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李媛媛[1]2004年在《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临床常见疑难疾病,其致残率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疗效理想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均有独特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本课题立足于《伤寒论》所阐述的治疗“痹证”的原则,采用临床及药理学实验证明有效且无毒的中药组成热痹颗粒剂,通过现代中药药理学实验,采用CIA大鼠模型(以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对大鼠进行关节炎造模),模拟人类RA发病的病理变化,观察热痹颗粒剂对其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寻求治疗RA的有效无毒可以长期服用的方药。并为热痹颗粒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题从免疫学角度着手,选定了与RA发病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β,TNF-α血清水平作为观察指标,以此来评价热痹颗粒剂治疗RA中的疗效并阐明其治疗的免疫学机制。同时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对实验大鼠膝关节滑膜做病理组织切片,以了解热痹颗粒剂对CIA大鼠病变滑膜的作用以评价其疗效。 方法: 1 动物: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170±20g。 2 造模:Ⅱ型胶原蛋白(CII)以2.0mg/ml溶解在醋酸中,4℃过夜,逐滴加入等体积冷的不完全弗氏佐剂中,每组8只大鼠。第一天每只大鼠接受0.5ml乳剂,分5点等量注射,所有注射均在真皮内,一处在两后足足垫处,两处在颈背部,一处在尾部。免疫7天后,动物接受完全相同的加强注射。第20天用体积描记法测量每只大鼠两只后脚掌的体积。为了尽量避免有短暂疾病的动物,只有那些脚掌体积≥1.8ml的动物才能继续用于实验。 3 分组及给药方式: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雷公藤对照组;D组:热痹颗粒剂低剂量组;E组:热痹颗粒剂中剂量组;F组:热痹颗粒剂大剂量组。(均按人鼠给药换算成大鼠常规用量后配制),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给药时间20天。 实验1 给药完毕,摘眼球取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 实验2 给药完毕,断头处死大鼠,取右膝关节滑膜做病理切片。 结果: 1 注射胶原及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乳液后20天,造模动物均出现体重减轻,关节肿胀,耳廓充血,皮下结节等情况,后脚掌体积除一只大鼠外均≥1.8ml,标志着动物造模成功。 2 与模型组比较组比较,各治疗组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P<0.01);但热痹颗粒剂各剂量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与雷公藤多甙片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 3 关节滑膜病理切片表明:各治疗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关节病理改变,表现为滑膜层细胞增生减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渗出减少,其中热痹颗粒剂高剂湖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量组的作用有优于中,低剂量组和雷公藤多戒片组的趋势.结论: 热痹颗粒剂可以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调节致病细胞因子的血清分泌水平,而且可以改善模型动大鼠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总体疗效优于雷公藤多贰片.故热痹颗粒剂是治疗RA的有效方剂二

刘长发[2]2007年在《宣痹颗粒剂治疗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潜在的优势,宣痹颗粒剂是导师段富津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治疗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剂。本课题是以宣痹颗粒剂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该方的抗炎免疫作用及治疗R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目的研究宣痹颗粒剂对RA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2方法实验方法:1、以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Wistar雄性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为研究对象,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对照组(C),宣痹颗粒剂高剂量组(D),宣痹颗粒剂中剂量组(E),宣痹颗粒剂低剂量组(F)。对各组动物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CFA免疫前及免疫后每隔二日的关节容积,每周一次的体重。(2)CFA免疫后血中的ESR,CRP,RF的水平和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光镜和电镜)。(3)CFA免疫后用放免法监测血中的IL-1β、TNF-a炎性细胞因子,并进行分析。(4)CFA免疫后用ELISA法检测血中的IFN-r,IL-4水平,并将其比值与Th1/Th2进行相关分析。2、选取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通过小鼠的痛阈值作为镇痛效应的评价指标,来观察宣痹颗粒剂的镇痛效应。3结果3.1宣痹颗粒剂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可显着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及多发性关节炎,提高AA大鼠的痛阈值。3.2光镜下可见:B组的滑膜层明显增多,滑膜细胞增生,小血管增多,血管翳形成,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C、D、E组未见明显异常。可见明显减轻关节滑膜炎症与增生,防止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3.3电镜下可见:A组线粒体(-),双层膜完整,结构清晰,胞浆内内质网(-)。B组线粒体明显减少,内质网脱颗粒且高度扩张,细胞核固缩,细胞膜缺损。C组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肿胀。D组内质网无扩张,线粒体基本正常。E组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F组细胞膜不完整,核皱缩,线粒体和内质网减少。3.4宣痹颗粒剂通过抑制AA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β分泌,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3.5通过宣痹颗粒剂的治疗,AA大鼠血浆中IFN-r水平明显降低。AA大鼠血浆中IL-4水平明显升高。Th1/Th2的比值趋向平衡。4结论宣痹颗粒剂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宣痹颗粒剂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a),降低IFN-r,升高IL-4从而使Th1/Th-2趋向平衡等功能有关。宣痹颗粒剂能够对风湿热痹(类风湿滑膜炎症早期或发作期)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防止血管翳的形成,防止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抑制关节的变形。

