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

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

一、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涛[1](2020)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文中认为传统机械设计课程在实践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结合创新创业理念,能够积极有效地推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新的实践题目,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创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方式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贾瑞匣[2](2020)在《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3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教改措施,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吴俊英[3](2020)在《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难点与对策》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有很大的教学难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李梦云[4](2019)在《“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外学术期刊是海外文学批评的重要载体。异域视角下的文学批评研究,是我们研究海外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和参照系。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重点考察二十世纪后半期北美最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刊物《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统展现了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学者以《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学术平台进行的译介和批评活动,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及不同阐释视角,进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现代中西文学交流史上的意义。具体章节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分别对世界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作为“被遗忘的文学史”的现代文学与文化英文期刊的研究以及学术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详述已有成果。第二章为刊物基本情况介绍。梳理刊物创办的历史,详细介绍编委背景、刊物的栏目设置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为刊物文本主题分析。根据期刊批评文章的主题,将文本分为政治与美学、女性主义、城乡与两岸、视觉中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为刊物的传播与接受。通过场域理论来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期刊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从研究情况、翻译情况、中国学者对海外研究的论争来发掘《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并从中西文论比较与对话的角度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理论资源,进而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的角度点明本研究的意义。

强月新,陈星[5](2019)在《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文中指出媒体发展思维是人们用来分析解决媒体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意义。媒体发展思维既是媒体发展实践的现实反映,更对媒体发展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媒体发展思维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体发展实践进行梳理,认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体发展思维逐次表现出三种面向:单向、单一的线性思维对我国媒体发展实践影响深远,持续时间长;互联、互通、互动的互联网思维正如火如荼地指导着媒体发展实践;开放、动态、前瞻的生态思维也逐渐开始萌芽。本文认为我国未来媒体发展要科学利用线性思维的便捷优势,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优势,热情拥抱生态思维的协同进化,以应对未来媒体发展中日益激烈的生态竞争。

张栋科[6](2019)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反思与重构——基于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行动逻辑反映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未来路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已有专业群建设实践秉持"产业-专业-就业"的线性行动逻辑。线性逻辑偏差的理论根源是对职业教育适应论的机械解读,其实质在于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由此,引入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以专业群作为"代谢生产网络"、以"自我指涉"机制运行的自创生系统,进而将高职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解读视角由单向、被动的静态适应转向互动、主动的动态适应。"自我指涉"机制背后是高职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双联动"行动逻辑。秉持"双联动"行动逻辑,高职教育与外在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质,是以专业群为特色的人才生产网络的复杂性来"化约"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复杂性。

