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探讨

石林县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探讨

◆张睿芬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民族图书馆652200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石林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分析农村图书馆体系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机遇,并对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

农村图书馆是以县(市)、区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馆为骨干,以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以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和信息网络。本文阐述的新农村图书馆体系是农村图书馆网络中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部分,是以县(市)、区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馆为骨干,以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图书馆资源。

一、建设新农村图书馆体系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经济,增加收入;②建设村镇,改善环境;③扩大公益,促进和谐;④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尤其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其中,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都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与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职能;三是传播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由此可知,图书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文化教育设施,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负有重大的时代使命。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农村相对落后,文化生活匮乏,致使广大农民思想素质较低,不求上进,搓麻赌博、求神拜佛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这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图书馆应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平台,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开启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广大农民的智力开启不够、素质相对不高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据统计,在4.9亿农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2%。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与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围绕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围绕增加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全面提升一代新型农民素质进行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通过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不断涌现。

3.开展社会教育,丰富农民生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8亿农民渴望接受更多的教育、享有丰富和健康的文化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负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知识保障和精神支撑的历史使命;更负有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4.弘扬人本主义,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本主义在广大农村中的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价值原则。胡锦涛指出:“……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人本主义,让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与其他阶层一道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图书馆体系的机遇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GDP达到24661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1304.03亿元。

石林县经济实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全县GDP达到2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作为公益事业的新农村图书馆体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付,近5年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同时经济发展也为图书馆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企业捐赠、私人捐资、社会组织捐款成为可能。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无论场馆建设、设施设备,还是图书资源,都能得到经济资源的支撑,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2.教育普及率提高

我国从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得到了法律保障。到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84.14%。石林县1994年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1997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农业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农业人口,具有了阅读能力,农村图书需求有了能力保障,成为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需求的基础。

3.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石林县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并制定了农村文化站室规划。近3年来,石林县财政投入资金67万元,先后扩建了海宜村民族文化广场、糯黑村民族科技广场、维则村文化室等一批项目,另外县扶贫办、县新农办以及村民筹资等改扩建了小密枝村文化多功能室和大可村文化活动中心及黄家庄文化室等。随着文化站、室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站室覆盖率逐年增加,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有了场所保障。

4.大学生村官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2006年云南省委决定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县从2007年开始,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驻村指导员,指导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2008年,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云南省招聘2000名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保障,解决了困扰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的人才瓶颈。

5.农村文化需求提高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逐步增加,农业人口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需求逐步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和劳动力转移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科技的推广实施,对农村文化生活有了更大需求。农村文化需求的提高,将带动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将推动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

三、建设新农村图书馆体系的对策

1.新农村图书馆立法

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快速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通过考察和研究发现,图书馆事业普遍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走法治之路,通过加强对图书馆的法治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从根本上来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来保障、指导和协调图书馆的建设,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已30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加快图书馆事业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之路。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立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把图书馆立法纳入规划,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必须纳入国家图书馆法律体系,从法律的高度保证农村人口享有便捷使用图书的权力。

2.农村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县(市)、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文献薄弱,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很有限,农村社区图书馆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场馆建设及购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在我国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这显然不能满足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必须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的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重视,实现健康发展。

3.图书馆自身建设

要加强农村图书馆体系自身建设,确保图书馆具有吸引力和发展能力,使农村图书馆体系更加结合农民图书需求实际,从图书种类、方便程度等方面加强建设,满足农村读者的文化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休闲需求,发挥继承、融合、社交、知识、信息、休闲等功能,使农村图书馆良性发展。要重点加强网络化和特色化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发挥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作用,以使农村图书馆建设赢得更多支持。

4.实施读书工程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新农村图书馆体系扎根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读书活动,引导农村人口读书取向,实现农村图书馆社会教育目标,不仅是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唏发展中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海天出版社,2004,(12)。

2.敬美芝俞哲明新世纪图书情报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会,2000,(7)。

3.张洪彬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调查与思考.深图通讯,2005,(2)。

4.张淑香图书馆功能的定位分析及发展对策.图书馆学刊,2006,(1)。

5.中国图书馆学会县级图书馆生存发展启示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7)。

标签:;  ;  ;  

石林县新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