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风味品质的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遗传参数的研究

黄瓜风味品质的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遗传参数的研究

刘春香[1]2003年在《黄瓜风味品质的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遗传参数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风味品质差异较大的华北型黄瓜胶州地黄瓜、张店地黄瓜、M13、益都黄瓜、张店春到秋,华南型黄瓜金旱瓜、旱长棒、长叶叁和欧洲型黄瓜HL-18,SW等10个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并根据实验需要做不同取舍,研究影响黄瓜风味品质的主要因素及部分性状的遗传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通过SPME、SHS和蒸馏法的比较,选择了SPME的前处理方法,对黄瓜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GC-MS实验,选择了Supelwax10类型毛细管色谱柱,PDMS-Carboxen类型的SPME 萃取头,及适宜的色谱条件和萃取条件。通过模拟GC-MS条件进行GC实验,并附加外标样作参考, 认为可以采用GC法分析黄瓜的主要芳香成分,通过内标样辛醛进行定量。GC-MS实验发现叁种类型的黄瓜在主要芳香物质种类上无明显差异,未发现不同类型黄瓜特有物质的存在。但对黄瓜的GC-MS实验却发现反式石竹烯、α-葎草烯、乙酸二乙基己酯等10种新物质。2. 对20℃贮藏的黄瓜果实、畸形果实、不同发育期果实、不同生育期果实、不同季节果实等进行主要芳香物质含量的分析,发现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等8种物质呈不同的变化规律。贮藏果实和衰老果实中乙醛、丙醛含量下降,反式石竹烯经贮藏后消失,特征风味化合物反,顺-2,6-壬二烯醛含量不下降。畸形果实与正常果实相比,反,顺2,6-壬二烯醛和反-2-壬烯醛含量下降,而己醛等含量略升高。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乙醛、丙醛等含量逐渐降低,而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等含量则逐渐升高,当果实超过商品成熟期,轻度衰老时才开始逐渐下降。整个生育期内,在植株生长旺盛的前期和中期,果实中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较高;植株衰老,果实的这个比值下降,这个比值还受作果密度的影响。不同品种果实中,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均随栽培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昼夜温差大的秋季黄瓜这一比值较高,夏季较低,冬季高于夏季,但不及秋季的高。脂肪酸前体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值与黄瓜风味具有相关性,这个比值还与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前体组成比例对后来产物的组成比例有较大影响。外源添加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使反,顺-2,6-壬二烯醛和反-2-壬烯醛的含量急剧增加,证明提高芳香物质合成底物含量可以提高芳香物质的含量。LOX等风味酶是风味物质形成所必需的,黄瓜果实发育期及贮藏期的LOX活性变化显着;但处于同一时期的果实,品种间LOX酶活性差异与风味浓淡无明显关系。<WP=10>3. 通过对品种间感官分析及芳香物质、呈味物质的分析可知,特征芳香物质反,顺-2,6-壬二烯醛与感官检验值密切相关,并分别与香气、甜度、综合口味、感官总分等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反式石竹烯与香气、甜度、综合口味等相关系数显着,而反-2-壬烯醛则与感官检验值无明显相关性;己醛与多项感官检验项目的得分都呈显着负相关,该物质对风味不利;反-2-己烯醛只与涩味得分呈负相关。可溶性糖与感官检验的甜度和综合口味分别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有机酸、干物质等相关性不显着。4. 对质地品质差异较大的4个品种果实的解剖结构,纤维素、果胶含量等的测定分析发现,黄瓜质地品质与解剖结构、纤维素和果胶含量等关系密切。果皮细胞厚度对质地品质影响较大,果皮厚,皮层细胞排列紧密则果实不脆;导管粗,细胞形状不规则不利于脆性提高。纤维素含量高,果实不脆;果胶含量高,果实较脆,果胶性质对脆性也有影响。5. 通过Griffing4模型,对7个黄瓜亲本的可溶性糖、反,顺-2,6-壬二烯醛和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叁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都不高,前两个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而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的广义遗传力为64%, 但狭义遗传力为40%,基因的非加性作用影响小,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环境条件对风味的影响。7个品种在叁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在亲本选育的早期,选择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有利于基因型值的提高,从而提高亲本风味品质;在杂交配组时,应重点考虑可溶性糖和反,顺-2,6-壬二烯醛含量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

