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如何理解和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早在1935年尼尔·波兹曼根据美国电视节目中通俗文化泛滥的问题提出“娱乐至死”的观点,在这个观点被提出以后,获得了社会很大的反响。目前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现阶段我国网络媒体得到迅猛发展速,本文对“娱乐至死”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理解与评价,仅供参考。

关键词:娱乐至死;娱乐时代;评价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步入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可是随着媒体的发展,其表达方式逐渐向娱乐化发展。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美国文化中出现的变化进行研究与哀悼,书中包含的观点在现在媒体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

一、媒介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波兹曼觉得人们在在媒介制造出的虚拟的隐喻世界中生存但是却不自知,媒介可以通过隐蔽但是强大力量对现实的世界进行重新定义,甚至还塑造出了这个时代具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也提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前提下发展出来的。麦克卢汉理论之前,人们觉得媒介只不过是载体与形式,重要的是其传播的内容,媒介是为内容进行服务的。但是麦克卢汉认为人类需要在获得某一种媒介以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传播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讯息”并不是在每个时代当中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在时代中应用的传播工具具有的性质,还有其的应用能够带来的可能性和社会的变革问题。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也逐渐证明这一观点,通过口头表达让思想与文化能够得到交流与传播,通过印刷术的使用使得人类的文明并不拘泥于口口相传的方法,使其可以通过载体得到保存。而电报的发明与应用将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打破。广播与电视的出让传播更加形象和生动。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并没有避讳其中理论具有的历史渊源。可是“隐喻”与“讯息”之间的差别也可以看出波兹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自我的思考与修正。他认为媒介的作用没有信息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其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暗示来发挥作用,和隐喻相似,具有比较强的力量。在这个前提下,波兹曼还提出“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觉得人类对真理认识与信息表达的手段具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在印刷机的时代,真理是通过文字进行传播的,文字呈现的形式对真理的清晰和严肃以及理性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电视是通过画面进行传播的,其具有的这种特性也使得电视没有思想性与深度这些特征,更加能够迎合人们对视觉方面的追求,也就是人类具有的娱乐化的本能。由于电视具有的媒介形态使得其传播的内容具有碎片化与娱乐性的特点。其实波兹曼并没有反对娱乐。因为对娱乐的追求是来自于人类的本能。其最为忧虑的是如果政治和宗教以及教育这些公共领域包含的内容都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呈现,最终演变成精神文化,会导致人们更加深入到娱乐当中,放弃思考,最终给人类的文明发展带来挑战。

二、娱乐的时代

波兹曼也明白娱乐并不是电视的唯一作用。人们能够利用电视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得到需要的信息。可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部的内容都通过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变成电视中全部话语具有的超意识形态,能够将所有的经历进行表现式。不管是新闻或者政治还是宗教活动,都能够通过电视娱乐观众。在美国四年一次的大选变得越来越像全民的娱乐活动。电视中的竞选活动已经演变成展示个人形象和魅力的平台。竞选人员的外表和眼神以及笑容,还有其机智幽默的谈吐和其具有的政策和主张相比,更加能够收获人们的选票。不只是政治方面,宗教活动也逐渐演变成娱乐。忏悔室能够在荧屏进行直播,《圣经》也逐渐要被改编为电影。另外,新闻节目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其实时和真实的信息,已经变成生动的镜头和新鲜的话题以及主持人具有的光鲜形象。总而言之,娱乐已经变成目前时代的主题。其已经逐渐超出电视的范围,扩散至整体的社会当中。波兹曼在书中也指出人们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对“娱乐至死”观点的简要评价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使得文化精神枯萎主要通过两种方法,第一是奥威尔的方式,变文化为监狱。这是外在的的方式。第二种是赫胥黎认为文化最终会变成滑稽的剧场。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是互补的,如果将前者比如成强硬的意识形态和机器,娱乐化的文化就是柔软的刀或绳子。虽然作者已经提出电视变成娱乐时代的主要媒介,可是还有很多其他媒介的存在,如果其可以推动人们进行理性地思维,也就还有人在进行理性思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尔库塞就已经提出“单向度的人”的含义和存在。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机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合法性主要是在“物”丰裕的前提下进行的,物自身已经获得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与作用。笔者认为,出现异化可能不只是电视,作者也觉得让人进行理性思考的文字也会包含异化的可能性。这是由于还存在很多文字仅仅重视感官的享受。但是媒介造成的技术统治其并不能说是技术自身的问题和过错,因此最终的问题主要是应用技术的社会问题。社会让技术逐渐变成统治的机制。

此外,大众文化也在生活中得到逐渐的传播与涌现,大众文化指的并不只是那些造成全部人都可以得到平等享受的机会。需要对人们需要的大众文化进行科学的区分,一些大众文化是能够使人娱乐致死的,一些大众文化则不会。尤其对那些只是在生活感观的表层,能够让人无法进行批判所谓的“俗文化”需要提高警惕,防止其通过“平等”的名义变成意识形态使用的工具。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虽然娱乐传媒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可是社会中还有一些人或者说是大多数的人都可以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保持警醒的状态。网络民众具有的知识水平让其中大多数的人可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理解,让人们能够具有不会出现“娱乐至死”的情况,教育能够培育人们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效提升人们的知识与水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就像尼尔·波兹曼提出娱乐至死观点的美国相同,“娱乐至死”的情况将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马丽娟.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J].今传媒,2013,21(05):59-60.

[2]张骋.“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批判性解读[J].当代文坛,2013,(01):35-38.

[3]文萌川,刘易平.内在的监狱:致死的娱乐——试评《娱乐至死》[J].改革与开放,2011,(08):189-190.

标签:;  ;  ;  

如何理解和评价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