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林标声[1]2008年在《茯苓多糖的发酵、提取及其理化、结构性质鉴定的研究》文中认为茯苓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茯苓多糖是茯苓的最有效的成分之一。实验证明茯苓多糖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具有防治肿瘤、促进细胞分裂、抗炎等生物学活性,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及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茯苓多糖的生产来源主要为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子实体,周期长、成本高、产量小,限制了人们的使用;并且,从茯苓子实体中提取茯苓多糖的效率较低。本论文采用液体发酵法培养茯苓菌丝体,从中提取茯苓多糖,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产量大的优势,还可以获得标准一致的多糖产品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本论文以茯苓菌株HD06-10为研究材料,通过茯苓菌丝染色观察、菌丝核相观察、单孢菌株的配对实验,对茯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茯苓的摇瓶液体培养,确定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为大规模茯苓多糖的生产提供了参考性的依据,即:发酵温度26℃、摇瓶转速150 rpm、种子液接种量为6 %、葡萄糖4 %、蛋白胨0.75 %、硝酸钾0.75 %、MgSO_4·7H_2O 0.05 %、KH_2PO_4 0.1 %、pH 5.5、装液量为80 mL/250 mL。比较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商品药材茯苓的多糖提取,结果表明,虽然从发酵茯苓菌丝体提取的总多糖含量低于商品药材茯苓提取的总多糖,但发酵菌丝体中含有更高比例的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水溶性多糖。对发酵液中提取的茯苓多糖进行羧甲基化的结构改造,获得了较高生物活性的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并通过多步纯化、组分分析、理化结构性质的鉴定,结果表明:CMP为多糖纯品,未检测出核酸、蛋白质等杂质,仅由羧甲基葡萄糖组成,CMP是β-D构型的葡聚糖,糖环为吡喃型,糖苷键的连接方式为β–(1→3),分子量大约为4.2×10~4 Da,旋光度为-3.1°,特性黏数为62.55。相对于原茯苓多糖,CMP的结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多糖的羧甲基化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陈莉[2]2004年在《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茯苓长期用作传统中药,具有利尿、抗菌、免疫、抗肿瘤和补体激活等功效。多糖是优良的免疫调节剂,能抑制肿瘤或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因而是很有前途的保健食品和天然新药。近年已发现多糖的抗肿瘤活性与其在溶液中的链构象有关,然而多糖的链构象主要依靠高分子溶液理论和方法确定,需要生物技术与高分子物理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本工作主要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技术培养得到茯苓菌丝体,并用生物技术从菌丝体中提取和纯化出水溶性和碱溶性多糖,然后研究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中的链构象和抗肿瘤活性。本论文利用高分子物理与生物技术结合研究茯苓菌丝体多糖构象与生物活性,属交叉学科领域。 本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弄清用人工培养的菌种在含麸皮提取液和含玉米浆的两种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的茯苓菌丝体中各种多糖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以及培养基的影响;(2)用光散射和粘度法测量并按照高分子溶液理论确定(1→3)-a-D-葡聚糖ab-PCM3-I及其硫酸酯衍生物S-ab-PCM3-I在二甲亚砜(DMSO)溶液和水溶液中分别呈现较为伸展的无规线团链构象和半刚性链构象:(3)弄清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并评价其体内和体外的抗Sarcoma 180肿瘤的活性。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在含有玉米浆的液体培养基中采用深层发酵技术培养出茯苓菌丝体。菌丝体依次用0.9%NaCl水溶液、热水、0.5 M NaOH水溶液和88%甲酸提取,从中分离出六种多糖,分别标记为ac-PCM1、ac-PCM2、ac-PCM3-Ⅰ、ac-PCM3-Ⅱ、ac-PCM4-Ⅰ和ac-PCM4-Ⅱ,另外从培养液中得到一种胞外多糖ac-PCMO。红外光谱(IR)、~(13)C-NMR、气相色谱(GC)及蛋白质和元素分析(EA)结果指出,ac-PCM1、ac-PCM2和ac-PCM0是杂多糖,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海藻糖,而ac-PCM3-Ⅰ和ac-PCM3-Ⅱ主要含有D-葡萄糖。随着提取过程的进行,各多糖组分中的葡萄糖含量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a-D-葡聚糖(ac-PCM3-Ⅰ)和β-D-葡聚糖(ac-PCM3-Ⅱ)共存于NaOH的碱水提取液中,并且用醋酸中和后可以将它们分开。用含有玉米浆的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多糖系列ac-PCM比用含有麸皮的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多糖系列ab-PCM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用激光光散射(LLS)、尺寸排除色谱和LLS联用(SEC-LLS)和粘度法测定了这些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和特性粘数([η])。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玉米浆和麸皮对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化学组成、分子量和链构象有很大的影响。 茯苓菌丝体水不溶性(1→3)-a-D-葡聚糖(ab-PCM3-Ⅰ)采用沉淀分级法以0.25 M氯化锂/二甲亚砜(LiCl/DMSO)为溶剂、丙酮与0.25 M LiCl/DMSO(4:1)混合液为沉淀剂成功分成10个级分。其中7个分级试样用氯磺酸一吡啶复合物合成了水溶性的硫酸酯多糖,它们的取代度范围为0.35~0.81。用SEC-LLS和粘度法测得该多糖及其硫酸酯衍生物S-ab-PCM3-Ⅰ分别在0.25 M LiCl/DMSO和0.9%NaCl水溶液中25℃条件下的Mark-Houwink方程依次为:[η]=9.92×10~(-3)M_w~(0.77)(mL g~(-1))和[η]=