徐强[2]2013年在《栽培环境对黄瓜果实风味品质遗传效应的影响与特征芳香物质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世界上栽培最普遍的一种瓜类蔬菜,也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种植范围最广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大棚与日光温室栽培黄瓜的面积在不断扩大。我国北方设施黄瓜占设施面积的50%-60%,专业种植区甚至高达80%以上。但由于黄瓜品种不适宜、环境逆境和栽培管理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果实风味品质下降的现象长期存在。黄瓜风味、营养价值的转劣变次,既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不断增长的要求,也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目前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黄瓜产品的竞争都由原来的商品性和价格竞争转向以优质、安全、卫生、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竞争。黄瓜风味品质一方面取决于糖、Vc、有机酸、单宁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另一方面与其本身所含有的挥发性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提高黄瓜的风味品质是黄瓜育种和栽培的重要目标。目前对黄瓜风味物质的研究仅限于测定方法、物质组成、栽培条件对其影响以及相关遗传特性等方面,缺乏对其代谢机理、遗传效应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未能从本质上解释黄瓜风味物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根据前期对现有黄瓜资源进行风味性状的筛选结果,通过配制双列杂交组合,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在大棚和露地两种环境下黄瓜果实内5种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和5种主要芳香物质含量的遗传效应,预测了不同环境F1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通过构建遗传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开展了黄瓜果实中果糖、特征芳香物质(2E,6Z-壬二烯醛)和单宁含量等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黄瓜果实中特征芳香物质在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规律;从与黄瓜特征芳香物质合成密切相关的LOX代谢途径入手,分析了控制2E,6Z-壬二烯醛合成的两个关键酶——9-LOX家族Csa007837和9-HPL家族Csa003557在黄瓜中的表达情况,克隆了浓香型品种EP326和淡香型品种DE843果肉中Csa007837和Csa003557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双列杂交法配制杂交组合,根据加性—显性及其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黄瓜果实内5种主要可溶性糖、有机酸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5种可溶性糖、有机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亲本和Fl在大棚和露地两个环境中的表现并不一致,该结果预示着可能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遗传方差分量分析表明,果糖、有机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遗传率分析表明:仅有果糖、有机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且达到极显着水平;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果糖和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关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按双列杂交法配制杂交组合,分析了黄瓜果实内5种芳香物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2E-壬烯醛、辛醇和2E,6Z-壬二烯醛含量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壬醛、6Z-壬烯醛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2E,6Z-壬二烯醛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作用极显着。5种芳香物质含量的普通狭义遗传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遗传相关分析表明,5种芳香物质间遗传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并分析了部分组合的5种芳香物质含量在露地和大棚两种环境条件下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3、以黄瓜自交系EP326 (P1)、DE843 (P2)及其配制的F1、BC1、BC2、F2等6个世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特征芳香物质2E,6Z-壬二烯醛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E,6Z-壬二烯醛的遗传适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控制2E,6Z-壬二烯醛含量的两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对该性状的改良宜采用杂交育种的策略。4.以黄瓜自交系EP326(P1)、科普二号(P2)及其配制的F1、BC1、BC2、F2等6个世代为材料,设置露地和大棚2个不同的栽培条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研究黄瓜果实果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黄瓜果实果糖含量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大于显性效应,而多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环境变异对果实果糖含量的影响较大,在黄瓜品质育种实践中对果糖含量的选择宜在较高世代进行。5、以DE843 (P1)、EP326 (P2)及其配制的F1、BC1、BC2、F2等6个世代,设置露地和温室2个不同的栽培环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方法研究黄瓜果实单宁含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黄瓜果实单宁含量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第1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较大,多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大于第2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在两个不同栽培条件下,环境因素对果实单宁含量影响较大,说明通过改善栽培条件、优化栽培技术是可以较好的控制黄瓜单宁含量、改良果实品质。6、选择8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授粉后9天果肉中2E,6Z-壬二烯醛含量;以EP326、DE843为材料,测定其授粉后不同时期果肉中2E,6Z-壬二烯醛含量。结果表明:授粉9天后EP326果肉中2E,6Z-壬二烯醛含量最高,DE843含量最低;授粉后不同时期,EP326果肉中2E,6Z-壬二烯醛含量明显高于DE843;两个品种果肉中2E,6Z-壬二烯醛含量分别在随授粉后9d和12d达到高峰。7、以EP326、DE843为试材,对5个9-LOX家族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LOX家族的5个基因中,Csa007837主要在果肉中表达;两个品系果实中Csa007837基因表达量变化与2E,6Z-壬二烯醛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EP326果实中Csa007837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DE843;5个9-LOX基因表达量与2E,6Z-壬二烯醛含量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sa007837基因表达量与2E,6Z-壬二烯醛含量之间均呈显着性正相关;而其他四个9-LOX家族基因与其无相关性。试验表明,9-LOX家族基因中Csa007837在控制黄瓜果实芳香物质合成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程福皆[3]2009年在《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杂交育种对改善黄瓜品质的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黄瓜品质的影响,以壮瓜、新泰密刺及其杂交一代、二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壮瓜与新泰密刺及其杂交后代营养物质、芳香物质等含量变化。同时研究了花后天数、瓜条形状、氮钾肥处理、坐瓜节位、光照条件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分离二代营养品质指标及芳香物质的测定可知: F2-2、F2-3、F2-5的营养物质及芳香物质含量与壮瓜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F2代可溶性蛋白、Vc的含量高于壮瓜,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壮瓜,在所有F2代中F2-5的营养物质含量最高,并且高于壮瓜。F2-5黄瓜果实中的特征芳香物质(E,Z)-2,6-壬二烯醛以及(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的比值是最高的,表明杂交育种能够改善黄瓜品质。2.花后不同天数可溶性糖、Vc、游离氨基酸等营养品质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花后3天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上升,在第9天后达到最高,9天以后含量逐渐下降;花后3-9天游离氨基酸含量是逐渐上升的,从第9天开始游离氨基酸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花后3-9天Vc含量逐渐上升,9天含量达到最高,9天后急剧下降。黄瓜果实发育天数越长可溶性蛋白含量越低;3.黄瓜的瓜条是人们购买黄瓜、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准,在生产中畸形瓜的出现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试验表明畸形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正常瓜。生产中要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畸形瓜的产生。4.在氮:0-900kg/hm2,钾:0-450kg/hm2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适量增加氮钾的用量和配比可以显着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同时也能改善黄瓜的硬度和脆度,单纯增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偏施氮肥不利于果实Vc含量的形成,氮肥施用量越大Vc含量越低。增氮使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当施用量氮超过900kg/hm2,钾超过450kg/hm2时营养品质下降。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营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5.同一植株不同节位黄瓜果实的营养品质及鲜重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鲜重等指标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游离氨基酸、Vc含量变化不大。各个营养品质指标在不同的节位表现不同,4-11节内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随着节位的升高逐渐增加,在第9节位含量达到最高值,然后会逐渐下降。Vc在不同的节位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显着。不同节位可溶性固形物变化较大,11节位以前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变化不平稳,总体上是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来越高,10-12节位出现最高值,此后下降。果实鲜重变化比较平稳,6-11节鲜重最高,随着节位的升高鲜重急剧下降。4-7节位可溶性固形物相差不大,8-11节位含量最高。不同节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实践中,黄瓜采摘不宜节位太低,也不能节位过高,第6-11节位黄瓜果实的品质最高。6.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黄瓜果实的品质影响较大,由试验可知遮光处理后黄瓜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Vc、鲜重、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光照的减弱营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