周丹[7](2018)在《近代机械论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如何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唯物辩证法固然重要,但完整准确地理解形而上学可能同样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和界定比较清晰完备,而对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界定,则停留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世界观”上。如果机械唯物主义是这样一种世界观,那它可能根本就不配做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对手,它也不可能有什么“基本内核”值得唯物辩证法去“扬弃”。更重要地是,学界有关辩证法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热点,而有关机械论的研究几乎寥寥。因而有必要追问作为唯物辩证法对立面的机械唯物主义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思维方式的真实意义。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机械唯物论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世界观”的论断主要源自苏联教科书体系,这种理解抓住了机械唯物论的要害,但缺乏机械论本身经典的直接解读,只是引证了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批判性话语。由于缺乏论敌方的文献支撑,这种对机械论的判定缺乏公平。从这一问题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的线索,重回近代机械论的原典文献(如机械论者伽森狄、笛卡尔、牛顿等的经典文本)。经过原典审读和当代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所谓机械论作为“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并非常识意义上的“机器隐喻”那么简单,机械论是西方学术特别是哲学自古希腊哲学以来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古代原子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数理传统和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论三种主要思想传统的汇聚。经过中世纪的沉淀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泛起,在17世纪形成了机械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机械论的古典形式以及近代思想家的重建,我们可以概括出机械论的三个思想特征:第一,还原主义(分析-综合)的方法论;第二,世界及其运动的因果律;第三,对因果律的数学表达。机械论的世界图景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最具影响力的世界观,它创造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经典形式,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类对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应看到机械论思想的局限性:还原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发掘事物或运动的主要动因甚或根本动因,却难以描述事物或运动的普遍联系;因果律可以揭示事物或运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单一因果之间的关联,却无法揭示多因多果、因果不断变异的现象或运动;数学语言便于精确地表达事物及其运动的因果关系,但当时的数学语言在精确地表达因果律的同时也把事物及其运动“绝对化”了。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应该正视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或形而上学的“扬弃”,重新思考机械论作为“孤立、静止和片面的世界观”的洞见与盲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唯物辩证法理论对机械论的“扬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扬”或肯定与包容,其二是“弃”或否定与诫勉。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肯定与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世界是物质的基本判断,这已经得到共识;第二,对世界及其运动是有规律的判断,但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疑问,我们往往把世界运动的规律性归结到辩证唯物主义,其实机械论应该先于唯物辩证法系统地论证并践行了世界的因果规律,严格说来,关于世界运动的规律性,发明权不在唯物辩证法,而在于机械论,但唯物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甚或超越于因果律的辩证发展规律;第三,还原主义(分析综合)的方法也是唯物辩证法应以正视的,马克思本人多次强调并在《资本论》等着述中反复说明,唯物辩证法对还原主义方法是包容而不是取代。而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否定与诫勉也有三个方面:第一,机械论造成的“绝对时空观”,这不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是有问题的;第二,被绝对化了的分析-综合方法,将分析方法绝对化成为还原主义,将综合方法绝对化成为经验主义,这种绝对化对于方法论而言都是有局限的;第三,将机械论在自然科学中的成就拓展到社会领域,得出唯心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机械论最为要害之处。综上,通过对机械论思想史和机械论者的经典文本分析,其思想实质是以还原论的或分析综合推理和实验方法发现因果律及其数学表达的世界观。这种思维方式对哲学、科学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正视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扬”和“弃”。既要重视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肯定,又要重视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否定,更好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陈福亮[8](2018)在《体育课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当今,运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真正使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得到“质”的增强,心理更加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在校时间长,且在接受国家法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因此,学校体育理应探寻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然而,许多体育课堂教学并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课堂的运动质量不高,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练习的时间不足,课堂运动负荷没有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阈值,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发现运动技能练习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体能练习也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还能够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尝试进行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研究什么样的组合练习方式最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实验一:目的: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7种不同时间与强度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遴选出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的适宜时间与强度。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其他组合练习方式相比,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每周3次,共36次课)能够最高效地降低初一学生体脂百分比(PBF)、提高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测试成绩,降低50米跑、1000米(男)/800米(女)跑时间。7种组合练习对腰臀比(WHR)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都不明显。结论: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是最适宜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方式,能够显着改善青少年体成分,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和速度素质。建议:体育课堂教学应进一步关注体能练习,积极尝试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方式,注意体能练习与运动技能练习之间的相互补偿作用,不断创新体能练习内容与方法,确保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验二:目的: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不同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而提炼出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一般教学法与新课程教学法(相对地将实验班应用的教学法称为“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每周3次,共36次课)都能够显着降低初一学生的体脂百分比(PBF),提高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测试成绩,降低50米跑、1000米(男)/800米(女)跑时间。但是,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组合练习可以更高效地降低初一学生的体脂百分比(PBF)、提高立定跳远(女)和肺活量测试成绩,降低50米跑、1000米(男)/800米(女)跑时间。两种教学法指导的组合练习降低WHR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都不明显。结论:一般教学法与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都能够显着改善青少年体成分、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和速度素质。与一般教学法相比,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可以更高效地改善青少年体成分、增强心肺功能、提高速度素质。建议:体育课堂教学应进一步关注教学法的应用,体育教师不能只扮演“教练”的角色,要向“体育教育者”、“育人者”的角色转变,在体育教学中可积极应用新课程教学法,进行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实验三:目的:在实验二的基础上,以五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1学年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为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一种方法。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结果: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在1学年内能够显着降低五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脂百分比(PBF)、提高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测试成绩,降低50米跑、1000米(男)/800米(女)跑时间,但对五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WHR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都不明显。结论: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同样适用于小学和高中体育课堂,在1学年内能够显着改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与速度素质。建议: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可积极尝试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在应用组合练习方法时,教师要利用好理论课时,向学生讲授饮食与能量摄入、体重管理等健康教育知识,这对降低WHR可能会有帮助,此外学校层面还需采用综合的心理干预方案,从而更加全面地提高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

