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厂污泥论文_陈吉伦,曾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给水厂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水厂,颗粒,生物,陶粒,雨前,泥水。

给水厂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陈吉伦,曾扬[1](2019)在《浅谈给水厂污泥系统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市自来水七厂污泥系统进行了调试、运行后,厂内所有生产废水全部进入污泥系统进行处理,但脱水离心机运行不能连续运行时常堵塞,泥饼含水率波动较大,泥饼产量不足。优化了沉淀池、浓缩池排泥周期,稳定了沉淀池、浓缩池排泥浓度。优化后脱水离心机连续运行不再发生堵塞,泥饼含水率也变得为稳定,进而提出适宜离心机运行的泥水浓度。(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9年04期)

王娟丽[2](2019)在《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去除的优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生物滞留系统内设置内部饱和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不一致的争议,本研究设计砂土和砂土污泥(砂土+15%给水厂污泥)填料的两种生物滞留系统,通过在生物滞留系统设置不同高度的饱和区(40cm,60cm,80cm),考察了设置内部饱和区对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氮、磷的去除效果,同时检测分析了氮、磷在系统内沿程的变化,探究其去除机理。并考察了雨前干旱期对氮、磷去除的影响。对生物滞留柱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设置饱和区情况下,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都能有效的去除COD和NH_4~+-N,对COD平均去除率均在80%以上,NH_4~+-N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但对NO_3~--N和TN的去除率不佳,出水浓度波动大。砂土污泥柱对磷的去除效果显着优于砂土柱的除磷效果(P<0.05)。在系统底部设置40cm的饱和区后可以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有效提高NO_3~--N和TN的去除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设置内部饱和区(SZ 40cm)时对NO_3~--N和TN的去除率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而有无饱和区对NH_4~+-N和TP的去除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2)沿程分析表明,两个系统内植被层对N、P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否设置饱和区,植被层均可以去除40%左右的NO_3~--N和TN、50%左右的NH_4~+-N以及20%左右的TP。饱和区的设置对NH_4~+-N和TP的沿程变化几乎没有影响,经过上部20cm填料层之后,砂土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达~88%,砂土污泥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达~94%,因此生物滞留系统对NH_4~+-N的去除机制主要植物吸收及上层填料的吸附;在砂土污泥柱内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部填料层内,经过上部20cm的填料层,即可去除99%左右的TP。砂土柱内对P的去除效果较差,TP浓度随着填料层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最终出流中TP的平均去除率为55%左右。P的去除与填料的吸附性能有着直接关系。设置饱和区可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对NO_3~--N和T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内对NO_3~--N的去除机制主要是植物吸收和生物反硝化作用。(3)两柱内NO_3~--N的出水浓度均随着饱和区的增高而逐渐下降,去除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设置饱和区可延长停留时间、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提高NO_3~--N的去除率。当饱和区高度从0cm增加到40cm、60cm、80cm时,砂土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从35%分别升高到55%、70%、75%,砂土污泥柱对NO_3~--N的去除率从41%分别升到70%、75%、78%。NO_3~--N去除率的增幅随高度的增加下降,当高度高于40cm之后,溶解氧含量和停留时间不再是影响反硝化反应的主要因素。饱和区的设置可促进硝化-反硝化交替过程,从而提高TN的去除率。当饱和区高度从0cm增加到40cm、60cm、80cm时,砂土柱中TN的平均去除率从53%分别升高到68%、73%、74%,砂土污泥柱对TN的去除率从58%分别增高到73%、74%、77%。而饱和区高度对NH_4~+-N和TP的去除没有显着影响。在不同饱和区高度,砂土柱对NH_4~+-N的去除率均达89%以上,砂土污泥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4%以上。在运行过程中,砂土填料对P的吸附效果不稳定,除磷能力较差。而添加水厂污泥的生物滞留柱对TP的去除效果极其优秀。从控制TN及处理时间的角度考虑,工程设计时饱和区控制在40cm高度为宜。设置内部饱和区以及利用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系统能达到同时提高氮磷去除效果的目的。(4)在不同雨前干旱期(ADP)恢复进水后,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内氮的出流规律基本相同。