云云底云顶高度以及夹层厚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云微物理特征
  •   4.1 云液态水含量垂直特征
  •   4.2 云冰水含量垂直特征
  •   4.3 云液态有效粒子半径垂直特征
  •   4.4 云冰相有效粒子半径垂直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个例分析
  •   5.1 个例选取
  •   5.2 云分类
  •   5.3 冰水含量
  •   5.4 云冰相有效粒子半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三、参加会议及考察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宋琦明

    导师: 张武

    关键词: 降水,祁连山,冰水含量,有效粒子半径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气象学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P407;P426.5

    总页数: 60

    文件大小: 10294K

    下载量: 104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中部干旱型县域循环经济评价[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9)
    • [2].甘肃中部临夏温湿变化及影响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3)
    • [3].甘肃中部苹果园角额壁蜂授粉关键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04)
    • [4].甘肃中部干旱地区集雨水窖类型及效益分析[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9(08)
    • [5].甘肃中部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6)
    • [6].甘肃中部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10(11)
    • [7].甘肃中部干旱区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J]. 甘肃科技 2020(16)
    • [8].甘肃中部地区达乌尔鼠兔生态习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8)
    • [9].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及甘肃中部地区云宏观特征[J]. 干旱区研究 2019(03)
    • [10].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降水类型和干旱形势的变化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4)
    • [11].甘肃中部半干旱灌区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08(05)
    • [12].甘肃中部地膜覆盖小麦穴播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14)
    • [13].甘肃中部地区胡麻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9)
    • [14].甘肃中部金昌地区3次霜冻天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5)
    • [15].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抗旱造林(保水)技术浅议[J]. 甘肃林业科技 2010(03)
    • [16].《口头传统、民间表演与地方社会——基于甘肃中部地区一个“村—镇共同体”的小曲研究》介绍[J]. 青藏高原论坛 2018(01)
    • [17].“20130810”甘肃中部强降水过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2)
    • [18].甘肃中部黄芪不同覆盖模式育苗试验[J]. 青海农技推广 2020(02)
    • [19].世纪工程,历经磨难的“引洮之梦”[J]. 甘肃农业 2015(13)
    • [20].甘肃中部半干旱山区造林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08(03)
    • [21].甘肃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03)
    • [22].甘肃中部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理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09(03)
    • [23].甘肃中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9)
    • [24].浅谈甘肃中部冬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05)
    • [25].寺洼文化[J]. 党的建设 2008(04)
    • [26].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4)
    • [27].甘肃中部干旱山区党参覆膜栽培技术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06)
    • [28].甘肃中部三叠系南营儿群含煤建造特征及找煤方法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3(02)
    • [29].甘肃中部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综合诊断[J]. 干旱气象 2019(05)
    • [30].甘肃中部750/330 kV电网分区方案研究[J]. 青海电力 2017(03)

    标签:;  ;  ;  ;  

    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及甘肃中部地区云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