耿友玲[4]2009年在《黄瓜果实几种主要芳香物质含量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葫芦科重要成员之一,是世界上继番茄、白菜和洋葱之后的第四大被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它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效益好等特点,不仅被生食、熟食、腌渍,而且经常被人们当作水果鲜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独特的风味是黄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一直受人们所青睐的重要原因。黄瓜风味品质一方面取决于糖、Vc、有机酸、单宁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另一方面与其本身所含有的挥发性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提高黄瓜的风味品质是黄瓜育种和栽培的重要目标。作物品质研究中,以风味的研究较为困难,由于测试分析手段的限制,人们对黄瓜风味的遗传规律尚不清楚。黄瓜芳香物质含量是影响黄瓜风味品质的重要因子。目前,对黄瓜芳香物质的研究多限于测定方法、物质组成以及栽培条件对其影响等方面。本研究在对现有黄瓜资源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通过配制双列杂交组合、构建遗传群体,分析黄瓜果实主要芳香物质的遗传效应、遗传模型等,旨在为黄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40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等6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6个品种作为亲本,按Griffing方法2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5种主要芳香物质含量进行遗传效应分析。以特征芳香物质含量较高的EP326和含量较低的DE843为材料,利用盖钧镒等提出的植物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即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果实特征芳香物质2E,6Z-壬二烯醛含量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0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等6个品质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40个品种分为六个主成分,其中产量、香味和瓜直径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8.61%,基本上可描述6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对40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遗传距离为0.18时,可将40个品种聚为两类,在第一类品种中2E,6Z-壬二烯醛的含量较低;在第二类品种中2E,6Z-壬二烯醛的含量较高。若以0.10为阈值,可将40个品种聚为四类,第一类2E-壬烯醛含量低,并且瓜重偏轻,瓜形偏短;第二类瓜偏重,瓜形长;第叁类只有叁个品种,其中Carmen、慈溪乳瓜是短果形黄瓜;第四类2E-壬烯醛含量较高,瓜长和瓜重中等。2以EP326、秀燕、日节成、夏丰、DE843、Burpee为亲本,按照Griffing方法2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了6个亲本和15个杂交组合果实内5种芳香物质在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环境下各项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方差分量比值以及各芳香物质间的遗传相关,并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F1代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2E-壬烯醛、辛醇和2E, 6Z-壬二烯醛含量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壬醛、6Z-壬烯醛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2E, 6Z-壬二烯醛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作用极显着。5种芳香物质含量的普通狭义遗传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它们可以在低世代进行有效选择;遗传相关表明,5种芳香物质间遗传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预测了部分组合的5种芳香物质含量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3以黄瓜EP326和DE843杂交、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C1、BC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特征芳香物质2E,6Z-壬二烯醛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E,6Z-壬二烯醛的遗传适合B-1模型,即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控制2E,6Z-壬二烯醛含量的两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对该性状的改良宜采用杂交育种的策略。