邓小林,韦衡冰,严超龙[9](2017)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实施措施和方法探讨——以梧州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学科竞赛在机械专业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论文以梧州学院为例,对广西区影响力较大的三种机械类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梧州学院参加机械学科竞赛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并对近几年梧州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赛区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比赛中所取得成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结合新兴的增材制造等技术,对学生机械作品的创新方法提出了建议。

武全英[10](2017)在《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文中研究指明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械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综合了普通高校工科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内容体系,是联系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的纽带,在整个教学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机械类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的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如何更便于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知识显得非常关键,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在全国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环境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二)多个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三)产品制作是实践教学的关键
三、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实践改革
    (一)多个基础实训室相结合,构建综合性的实践环境
    (二)实践操作的独立完成度
    (三)实践最终的考核形式改革
四、结合中心特色对实践教学的深层次探索
五、结语

(2)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堂教学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1.2 教学手段改革
2 实践教学改革
3 考核方式改革
4 结论

(3)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难点
    1.1 学科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动手能力差
    1.2 学校安排课程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分散
2 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的相应对策
    2.1 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科技三维造型软件来辅助教学
    2.2 多组织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制定学习计划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需求和内涵
    3.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需求
    3.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内涵
4 总结

(4)“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途径
    (三)研究综述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刊物介绍
    (一)创刊历史及编委背景
    (二)刊物栏目设置及史料性
    (三)研究者与作家研究频次基本情况
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文本主题分析与研究
    (一)崇高的革命历史形象——政治与美学
    (二)跨性别的话语与“疾病”——女性与身体
    (三)城乡与两岸——文学地理的力学
    (四)视觉中国——批评重构与国族想象
    小结
四、《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书评作者及篇目一览表
    附录二:入选篇目作者频数一览表
    附录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期刊目录翻译
致谢

(5)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线性思维:传统媒介技术时期的媒体发展思维 (1978-1993)
    (一) 线性思维:依托线性系统解决问题的传统逻辑
    (二) 曲折中前进:线性思维影响下的媒体发展实践
    (三) 价值与问题:客观历史地评价媒体发展中的线性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网络媒介技术时期的媒体发展思维 (1994-2015)
    (一) 互联网思维: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律分析问题的新视角
    (二) 媒体融合: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媒体革新
    (三) 理性沉淀:对互联网思维热现象的冷思考
三、生态思维:智能媒介技术时期的媒体发展思维 (2016-至今)
    (一) 生态思维:借助生态学原理认知世界的新视野
    (二) 生态系统竞争:生态思维作用下的媒体发展新景观
    (三) 立体思考:未来媒体发展要积极拥抱生态思维
四、结语

(6)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反思与重构——基于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误区:高职专业群建设行动逻辑的表征与解析
    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现状考察
    2.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行动逻辑的具体表征
    3.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行动逻辑的偏差解析
二、理论反思:功能结构主义视角下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解读
    1. 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转换
    2. 功能结构主义视角下社会系统的运行解析
    3. 功能结构主义视角下高职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解读
三、逻辑重构:“自我指涉”机制下“双联动”逻辑建构
    1. 高职教育“自我指涉”的运作机制
    2. 自我指涉机制背后的双联动逻辑
    3. 双联动逻辑下高职专业群建设解析

