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手段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田径运动手段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闫苍松[1]2004年在《田径运动手段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依据生命科学和健身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田径教学内容为主,自行设计健身运动处方,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处方教学,以验证所设计的田径健身运动处方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辽宁师范大学2002级的360名普通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2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将被试分为发展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全面等不同锻炼目标组,进行处方教学,每次课为40分钟。经过4周(每周3次)的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各实验组的生理机能指标和主要的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所增长,证实了自行设计的健身运动处方的有效性。实验还表明,每周进行3次锻炼效果明显好于1次的锻炼。在处方教学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健身的理论知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灌输,提高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莫正根[2]2010年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指对有健身或康复需求的体育锻炼者,以体检测试资料(主要是心肺功能)为基础,根据个体的体质需求,以各种运动处方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性质、进度进行不断调整,以期达到更为有效的运动效果,并以此为出发点,使从事运动处方锻炼的人员掌握一部分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运动习惯,以便达到保持健康、增强健康的目的。本课题研究根据生命科学和健身知识的理论依据,并依据大学生时代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在前人对高校体育课中引进健身运动处方进行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在公体田径课中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期改变田径课内容单一,练习手段枯燥、难以达到锻炼效果的弊端,通过各种有趣味的游戏、练习来进行教学,将田径运动内容健身化,使学生充分体会健身处方锻炼手段的趣味性、有效性,培养其通过田径锻炼手段进行自我练习的良好习惯,增进学生通过田径手段进行锻炼的兴趣,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本课题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10名普通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被实验者分成提高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全面等不同的锻炼目标组,根据不同的处方锻炼目的,为每个目标组制订了2套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方案,进行每周2课时,每课时90分钟共17周的健身处方教学,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进行。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进行了一次指标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心肺功能内容中的心率、血压、肺活量、台阶实验、心指数5项指标,身体素质指标中的50米跑、100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握力、臂力、引体向上、纵跳、象限跳9项指标。经过17周的教学后,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比对照班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健身运动处方使各实验组的身体素质主要测试指标显着提高,同时使实验对象的速度、耐力、灵敏、力量等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达到了实验前的设想,验证了处方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后,学生的心肺功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田径课有了较明显的兴趣,能够自己通过简单田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处方教学后,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提高,逐渐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观念。在处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讲授锻炼方面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维,建立创造性的锻炼习惯,改变以往技术学习的目的,向知识化、方法化转移,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还要特别注意运动处方的制定,在处方方案的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每组别或每个人的练习强度、时间、频率,要体现有氧、无氧、混合项目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议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身体形态等方面的指标测量可以与教育部要求上报的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能够获得较准确的数据。在条件成熟时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开发出体质监控软件,建立完善的处方教学、评价体系,以监督和帮助处方教学课的顺利实施,把测量的数据输入微机后,能够自动开出适合个体健身锻炼的运动处方,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提高处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王洪友[3]2007年在《运动处方在高校共体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出现下滑现象,引起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其中,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2002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一条阐述“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时间,教育工作者将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发展和提高体质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发展目标及个人差异的存在,这将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桎梏着学生的体育观念,缩小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运动处方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在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还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良好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从教学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争取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在课堂教学当中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多的优势:1、采用“每组一方”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主教材”和“副教材”的采用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发展目标,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3、将运动处方应用到课堂教学,不需要单独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证该班级与其他教学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一致,具有操作简单、灵活适用的特点。教学实验中,主要对可以反应学生的心肺功能的台阶实验、肺活量及上下肢肌肉力量的握力和跳远等四个项目和反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投篮、运球上篮等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测试,经过数理分析得出结论:1、通过对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台阶实验等指标进行测试与比较,发现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部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班级的教学方法优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2、通过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投篮、运球、过障碍物、上篮等技术等内容进行测试发现,两个班级的测试指数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运动处方在教学中应用,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班级。3、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运动处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运动处方的应用对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及对“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辉明[4]2006年在《普通高校健美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运动处方教学,普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出运动处方来组织的教学。本研究把运动处方教学的一般原理与大学生的个体优势结合起来,在健美教学中采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测试和评价身体状况,自我设计运动处方,自我实施运动处方,自我调控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教学,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探讨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力量素质、身体自尊、体育学习兴趣以及科学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校健美课中应用运动处方教学,能使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体形特点的运动处方,确保了锻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效果明显。2运动处方教学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健美锻炼的负重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力量素质的增长。3运动处方教学在高校健美课中的实施过程是大学生改变自身身体状况的心理体验过程,而身体形态和力量素质的改变,满足了大学生改善身体状况的心理需求,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效果明显。4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运动处方教学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四个维度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对课外关注和参与体育的程度影响最大。5运动处方教学在健美课中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健身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健身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健身意向,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健身计划观念(掌握健身计划制定方法并付诸实际锻炼中),对大学生科学健身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6运动处方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锻炼,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拓明福[5]2010年在《健身运动处方在辽宁省健身俱乐部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围绕健身运动处方在健身俱乐部应用的状况,从健身俱乐部管理体制、健身教练现状、健身锻炼者锻炼等方面展开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辅助研究方法,对健身运动处方在辽宁省健身俱乐部应用的相关因素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在健身俱乐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辽宁省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科学健身提供参考,为推动健身运动处方在健身俱乐部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健身运动处方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在思想上健身教练对健身运动处方认识不够,在指导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健身运动处方指导健身,基本没有按照健身锻炼者身体情况进行健康诊断、体能测试、综合考评、运动测试,而且测试指标单一、规划检查评定内容过少、评定时间与健身运动处方测试相差太近、实施处方过程没有依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内容。2.由于健身俱乐部管理体制对健身运动处方落实监督力度不够、健身教练综合素质总体差异大、健身教练对健身运动处方认知不高、健身教练对健身运动处方应用状态不乐观、健身教练指导动机不明确等出现问题,不利于健身运动处方在健身俱乐部应用与落实。3.由于健身锻炼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健身认识程度不够、对健身运动处方评价不周全,导致他们盲目地进行锻炼,即使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锻炼身体,健身效果也不是很乐观。4.由于教练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来源、工作态度、指导实践经验、基本素质等方面影响,导致健身教练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本论文研究发现:健身俱乐部客观条件总体不高、健身俱乐部教练管理机构不完善,特别对健身运动处方监督力度不够、健身教练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健身运动处方各个环节的指导不到位、健身锻炼者客观因素难以掌控,特别是健身运动处方各个方面认识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加强对健身教练利用健身运动处方进行指导的力度,重视健身运动处方的地位,建立健身教练培养机制、增强健身教练综合指导能力,特别是健身运动处方各方面的作用、增强健身运动处方在健身锻炼者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强健身运动处方实际价值、改变健身运动处方各个环节的现状。