吴世雄[3]2009年在《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殖、血管翳形成和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为主要免疫病理表现,最终导致受累关节发生畸形而出现关节废用、致残。滑膜炎是其关键的病理环节,滑膜细胞凋亡障碍所导致的滑膜细胞大量增生是其免疫反应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疗效理想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均有独特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一定优势,热痹颗粒是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研制而成,是治疗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有效方剂。本课题以热痹颗粒剂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及相关探讨。方法实验研究:选用雄性SD大鼠,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实验模型,尪痹颗粒为阳性对照药物,随机分组,进行实验研究。观察“热痹颗粒对原发病变的治疗作用”,“热痹颗粒对继发病变的预防作用”,“热痹颗粒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等检测指标,进行药理学实验,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热痹颗粒具有较好的抑制AA诱导的大鼠足肿胀作用;能够较好的抑制AA大鼠的继发病变,减轻病变程度,且作用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能够明显减轻病变程度,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热痹颗粒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症状,对原发病变有治疗作用,对继发病变有预防作用。热痹颗粒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剂。

王勇[4]2008年在《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殖、血管翳形成和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为主要免疫病理表现,最终导致受累关节发生畸形而出现关节废用、致残。滑膜炎是其关键的病理环节,滑膜细胞凋亡障碍所导致的滑膜细胞大量增生是其免疫反应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一定优势,热痹颗粒是导师赵映前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倾心研制而成,是治疗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有效方剂。本课题以热痹颗粒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及相关探讨。目的:研究热痹颗粒治疗R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从理论、临床、实验叁个方面进行研究。1.理论研究:对热痹的历史源流、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回顾,讨论热痹颗粒的治疗原则及组方药效分析,并对实验模型的选择进行比较。2.临床研究:筛选60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湿热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药用尪痹颗粒,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晨僵时间、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等),以及主要理化指标变化(ESR、CRP、RF)等。3.实验研究: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实验模型,尪痹颗粒为阳性对照药物,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热痹颗粒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进行实验研究。观察热痹颗粒对滑膜细胞的凋亡、T细胞亚群、Bcl-2蛋白的表达及对IL-1β和TNF-α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1.热痹颗粒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项理化指标。2.能够显着提高AA大鼠滑膜细胞的凋亡率,从而阻止关节的进一步破坏,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可显着增加CD8~+细胞数量,降低CD4~+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对T细胞亚群进行双向调节,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4.能够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细胞因子紊乱,减轻关节炎性细胞浸润及滑膜炎性增生,抑制血管翳的形成,阻止软骨的破坏,使关节损伤减轻。5.可以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的水平,具有较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随着病程的延长,滑膜病变逐渐减轻。结论:热痹颗粒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的异常状态。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滑膜细胞的凋亡率相关;同时,降低CD4~+/CD8~+比值、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IL-1β和TNF-α的水平可能是其三个主要作用途径。

