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与传质论文_郭晓娟,左远志,陈佰满,杨小平,胡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与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干燥,多孔,数值,传热学,籽粒,果糖。

传热与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娟,左远志,陈佰满,杨小平,胡冰[1](2019)在《《传热传质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热传质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叁大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以及大量偏微分方程推导。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线下课程授课遇到的问题,以及分析线上课程的优势,探讨了《传热传质学》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传热传质学》的线上课程分别设置"知识点微视频"、"视频学习效果检测"、"典型习题视频讲解"、"知识点梳理总结笔记"、"问郭老师"、"考研题库"等内容。探讨了如何设计和制作线上课程,并分析了《传热传质学》线上线下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式,为开发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可行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2](2019)在《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二十届燃烧与传热传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十二届小型发动机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二十届燃烧与传热传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十二届小型发动机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9年11月20日至23日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成立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推进技术》编辑部承办。现将会议通知如下:(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建平,傅江南[3](2019)在《独立通风笼盒系统内传热传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有效控制独立通风笼盒系统(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内环境的舒适性,保证笼盒内实验动物的生存和健康,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及氨浓度进行测试,并对笼盒内传热传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为实验动物生存环境(密闭建筑空间、设备)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小鼠75只,按数量递增顺序随机分为5组,饲养于同一架IVC设备内,分别对笼盒内的温度、湿度和氨浓度进行连续7 d的测试。结果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笼盒内和房间内的温度差变化基本一致,相对湿度差和氨浓度差逐渐增大;同时笼盒内、外的氨浓度差同动物数量和时间均相关,有显着差异(P<0. 05),即动物只数越多,时间越长,氨浓度差越大。结论 IVC笼盒内温度受设施内温度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主要与送风空气相对湿度和换气次数有关;氨浓度与换气次数和动物只数有关。(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钦菘[4](2019)在《电解质相变中传热传质过程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电解槽的生产操作中需要一个稳定而且规整的炉帮。本文取样分析了凝固电解质的成分,结合理论知识讨论了电解质发生相变的条件,分析了传热传质过程对相变的影响,对炉帮界面的移动速度进行了大致估计。(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9年08期)

