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

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

张文晓[1]2004年在《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加入WTO后,又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 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市场经济基础理论为基础,以种植作物中面积最大、调整优化任务艰巨的大宗农产品为考察研究的对象,运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系统地测定连云港市及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主要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地位,市内四县各自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粳稻、花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棉花、小麦具有微弱比较优势;2、赣榆粳稻、花生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大豆、小麦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3、东海粳稻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花生、小麦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4、灌云粳稻、棉花有较强的比较优势;5、灌南粳稻、棉花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小麦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6、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分别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的综合比较优势种类:赣榆有花生、大豆、小麦、玉米4种;东海有粳稻、花生、小麦3种;灌云有棉花、大豆2种;灌南有粳稻、棉花、大豆3种。 本论文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根据我市种植业比较优势,制定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明确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培育优势产品与优势产区;3、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种主体的积极作用;4、切实减少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政策性负担,进一步降低农本。5、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6、加强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7、增加对优势农产品的投入。8、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外向化。

路学军[2]2005年在《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污染。环境的破坏、污染的产生,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拉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连云港市是一个新兴的海港城市,我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大推进、大发展、大提高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上升,如何最大限度地使资源、能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有效克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资源危机,保证发展可持续性,实施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保持“碧海、蓝天、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使连云港始终保持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环境质量优良的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成为连云港市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以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连云港市的优势条件、现有基础、产业特色。通过企业化运作、区域化布局和典型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李德利[3]2007年在《城市扩张进程中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郊农场是我国农垦系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战略管理角度看,城市扩张使城郊农场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场能否抓住城市扩张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其战略能力的培育和应用。论文运用企业战略能力理论,在分析我国城市扩张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城市扩张与城郊农场发展的关系、城郊农场战略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并借鉴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郊农场战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分析了典型的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的特征,指出了城郊农场培育和应用战略能力的措施与途径。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提出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第二部分:企业战略能力理论,介绍了企业战略能力的概念、特征、作用、构建途径。第叁部分:城市扩张与城郊农场发展关系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扩张的阶段性、区域性、广泛性和一体性的特点,城市扩张的效果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等,然后说明了与其他类型农场相比教,城郊农场处于城市周边,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多元化特征明显,市场发育较好,生产力水平较高,城市扩张大大改变了城郊农场的战略环境,促使其战略发展模式的调整。第四部分,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的分析与评价,首先依据战略管理理论,阐述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由农场战略资源、核心能力、企业家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等五大要素构成,涉及到农场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技术、资源、资本运营、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借鉴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郊农场的战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一个典型城郊农场,并分析了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的整体特征。第五部分,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的培育和应用。通过培养农场领导者的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变革农场组织结构、整合战略资源、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的人力资源,能够培育城郊农场的战略能力,推动农场抓住战略机遇,实现其战略目标。论文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城郊农场——地处连云港市近郊的江苏省云台农场,分析了在连云港市大扩张大发展的背景下,云台农场战略环境的变化、战略能力的现状和特征、战略能力的培育和应用,验证了论文上述的结论。论文第一次从战略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有城郊农场如何增强战略机遇的意识和把握战略机遇的能力,提高战略管理的水平,促进农场战略转型和快速发展的问题。研究对普及农场企业战略管理、解决城郊农场的战略调整问题、丰富农场企业经济管理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胜[4]2008年在《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体系产业,融合一、二、叁产业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增长迅速,但从调查结果看,发展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一些现代农业园出现了经济效益低、辐射带动弱、形式内容不符等的一系列问题,衰败迹象日益显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合理系统、有针对性的规划。文章运用了实例评述、比较研究、规划设计模式构建、案例应用实证等研究方法,融合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当前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适当的规划设计方法,具体落实到实际案例,为今后的规划、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现代农业园区的类型、功能和特征,并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江苏省首批5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结合各个园区的发展情况、建设规模、依托方式等,选取了十个园区作为本文的主要调研分析对象。通过对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方面的共性、个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产业主体、功能表达与项目规划等方面,并结合叁个实证规划的案例提出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最后,将所构建的规划设计范式在实际案例——江苏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中进行检验。

潘姣姣[5]2014年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受到了许多城市消费者的青睐。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兼顾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体验参与和教育示范等多种功能,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学习农业知识、感受民俗风情、体验农耕乐趣和享受农家生活等愿望的一种综合园区模式,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优良载体。城市郊区与城市紧密联系,其自然环境优美、道路交通便利、信息网络畅通、基础设施完善,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理想场所。我国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叁农”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的研究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薄弱,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分区布局不合理、主题定位不准确以及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因此,对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十分必要。本论文以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为研究对象,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和整理,阐述了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类型和功能,分析了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观光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概况,提出了我国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运用农业、生态、景观和旅游方面的理论,比较科学而详细地探讨了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国内优秀的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得出了其在主题定位、生态保护和分区布局方面对本研究的启示。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以连云港市海州区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规划理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具体项目的规划实践对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理论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论证,以探索出一套比较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体系,为我国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春香[6]2007年在《苏北木材加工业规模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对于苏北木材加工企业来说,木材加工业整体高利润的时期已过去,决不能再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发展木材加工业了。采用何种更有效的经营模式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企业做大做强,并拓展全球市场,进一步带动整个苏北木材加工业的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发展苏北木材加工业、提高其规模效益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节约木材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促进苏北木材加工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正是本文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研究分析国内外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度模型和DEA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比较了苏北木材加工业的规模结构状况,提出苏北木材加工企业存在的规模结构问题,分析了影响北木材加工业规模经济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北木材加工业规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战略方案体系,研究了苏北木材加工企业谋求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①通过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构建苏北木材加工企业的动态联盟;②实施产业集群战略;③通过技术创新、木材精深加工、产品多元化、生产绿色产品等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苏北木材加工企业产品竞争力,为其规模结构调整提供资本;④创造性提出EC环境下延伸苏北木材加工产业链战略,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企业规模,调整木材加工产业规模结构。最后提出苏北木材加工业规模结构调整中所需的具体的保障条件,并指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雷岁江, 曹俐[7]2010年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及发展策略——以江苏连云港市为例》文中认为以江苏连云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在总结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目标、原则、机制及对策建议。