李正洋[6]2016年在《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专项提高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新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7所院校体育专业田径专项提高课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教学模式创新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显示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其科学性、完整性与发展性不足;教学内容侧重于对专项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田径运动前沿知识结合不足,缺少对田径健身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现代化技术在教学方法中应用不足;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和主体单一。(2)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的教学目标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专业素质亟需提高;社会需求对田径专项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讲学技术手段革新的缓慢。(3)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重点从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方面提出创新对策:教学目标要以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教学内容从自主到他主,丰富课程内容,讲求内容的重新厘定,增加田径健身内容、观摩专业队训练、力学分析等;从一元到多元,注重创新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研讨解决教学模式,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从单一性评价标准到多元化评价标准的转变。

桑国强[7]2016年在《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调查、特尔斐等方法,从教师专业化视角,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内涵、我国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在职教师专业化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台湾地区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与趋势,继而构建了我国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这一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了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具体结论如下:(1)特殊体育教师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在教学理念、实施教育时对学生的前提假设、责任范围以及两者知识背景这几个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性也正是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性的体现。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方面,其专业化就是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伦理道德提高与完善的过程。(2)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呈现高学历化;重视其专业课程及相关信息资源建设和融合教育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以法律法规为导向来保障特殊体育教师的教育;其发展得益于政府、专业团体或组织的支持;培养方式呈现多元化;并且都已用(美国、欧洲)或希望用(台湾地区)专业标准来引导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基于此,我国必须从完善、细化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采用开放且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发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化课程研究、组建专业团体、加强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注重融合教育的需要这几个方面着手以加以强化。(3)总体上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特殊体育教师教育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表述比较笼统,针对性有待提高;对特殊体育的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上过于宽泛;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具体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不足;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对体育术科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选修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并且,专业教师较少;专业教材建设有待加强;且教师进修机会较少;缺乏内源性动力。入职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不足。(4)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现任体育教师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其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具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少;平均执教时间较短;缺乏进修和科研动力。综合上述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总体状况及对现任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其专业化的主要因素为:(1)社会层面: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颇以及对其专业性认识不足;(2)国家层面:职前培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不足;(3)学校层面:激励与支持不足;(4)个人层面:缺乏内源动力。(5)构建了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13个二级指标(通识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残疾学生的鉴定与评量、教学与指导能力、倡导与咨询、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职业理念与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自我发展、个人修养与专业心理素质);92个叁级指标。(6)据前述调查及对现实国情的分析:我国职前培养本科阶段采用模块式培养模式、“3+1”或“2+2”培养模式;研究生阶段采用“4+2”培养模式、“4+1+2”培养模式较为合适;入职方面要建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职后教育采用“教培研”一体化模式、校地合作一区域对接模式、校际联动模式较为合适。并且需要社会层面——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国家层面——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制度层面——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学校层面——领导支持、个人层面——自我成长及组建特殊体育教师自己的专业组织这些方面的支持。