姚璐莎[5]2010年在《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当归拈痛汤治疗60例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2.评价当归拈痛汤对RA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当归拈痛汤,对照组予湿热痹片,治疗8周为1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HAQ问卷,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疾病疗效治疗组(82.7%)优于对照组(74.1%)(P<0.05或0.01)。表明中医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82.7%),对照组(74.1%)。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说明当归拈痛汤治疗RA湿热痹阻证在改善主要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3)主要理化指标:降低CRP、ESR、RF,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均可降低抗CC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残疾指数、不适指数、HAQ总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1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具有较好的疗效;2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聂伟[6]2008年在《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不同清热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定性总结清热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清热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清热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叁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37篇,涉及清热方药25种。37项全部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清热方药共16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IL-1水平改善的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清热方药为痹速清合剂。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风湿Ⅰ号、痹速清合剂、四妙丸清热方分别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叁种方案的首选清热方药。痹速清合剂对IL-1水平的改善最有效。其它研究尚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王勇, 章敏, 吴世雄, 赵映前[7]2011年在《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热痹颗粒剂的药效学。方法:雄性SD大鼠,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实验模型,观察热痹颗粒对原发病变的治疗作用,以及对继发病变的预防作用。结果:热痹颗粒具有较好的抑制AA诱导的大鼠足肿胀作用(P<0.01);能够较好地抑制AA大鼠的继发病变(P<0.01),减轻病变程度。结论:热痹颗粒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剂。

孙志新[8]2008年在《身痛逐瘀汤及其配伍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潜在的优势,身痛逐瘀汤是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的有效方剂。本论文是以身痛逐瘀汤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该方的抗炎活血免疫作用及治疗R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该方进行配伍研究,探讨清热燥湿法和益气法在该方中的配伍意义。目的研究身痛逐瘀汤对RA的药理研究及配伍意义。方法1.选取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通过小鼠的痛阈值及扭体抑制率作为镇痛效应的评价指标,来观察身痛逐瘀汤的镇痛效应。2.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实验模型,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胸腺及脾脏重量指数,以及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光镜和电镜);通过对血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红细胞天然免疫指标及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a)的检测,探讨了身痛逐瘀汤及其各配伍组对AA大鼠的抗炎、活血及免疫调节作用以及部分机理。结果(1)身痛逐瘀汤可显着提高小鼠的痛阈及减少扭体次数。(2)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及多发性关节炎;提高AA大鼠的体重;改善AA大鼠的免疫器官指数。(3)身痛逐瘀汤通过抑制AA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PGE_2分泌,发挥抗炎作用;提高大鼠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身痛逐瘀汤有明显的活血作用,可明显降低TXB_2、提高6-Keto-PGF_(1a)含量,促进和恢复微循环的正常状态,增加肢体营养,减轻肢体损伤,从而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作用;身痛逐瘀汤能减轻关节炎性细胞浸润及滑膜炎性增生,抑制血管翳的形成,使关节损伤减轻;能改变滑膜细胞的细胞膜的缺损,使线粒体无扩张,结构基本正常,内质网正常,浸润的炎细胞数量减少。(4)其中加苍柏组对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方面优于原方组;加黄芪组在调节AA大鼠免疫器官指数、提高红细胞的天然免疫方面优于原方组;原方组则侧重于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改善微循环。结论身痛逐瘀汤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抗炎、活血及免疫调节作用。身痛逐瘀汤的抗炎、活血和免疫调节作用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和提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关。加苍柏组和加黄芪组在抗炎、调节免疫作用各项指标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侧重,其中加苍柏组抗炎作用较原方组明显;加黄芪组偏于免疫调节;原方组则侧重于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改善微循环,活血作用明显。配伍研究表明,不同治法之间,其作用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协同作用。

