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下蜀城市森林冠层水文特征及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江苏下蜀城市森林冠层水文特征及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陆燕[1]2004年在《江苏下蜀城市森林冠层水文特征及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江苏下蜀城市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的次生栎林(Quercus variabilis BI.)与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林冠降雨再分配的观测研究及森林水文研究数据关系分析,对栎林与毛竹林林冠降雨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并建立定位站森林水文研究数据管理系统。 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栎林与竹林林冠在汛期对降雨的分配格局分别为:截留率24.79%、19.42%,透流率73.11%、76.99%,茎流率2.3%、3.8%。栎林截留率大于竹林,这说明截留并非随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它受到林分各特征的综合影响。 2.本次栎林林冠降雨再分配格局观测结果与1990年王冬米对同一栎林的有关观测结果不同。比较两次观测结果发现,栎林截留率由20.02%增至24.79%,透流率与茎流率由74.22%、5.76%减至73.11%、2.3%;林龄增加13年,郁闭度增加0.07。这一结果说明同一林分截留具有随郁闭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3.气象因子影响林冠降雨再分配过程。降雨量、气温、降雨期相对湿度和蒸发量、间隔期相对湿度与蒸发、前次降雨量及间隔天数等8个气象因子与林冠截留量、透流量、茎流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但与林冠截留率、透流率、茎流率不存在线性关系。 4.同一林分林冠截留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与影响透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与影响茎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存在差异。栎林林冠截留和透流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为降雨量和间隔期蒸发量;竹林林冠截留和透流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为降雨量、降雨期蒸发量、前次降雨量和气温。影响栎林茎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雨量、前次降雨量与气温;影响竹林茎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雨量和气温。 5.降雨量与林冠降雨再分配过程关系密切,其与透流量、茎流量(竹林)呈良好线性关系,与截流量、茎流量(栎林)、截留率、透流率、茎流率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 6.栎林与竹林在林冠截留、林冠透流及树干茎流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说明林分特征是林冠水文活动的重要影响因子。

郭清和[2]2005年在《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广州市帽峰山城市森林生态定位站观测、样线和标准地调查、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获得的数据,以及植物、水样和土壤样品理化分析的结果。依据城市森林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污染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学的原理,以广州市域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效应及其价值,并对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如下: 城市森林可以分为多个大小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以功能类型确定一级分类单位(类),功能目标和景观特征确定二级分类单位(型),景观与群落特征确定叁级分类单位(类型),以城市森林类型的植物组成和生活型,再划分出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确定了城市森林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为:城市森林→城市森林类(高级单位)→城市森林型(中级单位)→城市森林类型(基本单位)→城市森林植物群落(初级单位)。根据这一分类系统划分的依据和原则,广州市城市森林划分为6个类,17个型和36个类型,并由此建立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类型分类体系。 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效应的表现形式(系统生态功能效应、系统产品效应、系统社会效应)确定服务效应价值项目,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提供产品(如生态产品、生产产品等)的途径和功能取向(如能量转换、营养元素贮存归还、调节小气候等)确定项目内的服务效应类目,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如放出O_2、林果产品等)和功能(增湿降温、营养积累等)形成主体综合确定类目内服务效应指标,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形成的客体确定指标内容。据此,建立了由3个项目、14个类目、32个指标和若干指标内容组成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吸收转换的太阳能为817438.61×10~8KJ,相当于2789169.40t标准煤的热值,即相当于广州市每年给广州增加一个矿产量为2789169t标煤的煤矿所提供的能量。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际年净固定碳量为CO_212741404t/a。系统活有机质和凋落物的年固碳量CO_213363740t/a;土壤年存活性碳和矿化碳和量为CO_27551856.89ta,土壤放出CO_28174193t/a。在森林生态系统固定CO_2的同时,释放O_2量9301224.92t/a。 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积累贮存于有机干物质中的营养元素量为:N49196.6t,

陈积敏[3]2012年在《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特性,注重过程管理,在森林生态保护中,引入适应性管理理念,在环境逐步恶化的严峻局势下,强调对冲突和干扰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一种管理方法。应该说,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是森林保护和集约经营的方向。本课题来源于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与技术标准引进2009-4-44)的支撑,本研究基于其他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范畴界定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实施后,以森林水文为研究切入点,量化分析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后生态环境用水量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区域复杂生态系统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资源、环境和人才叁个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进行关联度分析。本文研究范畴界定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实施后,在此范畴内系统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适应性管理下研究区域生态功能,以及厘清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并选取生态环境用水这一特征性关键要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量化测算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实施后的生态环境用水对区域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实施,从森林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角度,进行研究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测算与调整。利用修正后的P-M公式,对研究区域的森林蒸散量进行测算,并推算区域森林生态环境用水量。同时,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用水量进行优化,调整城市生态环境用水量。2.构建和编制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表。基于传统社会经济投入产出表,将与生态环境用水有关的水资源使用/保护(WU/WP)和COD去除(e)等在生态用水环境账户内置,将生态环境用水WE(包括森林生态环境用水WEF和城市生态环境用水WEC)实行账户外挂共同构建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等两种新形式投入产出量表。3.开展生态环境用水对社会经济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量表,对生态环境用水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和完全需求进行分析,反映生态环境用水相关账户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同时,本文还着重对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和效率进行分析,选择20个用水量较大部门(行业)的用水特性,按照高产出高消耗,高产出低消耗,低产出高消耗,低产出低消耗,高产出潜在高消耗等5个特性进行分类。以2007年为例,研究结果显示,纺织业部门用水特性属于高产出高消耗;农业,化学工业部门用水特性属于高产出潜在高消耗。4.构建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基于Cobb-Dauglas生产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构建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假设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存量(K)、劳动力人数(L)和生态环境用水(WE)构建模型,模型以江苏省1997,2002和2007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表为依据,用社会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测算社会资本存量。利用Eviews6.0对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回归得到的模型类型符合库兹涅茨理论曲线,本文将其命名为生态环境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并计算生态环境用水的最大经济合理值。

参考文献:

[1]. 江苏下蜀城市森林冠层水文特征及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 陆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D]. 郭清和. 中南林学院. 2005

[3].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D]. 陈积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江苏下蜀城市森林冠层水文特征及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