姜辉[3]2009年在《茯苓多糖发酵、提取工艺优化及硫酸酯化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茯苓是一味珍贵的药食两用菌,茯苓多糖是茯苓中一类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诸多功效。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多糖的诸多生物学功能被不断认识并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液体发酵技术生产茯苓多糖;对多糖的发酵、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发酵多糖为原料合成茯苓硫酸酯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本研究对茯苓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扩大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范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液体发酵获得的菌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碳氮源比例以及不同培养温度、转速、pH和接种量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经正交设计优化,最终确定了茯苓液体发酵的最优培养条件: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浓度为4%、氮源为蛋白胨加硝酸钾、氮源浓度为1.5%、pH 5.5、装液量为80 mL/250 mL、转速150 rpm、温度26℃、pH5.5、接种量6%。2.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为4.3h,提取温度为73.8℃,水料比为29.8∶1时,预测茯苓多糖提取率理论值达到2.45%,提取效果显着提高,R~2=93.66%,模型与实际试验拟合较好,自变量与响应值之间线性关系显着,可用于茯苓多糖提取试验的理论预测。并对产物进行了纯化,获得了组分单一的多糖。3.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提取的茯苓多糖进行硫酸酯化。通过比较吡啶与氯磺酸体积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优选出茯苓硫酸酯化多糖的最佳合成条件,得到取代度为0.68的茯苓硫酸酯多糖,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的鉴定。利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茯苓硫酸酯多糖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产物有硫酯键。经柱层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硫酸酯化产物的分子量大约在:5.4×10~3 Da。本文合成的茯苓多糖硫酸酯,成分均一、分子量较小,可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等领域的研究。

