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

基于S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19-03

作者简介:迟萍萍(1979-),女,山东日照人,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山东英才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济南邮编250104

一、研究学校归属感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还有学者把归属感定义为,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体验[[[]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目前,国外对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下了定义。在这些定义中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整体结构,它不仅包括在一个环境主题中与他人相处、融合,还包括了对所在团体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胜任感及他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多维度结构,大多数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确定学校归属感的维度结构。

我国学者包克冰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加学校活动的情感[[[]包克冰,李卉徐,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5-28.

AStudyofSchoolSenseofBelongingBasedonSUniversity’scollegeStudents

CHIPing-ping

(InstituteofNon-governmentalHigherEducation,ShandongYingcai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4)

Abstract:Thisstudyestablishedthedimensionsoftheschoolsenseofbelongingonthebasisoftheoriesandinitialinterviews,anddevelopedasetof"asenseofbelonginginschoolStudentsQuestionnaire".AftertheSurvey,thisstudyanalysisedtherecovereddataby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methodtoexplorethedifferenceofcollegestudentssenseofbelonginginareasofbasicvariablesanddifferentdimensions,thensummedupthereasonswhycollegestudents’schoolsenseofbelongingisdifferent.Finally,thestudy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improvingcollegestudentssenseofbelonging.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hoolsenseofbelonging;Survey]]。这一理解与国外主流认可的学校归属感是相一致的,因此本研究采用包克冰等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出发点。

二、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根据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我们把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社会背景,如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农村还是城市、是不是学生干部、是否参加社团活动、学科类型等10个基本变量。第二大部分是学生的态度问卷,通过我们设定的维度和各维度下面的项目来测试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分析反映学生对于学校的一种心理认同。从学生学校心理认同程度判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程度的强弱。

(一)问卷形式

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五个维度,即情感因素、规范因素、成长因素、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结合开放式问卷所搜集的项目,确定的预测问卷为46个项目,其中两个为测谎题。量表采用里克特5点记分法,从“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

(二)维度与项目的设计

1、情感因素

设计这一维度,主要希望能够用来表述学生对于学校的情感依赖。并把“喜欢你的学校”这种抽象的情感,细化为具体的行动。

2、规范因素

设计这一维度,主要希望能够用来表述学生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情况。通过学生是否愿意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来体现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方法是否认同。

3、成长因素

成长因素所描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学校能激发我的潜能,使我取得最佳成绩”、“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我得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等等。

4、人际关系

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学生较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同学而言,其对于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会更高,归属感也有可能会更强。为了验证我们这一假设,我们设计了人际关系这一维度的8个问题。包括“在学校里我是否有很多好朋友”、“我和同学之间是否经常发生摩擦”等具体问题。

5、环境因素

学生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满意与否会影响到其对于学校的好感度,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此外,校园内部的环境氛围、学术气息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些方面的问题,比如“我能否便捷的使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是否感觉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厚”等问题。

(三)施测的抽样设计

1、抽样对象

本研究针对S大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向学校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我们需要的数据。

2、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具体设计包括:男女生比例为1:1;各年级大致按照1:1的数量发放;在学科类型中理工科与文科和医科按照4:6:4的比例进行发放,这些比例是根据S大学的学生的大致比例关系确立的。

3、数据的发放和回收

发放的预测问卷数量是350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2.6%。依据测谎题答案不一致和大量漏填、不填、以及连续多题答案一致的进行剔除无效问卷的方法,我们得到的有效预测的问卷是2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3%。

三、数据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1、性别与归属感的关系

表1不同性别在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性别男女平均数差距T值显著性水平

样本数117164

环境因子3.15953.2710-.11148-1.163(.246)

成长因子3.32263.3384-.01577-.170(.865)

规范因子2.88603.1341-.24811-2.682(.008**)

关系因子3.07122.8984.172851.594(.112)

情感因子1.11971.0996.02014.721(.472)