两柱出水中NO_3~--N和TN平均去除率随干旱期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而NH_4~+-N去除率则是先降后升。在短期ADP(1-15d)体系,系统内部饱和区存在时,两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随干旱期延长升高,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则略有下降;由于NO_3~--N和NH_4~+-N的共同作用,TN的去除率随ADP延长没有太大差异。在30d和40d ADP体系,系统内处于干燥状态内部饱和区不存在,两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显着下降,甚至降到0以下,而系统对NH_4~+-N的处理效果则有所提高,两柱中NH_4~+-N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90%及以上;由于NO_3~--N在出水TN中占比较大(可达80%以上),因此两柱中TN的出流与NO_3~--N类似,其平均去除率也明显下降。雨前干旱期的长短对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中TP的去除率均没有显着影响,砂土污泥柱对磷的去除更加稳定高效。就TN和TP的去除率而言,在生物滞留柱内设置内部饱和区以及添加水厂污泥进行改良更能抵抗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在1-15d雨前干旱期,系统内部饱和区溶解氧含量随干旱期的延长逐渐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也很快下降,饱和区逐渐处于一个缺氧还原的状态。在15d干旱期中,饱和区环境利于反硝化反应的进行,NO_3~--N浓度逐渐降低,而NH_4~+-N浓度逐渐上升,引起饱和区内水质恶化。(5)生物滞留系统内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分布多样性较高。两柱主要群落菌属类似,其在柱内的沿程分布也类似。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内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9.1%和55.71%。砂土柱内的优势菌属为陶厄氏菌属(Thauera),砂土污泥柱的优势菌属为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可降解有机物的好氧菌(Luteimonas,Sphingomonas)在系统内上层丰度较高,固氮菌属和反硝化菌属(Thauera、Azoarcus和Ensifer)在中下层填料中丰度较高。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内可通过生物反应来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倩[3](2019)在《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其对城市地表径流重金属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表径流中所携带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在降雨冲刷作用下进入城市水体,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何有效去除城市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对保护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给水厂脱水污泥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对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吸附去除。但是,给水厂污泥呈块状、易于板结,作为吸附填料工程应用时易导致设施渗透速率下降,加快设施堵塞而降低设施使用寿命,难以实现径流重金属的长久去除及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研发制备一种给水厂污泥颗粒实现给水厂污泥稳定颗粒化,阐明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并考察其作为填料应用时对模拟径流雨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针对给水厂污泥的工程应用难题,采用粘土与给水厂脱水污泥混合粘结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质量比的污泥颗粒,并考察水力冲刷散失率、铝溶出量和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等多重因素,最终确定了泥土比(污泥和粘土的质量比)为1:2的污泥颗粒为备用给水厂污泥颗粒。利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制备所得污泥颗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污泥颗粒表面粗糙多孔,比表面积为24.5261m~2/g、孔隙0.08cm~3/g;主要由Si、Al、Fe等元素组成,表面含丰富的活性基团。通过静态实验考察污泥颗粒对Cu~(2+)、Zn~(2+)、Pb~(2+)、Cd~(2+)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对Cu~(2+)、Zn~(2+)、Pb~(2+)、Cd~(2+)的吸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及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等温方程可以更好地描述污泥颗粒对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说明污泥颗粒对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污泥颗粒对Cu~(2+)、Zn~(2+)、Cd~(2+)的吸附过程为吸热的熵增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吸附反应自发进行;对Pb~(2+)的吸附过程为放热的熵减反应,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污泥颗粒对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率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5时,污泥颗粒对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好;四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污泥颗粒可优先吸附Cu~(2+),对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顺序为:Cu~(2+)>Pb~(2+)>Cd~(2+)>Zn~(2+),主要吸附机理为静电吸引、羟基取代、表面络合。