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朱建林, 杨桂莲, 黄忆明[1]2004年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 5只健康雌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均分为 5组 ,A组为对照组 (假手术组 ) ,B组为去卵巢模型组 (OVX) ,C组为OVX +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 ,D组为OVX +大豆异黄酮中剂量组 ,E组为OVX +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试验期为 6 0d。结果 :B组小鼠到达水迷宫终点时间明显长于D组和E组 (P <0 .0 5 ) ;跳台记忆试验B组小鼠平台潜伏期短于D组 ,且错误次数高于A ,C ,D ,E组 (P <0 .0 5 )。A ,C ,D ,E组小鼠血清SOD活力、脑组织Na+ K+ ATP酶活力均高于B组 ,血清MDA水平均低于B组 (P <0 .0 5 ) ;Ca2 + Mg2 + ATP活力A ,D组高于B组 ,E组小鼠脑组织中AchE活力明显高于B ,C ,D ,组(P <0 .0 5 ) ,单胺氧化酶活力B组高于D组 (P <0 .0 5 )。结论 :持续口服大豆异黄酮可以明显改善去卵巢小鼠的认知功能

朱建林[2]2003年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雌性昆明种小鼠(2月龄左右,体重22±2克),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A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B组为去卵巢模型组(OVX),C组为OVX+大豆异黄酮(50mg·kgbw~(-1)·d~(-1))组,D组为OVX+大豆异黄酮(150mg·kgbw~(-1)·d~(-1))组,E组为OVX+大豆异黄酮(450mg·kgbw~(-1)·d~(-1))组。实验期为60天。实验中期(第29天)及末期,进行水迷宫和跳台试验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小鼠,取血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取人脑并测定其SOD活力、MDA含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钠钾ATP酶(Na~+K~+-ATPase)、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力及单胺氧化酶(MAO)活力。 [结果]实验第60天,B组小鼠到达水迷宫试验终点时间明显长于D组和E组(p<0.05);跳台学习中错误次数B组高于A组,跳台记忆试验B组小鼠平台潜伏期比D组短,且错误次数高于A、C、D、E组(p<0.05)。A、C、D、E组小鼠血清SOD活力、脑组织Na~+K~+-ATP酶活力均高于B组,血清和脑组织MDA水平均低于B组(p<0.05);Ca~(2+)Mg~(2+)-ATP活力A、D组高于B组,E组小鼠脑组织中AchE活力高于B、C、D组,MAO活力B组高于A组和D组(p<0.05)。实验中期各测定指标组问差异均无显着性。 [结论]大豆异黄酮可以明显改善去卵巢小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雌激素样作用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但在本实验中未发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李海燕[3]2012年在《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干燥成熟种子。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s,SIF)是大豆中的活性成分,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同样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因此又叫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不仅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明显的预防骨质疏松、降低人体多种雌激素依赖型疾病的发病率;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抗氧化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抗炎等作用。因此,为了寻找大豆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本论文对大豆异黄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寻找到大豆药材有效成分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醇提的最佳工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工艺进行了动态吸附考察。建立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模式。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大豆异黄酮中染料木苷的含量,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建立了能反应临床疗效的药理模型,筛选出大豆中的有效成分,最终筛选出最佳有效剂量。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及动物长期毒性实验表明,未发现大豆异黄酮有毒副作用。通过小鼠自主活动试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协同试验,分别观察了大豆异黄酮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并观察了对麻醉状态下猫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示剂量下大豆异黄酮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对猫血压、心电图及呼吸系统同样无明显影响。药效学实验观察了大豆异黄酮对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本实验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切除卵巢60d以后,以大豆异黄酮250、125、75mg·kg~(-1),3个剂量连续灌胃(ig)90d。按试剂盒上方法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雌二醇(E2)、钙离子(Ca~(2+))、磷离子(P~(3-))、钠离子(Na~+)含量;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骨中Ca~(2+)、P~(3-)、Na~+、Mg~(2+)含量;用骨扫描法测定胫骨骨密度等。结果表明:剂量为250、125mg·kg~(-1)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增加骨质疏松大鼠血中Ca~(2+),对血中P~(3-)、Na~+、E2、ALP含量无明显影响;提高骨中Ca~(2+)含量,对骨中P~(3-)含量具有一定的升高趋势,对骨中Na~+、Mg~(2+)无明显影响;增加骨密度和骨小梁面积;减少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证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治疗肾虚大鼠骨质疏松作用。