陶跃中[4]2010年在《茯苓多糖深层发酵、提取的参数控制及羧甲基化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茯苓是一味珍贵的药食两用菌,也是传统的中药材;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防治肿瘤等生物活性,而且许多新的生物学作用也在不断发现和利用。目前,茯苓多糖主要通过野生或人工种植获得,周期长、成本高;而深层发酵法生产茯苓多糖则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采用液体发酵及分离提取等新技术,已成为茯苓多糖等活性物质工业化生产的新方向。本文以茯苓菌株HD 08-10为研究材料,通过深层发酵,优化其发酵参数并确定其最适的发酵培养基;对茯苓发酵菌丝体多糖提取分离,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的多糖为原料合成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pachymaran , CMP),并优化其制备工艺;通过多步纯化、组分分析、理化结构性质鉴定等方法和手段研究CMP,并分析多种因素对CMP黏度的影响,为扩大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范围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以菌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指标,对碳氮源种类及比例、pH值、培养温度、揺瓶转速、装液量以及接种量等参数进行参数控制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了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过程参数为:葡萄糖4 %、蛋白胨0.75 %、硝酸钾0.75 %、硫酸镁0.05 %、磷酸二氢钾0.1 %、pH 5.5、温度26℃、转速150 r/m、装液量80 mL、接种量6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茯苓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此条件下茯苓多糖理论提取率达到2.45 %,验证试验多糖提取率可达2.57 %,模型与试验拟合较好,自变量与响应值间的线性关系显着。因此,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采用正交试验法对CMP的制备工艺优化,并确定最佳条件为:温度50℃,NaOH 1 %,氯乙酸7 g;对CMP进行多步纯化、组分分析和理化结构性质鉴定,表明仅由羧甲基葡萄糖组成,糖环为吡喃型,糖苷键以β–(1→3)连接为主,分子量约为4.2×104 Da;对黏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浓度、温度、pH值以及无机盐等因素与CMP的黏度有很大相关性。

李羿[5]2005年在《茯苓优良菌种的选育、保藏和液体发酵的研究》文中提出以茯苓马铃薯斜面菌种P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以差别杀菌法和菌丝过滤法富集营养缺陷型。在含有2mg/mL茯苓胞外多糖的浓度梯度完全培养基平板上,挑选生长较好的耐较高浓度茯苓胞外多糖的茯苓菌株,接种到不同茯苓胞外多糖浓度差的完全培养基平板上逐级筛选,成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高产突变株P6。P6摇瓶发酵后,每升发酵液中菌丝体干重达11.92g,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7.58%。在茯苓优良菌种选育的研究中,首次用紫外线进行诱变育种,并构建了茯苓优良菌株的筛选模型,从而提高了优良菌株的筛选效率。 通过摇瓶液体发酵和平板培养,考察了甘油菌种保藏法、冻干菌种保藏法和斜面菌种保藏法的保藏效果,结果表明叁种菌种保藏法对茯苓菌种的保藏效果均较理想。 通过茯苓的摇瓶液体发酵培养,确定了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并进一步确定了最佳的放大培养工艺。在葡萄糖总浓度为4%的情况下,发现在发酵培养第60h和第72h,分别以1%的浓度补糖效果最佳。在发酵罐液体发酵中使用了连续滴加补料培养的技术,提高了发酵罐的液体发酵水平,与摇瓶液体发酵相比,发酵罐液体发酵不仅使发酵时间从168h缩短为120h,而且还使菌丝干重从10.74g/L增加到11.95g/L,提高了其菌体产量达11.27%。 对发酵液中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发现每升茯苓发酵液中茯苓胞外多糖的量5.43g高于胞内总多糖的量4.09g。商品药材茯苓多糖的平均含量87.24%远高于发酵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平均含量45.17%;发酵茯苓菌丝体中有较强生理活性的水溶性多糖的比例高于商品药材茯苓。 比较了商品药材茯苓和发酵茯苓菌丝体的叁萜系化合物在两个不同的流动相中薄层层析图谱,发现两者的叁萜系化合物薄层层析图谱有较大的相似性。同时,也发现发酵茯苓菌丝体其叁萜系化合物种类比商品药材茯苓其叁萜系化合物种类更多。