污泥颗粒对Cu~(2+)、Zn~(2+)、Pb~(2+)、Cd~(2+)的脱附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300min左右达到最大值;随溶液pH值增加,污泥颗粒对重金属离子的脱附率逐渐减小,pH=2时,脱附效果较好;污泥颗粒对四种重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循环吸附性能,吸附-解吸3次之后对各重金属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模拟降雨考察给水厂污泥颗粒作为填料应用时对城市地表径流雨水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装置对Cu~(2+)、Zn~(2+)、Pb~(2+)、Cd~(2+)的去除率随重现期和降雨间隔的增大而减小,随降雨历时和填料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装置装填给水厂污泥颗粒后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优于装填传统介质的装置。污泥颗粒中已积蓄的Cu、Zn、Pb、Cd可释放出来,温度越高释放量越大;降雨重现期越大释放量越大,降雨历时越长释放量越大。但,在各影响因素下,给水厂污泥颗粒中重金属的释放量均小于惰性填料。(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倩,杜晓丽,崔申申,刘思琪,龙元源[4](2019)在《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给水厂污泥和粘土以质量比1:2制备了一种新型污泥颗粒,考察其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污泥颗粒对水中铜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对铜的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180min时可达最大吸附量的85%左右,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可较好拟合不同温度时的吸附数据,且温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污泥颗粒仍优先吸附铜离子.pH值可显着影响污泥颗粒对铜离子的吸附,pH<5时,污泥颗粒对铜离子的吸附去除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pH=5时吸附去除效果最好.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吸附铜离子前后的污泥颗粒进行表征,发现污泥颗粒表面粗糙、孔隙发达,含丰富表面基团,能够通过静电吸引、羟基取代和表面络合吸附铜离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万琼,韩庆吉,张新艳,鞠恺,赵志啸[5](2019)在《以给水厂污泥制备新型陶粒及其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来水需求及处理量增加,给水厂的副产物-给水污泥产量日益增加,其最终处置急需合理解决。以给水厂污泥为主料,粉煤灰、黏土及玻璃粉为辅料,烧制陶粒,试样孔隙均匀,叁维连通,可作为无土栽培、中水处理及人工湿地填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制备过程中原料配合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等因素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SEM和XRD进行了微观结构和物相分析,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配合比为给水污泥60%,粉煤灰16%,黏土16%,玻璃粉8%,预热温度500℃,预热时间20 min,烧结温度1170℃,烧结时间20 min。陶粒试样表观密度1. 388 g·cm~(-3),堆积密度0. 7636 g·cm~(-3),吸水率23. 65%,空隙率44. 99%。(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仇付国,李林彬,付昆明,许俊挺,王娟丽[6](2019)在《给水厂污泥吸附磷前后孔隙结构及表面积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给水厂污泥含有铝铁化合物而具有良好的吸磷潜力,同时其吸附能力与本身的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积均直接相关。确定污泥吸磷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对研究给水厂污泥吸磷机理及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给水厂污泥吸附磷前后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绘制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孔径分布图,计算累积孔内表面积和累积孔体积,定量分析污泥吸磷前后孔隙结构的变化。通过吸附-脱附曲线可判断给水厂污泥主体孔径为介孔,污泥基本孔隙类型为"狭缝型"孔隙。BJH模型得到的孔径分布表明,给水厂污泥中孔径为1.0~16nm的孔隙对表面积贡献最大,对其吸附磷发挥关键作用,污泥吸磷后孔内体积减少14.5%。BET方法分析表明,污泥样品吸附磷前后比表面积分别为62.46m2/g和32.35m2/g,吸磷后比表面积减少了48.2%。同时确立了根据吸附前后污泥孔体积的减少量计算污泥对磷的理论吸附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9年01期)