大豆异黄酮中的大豆苷元(Daidzein),能够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以及一些促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上调表达;被LPS刺激引发的蛋白PAR化的升高也会被大豆苷元的处理降低。此外,双报告结果表明转染PARP-1引起的NF-κB转录活性的增强会被大豆苷元降低。免疫共沉淀结果证明了由LPS引起的Rel A(p65)和PARP-1的结合也会被大豆苷元抑制。双报告及免疫共沉淀得到的结果都说明了大豆苷元影响PARP-1的活化,由此来影响在免疫过程中促炎症基因的转录。进一步的体外抑制剂实验显示大豆苷元对于PARP-1的抑制作用也许是通过间接的信号机制而并不是在体内情况下作为PARP-1作用底物的竞争者。这些结果证明了大豆异黄酮对棉球引起的慢性炎症和叉菜胶引起的急性炎症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是能够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促进IL-2、IL-4表达,抑制IL-10、IFN-γ水平。大豆苷元通过抑制PARP-1活性的升高来阻断促炎症基因的表达。总之,本研究结果为大豆的开发,特别是大豆异黄酮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为将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祝春梅[4]2008年在《大豆异黄酮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脾脏ERα、NGF、IL-2、AR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研究了大豆异黄酮(SI)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脾脏内雌激素受体-alpha(ERα)、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素-2(IL-2)、雄激素受体(AR)蛋白和mRNA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探讨ERα、NGF、IL-2和AR在下丘脑、垂体、脾脏中表达的意义及大豆异黄酮对下丘脑—垂体—脾脏中四种物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通过分离肠道内容物来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青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去卵巢组分别补充高、中、低、对照(溶剂)剂量大豆异黄酮,补充至2周和6周每组各宰杀5只,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寡核苷酸探针原位组织杂交方法,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脾脏中ERα、NGF、IL-2、AR的表达和分布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活菌计数法对肠道内容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①ERα、NGF、IL-2、AR蛋白和mRNA分布于下丘脑的弓状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室周核和室旁核,表明ERα、NGF、IL-2、AR在下丘脑发挥了广泛的作用,而四种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核和突起,少量存在于胞浆和胞膜中,表明内源性雌激素主要通过经典的核受体途径进行基因转录调控,也有部分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各核团中ERα、NGF、IL-2、AR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神经元数目总趋势是显着降低,而补充SI后四种阳性产物的强度和数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6H(6周高剂量)组基本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6L(6周低剂量)组仅有少许回升,6M(6周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2周各剂量组中仅在2H(2周高剂量)组有回升,表明SI可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促进NGF、IL-2、AR的表达,在维持和保护下丘脑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存在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另外ERα、NGF、IL-2、AR表达变化的相似性提示四者在SI对下丘脑的作用中是相互协调和联系的。②ERα、NGF、IL-2、AR蛋白和mRNA在垂体前叶、中叶和后叶均有分布,且主要定位于胞核,胞膜和胞浆中很少,表明ERα、NGF、IL-2、AR参与了垂体生理功能的发挥。去卵巢大鼠垂体中ERα、NGF、IL-2、AR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显着下降,而且6C(6周去卵巢对照)组比2C(2周去卵巢对照)组下降更多。体外补充SI后,垂体ERα、NGF、IL-2、AR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6H组基本恢复至假手术组的水平,而2周各剂量组和6M、6L组仅有部分恢复或无明显变化,且四者分布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SI在垂体结构和功能维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存在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也表明SI在垂体中的作用是相互协调和影响的。③脾脏中广泛分布着ERα、NGF、IL-2、AR蛋白,主要分布于被膜下方的红髓区,而在白髓仅有极少量分布,mRNA分布区域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仅在量上存在差异,即mRNA较蛋白表达多,表明ERα、NGF、IL-2、AR参与了脾脏免疫调节功能的发挥。去卵巢大鼠脾脏中ERα、NGF、IL-2、AR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显着下降,而且随着去除卵巢时间的延长下降更多。体外补充高剂量SI6周后,脾脏ERα、NGF、IL-2、AR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基本恢复至假手术组的水平,而2周各剂量组和6M、6L组仅有部分恢复或无明显变化,表明SI通过ERα对脾脏内NGF、IL-2、AR的表达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而四者分布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SI在脾脏中的作用是相互协调和联系的。④ERα、NGF、IL-2、AR蛋白和mRNA在下丘脑、垂体、脾脏中的分布区域基本相似,推测它们在下丘脑、垂体、脾脏可能存在共表达区域,且相互影响来调节它们在这叁个组织器官中的共表达位点。而且在去卵巢和补充SI的大鼠下丘脑、垂体、脾脏中ERα、NGF、IL-2、AR分布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SI对下丘脑—垂体—脾脏及ERα、NGF、IL-2、AR的作用是相互调节和影响的。⑤SI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表明SI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平衡。