注:**表示P<.01,T值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数差异程度的检验。

从性别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分析可知,男生和女生在环境、成长、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上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在规范因素上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从男女生平均数差异来看,男生在环境、成长和规范因素上比女生的认同感要低;女生在关系和情感因素上显示出比男生要低。在访谈过程中,多数被访者认为男生的叛逆性要比女生强一些,男生和女生的性格导致他们在规范因素上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对于环境因素和成长因素男生比女生的低,多数受访者认为女生利用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更多,学习更认真一些,所以显示认同程度稍高。大多数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加活跃一些。

2、家庭所在地与归属感的关系

表2家庭所在地与各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平均数差距T值显著性水平

样本数N=97N=180

环境因子3.22403.2384-.01440-.145(.885)

成长因子3.40723.3000.107221.107(.269)

规范因子2.91753.1074-.18988-1.975(.049*)

关系因子2.97592.9815-.00554-.049(.961)

情感因子1.10591.1127-.00675-.233(.816)

注:*表示P<.05;T值表示城市和农村的平均数差异程度的检验。

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环境、成长、关系和情感因素上也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只有规范因素在城市和农村学生身上达到显著性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在成长因素上显示出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认同感稍高,其余四个维度都显示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稍低。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受访者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校表现的更老实、对待学习更加认真一些,同时也比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倾向于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的认同感稍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而来自城市的学生恰好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以自我为中更多一些,对学校提供的成长环境上要求更多。

3、学生职务与归属感的关系

表3是否学生干部在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学生干部是否平均数差距T值显著性水平

样本数N=66N=210

环境因子3.24293.2197.02316.211(.833)

成长因子3.39393.3128.08114.746(.456)

规范因子3.13133.0190.112361.046(.296)

关系因子3.10612.9368.169251.332(.184)

情感因子1.12961.1008.02884.882(.379)

T值表示二者平均数差异程度的检验。

从是否学生干部与各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在5个因素上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访谈中,受访者大都认为: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与学校的接触比较多,更了解学校的情况。一般老师都直接找班级负责人传达消息,接触时间也多一些,这些都会使学生干部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对学校的认同和感情就更深刻。而班级的普通同学归属感相比较要稍低。但是这两者并没有达到显著的差异,如果出现显著的差异,将会导致班级的内讧和分裂,班级难于管理等各种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这种差异的形成。

4、社团活动与归属感的关系

表4是否参加社团在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社团活动参加不参加平均数差距T值显著性水平

样本数N=135N=144

环境因子3.28473.1605.124231.315(.190)

成长因子3.36113.3011.06002.655(.513)

规范因子3.06252.9976.06493.703(.482)

关系因子3.00232.9367.06558.611(.542)

情感因子1.11541.1002.01522.553(.581)

注:T值表示参加社团和不参加社团同学的平均数差异程度的检验。

从表4检验结果显示,参加和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在5个因素上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对学校的归属感应该比不参与社团同学的学校归属感要高,这恰好与我们得出的分析结果一致。访谈中同学和老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的同学为其他同学服务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加入社团同学之间联系更加的紧密,使参加社团的同学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对学校的认同和感情就更深刻。而不参加各类社团的同学其归属感相比较要稍低。有不少受访者认为这两类同学之间应该有比较显著的差异,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有出入,是否真的存在显著差异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验证。

5、各分变量的检验

表5不同分类变量与总体的检验结果

变量水平平均数差距T值显著性水平(sig)

性别男13.5623-.507(.613)

女13.7388

家庭所在地城市13.6263-.320(.749)

农村13.7424

学生干部是13.9806.922(.357)

否13.6100

社团参加13.4938.976(.330)