林雨露, 张俐娜, 金勇, 陈莉, 张玫[6]2003年在《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组成和分子量》文中指出由人工培育的茯苓菌种 (5·78号 )在含麸皮的培养液中于 2 5℃培养 1 8天得到茯苓菌丝体 .分别用9g LNaCl水溶液、热水、0 .5mol LNaOH和 88%甲酸从菌丝体中提取 7种多糖依次为 :ab PCM1、ab PCM2 I、ab PCM2 II、ab PCM3 I、ab PCM3 II、ab PCM4 I、ab PCM4 II,并从培养液中提取一种多糖ab PCM0 .红外光谱 (IR)、气相色谱 (GC)和1 3C NMR分析结果表明ab PCM0至ab PCM3 I多糖主要由α (1→ 3 ) D 葡萄糖、α D 甘露糖、β D 半乳糖和乙酰葡萄糖胺组成 ,而且随提取过程进行 ,葡萄糖含量逐渐增加 ,即从杂多糖到α 葡聚糖 .ab PCM3 II、ab PCM4 I和ab PCM4 II则主要是 β (1→ 3 ) D葡聚糖 .有趣的是 ,α 葡聚糖和 β 葡聚糖共存在该菌丝体的碱水提取液中 .由粘度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多糖的特性粘数 [η]和重均分子量Mw .ab PCM0、ab PCM1、ab PCM2 I、ab PCM2 II、ab PCM3 I和ab PCM4 II多糖的Mw 值分别为 7 7× 1 0 4、5 2× 1 0 4、5 0× 1 0 4、2 4 3× 1 0 4、65 2×1 0 4和 2 5 5× 1 0 4.

陈杰[7]2009年在《茯苓发酵生产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茯苓的液体发酵进行研究,确定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茯苓多糖,并对其中的胞外多糖进行纯化、结构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1)采用PDA培养基进行转管培养,对6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进行活化、复壮;(2)测定发酵液pH值、还原糖含量和菌体量,绘制茯苓液体发酵生长曲线;观察记录不同固体斜面培养基菌龄对发酵适应期和对数生长期时间的影响;(3)在单因素分析(温度、转速、接种量、装液量、碳源种类和氮源种类)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分析,优化茯苓液体发酵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从发酵液中分别提取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并将胞外多糖依次通过sevag法去除蛋白、透析和DEAE-52柱纯化分级得单一组分,用HPLC法检测纯度;(5)通过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方法和化学分析法初步鉴定纯化组分的组成及部分理化性能;(6)通过芬顿(Fenton)反应、邻苯叁酚自氧化法、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抗脂质过氧化等方法,测定茯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结果:(1)6株菌种皆生长良好,活化、复壮成功;其中ACCC50864成活率高、生长迅速,选定为下阶段试验的标准菌株。(2)绘制出茯苓液体发酵生长曲线,并确定25日龄为最适固体斜面培养基菌龄。(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茯苓发酵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转速140r/min、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250mL;碳源葡萄糖,浓度2.5%,氮源牛肉浸膏,浓度2%,KH_2PO_4/MgSO_4为0.6%/0.3%,维生素B1 4mg/100mL。(4)茯苓胞外多糖经DEAE-52分离,得到一种均一组分LLPSⅠ,经HPLC鉴定为单一组分。(5)LLPSⅠ经IR图谱分析分析显示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主链以β-型糖苷键连接为主;经红外和紫外综合分析表明LLPSⅠ中没有N、S元素存在,应为非氨基糖;经TLC和GC分析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Glc)。(6)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茯苓胞外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在多糖浓度为3.5mg/mL时,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达56.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当多糖浓度为5mg/mL时,对H_2O_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率可达43%;当浓度为5mg/mL时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率达到68.2%。结论:确定了茯苓发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对纯化组分LLPSⅠ进行结构测定,并确定其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功能。

