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慕兴宏[1]2007年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比较少,政府注重的是高校的社会效益很少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高校也缺乏相应的成本意识,因此,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成本信息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投资者、政府部门、学生及其家庭等有关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信息,高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已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教育成本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高校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实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成本管理机制。本文立足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实践,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在高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和实行成本管理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对高校实际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管理有所裨益。首先,本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和明确,并提出在目前条件下应将高校教育成本界定为高校实际教育成本的观点;其次,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前提、基本原则、成本对象、核算范围、成本项目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高校采用双轨制核算是现阶段实行成本核算的现实选择,但单轨制核算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最后,本文试图在高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进责任成本管理的思路,以增强高校的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效率。

徐刚[2]2004年在《我国高校院系责任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已由单一的教育职能逐步转变成为一种产业。其办学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由注重办学规模向讲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转变。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这些也都离不开充足的教育经费,因此从节支的意义上来讲就必须对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进行改革,就必须核算成本,提高成本效益。核算教育成本,控制不合理支出,减少浪费,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其最大作用是时代对我国高校提出的历史要求。 本文首先着重对我国高校目前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地方,进而阐述了高校实行责任成本管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分析了在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借鉴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发展、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可能性。随后将问题展开,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高校构建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原则、功能以及核算方法。最后,文章从责任成本管理的叁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入手,分别对预算编制,日常控制,期末考核叁个环节展开讨论,使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相扣,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从而真正起到监督成本、控制成本的目的。

王丽[3]2010年在《高校精益教育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高校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导致其停留在低水平、低效益的层面上,并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政府、学生、家长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需求。因此,减少浪费、优化资源、加强高校的成本管理显得如此的迫切,笔者认为,把先进的精益管理的思想与高校的成本管理相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精益思想与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结合有助于高校从战略上整体把握高校成本,通过高校价值链的分析有助于高校优化组织结构,以便高校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提高高校的竞争力,通过成本动因的分析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有利于高校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本文研究精益管理的思想,分析了目前高校的现状和高校成本管理的特征,探讨了精益思想在高校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高校成本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构建了高校成本管理的体系。最后以M高校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张炜[4]2010年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逐渐由“规模外延”转移到“质量内涵”上来:“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已提升到国家层面。然而,质量也意味着代价: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逐渐深入,坊间对于中国高校的高额学杂费、负债运营、效率低下等“成本病”的指责不绝于耳——关键的,中国高校为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本投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中国高校用于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本投入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如何改进?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质量成本”是管理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和话语系统;将其系统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一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是高校组织的内生价值目标,它的引入能够深化管理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成本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高等教育绩效管理开辟新途径;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本是有着显着关联性的。“985高校”相关数据的曲线拟合、成本生产函数以及Perason相关等分析结果显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本之间呈现“半倒U型”正向关联。值得注意的是,用“不良质量成本”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话语体系是不合适的;回溯概念本源,“质量发生成本”才是构建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基础。基于此,研究运用“标杆管理”的分析框架,按照“合格质量”、“良好质量”、“一流质量”的质量标杆对中、美两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进行了总量、比重和内部结构的分层比较。研究发现:随着“质量标杆”的提升,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及其占总成本的比重逐级上升;内部结构维度上则呈现出“教学成本”比重逐层下降而“学生服务”比重逐层上升的特征,体现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发展关系。与美国高校不同,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及其占总成本比重没有随着“质量标杆”逐层提升;历史数据分析也表明:中国发达地区、高层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其经费投入的策略更趋向于“物”而非“人”。以美国“4年制私立高校”和“4年制公立高校”的整体水平为标杆,从公平和效率两大价值视角对中国高校进行分类区分,有利于其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比重和结构合理目标区间的确定。基于公平性的研究发现:1999年-2007年间,中国高校省际间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上升明显,泰尔指数则保持稳定。这表明: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支出省际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支出排名中后位次的省区高校增长的相对落后。基于产出效率的研究则显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产出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DEA计量结果显示,“985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产出的有效率低于50%;而中国教育部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产出的SFA效率为0.59,并显着受到政府定位、学科类型、所在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公平性和有效性将中国高校分为叁个层次,各层次高校可以参照美国对应层次高校整体平均水平来合理制定其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外在标准和内在结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是如何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这是中国高校改进其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及其结构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研究在“个体资本转化”的理论视角下,通过对12所“985高校”的40名研究生和800名大学生的访谈问卷,构建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质量”转化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转化为质量的源动力在于高校提供的“文化资本”;其现实的主导路径为“文化资本→服务学生→教学科研→个体人力资本→个体社会资本”。访谈比较和路径分析还显示:与美国一流高校相比,中国“985高校”迫切需要在“文化资本”、“学生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增加投入和管理力度以提高其服务质量。