不参加13.8281

注:变量水平代表分类变量的值的个数;平均数差异表示分类变量的不同变量水平的平均数的差距;T值表示分类变量的不同变量水平平均数差异程度的检验。

表5是各分类变量整体上的一个独立检验,和前面在各维度上的检验稍有不同。性别这个分类变量在整体上显示出男生和女生在学校的归属感上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男生和女生在规范因素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我们总结原因是男生和女生之间性格的差异造成的。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在整体上也呈现和上面的分析相一致,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城市的学生的平均数差异是正向的,表明农村来的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强。是否学生干部在整体上呈现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的归属感要强;是否参加社团在整体上呈现参加社团的学生比不参加社团的学生的学校的归属感要强。

6、学校归属感与各维度的相关性

表6学校归属感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环境因素成长因素规范因素关系因素情感因素

学校归属感.850(**).795(**).736(**).831(**).751(**)

*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相关系数是pearson系数。

学校归属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70以上,都通过了相关程度的检验,这说明在我们选择的这几个维度都与学校的归属感有比较大的相关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学校的归属感。

三、结论分析以及研究发现的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环境、成长、规范、关系和情感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程度较大,是组成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因素。第二,一般来讲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的要强。第三,学生的家庭背景、经历等会影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强度。第四,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从数据的分析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发现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访谈中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对学校的归属感有影响,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考虑的影响因素狭窄。第二,被试和受访者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认识比较欠缺,存在许多的误解,这样总结的维度可靠性比较欠缺。第三,有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恰与我们的经验相反,经过访谈也得出多数受访者与我们有一样的想法。这样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第四,从S大学的现状分析,S大学还没有注意到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意义,没有增强学生归属感的相应策略。目前,国内的多数学校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等提出。

四、增强学生归属感的对策分析

为形成和增强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以下一些方式:

1、举办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份子。当团体取得荣誉时,成员对该团体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增强;当所属的团体遭受外部压力时,成员之间的归属感也进一步加强。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展示自我和展示各项才能。

2、老师积极的关怀与帮助

对于对老师依赖性比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增减信心,逐渐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应不定期开展学生与老师、与学校高层领导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反映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学校存在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得以合理的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班级可以通过举行班会等形式,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受人重视的,逐渐在班集体、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注意网络等其它方面的影响

网络聊天、BBS在学生归属感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网络是一个全面开放的虚拟世界,无论什么样的要求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满足。一些交际失败的同学在网络上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因为这时候他所表露的并不一定是现实中的自己。通过聊天、在BBS中交流想法、发贴子、参与讨论等,一些学生也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于一些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引导。

五、研究不足和改进之处

第一,理论的支持不够,我们尽量从理论的角度挖掘信息,但是我们也只有用理论来解释某些问题的表面现象,没有用理论来指导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采用自己设计的问卷,虽然经过修订,但是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项目代表比较差,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维度不全面。

第三,我们访谈过程中使用技巧性欠缺,导致制定的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实施程度稍有不足,得到的信息有一些的偏离。

第四,我们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上还有许多的欠缺,分析的结果有时和我们设想恰好相反,但是没有挖掘到产生这种状态的深层原因。

第五,就是我们的样本容量比较小,不一定能够代表全体。

针对以上的不足接下来我们的研究将会克服这些不足,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的完善。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3]包克冰,李卉徐,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5-28.

AStudyofSchoolSenseofBelongingBasedonSUniversity’scollegeStudents

CHIPing-ping

(InstituteofNon-governmentalHigherEducation,ShandongYingcai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4)

Abstract:Thisstudyestablishedthedimensionsoftheschoolsenseofbelongingonthebasisoftheoriesandinitialinterviews,anddevelopedasetof"asenseofbelonginginschoolStudentsQuestionnaire".AftertheSurvey,thisstudyanalysisedtherecovereddataby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methodtoexplorethedifferenceofcollegestudentssenseofbelonginginareasofbasicvariablesanddifferentdimensions,thensummedupthereasonswhycollegestudents’schoolsenseofbelongingisdifferent.Finally,thestudy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improvingcollegestudentssenseofbelonging.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hoolsenseofbelonging;Survey

标签:;  ;  ;  

基于S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