臧晶[5]2003年在《大豆异黄酮类成分对去卵巢大鼠脂类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绝经是女性一生当中极为重要的生理过程,占据女性近一半的生活时间。随着卵巢功能停止,雌激素代谢失调,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导致一系列激素相关疾病的产生。例如冠心病(CHD)、骨质疏松症、肥胖、高脂血症以及绝经期综合症等,严重威胁了女性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CHD是威胁绝经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绝经以后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继而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诱发CHD的危险性增加。目前,多用补充外源性雌激素的方法治疗绝经期综合症及其相关疾病。尽管,雌激素替代疗法已得到认同,但是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甚至有致癌的危险,因此,很少有女性愿意接受。因此寻求一种天然、安全、有效的雌激素替代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瞩目的热点。据报道,在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绝经女性患CHD的人数明显少于西方国家。分析原因,可能是与他们长期食用大豆有关。而其中有效成分就是大豆异黄酮——一种天然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与17β-雌二醇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雌激素受体微弱结合,因此,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它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主要包括:异黄酮、香豆素、木脂素等。尤其以大豆异黄酮含量最多,它也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植物雌激素成分。经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治疗绝经期综合症、抗癌、防治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由于脂质代谢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豆异黄酮降血脂作用已成为防治CHD的切入点。大豆异黄酮主要含有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甙元(daidzein)及其糖苷(大豆苷 daidzin和染料木黄酮 genistin)。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主要是苷元部分,即genistein和daidzein。本实验选用genistein、daidzein和它们的糖苷混合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绝经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选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绝经妇女的病理变化,观察大豆甙元(简称D)、染料木素(简称G)和大豆总黄酮提取物(简称T)对去卵巢大鼠能量代谢、胆固醇代谢、甘油叁酯代谢的影响,并比较长期使用雌激素和大豆异黄酮对机体的影响,目的在于明确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脂代谢、能量代谢的作用,同时比较不同成分的作用差异,并根据子宫、阴道内膜形态学的变化,证实大豆异黄酮的安全可靠性。实验选用雌性Wistar大鼠,共分为12组,分别是: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大豆甙元(D)高、中、低剂量组、染料木素(G)高、中、低剂量组、大豆总黄酮提取物(T)高、中、低剂量组。其中,雌激素为阳性对照组。实验除假手术,其它各组均双侧切除卵巢,口服灌胃给药12周后,观察D、G和T的作用。实验分为四部分:①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②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③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甘油叁酯代谢的影响,比较两种苷元的作用差异;④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子宫、阴道的作用,比较雌激素和大豆异黄酮对性器官的影响程度。<WP=4>本实验结果表明:去卵巢大鼠体重明显增加,进食量最多,腹部脂肪严重堆积,食欲旺盛;血清中胆固醇浓度和肝脏总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清甘油叁酯无显着变化,肝脏甘油叁酯含量升高;子宫、阴道萎缩。大豆异黄酮对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a) D、T均可以抑制体重、进食量增加,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抑制食欲,但是,G对这些病理现象无影响;b) D、T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减少肝脏胆固醇的含量,降低LDL-C和LDL/HDL的比值,而G可以降低肝脏胆固醇的堆积,降低LDL-C的浓度和LDL/HDL的比值,但是对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无明显抑制作用;c) D、G、T均能抑制去卵巢大鼠肝脏甘油叁酯的堆积,差异极显着,但是对血清甘油叁酯浓度无影响;d) 与雌激素相比,D、G、T虽然不能使子宫、阴道萎缩的现象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它们均能改善子宫阴道的萎缩,增加它们的重量,并且发现,D和T的作用强于G。综上所述,根据以往针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去卵巢大鼠所呈现的体重增长、进食量增加的现象,本实验进一步探讨了大豆异黄酮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并辅以电镜观察线粒体在雌激素匮乏时和用药以后呈现的形态变化,更好的说明大豆异黄酮对能量代谢的作用;同时,从去卵巢大鼠肝组织切片脂滴空泡的出现中,得到启示,首次探讨大豆异黄酮对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将去卵巢大鼠的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有机联系,共同说明大豆异黄酮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具有新的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可以改善去卵巢大鼠能量代谢、脂代谢的紊乱,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出现。大豆甙元(D)是降脂的主要有效成分,作用程度强于G。

