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育新视野—中学学科教学美育探讨

当代美育新视野—中学学科教学美育探讨

欧阳文爱[1]2003年在《当代美育新视野—中学学科教学美育探讨》文中提出美育在中学教育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是实施中学美育的途径。但是目前中学美育,尤其是学科教学的美育现状不甚理想。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教师的美育知识和理论匮乏,美育观念狭窄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行中学各学科教材中,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蕴含了大量美的因素: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中学学科教学美育对中学生的情感、道德的提升、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中学学科教师要善于从学科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蕴含的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探究学科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同时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中学学科美育的渗透,首先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科教学美育的观念;同时还应不断地调节知识结构,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自觉将审美理论与教学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

骆静禾[2]2017年在《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对20世纪迄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各层面的主要观念作系统的考察与全面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学理探讨。论文围绕音乐教育哲学、音乐课程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育评价等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论文首先从历史之维对音乐教育各领域的主要观念作客观梳理与深入分析,以此揭示基础音乐教育诸领域的观念转变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这些观念的影响、实施和应用作出当代审视。同时,围绕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理念、新主张,论文从学科视角予以呈现、分析和回应。最后,结合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出发,基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音乐教育”的立场,提出了论文作者的些许个人思考。作为“音乐教育观念”的“元问题”,立足于探讨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音乐课程的实施、音乐教法的应用、音乐教学评价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一切音乐教育问题先导与前提。本论文对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考察主要围绕以“音乐审美教育观”及其延伸的一系列相关观念展开,涉及历史和社会的维度。同时,本文也对当前热点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给予呈现和评述。由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延展出的各方观念的探讨和争鸣,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热点话题,亦是百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综合呈现。20世纪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及其历史实践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封闭到多元开放的课程观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为从奉行“主义”到关注“主体”、从囿于“双基”到发展“素养”、从借鉴“他者”到构建“特色”。围绕“教什么”的深度追问,则产生了“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知识技能”与“审美人文”、“开发范式”与“理解范式”等当前基础音乐课程实施中的叁对辩证统一的核心问题。纵观百年音乐教育史,音乐教法观念转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本文认为就当前而言,基础音乐教学实践存在“过分设计”、“过分综合”和“主体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一些教法“新”观念的提法中,在当前音乐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基于经验性情感体验的“元素—整体”教学论和音乐人类学影响下的教法“新范式”是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法新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其给予了扼要呈示。在音乐教育评价观念的历史演进中,“课程主导”和“学生主体”分别主导了音乐教育评价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对这些评价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反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则存在“泛化与笼统”、“局限与盲目”、“限定与制约”等问题。本文认为,解决之策应首先围绕以“技术策略”为导向的音乐教育评价观念展开充分探讨。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对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的具有指向性的变革力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音乐教育文化心理观”主张将音乐教育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和研究教育主体的心理行为,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引发热议。这一观念对我们进一步审思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渠道。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考察、分析、研究和探讨,本文力图在鸟瞰中国百年基础音乐教育艰难而又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主导和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音乐教育观念作出综合的反思性回顾,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呈现各家之言,分析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和社会动因,以期为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考与理论支持,并推进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多层面、多维度的纵深发展。

赵燕[3]2016年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叁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贾琳颖[4]2016年在《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研究》文中指出美育对促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促进学校美育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现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其中,美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美育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建设和实施是贯彻和实现高校美育目标的关键。但我国高校美育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往有关高校美育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究高校美育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高校美育课程的研究往往不够深入。本文尝试选择高校美育课程中的“大学美育”或“高校美育”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高校美育教材和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两方面来了解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美育课程内容,促进高校美育课程的发展。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文献的梳理明确高校美育课程的目标,了解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现状和理想状态,阐明大学美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不同类型高校美育课程的内容,探明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其次,对现今美育课程内容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应遵循目标性原则、美学理论为基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艺术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性和主导性原则。并提出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由基本理论和审美实践两部分内容组成。基本理论包括美学、美育和各种类型美的理论,审美实践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的审美实践。再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调查法对现今已有高校美育教材内容和高校美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的内容较少;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分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强;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等。因此,高校美育课程应将理论的分析与现实的问题相结合,从高校自身情况、地缘优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改革。