周荣荣[8]2001年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与生态建设的跃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发生了叁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率先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显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二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日益增大;叁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新的障碍和威胁。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将面临着叁大方面的挑战,即:一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巨额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二是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叁是如何阻止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中国是幅员辽阔,经济迅速增长、人口众多,同时也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态矛盾尤其突出,生态经济基础“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其效益日减,承受不起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复辙的沉重代价;我国不可能、也不具有发达国家在实现常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廉价能源供应条件及经济承受能力,加上特有的劳力过剩和农业难以得到大量政府补贴等问题,因此,常规农业现代化不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实际,要求替代性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从整体上看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今天,至少在许多“发达的”和“中等发达的”地区,已在重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耗竭的恶性循环历史。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农业持续发展”日益强烈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常规发展模式”的低谷,实现持续发展,奔向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时候。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或重要组成部分,在80年代初期应运而生,并因适合中国国情,而得到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实践,经过中国政府的长期提倡、学术界的多方面理论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全国农村大规模与多层次的群众性实践,充分证明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技术原理、工程模式符合我国国情,易于被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接受和 中文摘要推行,并在全国上千个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点上显示出巨大的生产开发与环境保护潜力。生态农业以有限的物质、技术投入获得了多方面的显着综合效益,是劳动密集、资金、技术、能量商品密集交叉的新型集约经营,恰恰是以“绿色技术革命” 为重点的常规发展模式所缺少、难以达到的目标。生态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有可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突出表现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内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农民增收增长率达到 2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份额由 45%提高 55儿 环保“i同时”执行率和工业“i废”处理率达100%,二、i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粮经比由 8:2调整到6.5:3.5,化肥利用率提高5儿 植保综合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领域、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科学、农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与隅合,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也将日臻完善和咸熟,生态系统的经济规律将进一步被揭示,并被人们所掌握。生态衣业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加丰富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发酵工程、新微观工程技术和宏观生态工程技术、新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将日益被广泛采用。 《世纪之初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入 正是在我国近十几年中央政府、省及各级政府大范围推动以县域为单位的试点、示范,并取得阶段性咸就的大背景下而展开的。本论文从生态农业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生态农业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的确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制度供给、生态农业建设的发生环境及限制困素、生态农业发展前瞻等诸方面,论述了生态农业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带有方向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其中并以江苏省的成功发展模式为典型范例,使论点更加鲜明具体和具有说服力。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一第叁章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相关理论的研究,第四章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的指标评价体系,第五章、第六章为 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区建设成效的实证分析。第七章为我国生态农业工程的各种模式内容及主要经营绩效,第八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建设的市场环境分析、政策分析,第丸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建设的制约因子,第十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衣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前瞻。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紧紧抓住生态环境建设?

王成[9]2017年在《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特点,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朝阳产业。食用菌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十几种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等物质,能促进人体对其他食物营养的吸收,增进人体健康。连云港市作为江苏省食用菌生产的桥头堡,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技术等基础上,其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江苏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连云港市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问题,面临各方面的竞争、挑战。如何在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战略倡议下,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强、做大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是连云港政府、食用菌从业者、食用菌研究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实现连云港经济、生态、社会叁者效益有机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连云港市食用菌发展现状、水平,总结了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出的产前环节问题(原料采购障碍、菌种研发及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生产环节问题(生产方式效益低、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科技水平低);营销环节(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不健全不合理、深加工开发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不高(产品标准国际化程度低、产能过剩转化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基于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内在、外在环境中的优势(Strength)、机会(Opportunity)、劣势(Weakness)、威胁(Threat)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自身潜力,利用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优化SO战略(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利用外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改劣势而为优势)、ST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和WT战略(回避外部环境威胁,减少内部弱点的防御性技术)四大战略目标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建设食用菌流通及产品标准体系、完善食用菌质量追溯检测系统、食用菌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强化食用菌产品加工及链条延伸、抓好食用菌市场营销、信息统计及平台建设;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完善专业培训体系、重视生态环境等对策及建议,从而促进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李智[10]2017年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态势评估与战略选择》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寻找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是稳定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新经济环境下,立足自身,准确定位,积极适应,主动实现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对该地区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江苏沿海地区实际。自《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7年以来,该地区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经济增速稳定,年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江苏省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正确认识和培育,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将该地区打造成为江苏省未来的“增长极”,是新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文章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江苏沿海叁市新动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进而评估该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态势。通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通市处于经济增长动力快速转换阶段,盐城市处于稳定转换阶段,连云港市处于缓慢转换阶段。根据实证结果,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现状及问题做总体评估。最后结合国内外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成功经验及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创新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动力阶段的划分及经济增长新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根据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意义,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D]. 张文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D]. 路学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 城市扩张进程中城郊农场战略能力研究[D]. 李德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 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 徐胜.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5]. 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 潘姣姣. 扬州大学. 2014

[6]. 苏北木材加工业规模结构调整研究[D]. 刘春香.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7]. 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及发展策略——以江苏连云港市为例[J]. 雷岁江, 曹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8].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与生态建设的跃迁[D]. 周荣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9]. 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成.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10]. 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态势评估与战略选择[D]. 李智. 青海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连云港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