王文英[5]2009年在《哈密瓜果实品质特性及其配合力的测定》文中指出本文对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各种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遗传力的分析,并评价亲本,选择优良的亲本,筛选优良的组合,进而在风味品质、产量等方面找出存在优势的F1 ,为哈密瓜优质高产育种的亲本选择和组合选配提供依据和借鉴,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间杂交潜在的杂种优势,选育出品质优良、高产的品种。通过对6个哈密瓜亲本(M1~M6)和15个杂交组合的12个果实特性(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度、种腔直径、心糖、边糖、可溶性糖、有机酸、蛋白质、脯氨酸、维生素C)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横径,边糖,蛋白质这叁个性状的基因型在组合间不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亲本M4和M5在多数果实品质特性上表现不错,可与其它品种杂交从而选出品质优良的F1;组合M5×M6,M2×M6在品质和产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M4×M6、M1×M2在品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M4×M5、M2×M4在产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单果重、种腔直径、心糖、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广义遗传力均在65.00%以上,受环境影响较小,在选育时宜早代选择;其余六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幅度为40.33%~65.00 %。对以加性效应为主的性状(单果重,心糖,可溶性糖,有机酸,果实纵径,脯氨酸,维生素C),要注重早期选择;以非加性效应为主的性状(果肉厚度)要注意组合选配。本文运用哈密瓜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它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试图找出各性状对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为选育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计算可知,各性状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联度依次为:边糖>心糖>果实横径>果肉厚度>果实纵径>种腔直径>脯氨酸>单果重>维生素C>蛋白质>有机酸。边糖、心糖、果实横径、果肉厚度、果实纵径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联度较大,对可溶性糖含量较为重要。其中,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边糖和心糖。因此在进行哈密瓜株系选择以及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时,应以这两个因素为主考察因素,同时综合其它性状达到最佳的选择效果,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本试验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对大多还只是以一两个指标为依据对哈密瓜优劣的评价。本试验则通过对六个哈密瓜自交系的选择和选配,利用杂交组合,通过遗传分析来确定哈密瓜品质指标的遗传特性和综合表现,进而找出优良的杂交组合;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找出品质形成过程中对品质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使育种工作者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进而提高育种的质量。