闫梅霞[8]2008年在《药用菌液体培养和多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以本实验室野外采集并纯化培养得到的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Fr.) Karst)、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Fr.) Murrill)为实验材料,以菌丝产量为目标,探索3种药用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良配方。通过对菌丝体和发酵液多糖的提取,研究不同种类药用菌多糖得率。采用Lewis肺癌实体瘤实验模型,研究不同种类多糖对肿瘤抑制率的高低;以及采用脾细胞增殖实验研究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刺激作用,探索不同种类多糖的功效作用,为野生药用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数据。主要研究结果:1.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通过对3种药用菌培养基配方比较实验,筛选出适合各种药用菌生长、菌丝体产量高的液体培养基优良配方。①赤芝液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0g,豆粉20g,(NH4)2SO4 2g ,KH2PO41g ,MgSO4 0.8g ,VB60.02g,水1000mL。②蝉花液体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豆粉5g,葡萄糖20g,KH2PO42g,水1000mL。③硫磺菌液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0g,玉米粉10g,酵母提取物5g,KH2PO4 1.0g,CaCO32.0g,MgSO40.5g,水1000mL。2.通过对3种药用菌菌丝体和发酵液的多糖提取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提取方法,不同药用菌菌丝体、发酵液多糖提取率均有显着差异,其中赤芝菌丝体、发酵液多糖提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8.5%和23.3%。3.测定3种药用菌多糖中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3种菌丝体多糖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赤芝菌丝体多糖>蝉花菌丝体多糖>硫磺菌菌丝体多糖,3种发酵液多糖具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赤芝发酵液多糖>硫磺菌发酵液多糖>蝉花发酵液多糖。4.通过3种药用菌菌丝体粗多糖对Lewis肺癌的体内抑制作用的研究,表明3种真菌菌丝体多糖对肿瘤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对Lewis肺癌的最大抑制率是赤芝高剂量组为50.2%,其次是蝉花高剂量组为46.3%;硫磺菌多糖的最大抑瘤率仅为35.7%,低于其他2种多糖的最大抑瘤率。5.脾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6个样品的增强免疫力作用依次为蝉花发酵液多糖>蝉花菌丝体多糖>赤芝发酵液多糖>硫磺菌发酵液多糖>赤芝菌丝体多糖>硫磺菌菌丝体多糖;药用菌发酵液多糖对细胞增殖作用的效果优于菌丝体多糖。

王永敏[9]2006年在《发酵蛹虫草胞外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L;Sp,PL)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多种疗效。但是天然产量十分稀少,因此采用发酵技术大规模生产并提取一些有效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蛹虫草发酵条件及胞外多糖及该多糖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蛹虫草的无性型为菌种(ACCC 50383),通过对蛹虫草进行液体培养发酵条件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的研究,确定了生产蛹虫草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时间为4-6天、发酵温度为24℃、最初发酵液pH值为7.0、葡萄糖作为碳源、大豆蛋白胨作为氮源。利用CM-52纤维素层析柱,对蛹虫草粗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一种纯化多糖组分(CPS)。纯度分析显示CPS为纯的多糖组分、相对分子质量34,938,紫外吸收光谱显示多糖中不含蛋白和核酸成分,多糖的单糖组成成分为甘露糖。IR显示胞外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该多糖具β-D-吡喃型糖苷键。NO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的介质分子。CPS体外给药48h可促进巨噬细胞RAW 264.7 NO的释放,随给药浓度(50mg/L, 100mg/L, 200mg/L,400mg/L)增加,作用增强,药物作用呈量效关系。多粘菌素B通过与脂质A的结合从而阻止LPS对巨噬细胞的激活,经过多粘菌素B预处理的CPS并不影响巨噬细胞NO的生成,而经过多粘菌B预处理的LPS与没有处理过的LPS相比,刺激巨噬生成NO的能力大大降低。此结果显示,CPS中不具有与LPS相同的脂质A结构。表明CPS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活性基团不同于LPS的活性基团。