杨云萍[5]2008年在《审美与审丑》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感性学意义上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即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审视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所存在的问题,重构了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新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背景下提出的。然后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最后进行了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上、中、下叁篇。上篇,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分四章。1980年代以来,在美学界、文论界悄然兴起了感性学研究视角,它是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研究者认为美学(Aesthetics)的初始意义就是感性学,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该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感性学是美学和丑学的合题。感性学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丑已成为了生活和丈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审丑具有同审美一样的现实意义。美育的英文拼写是与美学相对应的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通常被定义为美学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从词源学意义上讲即缘于此,是采用了朱光潜先生翻译aesthetics的提法。但朱光潜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不妥,特在1981年补充,丑,也属于审美范畴,并要求人们从感性学意义上理解美学、美感或审美。本论文认为感性学意义下的美育应该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中篇,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分四章。用感性学的视角去审视美育理论现状,我们发现在转型期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大量丑的艺术和丑的现象的出现,而审丑教育却几乎是语文美育的盲点。语文美育在理论指导上出现了偏差,语文课程理念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审美单极化,具体体现在叁个方面: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审美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的过程,不管在何种现实条件下,人生艺术化似乎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诗意人生观的泛滥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与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既在实践上行不通也有可能误导了方向。审美论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不统一性。学生在自主建构中美丑兼审,而教师在价值引导上却只有审美单极,存在为经典避、为尊者讳、为生活饰等弊端,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下降而负向影响力上升。这样就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具体表现为:审美情趣的悖反;审美能力的可疑;审美人格的缺失;审美生存的遥远。下篇,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分四章。本篇提出了多元文化环境中美育超越困境的构想:在感性学视野的观照下,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面对冷峻的社会、异化的人生和失衡的心灵,审丑教育具有和审美教育一样的现实意义,并且前者在对学生承受压力、承受痛苦等能力的培养上,在对现实的包容和批判等人文精神的培植上,有着后者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本篇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构策略:一是语文美育目的观。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善感的心灵;具体目标体系由叁方面构成:构建文学、美学知识并重的知识结构;培养经典阅读与通俗阅读均衡的阅读习惯;发展想像思维和辩证思维。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观。主要体现在: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转变课外指导观。叁是语文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往过程,应体验交往带来的生命的美丽与丰富,构建直面现实、主动发展的人生观;四是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教师的美育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敏锐的审视能力;卓越的交往智慧;美丽的教育理想。

秦鹏燕[6]2017年在《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探究》文中提出高校美育实践是美育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多民族地区玉溪师范学院的美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对玉溪师院的美育实践的情况、特点做了系统阐释,反思了其在美育实践问题上做出的成绩,展望了当下美育实践可以做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弥补当前高校具体美育实践研究的不足。本论文在研究思路上,主要根据当前高校美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比研究玉溪师院在美育实践上取得的成绩,反思高校的美育实践。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对多民族地区玉溪师范学院的美育实践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部分,简要梳理总结了美育的特点和功能,对高校的美育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当前高校美育实践在观念认识、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环境建设、资源整合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对多民族地区高校的美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的现实背景,分析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可依靠的条件;第四部分,对玉溪师范学院的美育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美育实践的依托传习馆、传习馆的美育课程设置、传习馆的美育实践特性、总结分析了其在美育实践上的特点;第五部分,对多民族地区的高校美育进行了探讨,反思了传习馆相较高校美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在美育实践上做的好的方面,展望了美育实践在当下可努力的方向。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在于立足于具体的美育实践问题进行探究,选取美育实践典型案例玉溪师范学院的美育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美育理念对其美育“场”的建构、美育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对其美育实践的方法、特点做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阐述,对高校的美育实践如何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思路上的引导,对美育实践如何进高校、如何进课堂发挥育人作用也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子轶[7]2007年在《大美育观背景下的教师美育能力初探》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认识,美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滕纯先生提出大美育观后,大美育观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新的美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大美育观较之以往的美育观而言,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深刻性等新特点,它强调认知与审美高度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和创造性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是实施大美育观的关键因素,大美育观给学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教师实施大美育观的客观环境还是很好的。虽然应试教育的干扰和狭隘美育观的影响,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教师自身原因以及教育实践环节的滞后等阻抗因素仍然制约着教师,但是教师实施大美育观的有利条件更加突出,如社会对美育的普遍重视,大美育体系的日趋成熟以及教师自身的若干优势。当前教师实施美育能力尚不容乐观,应该以树立大美育观为核心,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培养审美精神为核心,丰富教师的能力结构;调整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完善在职教师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实施大美育观的能力。