吴春燕[6]2008年在《大白菜风味品质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白菜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主要蔬菜之一,在我国蔬菜市场供应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大白菜品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于大白菜风味物质的定量分析和易煮烂程度的研究尚未开展,更未进行大白菜风味物质及易煮烂程度影响因素的遗传效应研究。本试验以‘山东7号’、‘西白4号’、‘87114’和‘青杂中丰’及其父母本和利用‘花273’、‘114福山’、‘114城阳青’和‘卫固’为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白菜风味物质的组成、易煮烂程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大白菜的主要风味物质和易煮烂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遗传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大白菜风味品质评价体系及优质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山东7号’、‘西白4号’、‘87114’和‘青杂中丰’及其父母本等12个大白菜试材进行了连续2年的风味物质成分分析。试验采用Finnigan Trace MS,PEG-20M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75μm CAR-PDMS萃取头。色谱条件:载气He,流速1 ml·min-1。起始温度35℃,保持3 min,以8℃·min-1的速度升至45℃,再以6℃·min-1升至140℃,最后以10℃·min-1升至230℃,保持6 min。质谱条件:EI源,离子源温度200℃,电子能量70 eV,接口温度250℃,检测器电压350 V,发射电流200μA。在12份材料中共检测鉴定出了腈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烃类及杂环类等14类170多种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虽然种类繁多,年度间差别较大,但是其中有5种物质在各试材中普遍存在,而且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2-环己烯-1-醇、2-己烯醛、3-己烯-1-醇(Z/E)、苯丙腈、苯乙基异硫氰酸酯等。这五种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物质共同组成了大白菜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在两年试验中,有45种成分为各试材间普遍被检出,并在两年试验中均能够检测出来。选取这45种风味物质成分,对其相对百分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以累计贡献率大于85%为标准,初步明确了影响大白菜风味的7种主要风味物质:2-戊烯-1-醇、己腈、2,4-山梨醛、5-甲基己腈、2-己烯酸、硫氰酸甲酯和2,4-庚二烯醛。2.以‘花273’、‘114福山’、‘114城阳青’和‘卫固’4个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作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采用朱军的加性-显性-母体(ADM)模型,应用MINQUE统计方法,对大白菜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2,4-山梨醛、5-甲基己腈、2-己烯酸和2,4-庚二烯醛受加性-显性-母体效应共同作用, 2-戊烯-1-醇和硫氰酸甲酯则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从遗传力来看,7种物质的狭义遗传力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对于大白菜这几种主要的风味物质,易在后代中固定,亲本系世代选择和亲本选配是有效的,进行性状的遗传改良可以在亲本选育的早代进行。但是己腈、5-甲基己腈和2-己烯酸和2,4-庚二烯醛机误方差比率较大,说明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早代选择遗传改良效果较差,宜在多代自交后进行选择。另外,7种风味物质广义遗传力明显高于狭义遗传力,表明显性效应显着,适于优势育种。遗传相关表明,腈类物质间呈显着负相关,醛类物质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物质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3.选用6个质地品质——易煮烂程度差异明显的大白菜材料,易煮烂的‘114城阳青’和‘花273×114城阳青’;不易煮烂的‘114福山’和‘卫固’和易煮烂程度中等的‘114福山×114城阳青’和‘卫固×114福山’。分析了农艺性状、细胞壁成分及其相关酶活性对大白菜易煮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易煮烂程度与干物质含量、原果胶含量、原果胶占总果胶比例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占总果胶含量的比例、PG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干物质含量、原果胶含量、原果胶或水溶性果胶占总果胶的比例可以作为评价大白菜易煮烂程度的主要技术指标。4.以‘花273’、‘114福山’、‘114城阳青’和‘卫固’4个大白菜高代自交系作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应用朱军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模型,研究了干物质含量、水溶性果胶含量、原果胶含量、总果胶含量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占总果胶含量的比例的遗传效应。干物质含量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水溶性果胶含量占总果胶比例符合加性-显性-母体效应模型,水溶性果胶含量受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原果胶含量和总果胶含量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从遗传力来看,干物质含量、水溶性果胶含量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占总果胶含量比值的狭义遗传力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大白菜这几个性状,易在后代中固定,亲本系世代选择和亲本选配是有效的,进行干物质含量、水溶性果胶含量和水溶性果胶占总果胶含量的比值这3个性状的遗传改良可以在亲本选育的早代进行。但是这几个性状的机误方差比率较大,说明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早代选择遗传改良效果较差,宜在多代自交后进行选择。另外,这5个性状除水溶性果胶含量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相差不到10%,差异较小外,其余性状广义遗传力明显高于狭义遗传力,表明显性效应显着,适于优势育种。相关研究表明,干物质含量和原果胶含量的基因型相关系数为0.441,达到了显着水平,原果胶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着的显性负相关。5.以‘花273’和‘114福山’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对与大白菜易煮烂基因连锁的标记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大白菜RAPD反应体系:总反应体积为25μl,模板DNA60 ng,Mg~(2+)浓度1.5 mmol·L~(-1),dNTP浓度200μmol·L~(-1),引物浓度0.4μmol·L~(-1),Taq酶用量1U。采用BSA法,在273个随机引物中共有264个引物获得了扩增产物,出现的谱带总数为1621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为6.14条。在14个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了一个与大白菜易煮烂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OPA06-1400,与大白菜易煮烂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24.8cM。可以作为大白菜易煮烂基因的鉴定标记。