张晓红[6]2007年在《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介导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和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并分析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对Aβ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为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有效预防和控制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基础理论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选用SPF级别的Wistar大鼠(雄性,体重230g~280g,3月龄),用脑立体定位仪,在大鼠侧脑室注射Aβ多肽片段(Aβ1-40,Aβ25-35,Aβ31-35)建立动物氧化损伤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160mg/kg·bw·day)单独干预组、叶酸(0.7mg/kg·bw·day)单独干预组和二者联合干预组,共5组,每组15只。干预组大鼠从Aβ侧脑室注射前14天起,用大豆异黄酮和叶酸分别进行单独和联合干预实验,每日灌胃一次,连续叁周。1)术后第8天,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来检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改变;2)术后第14天,各组随机处死3只大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的病理学改变;3)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并迅速分离脑、心脏以及肝脏等脏器,称重,计算脏体比,以观察Aβ片段及干预物质对大鼠各脏器发育的影响。2.体外实验选用24h龄Wistar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大脑皮质,并用0.25%胰酶消化,以2×10~5密度接种神经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Aβ多肽片段(Aβ25-35或Aβ31-35)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染料木黄酮(27μg/ml)单独干预组、叶酸(40μg/ml)单独干预组和二者联合干预组。模型组细胞培养48h后经Aβ31-35(终浓度为25μM)染毒;各干预组在给予Aβ31-35之前2h给予相应的染料木黄酮和/或叶酸,共同孵育24h,收集细胞,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1)通过核荧光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2)通过MTT试验检测细胞活性;3)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氧化损伤情况;4)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5)用RT-PCR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和p53)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1.Aβ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总路程均显着延长(p<0.05)、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淀粉样蛋白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2.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对Aβ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均降低(p<0.05)、大脑皮层淀粉样蛋白沉积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3.Aβ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凋亡作用核荧光染色分析可见:对照组细胞的染色质均匀分散于细胞核内,而模型组可见部分细胞的染色质出现典型细胞凋亡样改变,表现为染色质呈月牙形聚集于核的一极,染色质皱缩、浓缩、断裂、形成凋亡小体;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的活性降低(p<0.01)、彗星细胞的拖尾率和尾长增高(p<0.01)、线粒体的膜电位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的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和p53基因表达均上调(p<0.05)。4.染料木黄酮联合叶酸对Aβ致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作用对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染色质出现凋亡样改变的细胞明显减少,各干预组的细胞活性均有所升高(p<0.01)、彗星细胞的托尾率和尾长均降低(p<0.01)、线粒体的膜电位升高(p<0.01)以及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和p53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本研究以Aβ片段作为诱导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和体外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神经毒,研究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对Aβ片段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1)Aβ是有效的神经毒性物质,可引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和脑组织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增加;2)A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2)大豆异黄酮与叶酸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拮抗的Aβ神经毒性,从而发挥二者协调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可通过改善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此外,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还可上调凋亡抑制基因表达和下调凋亡促进基因表达,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减少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的表达,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葛喜珍[7]2003年在《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变化及大豆异黄酮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机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失调,引起脂代谢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CHD)的发生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绝经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各种因子在内的多因素之间交叉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AGEs能启动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因此AGEs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AGEs生成路径复杂,主要与糖代谢紊乱、氧化反应、自由基的发生有关。