(7)近代机械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四、重要概念的界定与区别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机械论的评判
    第一节 马克思对机械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早期哲学对机械论的分析
        (二)马克思哲学创立时期对机械论的批判
        (三)马克思哲学成熟时期的机械论判断
    第二节 恩格斯-列宁对机械论的批判
        (一)自然图景立场批判机械论
        (二)哲学世界观角度对机械论的论述
    第三节 斯大林对机械论的批判
    第四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对机械论的评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械论思想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机械论思想萌芽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原子论
        (二)近代机械论在中世纪的基础
    第二节 近代机械论的发展历程
        (一)哲学领域的发展
        (二)科学领域的发展
        (三)近代机械论在欧美的发展
        (四)遭遇的质疑和批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机械论思想:机械论者文献的考察
    第一节 伽森狄的机械论思想
        (一)伽森狄机械论思想文献研究状况
        (二)伽森狄的机械论思想
    第二节 笛卡尔的机械论思想
        (一)笛卡尔机械论思想文献研究状况
        (二)笛卡尔的机械论思想
    第三节 牛顿的机械论思想
        (一)牛顿机械论思想文献研究状况
        (二)牛顿的机械论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论的理论性质
    第一节 还原主义的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的传统源流
        (二)机械论以还原主义为方法论
        (三)还原主义对现代科学的适用性
    第二节 科学探索的自然因果律
        (一)古代科学的实质是探寻自然因果律
        (二)近代机械论的实质在于发现自然因果律
        (三)现代科学的本质依然是发现自然因果律
    第三节 数学语言表述科学
        (一)古代科学的表述语言
        (二)近代科学以数学表述科学
        (三)现代科学仍以数学表述科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论作为世界观的影响及局限
    第一节 机械论思想的哲学效应
    第二节 机械论思想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机械论思想局限性的批判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扬弃
    二、机械论思想实质
    三、机械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体育课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课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
        2.1.1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状
        2.1.2 体育课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
    2.2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研究进展
        2.2.1 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分类
        2.2.2 运动技能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
    2.3 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研究进展
        2.3.1 体能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2.3.2 体能练习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
        2.3.3 体能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2.4 体育课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方式的研究进展
        2.4.1 体育课的结构
        2.4.2 国外运动技能与体能组合练习方式的研究进展
        2.4.3 国内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方式的研究进展
3 实验一不同时间与强度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4 结论与建议
4 实验二不同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2 研究结果
    4.3 分析与讨论
    4.4 结论与建议
5 实验三1学年追踪研究:新课程教学法指导的20min中等强度运动技能和10min中等强度体能组合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分析与讨论
    5.4 结论与建议
6 研究总结
    6.1 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
    6.2 主要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6.3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实施措施和方法探讨——以梧州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广西区机械类学科竞赛介绍
3 组织实施的措施和方法
    3.1 注重前期的团队培养
    3.2 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引入
    3.3 多学科团队协同合作
    3.4 精心组织和实施
4 取得的效果
5 作品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5.1 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5.2 作品与地方经济和服务相结合
    5.3 气压传动技术的引入
6 总结

(10)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更新优化现有教学内容, 突出人才培养目标
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2.1 讲好第一堂课概论,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3 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2.4 实物教学
3 理论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
4 结束语

四、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J]. 李学涛.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07)
  • [2]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贾瑞匣. 湖北农机化, 2020(12)
  • [3]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难点与对策[J]. 吴俊英. 南方农机, 2020(07)
  • [4]“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D]. 李梦云.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 强月新,陈星. 新闻大学, 2019(02)
  • [6]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反思与重构——基于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J]. 张栋科.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1)
  • [7]近代机械论思想研究[D]. 周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4)
  • [8]体育课运动技能和体能组合练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D]. 陈福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3)
  • [9]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实施措施和方法探讨——以梧州学院为例[J]. 邓小林,韦衡冰,严超龙. 梧州学院学报, 2017(06)
  • [10]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武全英. 科技视界, 2017(30)

标签:;  ;  ;  ;  

论机械设计基础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