章正荣[8]2003年在《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美育在学科美育中居重要地位,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看,诗歌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诗歌美育出现了一些偏颇,要想在诗歌教学中,真正实现美育价值,应当主要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出发,考察美育在人文教育背景下的实施问题。研究表明,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生教育,而语文教育中的人生教育又与美育相通。据此,笔者找到了诗歌美育的最佳切入点——实施审美人生教育。诗歌的审美人生教育是美育与人生教育的结合,其核心内涵是以诗歌为载体的“诗意人生”的教育。 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美育和人文教育理论及当今教改精神为指导,本文着重探讨了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方法等要素,抓住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教学环节,对该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各要素的理论研究中,还用了许多可操作的实例,增强其实践价值。笔者期盼通过对诗歌审美人生教育全方位的探讨,构筑审美人生教育模式,为语文科深入开展美育和人文教育提供借鉴。

杨道麟[9]2011年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就是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它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为旨归。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它还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一个急切需要探讨的领域。然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一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长期由于缺乏真正的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总是游移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之外。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视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影视课”、或过分强调听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音乐课”、或过分强调文学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表演课”而导致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趣味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娱乐课”、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育美课”、或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情感课”而导致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智能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语言课”、或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政治课”、或过分强调唯美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欣赏课”而导致的弊端,试图从美学视野真正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了的“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德育的“善”,还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美育的“美”,从而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以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本文除引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和结语“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之外,拟从以下叁个部分予以详细论述:第一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聚(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和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内容之叁:完整的语文教学等)等方面。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叁:美感存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等)等方面。第叁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等)等方面。

潘蓉[10]2017年在《语文名师美“化”人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素质教育推进到今天,依然难有耳目一新的气象,学生难有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人生的感悟、精神家园的构建,导致人才心灵的枯竭,不能很好地面对未来。语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承担美丽精神家园构建的任务。然而掣肘于应试教育,语文教师着力于应试教育,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无视语文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诸意义,语文教育与“诗意栖居”的语文教学理想渐行渐远。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大批语文名师,诸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程汉杰、魏书生、赵谦翔、李镇西等,以其独特的语文教学实践美“化”人,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阅读语文名师的文献资料,观摩语文名师的开课视频,深深为他们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惊叹于他们课堂上给学生美的体验之余,不禁思考:为什么语文名师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呈现美的教学可有方法技巧可循?既然是美的教学,就和美育有联系,基于此,开始关注语文名师和美育并进行研究,以期寻找语文名师美“化”人的路径和策略。语文名师美“化”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语文美育对学生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具有独特优势,这是学校教育中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语文名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资源,使学生置语文教学的耳濡目染,以此高尚情感得以培养,坚韧意志得以磨砺,善良心灵得以完善,形成高尚的审美观。本文除去引言和结论,共分为五部分:语文名师美“化”人的研究综述:主要对语文名师和美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大多是思想内容、意义价值、原则方法的研究,少有站在学生立场,指向学生人发展的研究,给出语文教学的黄牌警示是要“目中有人”。语文名师美“化”人的概念界定:所论的语文名师,选取“语文特级教师”为研究样本,并对语文特级教师的“特”质进行阐述;同时对美育的内涵、外延和依据进行论述;语文名师美“化”人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视之为“双主体”。语文名师美“化”人的若干对话:根据接受美学“视野融合”理论,阅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真正内涵。文本呈现与读者阅读过程中,对话一直存在,包括语文教育与美育,语文教师与美育,语文教材与美育,语文美育与育人。语文名师美“化”人的自化策略:语文名师如若美“化”人,必先自化,以语文名师为例,语文名师的自化策略主要有: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美、语文名师职业意识美、语文名师专业素养美和语文教材学科特色美。语文名师美“化”人的化人策略:以语文名师的教学实践为例,语文名师美“化”人的化人策略主要有:语文名师善于人的美质开发、语文名师擅长人的美源开拓、语文名师美化人的方法选择、语文名师美化人的过程设计、语文名师美化人的氛围营造、语文名师美化人的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 当代美育新视野—中学学科教学美育探讨[D]. 欧阳文爱.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 骆静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 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研究[D]. 贾琳颖. 西南大学. 2016

[5]. 审美与审丑[D]. 杨云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6].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探究[D]. 秦鹏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7]. 大美育观背景下的教师美育能力初探[D]. 王子轶.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 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D]. 章正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 杨道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10]. 语文名师美“化”人的策略研究[D]. 潘蓉. 温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当代美育新视野—中学学科教学美育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