魏文霞[7]2018年在《黄瓜脂氧合酶基因CsLOX2参与C9醛类香气合成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独特的芳香气味是黄瓜的重要特色。在黄瓜的主体香气成分中,C6和C9醛及相应的醇类具备不同的香气特征,其含量及比例对黄瓜果实风味有重要的影响。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是黄瓜果实醛类香气形成过程上游的第一个关键酶,其对游离的脂肪酸的催化位置决定了黄瓜果实中C6、C9醛的含量高低。前期的研究发现,在黄瓜果实中表达的LOXs基因有12个,但哪一个成员参与到C9醛类的产生尚不明晰,因此,本试验在结合黄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醛类香气含量以及不同CsLOXs的表达模式的基础上,推测CsLOX2基因(C9型)参与到C9醛的合成中,并对CsLOX2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对黄瓜果实发育进程中的C6和C9醛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6、C9醛和相应醇的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0~6 d)含量较高,花后8 d显着下降;其中C6醛和相应的醇在果实发育前期(0~8 d)含量较高,占总醛类的12%~23%,而在果实发育的后期(10~14 d)C9醛和相应的醇含量较高,占总醛类物质的95%左右。2.对果实中不同发育进程的CsLOXs的表达模式及其与C9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4个9-LOX型的脂氧合酶基因CsLOX2、CsLOX8、CsLOX9、CsLOX10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CsLOX2、CsLOX9随着果实发育进程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14种质中和26种质中,CsLOX2的表达与C9醛类挥发物的相关性较强。3.构建了CsLOX2的过表达载体p B_2HA-CsLOX2和干扰表达载体pART27-CsLOX2RNAi,并分别对黄瓜进行了遗传转化,经过初步的PCR阳性检测和抗性筛选,获得了13棵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和17个干扰表达转基因抗性芽。4.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32a-CsLOX2,通过诱导得到了大小约为84 kDa的重组蛋白。

韦泽秀[8]2009年在《水肥对大棚黄瓜和番茄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量日益增加,以设施蔬菜栽培为主的蔬菜生产在我国北方地区迅速发展。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为获取高产在设施蔬菜生产中长期“大水大肥,不用问人”的水肥管理导致设施蔬菜产量低、品质劣、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2007年和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安塞野外试验站内日光温室隔水小区中,以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为试材,设计了3个不同的水分水平(Wh:90%-100%;Wm:70%-80%;Wl:50%-60%)和2个肥料水平(Fh: 600 kgN?hm-2+420 kgP2O5?hm-2;Fl: 420 kgN?hm-2+294 kg P2O5?hm-2)共6个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水肥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和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水肥水平对黄瓜和番茄叶片保护酶特性、果实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提出了优质、丰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水肥组合。当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水平相同时,Fh处理(600 kgN?hm-2+420 kgP2O5?hm-2)比Fl处理(420 kgN?hm-2+294 kg P2O5?hm-2)叶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Pn(净光合速率)增加,叶面积及叶片扩展速率增加,而初期和盛期叶片抗脱水能力降低;经济产量高、耗水量少、WUE(水分利用效率)高;黄瓜品质指标(糖、氨基酸、硝酸盐和蛋白质含量)都提高,Vc含量降低;番茄果实品质指标(糖、有机酸、氨基酸、Vc和可溶性蛋白质)降低。随SRWC的增加,初瓜期和盛瓜期叶面积及叶片扩展速率增加,盛瓜期叶片抗脱水能力降低;黄瓜和番茄产量提高、植株耗水量增加、WUE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时,黄瓜叶片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POD活性最低、初瓜期和后期叶片抗脱水能力最强;番茄叶片保护酶(POD、CAT、SOD)活性和后期叶片保水能力最高、而MDA(丙二醛)含量最低;黄瓜和番茄果实中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优。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叶片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影响显示,黄瓜叶片POD活性、叶片扩增速率、叶片抗脱水能力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对黄瓜产量的影响最大。番茄叶片SOD活性、叶面积、叶片扩增速率、叶片抗脱水能力对番茄产量的影响显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黄瓜和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 -80%,施600 kg N?hm-2+420 kgP2O5?hm-2的WmFh处理对黄瓜(关联系数0.81202)和番茄(关联系数0.78291),相比于其它水肥处理,综合评价最好,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2.分析了水肥处理对N、P利用效率和土壤可持续生产潜力的影响。灌溉量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增加,N、P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当土壤相对含水量相同时,施肥量增加,N、P肥当季利用率降低。N素(P素)利用率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水肥处理两年后日光温室内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NO3--N,NH4+-N)、全P、速效P都有不同程度提高。Fh处理比Fl处理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NO3--N,NH4+-N)、全P、速效P和N素表观残留量都增加;灌溉量增加,土壤中全N和硝态氮淋溶流失增多,黄瓜和番茄产量提高,干物质积累多,随植株带离土壤的N、P增加,因此,土壤N素表观损失增加,而土壤全P、速效P、全N、NO3--N降低。3.就水肥处理对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优化土壤生物环境的水肥管理方案。水肥处理改变土壤的水、热和养分环境,随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耕作层地温降低,但地温波动幅度小,土壤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增加施肥量,平均地温也降低,但为植株生长和微生物繁殖提供了充足C/N营养,促进微生物多样性发展,土壤呼吸和土壤中活性碳含量增加,土壤中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强。土壤中生物特性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土壤生物环境。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水肥处理对黄瓜和番茄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施肥量为600 kgN?hm-2+420 kgP2O5?hm-2的WmFh处理在黄瓜结瓜期(关联系数0.9099),番茄结果期(关联系数0.91448),表明,该处理土壤酶活性强、土壤中活性碳含量高,土壤呼吸较强,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高,为土壤微环境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生物环境综合评价最优,为地上部植株的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施肥量为420 kgN?hm-2+294 kgP2O5?hm-2的WlFl处理在黄瓜结瓜期(关联系数0.78074)和番茄结果期(关联系数0.7812),排序最差,土壤生物环境差。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黄瓜和番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生产的水肥管理模式。以黄瓜和番茄植株生理特性、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可持续生产潜力为基础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施肥量600 kgN?hm-2+420 kgP2O5?hm-2的WmFh处理在黄瓜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评价中(关联系数0.81202),而番茄中关联系数为0.78291),关联系数都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能实现黄瓜和番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生产;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施肥量420 kgN?hm-2+294 kgP2O5?hm-2的WlFl处理在黄瓜和番茄生产中应该淘汰。