仇付国,李林彬,王娟丽,付昆明,曹秀芹[7](2018)在《给水厂污泥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填料层最优设计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滞留系统的基质组成与填料层的深度对污染物去除有重要影响。利用给水厂污泥改良砂土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基质,研究了污染物在生物滞留系统内不同深度的去除情况,以确定改良填料层的最优设计深度。结果显示:进水ρ(SS)平均为198.14 mg/L,下渗通过2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为15.96 mg/L,平均去除率高达92.34%;进水ρ(COD)平均为178.29 mg/L时,40与60 cm深度改良基质区间对溶解性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3%、78.7%;进水ρ(NH~+_4-N)平均为3.67 mg/L,经过4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为0.12 mg/L;进水ρ(NO~-_3-N)与ρ(TN)平均分别为7.78,11.54 mg/L,通过15 cm种植土层和20,40,60 cm改良基质后,对NO~-_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5.0%、6.8%、15.1%、24.9%,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6.6%、24.8%、32.8%;进水ρ(PO~(3-)_4-P)平均为5.31 mg/L时,经过4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平均为0.09 mg/L。对实测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和形态进行分析表明,给水厂污泥改良砂土基质填料层深度为40 cm时,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出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可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质标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邱娜,任伟松[8](2018)在《给水厂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给水厂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了给水厂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16期)