卢雯雯[9]2008年在《治伤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以大鼠足跖原发性肿胀度、继发性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胸腺系数、脾脏系数、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为研究对象,探讨治伤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阳性组、治伤胶囊大剂量组、治伤胶囊中剂量组、治伤胶囊小剂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左足跖皮内注射佐剂致炎,形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致炎前和致炎后2h、5h、8h、12h、24h、31h、48h和72h分别测量左后足踝部周径,其中致炎30min前和致炎后8h、22h、32h、46h和56h分别给药一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20ml/kg,阳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40mg/kg,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治伤胶囊0.54 g/kg、0.27 g/kg和0.135 g/kg。然后停药至第17天观察继发性病变情况,记录关节炎指数,第17天(即治疗第1天)开始再继续给药,每天1次,剂量同上;每2天按上述方法测量右后足踝部周径及观察大鼠继发性病变情况。致炎后第28天全部大鼠股动脉放血致死,解剖取胸腺和脾脏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取约2-3 ml全血置于肝素抗凝管中,一部分用于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另一部分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其余血液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ABC法-ELISA,行血清TNF-α、IL-1β水平检测。结果:1.原发性足跖肿胀:注射佐剂后模型组大鼠左后足跖逐渐肿胀,于造模后第12 h达到高峰,随后肿胀度开始下降。各用药组也呈相应的趋势,但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注射后31 h,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对大鼠左后足跖的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2.继发性足跖肿胀: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对大鼠右后足跖的肿胀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阳性组除了在治疗第10天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肿胀度均小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伤胶囊大剂量组除了治疗第4天肿胀度与模型组有差异(P<0.05)外,其余时段均无差异(P>0.05);治伤胶囊中剂量组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第4、8、12天P<0.01);治伤胶囊小剂量组肿胀度在治疗过程中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关节炎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治伤胶囊大剂量组除了治疗第4天有差异外(P<0.05),其余时段均无差异(P>0.05);中剂量组除了治疗第6天无差异外,其余时段的关节炎指数都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小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各时段的关节炎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4.脾脏系数、胸腺系数: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和治伤胶囊大、中剂量组脾脏系数、胸腺系数明显减小,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伤胶囊小剂量组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CD4~+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阳性组、治伤胶囊大剂量组CD8~+水平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组、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CD4~+/CD8~+水平明显下降(P<0.01)。6.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和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阳性组和治伤胶囊大、中、小剂量组血清IL-1β水平也明显下降(P<0.01)。7.血液流变学指标:模型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及卡松粘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伤胶囊小剂量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指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用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卡松粘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均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伤胶囊小剂量组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治伤胶囊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跖原发性肿胀、继发性肿胀及关节炎指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胸腺系数、脾脏系数;能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异常的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治伤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铃木聪[10]2004年在《电热针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关节僵硬和发生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本病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对劳动力的影响很大,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已成为世界性公关项目之一。 世界各种族人口均有患该病的报道,且发病率均较高,国外统计占人口总数的0.5%-3%,中国占 0.1%-1.08%。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据国外文献资料表明,最小者为 1.5 月,最大者 70 岁;中国资料表明,最小者 10 个月,最大者 82 岁,平均年龄在46 岁左右,以 20-50 岁的青壮年较多。各国的资料都证明了本病以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 1:1.5-1.8。 本论文在系统综述了针灸治疗 RA 临床研究进展及机理研究概况、动物实验研究概况、电热针的研究及应用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叁个方面对电热针治疗 RA 作进一步研究。 理论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医学中对痹证病名由来和痹证病因病机的论述,以及《内经》治疗痹病的论述和古代针灸治疗痹证的概貌。 临床研究:采用在国际上公认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Rheumatology ,ACR)修订的 RA 诊断标准和病情改善标准,来进行电热针治疗 RA 临床研究。本研究从临床治疗出发,对电热针治疗 20 例 RA 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与毫针治疗组 20 例 RA 患者进行对照,采取曲池、肾俞、足叁里等整体穴位及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每天治疗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 3-5 天,共 2 个疗程。结果表明:1. 电热针和毫针治疗 RA 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前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电热针组 80%的患者达到 ACR-20 病情改善标准,毫针组 55%的患者达到 ACR-20 病情改善标准,两组的 ACR-20 改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47<0.05)。2. ACR 提出的 RA 病情改善标准不仅是利用药物治疗 RA 的疗效判定法,而且可以判定针灸治疗 RA 的临床疗效。3. 对 RA 宜重视以阳经为主的整体取穴,配合以阳经为主的局部取穴,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取穴方法之一。4. 电热针具有温热散寒、活血祛瘀、行血祛风、温燥化湿、温阳通络等治疗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Wistar 雄性大鼠 50 只,体重 180g-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热针高电量治疗组、电热针低电量治疗组、电热针无电量治疗组,每组 10 只。采用 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作为 RA 动物模型,隔天 1 次双侧直刺 8mm 阳陵泉穴治疗,每次 20 分钟,共治疗 20 次。结果发现表明:1. 电热针治疗可以降低CI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李媛媛.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宣痹颗粒剂治疗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刘长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3].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吴世雄.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4].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D]. 王勇.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5]. 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D]. 姚璐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6].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不同清热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D]. 聂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7].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 王勇, 章敏, 吴世雄, 赵映前.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8]. 身痛逐瘀汤及其配伍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 孙志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9]. 治伤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卢雯雯. 浙江大学. 2008

[10]. 电热针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铃木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