赵靓[9]2016年在《二氧化碳辅助超高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脱毒型食源性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G-)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G+)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目标菌,研究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辅助超高压(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对E. coli和S. aureus的杀菌效果,并通过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了可能杀菌机制,最后将其应用于黄瓜汁和苹果汁自然菌群的杀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因素对C02辅助HPP (CO2+HPP)处理E. coli和S. aureus的影响。真空顶空充入20%CO2对HPP有较强的辅助杀菌作用;两种菌的稳定期比对数期具有更强的抗性;与磷酸盐缓冲液相比,黄瓜汁和苹果汁体系对两种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PP处理过程中C02溶解在菌液中最大浓度为0.7 mmol;(2) CO2+HPP对E. coli和S. aureus的杀菌动力学。CO2+HPP对E. coli和S. aureus的杀菌动力学曲线最适拟合模型为Biphasic,20% CO2与200 MPa/3 min、300 MPa/3min和400 MPa/3min辅助杀菌效果显着;(3) CO2+HPP对E. coli和S. aureus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经过CO2+HPP处理,细胞褶皱变形,细胞膜透性增强,膜孔洞效应明显,内容物大量流出,细胞质产生空洞现象,呈均匀聚集状态,胞内蛋白变性;显着抑制E. coli胞内亮氨酸芳基酰胺酶和萘酚-AS-BI-磷酸水解酶的活性,以及S. aureus胞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4) CO2+HPP对E. coli蛋白组的影响。E. coli经HPP处理后有大量蛋白下调表达,而经CO2+HPP处理后差异下调蛋白明显小于HPP处理样品,可能是由于真空顶空充入C02带来的酸逆境环境使细胞产生逆境相应,导致在大量蛋白上调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由于CO2+HPP引起的蛋白下调;(5)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CO2+HPP可能的杀菌机制为:1)细胞水平。经过CO2+HPP处理后,由于气体在卸压过程中的爆破效应对细胞膜造成了严重损伤,细胞膜表面孔洞效应明显,细胞内容物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2)分子水平。经过CO2+HPP处理后细胞能量代谢降低,胞内碳氮不平衡,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无法得到维持;转录与翻译水平降低,蛋白合成代谢水平降低,遗传物质RNA和DNA的生成受到干扰;同时无法修复及重新合成受损的细胞膜,使膜主动运输能力减弱,胞内大量内容物流出;(6) 20% CO2+600 MPa/3 min处理黄瓜汁和苹果汁中自然菌群(包括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和乳酸菌群)在22天4℃贮藏过程中呈现“S”型生长趋势,可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经过20%CO2+600 MPa/3 min处理的黄瓜汁可实现15天的贮藏,苹果汁在22天贮藏过程中均呈现微生物安全;贮藏过程中,20% CO2+HPP处理苹果汁中果胶甲酯酶和多酚氧化酶残存活性显着降低,苹果汁中的蔗糖转化酶和黄瓜汁中的脂肪氧合酶保持较高水平;20% CO2+HPP处理有利于保持黄瓜汁和苹果汁在贮藏过程中稳定性、颜色和香气物质;经过感官评价分析,经CO2+600 MPa/3 min处理的黄瓜汁在4℃贮藏7天后、苹果汁贮藏15天后的感官评价结果与未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依然可以被消费者接受。