女性进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否能促进AGEs水平升高及其在主动脉积累?AGEs与绝经妇女脂代谢紊乱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有研究表明,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AGEs水平明显升高,故本实验借助卵巢切除模型,模拟绝经后状态,重点观察AGE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主动脉累积情况,并探讨AGEs与脂代谢的关系。实验选择AGEs特异性抑制剂氨基胍作为对照,探讨AGEs在卵巢切除大鼠动脉损伤中的病理意义,以期阐明绝经妇女冠心病发生率增高的部分病理机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长期食用大豆的东亚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这与大豆中的异黄酮密切相关,因此大豆异黄酮在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方面倍受世人瞩目,但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食物本草》对大豆“补肾”作用加以描述,《别录》谓其“下瘀血”。《中药大辞典》记载大豆中的异黄酮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痰浊"、“血瘀 ”有关,属于“痰”、“瘀”的范畴,其病机多与肝肾两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脉络瘀阻有关。研究发现补肾中药多含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后者是补肾方药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本研究利用大豆异黄酮的类雌激素作用,从补肾入<WP=5>手,解决“痰”、“瘀”问题,使脉络通畅,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研究发现黄酮类,如水飞蓟宾能抑制AGEs的形成,大豆异黄酮对AGEs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阐明卵巢切除对大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影响的基础上,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大鼠主动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合理分析和评价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妇女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的意义与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卵巢切除对大鼠主动脉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影响目的:探讨卵巢切除对大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用6月龄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X)。去除双侧卵巢3个月2周后,所有大鼠禁食24小时,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取血清用于AGEs、血脂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取主动脉弓及部分胸主动脉行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其余主动脉用于组织AGEs测定。结果:1.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假手术大鼠主动脉壁各层结构完整,内膜光滑,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局部内膜不完整,内皮有脱落,表面有单核细胞粘附现象;主动脉弹性纤维紊乱,局部内膜明显增厚,有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数目增多,排列紊乱,细胞核肿胀,有向内膜迁移的迹象。2.血脂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血清甘油叁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或P<0.01)。3.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大鼠血清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P<0.05或P<0.01)。4.血清NO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着降低(P<0.01)。5.血清和主动脉AGEs及血糖的变化<WP=6>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组血清和主动脉AGEs明显升高(P<0.01)。各组大鼠血糖差异无显着性(P>0.05)。6.主动脉AGEs与血清OX-LDL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性系数r=0.941(P<0.01)。小结:卵巢切除大鼠除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外,血清和主动脉中存在AGEs显着升高的现象。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AGEs与血清OX-LDL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提示AGEs水平升高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损伤。第二部分 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影响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用6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卵巢切除+氨基胍组(OVX+AG)和卵巢切除+大豆异黄酮组(OVX+ISO)。去除双侧卵巢2周后治疗3个月,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禁食24小时,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取血清用于AGEs、血脂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取主动脉弓及部分胸主动脉行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形态学的影响;其余主动脉用于组织AGEs测定。结果:1.主动脉形态学变化与卵巢切除组比较,大豆异黄酮治疗组主动脉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内皮较完整,单核细胞粘附现象明显减少;无明显的内膜增生现象,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未见明显的细胞增生。氨基胍组与卵巢切?