程显好[10]2006年在《猪苓和蜜环菌人工培养及影响几种有效成分产生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猪苓、伴生菌和蜜环菌的固体培养特性和液体培养条件,以及影响猪苓菌核和蜜环菌子实体发生的因素,并对影响猪苓酮类成分、多糖和黑色素产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猪苓菌的营养需求比较简单,在只有碳源和氮源的简单培养基上就能够生长。麦芽汁培养基、GPY培养基和GPC培养基比较适合于猪苓菌固体培养。除了尿素,猪苓对碳源和有机氮源的适应性很强,但在不同的碳源条件下,其菌丝生长速度和气生菌丝形态会有较大差别。玉米浆、酵母膏、奶粉、硫胺素、伴生菌提取物、蜜环菌提取物、活性白土、硅藻土、高岭土都对猪苓固体培养的生长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猪苓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5℃。 麦芽汁培养基、GPC培养基和GPY培养基是适合于伴生菌生长的3种培养基。伴生菌对碳源和有机氮源的适应性都很强。伴生菌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伴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则生长良好,而猪苓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不生长。 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液体培养条件优化,适合猪苓液体培养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g·L~(-1),豆饼粉提取液300ml·L~(-1),玉米浆20ml·L~(-1),硫胺素0.5g·L~(-1),pH6.5。适合伴生菌液体培养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g·L~(-1),豆饼粉提取液200ml·L~(-1),玉米浆20ml·L~(-1),硫酸铵1g·L~(-1),MgSO_41g·L~(-1),CaCl_22g·L~(-1),pH6.0。 进行了3m~3发酵罐的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的中试生产实验。适合作为叁角瓶种子制作的液体培养基为玉米面液体培养基(用于摇床培养)或麦芽汁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在0.5m~3的一级种子罐中投料0.3m~3,接种量1%,温度25℃,通气量1:0.5,培养至190hr(菌丝干重达到0.23%)适合转接二级罐。二级3m~3发酵罐投料体积为2m~3,接种量15%,温度25℃,通气量1:0.5,间歇搅拌,搅拌转速120rpm,培养115h放罐,菌丝干重达到1%以上。适合作为判断放罐标准的指标是菌丝体的染色形态和发酵液中的氨基氮含量,菌丝干重、发酵液糖含量以及pH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指标。猪苓菌丝液体培养时菌丝结成致密的小球状。菌丝滤饼呈乳白色,新鲜的发酵液和菌丝体都有浓郁的苦杏仁味。和真空干燥相比,气流干燥方式更适合于猪苓菌丝体的干燥。 猪苓菌液体摇瓶培养的生长周期为:延迟期为第0~8天,对数生长期为第9~13天,稳定期为第14~18天,第18天之后开始衰亡期。叁个生长期的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的HPLC-DAD图谱有差异,其中的检测到的猪苓酮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也有较大差异,对数期菌丝体的猪苓酮类成分种类最少,检测到3个成分,稳定期菌丝体和衰亡期菌丝体中都能检测到6个成分。稳定期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比对数期和衰亡期菌丝体高出55%以上。用纸层析法初步测定猪苓菌丝体和发酵液多糖的单糖组成是葡萄糖,与菌核提取的多糖单糖

参考文献:

[1]. 茯苓多糖的发酵、提取及其理化、结构性质鉴定的研究[D]. 林标声. 河南大学. 2008

[2]. 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D]. 陈莉. 武汉大学. 2004

[3]. 茯苓多糖发酵、提取工艺优化及硫酸酯化改性研究[D]. 姜辉. 河南大学. 2009

[4]. 茯苓多糖深层发酵、提取的参数控制及羧甲基化改性研究[D]. 陶跃中. 河南大学. 2010

[5]. 茯苓优良菌种的选育、保藏和液体发酵的研究[D]. 李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6]. 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组成和分子量[J]. 林雨露, 张俐娜, 金勇, 陈莉, 张玫. 高分子学报. 2003

[7]. 茯苓发酵生产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生物活性研究[D]. 陈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8]. 药用菌液体培养和多糖活性研究[D]. 闫梅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9]. 发酵蛹虫草胞外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D]. 王永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 猪苓和蜜环菌人工培养及影响几种有效成分产生因素的研究[D]. 程显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