刘青[10]2011年在《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果实品质和硅分配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嫁接是促进设施栽培黄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黄瓜嫁接砧木品种趋于多样化,但是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缺乏系统比较评价。本论文以14个南瓜品种为砧木,以‘新泰密刺’黄瓜为接穗,研究了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果实发育、营养和商品品质的影响,探明了不同砧木与嫁接黄瓜果实表面蜡粉形成的关系,并对蜡粉形成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嫁接显着提高了黄瓜第一雌花节位,以‘シエルパ’为砧木时第一雌花节位最高。黄瓜嫁接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以‘改良新土佐一号南瓜’为砧木嫁接的增产效果最好,比自根黄瓜产量增加72%。嫁接明显提高了黄瓜果实中的单宁含量,以‘ときわパヮ-Z’为砧木的嫁接黄瓜果实中单宁含量最高。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着影响。2.以‘鉄かぶと’、‘云南黒籽南瓜’为砧木嫁接的黄瓜果实生长速度最快,缩短了从开花到果实商品成熟的时间。以‘ときわパヮ-Z’、‘辉太郎’、‘铁力砧’为砧木嫁接的黄瓜果形指数大,瓜把长度所占的比例小。以‘黒タネ南瓜’、‘きらめき’、‘辉太郎’为砧木嫁接的黄瓜果实糖酸比高,单宁含量较低。3.砧木品种‘シエルパ’、‘ときわパヮ-Z’、‘きらめき’、‘エイブル’、‘辉太郎’、‘火凤凰’能够明显减少嫁接黄瓜果实表面的蜡粉形成,为少蜡粉砧木;‘ジャスト’、‘黒タネ南瓜’、‘鉄かぶと’、‘改良新土佐一号’、‘云南黑籽南瓜’的嫁接黄瓜果实表面蜡粉颗粒多,难以看清果皮颜色,为多蜡粉砧木;‘グリツプ’、‘铁力砧’、‘青研砧木一号南瓜’的嫁接黄瓜果实表面蜡粉颗粒较多,但能看清果皮颜色,为中蜡粉砧木。4.不同蜡粉类型砧木对嫁接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开花初期,多蜡粉砧木嫁接的黄瓜植株较高,中蜡粉砧木和少蜡粉砧木嫁接的黄瓜株高差异不显着。结果期,少蜡粉砧木嫁接黄瓜的株高、叶片数显着低于多蜡粉砧木和中蜡粉砧木嫁接黄瓜。5.幼苗期,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中硅含量显着高于茎和根系;叶片中硅含量高低顺序为:少蜡粉砧木嫁接黄瓜<中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多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接穗茎、砧木茎中硅含量变化与叶片相似;根系中硅含量以‘云南黒籽南瓜’嫁接的黄瓜最高,其它砧木差异不显着。6.与幼苗期相比,结果期黄瓜不同器官的硅含量均增加,以根和茎中增加较多;叶片中硅含量以少蜡粉砧木嫁接黄瓜最低,其次是中蜡粉砧木和多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叁者均低于自根黄瓜;少蜡粉砧木嫁接黄瓜茎中硅含量显着低于多蜡粉砧木、中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多蜡粉砧木和中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差异不显着,但均低于自根黄瓜;根系中硅含量以‘云南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最高,‘辉太郎’嫁接的黄瓜最低,其余砧木间差异不显着。7.少蜡粉砧木嫁接黄瓜果实中硅含量明显低于多蜡粉砧木、中蜡粉砧木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硅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开花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与果实同节位的黄瓜叶片中硅含量随果实发育逐渐降低,但叶片硅含量高于果实硅含量。

参考文献:

[1]. 黄瓜风味品质的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遗传参数的研究[D]. 刘春香.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栽培环境对黄瓜果实风味品质遗传效应的影响与特征芳香物质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D]. 徐强. 扬州大学. 2013

[3]. 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程福皆.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4]. 黄瓜果实几种主要芳香物质含量的遗传分析[D]. 耿友玲. 扬州大学. 2009

[5]. 哈密瓜果实品质特性及其配合力的测定[D]. 王文英. 石河子大学. 2009

[6]. 大白菜风味品质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的遗传效应研究[D]. 吴春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7]. 黄瓜脂氧合酶基因CsLOX2参与C9醛类香气合成功能的初步研究[D]. 魏文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8]. 水肥对大棚黄瓜和番茄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韦泽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9]. 二氧化碳辅助超高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研究[D]. 赵靓.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10]. 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果实品质和硅分配特性的影响[D]. 刘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黄瓜风味品质的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遗传参数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