赵凡,韩峰,孙坤,张世伟,张志军[5](2019)在《锂电池真空干燥工艺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电池中水分含量多少的影响。因此,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锂电池材料的水分含量。真空干燥工艺是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工艺之一。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真空干燥工艺开展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干燥条件对锂电池干燥过程的影响。实验测定了相应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以及干燥温度曲线,从而直观地显示了锂电池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现象。此外,本文选取了8种常用的干燥经验模型,用以拟合其干燥特性曲线,并模拟其水分迁移过程。通过对上述经验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可寻找到最佳的锂电池干燥动力学方程。最后,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所预测的干燥曲线和实际干燥曲线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及合理性。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可以为企业提高干燥效率,缩短干燥时间,优化干燥工艺并控制运营成本等方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张同旺,张翊,朱丙田,刘凌涛,韩颖[6](2019)在《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方程的数值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广义Navier-Stokes方程应用于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的传质与传热过程,简化后建立了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模型。由于雾滴表面的边界条件为第叁类边界条件,不能显式求解,将边界条件与雾滴内传递模型相结合,并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将空间项离散,将传质、传热模型化为每个空间节点上关于时间的常微分方程组,再应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建立了快速求解雾滴干燥模型的方法,与某特殊条件下解析解的比较表明,前述方法准确、可靠。将其应用于实际雾滴内浓度、温度变化过程的求解,结果合理。(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7](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径向流吸附器变压吸附制氧的传热传质规律并提高制氧效率,建立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CP-πRFA)的气固耦合两相吸附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能量模型、吸附热以及颗粒尺寸等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9.19 K和311.6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5.66%和62.65%;同等条件下两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27 K和305.2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未考虑吸附热的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293.5 K和293.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9.25%和72.18%;同等条件下考虑吸附热时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3 K和305.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出口产品气的氧气摩尔分数逐渐下降,同时产品气流量与回收率逐渐增加,颗粒直径1.6 mm为最佳吸附剂颗粒直径.本实验获得了吸附器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为CP-πRFA用于变压吸附制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周峰,刘琪英,王晨光,潘岩,张琦[8](2019)在《基于COMSOL的果糖脱水传热传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OMSOL软件对果糖脱水反应中的多孔介质催化剂层在9μm×9μm尺度下通过分形理论建模,模拟转化过程中放热化学反应与多组分流动耦合传热传质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该体系中易结焦区域为大块催化剂颗粒后方以及进出口温差约为0.056℃/cm~2。同时采用多组进口流速、孔隙率、催化剂形状探究该体系中流场与温度场、浓度场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流场与温度场和浓度场存在协同作用,具体体现在低孔隙率和方形催化剂条件下出口生成物浓度更高;随着流速的增大,进出口温差先增后减,这是体系从扩散为主转化为对流控制导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莹,庞云凤,何首旺,沈爱华[9](2019)在《果蔬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北特产龙丰果为例,进行了果蔬保鲜贮藏的传热传质数学模拟及实验研究。首先建立球状果蔬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传热和传质过程的数学和物理模型,编制程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其次对贮藏过程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龙丰果真空超冰温储藏的最佳技术参数,对这一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王康[10](2019)在《微波干燥玉米的传热传质及实验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国内外干燥行业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新型干燥技术受到各行各业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微波干燥技术相对于其他干燥技术具备能耗小、效率高、节能环保以及干燥后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如今应用的领域遍及医药化工、农产品、食品等行业,正逐渐占据干燥行业的市场。本文面向玉米的干燥储藏领域,利用传热传质学理论及实验分析、机械设计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玉米的微波干燥机理及装置开发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玉米的微波干燥传热传质理论研究分析了玉米的结构及孔隙率、比面、渗透率、水力传导系数、导热系数等基本参数,研究了玉米的微波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建立了传热传质模型及边界条件,讨论了微波干燥对玉米籽粒储藏性的影响。(2)玉米的微波干燥传热传质数值模拟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建立了玉米籽粒的叁维模型并提出了模型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应力应变方程、质量平衡方程、能量守恒方程,设定了仿真边界条件,进行了仿真结果分析,发现了初始含水率、初始温度及玉米尺寸等因素对水分浓度及干燥温度的影响规律。(3)玉米的微波干燥实验研究提出了玉米的微波干燥实验方法并实施了微波干燥实验,发现了在干燥前期阶段不同微波功率、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装载量条件对玉米的失水速率、含水率及温度等干燥特性参数的作用规律。对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靠性。(4)玉米的微波干燥传热传质实验装置设计设计了一种微波干燥玉米的实验装置以及脱粒装置,通过横纵向移动调节装置实现了对加热装置与物料之间的距离调整,通过由弯折形成螺旋内收的旋涡型进料结构提高了玉米受热的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传热与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二十届燃烧与传热传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十二届小型发动机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9年11月20日至23日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成立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推进技术》编辑部承办。现将会议通知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与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娟,左远志,陈佰满,杨小平,胡冰.《传热传质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

[2]..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二十届燃烧与传热传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第十二届小型发动机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推进技术.2019

[3].张建平,傅江南.独立通风笼盒系统内传热传质分析[J].实验动物科学.2019

[4].张钦菘.电解质相变中传热传质过程对其影响[J].轻金属.2019

[5].赵凡,韩峰,孙坤,张世伟,张志军.锂电池真空干燥工艺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6].张同旺,张翊,朱丙田,刘凌涛,韩颖.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方程的数值求解[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7].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9

[8].周峰,刘琪英,王晨光,潘岩,张琦.基于COMSOL的果糖脱水传热传质数值模拟[J].太阳能学报.2019

[9].王莹,庞云凤,何首旺,沈爱华.果蔬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J].冷藏技术.2019

[10].王康.微波干燥玉米的传热传质及实验装置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结冰冰形计算流程图波纹板几何结构分段迭代计算示意图气液两相中烃类混合物的组分分布气—液界面冷凝速率分布烟气增湿过程的传热与传质

标签:;  ;  ;  ;  ;  ;  ;  

传热与传质论文_郭晓娟,左远志,陈佰满,杨小平,胡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