安德重[9](2018)在《城市给水厂污泥处理与处理能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对城市给水厂污泥形成原因、组成成分、处理办法、处理能耗等方面作出介绍并进行分析。对给水厂污泥处理技术的应用、改进发展策略以及污泥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详细调查评估,同时在给水厂处理技术运用方面提供了经济分析支持。(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吴长峰,钟燕[10](2018)在《浅析城市给水厂污泥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目前给水厂所产生的污泥量数目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阐述了城市给水厂污泥的主要来源、成分及性质、处理工艺、处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以及给水污泥的资源化,给水厂污泥处理的资源化,不仅改善水环境,而且能够回收水厂所产生的水损水量,从而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3期)

给水厂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在生物滞留系统内设置内部饱和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不一致的争议,本研究设计砂土和砂土污泥(砂土+15%给水厂污泥)填料的两种生物滞留系统,通过在生物滞留系统设置不同高度的饱和区(40cm,60cm,80cm),考察了设置内部饱和区对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氮、磷的去除效果,同时检测分析了氮、磷在系统内沿程的变化,探究其去除机理。并考察了雨前干旱期对氮、磷去除的影响。对生物滞留柱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设置饱和区情况下,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都能有效的去除COD和NH_4~+-N,对COD平均去除率均在80%以上,NH_4~+-N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但对NO_3~--N和TN的去除率不佳,出水浓度波动大。砂土污泥柱对磷的去除效果显着优于砂土柱的除磷效果(P<0.05)。在系统底部设置40cm的饱和区后可以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有效提高NO_3~--N和TN的去除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设置内部饱和区(SZ 40cm)时对NO_3~--N和TN的去除率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而有无饱和区对NH_4~+-N和TP的去除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2)沿程分析表明,两个系统内植被层对N、P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否设置饱和区,植被层均可以去除40%左右的NO_3~--N和TN、50%左右的NH_4~+-N以及20%左右的TP。饱和区的设置对NH_4~+-N和TP的沿程变化几乎没有影响,经过上部20cm填料层之后,砂土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达~88%,砂土污泥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达~94%,因此生物滞留系统对NH_4~+-N的去除机制主要植物吸收及上层填料的吸附;在砂土污泥柱内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部填料层内,经过上部20cm的填料层,即可去除99%左右的TP。砂土柱内对P的去除效果较差,TP浓度随着填料层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最终出流中TP的平均去除率为55%左右。P的去除与填料的吸附性能有着直接关系。设置饱和区可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对NO_3~--N和T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内对NO_3~--N的去除机制主要是植物吸收和生物反硝化作用。(3)两柱内NO_3~--N的出水浓度均随着饱和区的增高而逐渐下降,去除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设置饱和区可延长停留时间、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提高NO_3~--N的去除率。当饱和区高度从0cm增加到40cm、60cm、80cm时,砂土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从35%分别升高到55%、70%、75%,砂土污泥柱对NO_3~--N的去除率从41%分别升到70%、75%、78%。NO_3~--N去除率的增幅随高度的增加下降,当高度高于40cm之后,溶解氧含量和停留时间不再是影响反硝化反应的主要因素。饱和区的设置可促进硝化-反硝化交替过程,从而提高TN的去除率。当饱和区高度从0cm增加到40cm、60cm、80cm时,砂土柱中TN的平均去除率从53%分别升高到68%、73%、74%,砂土污泥柱对TN的去除率从58%分别增高到73%、74%、77%。而饱和区高度对NH_4~+-N和TP的去除没有显着影响。在不同饱和区高度,砂土柱对NH_4~+-N的去除率均达89%以上,砂土污泥柱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4%以上。在运行过程中,砂土填料对P的吸附效果不稳定,除磷能力较差。而添加水厂污泥的生物滞留柱对TP的去除效果极其优秀。从控制TN及处理时间的角度考虑,工程设计时饱和区控制在40cm高度为宜。设置内部饱和区以及利用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系统能达到同时提高氮磷去除效果的目的。(4)在不同雨前干旱期(ADP)恢复进水后,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内氮的出流规律基本相同。两柱出水中NO_3~--N和TN平均去除率随干旱期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而NH_4~+-N去除率则是先降后升。在短期ADP(1-15d)体系,系统内部饱和区存在时,两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随干旱期延长升高,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则略有下降;由于NO_3~--N和NH_4~+-N的共同作用,TN的去除率随ADP延长没有太大差异。在30d和40d ADP体系,系统内处于干燥状态内部饱和区不存在,两柱中NO_3~--N的平均去除率显着下降,甚至降到0以下,而系统对NH_4~+-N的处理效果则有所提高,两柱中NH_4~+-N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90%及以上;由于NO_3~--N在出水TN中占比较大(可达80%以上),因此两柱中TN的出流与NO_3~--N类似,其平均去除率也明显下降。雨前干旱期的长短对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中TP的去除率均没有显着影响,砂土污泥柱对磷的去除更加稳定高效。就TN和TP的去除率而言,在生物滞留柱内设置内部饱和区以及添加水厂污泥进行改良更能抵抗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在1-15d雨前干旱期,系统内部饱和区溶解氧含量随干旱期的延长逐渐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也很快下降,饱和区逐渐处于一个缺氧还原的状态。在15d干旱期中,饱和区环境利于反硝化反应的进行,NO_3~--N浓度逐渐降低,而NH_4~+-N浓度逐渐上升,引起饱和区内水质恶化。(5)生物滞留系统内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分布多样性较高。两柱主要群落菌属类似,其在柱内的沿程分布也类似。砂土柱和砂土污泥柱内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9.1%和55.71%。砂土柱内的优势菌属为陶厄氏菌属(Thauera),砂土污泥柱的优势菌属为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可降解有机物的好氧菌(Luteimonas,Sphingomonas)在系统内上层丰度较高,固氮菌属和反硝化菌属(Thauera、Azoarcus和Ensifer)在中下层填料中丰度较高。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内可通过生物反应来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给水厂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吉伦,曾扬.浅谈给水厂污泥系统运行[J].城镇供水.2019

[2].王娟丽.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去除的优化探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王倩.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其对城市地表径流重金属的控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4].王倩,杜晓丽,崔申申,刘思琪,龙元源.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万琼,韩庆吉,张新艳,鞠恺,赵志啸.以给水厂污泥制备新型陶粒及其性能优化[J].硅酸盐通报.2019

[6].仇付国,李林彬,付昆明,许俊挺,王娟丽.给水厂污泥吸附磷前后孔隙结构及表面积变化分析[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9

[7].仇付国,李林彬,王娟丽,付昆明,曹秀芹.给水厂污泥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填料层最优设计深度研究[J].环境工程.2018

[8].邱娜,任伟松.给水厂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J].山东化工.2018

[9].安德重.城市给水厂污泥处理与处理能耗[J].工程技术研究.2018

[10].吴长峰,钟燕.浅析城市给水厂污泥的处理[J].广东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给水厂污泥同污水厂污泥反应后...给水厂污泥同污水厂污泥反应后...给水厂污泥与粉煤灰电镜照片给水厂污泥颗粒扫描电镜图给水厂污泥投加量和离心机转速...给水厂污泥投加量与除磷效果的...

标签:;  ;  ;  ;  ;  ;  ;  

给水厂污泥论文_陈吉伦,曾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