刘焕南[8]2016年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专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才能在严峻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本文以社会需求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现状的深入分析,剖析田径专修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提出了田径专修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途径,并进行个案研究,探索田径专修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目标主要是以学生掌握田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具备田径教学、指导业余田径训练以及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培养目标。2.近年来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总学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3所院校总学时在500学时以上、4所院校在400学时以上、分别各有2所和1所院校在300和200学时以下。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最高576学时,天津体育学院最低192学时。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理论教学内容、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叁个方面构成,另一种为理论教学内容、技术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有6所院校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内容是由叁个方面类别构成。4.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所占课程总学时排在前叁位的依次是吉林体院、成都体院和上海体院3所院校,分别占课程总学时的23.4%、18.3%和11.4%;沈阳体院教学实践内容所占课程比重最低为4.2%。5.各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的学期和具体实践内容所占学时上差异较大;分别有66.7%的院校安排设计了教案的撰写;50%的院校有编排及裁判操作实验、教法实习、科学研究能力;33.3%的院校有说课实验、准备活动教学实验、制定训练计划并实施环节;16.7%的院校有中小学体育教学模拟实验、田径基本技术及训练手段演练的实践教学内容。6.在开设有教学实践环节的6所院校中,5所院校将实践考核的成绩纳入到课程总成绩,1所未纳入到课程总成绩;各院校所开设的教学实践内容不同,每学期教学实践考核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也不尽相同。7.田径专修课程设置的教学实践内容不能较好满足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全面和实践能力评价不够完善是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田径教学能力、指导田径训练能力、指导健身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科研能力5个纵向能力指标和29个横向能力指标。9.通过课内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优化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培训与考核、创建田径实训俱乐部的课内外一体化的途径培养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能力。10.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后,学生自评和教育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结果一致,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较好以上水平,说明构建的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途径是有效的。

冯栋霞[9]2011年在《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田径健身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老年人体质健康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部分,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经查阅相关文献内容发现,有关中老年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医学、护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从体育健身,田径基础理论角度对中老年人所作的研究较少。因此,针对山西省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这一群体进行田径健身方面的调查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背景前提下,以田径健身理论为指导,对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田径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广大城市社区中老年人提供科学强身健体的方法,旨在达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培养全民终身锻炼意识的目的。方法:本论文以作者于2010年4月-10月跟随太原市体科所参加第叁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体质监测太原市监测点工作期间走访的近30个太原市社区中,接受体质检测的45岁以上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31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社区中老年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被调查的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和中年女性锻炼群体每周参加健身活动的次数频繁。锻炼活动中,科学健身锻炼及相关保健常识有待加强。(2)被调查的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每天健身时间普遍比中年人健身活动时间长。但是,社区中老年人在健身锻炼活动中盲目追求运动健身时间而忽视健身运动的强度现象较为突出。(3)被调查的太原市社区中,中老年人健身时间大都集中在一天的清晨和傍晚,锻炼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参加田径健身过程中多为独自健身或是结伴出行,田径健身过程中缺少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与组织。(4)被调查的太原市社区中,中老年人普遍认同和参加田径健身内容项目多为健身走和健身跑。但是,被调查的社区中老年群体对健身走和健身跑的动作规范要求、运动强度和难度缺乏了解。(5)被调查的太原市社区中,中老年人群体主要选择公园、广场和社区中的绿地和空地作为健身场所。但是,公共健身场所相关健身器械的缺失或维护不当以及社区健身指导员服务不到位是制约社区中老年居民参加田径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因。建议:(1)以城市街道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开办社区中老人健身俱乐部,当地政府财政部门,社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民共同解决建设经费问题,丰富社区中老年人生活。社会群体处定期向街道社区选派社会健康指导员以“中老年人科学运动健身”为主题,进行健身锻炼指导,解决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在参加运动健身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社区中老年人自身健康意识。(2)地方街道社区定期举办群众体育比赛,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和氛围,切实满足社区中老年人群体的健身锻炼需要,重视社区中老年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3)当地政府部门应免费或是低价向所辖社区中老年居民提供公共健身场所;对与已经修建的健身器材应注意定期维护,保养;当地政府决策者在加速本地一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兼顾城市社区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在追求本地GDP飞速发展数字的同时,为普通的低收入社区中老年人群体留有一片空地,一片绿地。

赵立功[10]2005年在《河北省13-15岁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及运动训练处方》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现代运动训练向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水平的运动训练,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有高度的针对性,精确的定量化,合理的训练节奏和适宜的运动负荷,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做出的理论设计,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贯穿于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训练实践活动中,是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状态转移通路,也是教练员实现训练目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才能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不利因素,进行卓有成就的训练,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较快地提高成绩。 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对广大田径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评价,确定他们的优势与不足,在训练中加强管理,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训练质量,是国内外田径教练员和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长期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对运动员运动训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并尝试通过训练处方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状况,提高训练效果。通过综合评价与处方训练紧密结合,形成评价→处方→评价…的循环体系,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运用①文献资料法②智力激励法③调查访问法④问卷调查法⑤体育测量法⑥数理统计法⑦实验法等科研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径运动手段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闫苍松.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D]. 莫正根.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 运动处方在高校共体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 王洪友.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 普通高校健美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D]. 张辉明.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5]. 健身运动处方在辽宁省健身俱乐部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拓明福. 沈阳体育学院. 2010

[6]. 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 李正洋. 吉林大学. 2016

[7]. 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D]. 桑国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证研究[D]. 刘焕南. 天津体育学院. 2016

[9]. 太原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田径健身的现状调查研究[D]. 冯栋霞. 山西大学. 2011

[10]. 河北省13-15岁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及运动训练处方[D]. 赵立功.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田径运动手段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