佚名[8]2007年在《营养》文中认为071083富硒蛋白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杜莹…∥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84~85观察富硒蛋白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选用48只健康的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在饲料中分别加入贫硒蛋白、贫硒蛋白与亚硒酸钠混合物、富硒牛奶、富硒蛋白,

杨红[9]2010年在《异黄酮苷元防治AD及抑制Aβ神经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异黄酮苷元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及其抑制Aβ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以脱脂豆粕为原料,筛选优化酸水解转化异黄酮活性苷元的制备工艺;利用H2O2和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和SAM/P8系AD小鼠模型,通过避暗实验和Y-迷宫实验测试AD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通过测定LDH酶、SOD酶、GSH-Px酶的活力和MDA水平,检测PC12细胞和AD小鼠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测定海马神经组织β-分泌酶活性和大脑皮层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Aβ的形成和Ach的降解及神经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测定PKC活性和对α、β-分泌酶活性的调节及拮抗剂(Myr)的阻断作用,研究异黄酮苷元抑制Aβ神经毒性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结果显示,本制备工艺可获得高活性、高纯度的异黄酮苷元(含量为70.98%),该组分显着提高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并上调α-分泌酶活性和下调β-分泌酶及AchE酶活性,减少Aβ形成和Ach降解,有效保护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阐明了异黄酮苷元防治AD的作用,并探讨了其通过激活PKC快速信号转导通路调节α、β-分泌酶活性,从而抑制Aβ形成及其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异黄酮苷元用于AD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刘黎星[10]2007年在《Genistein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脱失及伴发的纹状体(striatum,Str)轴突末稍DA的耗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D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性腺类固醇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对脑内DA能神经元的调控作用有关。但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长期应用。大豆异黄酮是典型的植物雌激素,genistein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其结构和功能与雌激素非常相似。但genistein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中脑DA能神经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genistein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或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制备的去卵巢(ovaryectomy,OVX)PD模型小鼠或大鼠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应用MPTP制备的OVX PD模型小鼠,腹腔给予genistein或雌激素预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pc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yrosinehydroxylase-immunoreactive,TH-IR)神经元和Bcl-2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小鼠黑质TH、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和Bcl-2基因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Str DA及其代谢物二羟基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的含量。应用6-OHDA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两点注射法制备OVX PD模型大鼠,侧脑室注射genistein或雌激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Npc TH-IR神经元和Bcl-2蛋白的表达;Perls'铁染色观察SN内铁含量的变化。结果:1.MPTP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SNpc TH-IR神经元数目、TH和DAT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istein或雌激素预处理组,SNpc TH-IR神经元数目、TH和DAT mRNA表达较MPTP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2.MPTP模型组Str内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和HV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enistein或雌激素预处理组Str内DA、DOPAC和HVA的含量较MPTP模型组均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MPTP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SN区Bcl-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istein或雌激素预处理组,SN区Bcl-2蛋白和mRNA表达较MPTP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4.6-OHDA模型组损毁侧与对照组相比,SNpc TH-IR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istein或雌激素给药组,损毁侧SNpc TH-IR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5.6-OHDA模型组损毁侧与对照组相比,SN区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istein或雌激素给药组,损毁侧SN区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6.6-OHDA模型组损毁侧与对照组相比,SN区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istein或雌激素给药组,损毁侧SN区Bcl-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Genistein对MPTP诱导的OVX PD模型小鼠及6-OHDA诱导的OVX PD模型大鼠SN内DA神经元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genistein具有的抗凋亡、抗氧化应激等类雌激素样作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genistein防治PD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和可能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 朱建林, 杨桂莲, 黄忆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D]. 朱建林. 中南大学. 2003

[3]. 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12

[4].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脾脏ERα、NGF、IL-2、AR表达的影响[D]. 祝春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5]. 大豆异黄酮类成分对去卵巢大鼠脂类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 臧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6]. 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张晓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7]. 卵巢切除大鼠主动脉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和血脂的变化及大豆异黄酮的干预作用[D]. 葛喜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8]. 营养[J]. 佚名.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 2007

[9]. 异黄酮苷元防治AD及抑制Aβ神经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红. 暨南大学. 2010

[10]. Genistein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刘黎星. 青岛大学. 2007

标签:;  ;  ;  ;  ;  ;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