谢明志[5]2005年在《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担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担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决策者与受教育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参阅国内外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担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概念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而归纳了高等教育成本的分类和特点,接着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的发展过程。 本文接着研究了有关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内涵和主要指标,强调为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建立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机制;接着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在第五章主要明确了关于设置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原则,项目的分类以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接着阐述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指标体系。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校成本核算的模拟案例,具体分析了有关业务操作,例如:成本科目的设置变动,成本核算的帐务处理以及计算汇总编制出高等教育成本报表。在第六章建立了高等教育经费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示例加以说明。 最后简单介绍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说明了现阶段为什么要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的问题。明确了受教育者个人、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本文研究分析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担决策提供相关的参考。

王芳[6]2014年在《民办高校教学成本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同时受到了社会和个人的高度重视,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逐渐加大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处于攻坚阶段。怎样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产出比,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教育资源极端匮乏,要用有限的资源,使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自从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教育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致使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而教育成本管理作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学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重要性的工作。因此,本文采用相关研究理论和文献,通过学习优秀企业成本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国内民办高校具体情况,研究高等教育成本管理,为民办高等学校实行成本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有限的资源投入前提下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文章以YJ学院面临的教育成本管理情况为例,提出把人才培养作为该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完善教育成本控制监督约束机制体系,提出民办高校教职工应强化成本管理观念,掌握更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成本控制习惯,为提高高校成本管理水平做出有益贡献。

闫燕[7]2008年在《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竞争激烈,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下,高职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在很大程度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变我国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责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方面,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国家对高校的投资远不能满足所需。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的“扶强”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的高职院校自身却习惯于靠国家拨款,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成本意识,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导致面临财务困境,举步维艰。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基于作业成本视角讨论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应通过成本核算求得生存与发展。旨在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成本意识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使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教育成本核算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进行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将作业成本法引入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实证研究,提出了降低教育成本的基本途径和思路,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提出的相关对策分析中强调要特别注意高职院校业务流程再造和院系之间、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间的资源重组的问题,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提高高职院校现有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益。

唐伟[8]2006年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有效性分析》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使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此种形势,高等学校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建立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有效性评价体系,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有利于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同时为制定高校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使高校收费合理化。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特点,构建了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并建立了评价该模式有效性的DEA体系,确定利用非参数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1所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管理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赵佳丽[9]2013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一九九六年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更成为一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普遍面临着规模扩大、经费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高校、学术界及教育部门针对高等教育成本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但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多且内容零散,不利于检索、归类与研究。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内容以及归纳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十分必要。本文目的在于掌握国内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发展轨迹,从而为后人对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故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文献以及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选取了1979到2012年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该样本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通过笔者的收集、统计,共得到926篇文章和35本专着。通过对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笔者根据年均发表的文献数量,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划分为叁个阶段,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归类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问题、核算、补偿及分担,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问题、核算、补偿及分担等各方面的观点和认识进行了梳理。通过笔者的梳理研究,本文主要得到叁个结论:其一,从发表的文献数量上看,随时间的推移,有关高等教育成本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理论研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二,从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内容上看,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其叁,理论研究不是孤立的,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发展趋势,对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及探讨制度背景和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之间的关系。当然,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梳理会由于文献搜集的疏漏而有待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阶段的划分可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笔者会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弥补这些局限,以期完美的达到研究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淑霞[10]2005年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据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借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特征,构建了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希望通过对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能为解决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成本意识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教育成本信息及教育成本补偿不足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达到优化普通高校的各种投入要素、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使普通高校获得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目的。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构建了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在概述一些专家、学者对教育成本定义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教育成本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普通高校的实支成本。进而在分析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并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 第二,对构成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四大子系统——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模式、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模式、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模式和高校教育成本补偿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校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可以支出大于收入、在几个预算年度内谋求预算收支平衡的思想;将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用于普通高校,提出了基于作业的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法;指出彻底改革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用作业成本法计量高校教育成本是解决目前无法获得较为准确教育成本信息问题的根本出路,并概述了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流程;创造性地将主成分分析思想用于分析测度普通高校科研支出计入高校教育成本比例问题,建立了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投入效果模型,并通过选取的18所重点大学资料,实证分析得出重点大学科研支出的27.82%应计入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的探讨[D]. 慕兴宏. 厦门大学. 2007

[2]. 我国高校院系责任成本管理研究[D]. 徐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3]. 高校精益教育成本管理研究[D]. 王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0

[4].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 张炜.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分担研究[D]. 谢明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6]. 民办高校教学成本管理[D]. 王芳. 吉林大学. 2014

[7]. 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D]. 闫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8].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有效性分析[D]. 唐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D]. 赵佳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10].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 李淑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