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论文_曾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及物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性,系统,话语,生态,莎士比亚,亨利,语料库。

及物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1](2019)在《从及物性系统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识构建——关于《纽约时报》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报道是人们了解外界世界的重要途径,也包括国外的媒体报道。本文选取了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纽约时报》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通过批评话语分析中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来探究这些报道背后的意识构建。(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丹丹[2](2019)在《从及物性系统看《尚书》概念意义传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表达的意义归结为叁类。概念意义是其中之一,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信息内容,对它的理解与传译是翻译活动的关键。及物性系统是实现概念意义的重要语言资源,是分析小句概念意义的有效途径。《尚书》虽为中国上古语篇,但仍具有语言的普遍性质。对《尚书》原文及译文的概念意义进行及物性分析,不仅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典籍解读和传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也为其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辛志英,单健[3](2019)在《英语及物性系统中结果属性的入列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果属性的解释和描写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或将其视为纯粹的词汇现象,或强调关系过程的语法框架,或将其归因于"动结式"的认知框架,但均缺乏系统性。本文将结果属性视为及物性系统中过程融合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其系统。结果属性是关系过程与其他过程融合的结果,过程的融合同时受到经验语法的识解限制,该限制具体表现为与关系过程融合的其他过程的语义限制。结果属性系统由"明确"和"不明确"两个子系统组成,后者将直接体现为不明确类结果属性,而前者基于经验识解关系的区别可由"及物"和"作格"两个子系统描写,二者又进一步受到不同过程类型的语义构型限制。(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9年06期)

孟弘侠[4](2019)在《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分析金介甫英译本《边城》中傩送的人生经历》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是由叁个不同的元功能组成的,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并且是分析语篇的一个重要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语篇分析中,包括文学、新闻、广告等。《边城》于1934年出版,一经出版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和研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并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边城》有4个英译本,其中金介甫的英译本以“严谨、精确、流畅”着称,也是最忠实于原着的。因此,本文选择金介甫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大多数学者从翻译方面研究金介甫英译本《边城》,很少有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此外,对于金介甫英译本《边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主人公翠翠,而对男主人公傩送的人生经历的研究基本没有。因此,本文从及语言学视角来研究金介甫英译本《边城》中男主人公傩送的人生经历。本文运用及物性系统分析金介甫英译本《边城》中傩送的人生经历。其人生经历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经历和傩送与他哥哥天保竞争向翠翠求婚机会的经历。本文提出了以下2个问题:第一,在金介甫英译本《边城》所选取的9个章节中,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类型是怎样分布的。第二,在金介甫英译本《边城》所选取的9个章节中,傩送在及物性系统分析中是如何被描述。本文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所选的章节。根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介甫英译本《边城》所选取的9个章节被分为:傩送与翠翠第一次相遇,傩送和翠翠彼此爱慕,傩送与哥哥天保竞争向翠翠求婚的机会,和傩送误会翠翠的爷爷并离开翠翠这四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中,依据及物性系统的六种过程类型,本文对所选定的小句加以详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言语过程在六个过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分列第二、叁位,其他过程依次为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言语过程表明傩送与其他人物的交流频繁。物质过程描述了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经历以及傩送和他的哥哥天保争夺向翠翠求婚机会的经历中发生了什么和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行为过程向读者揭示了傩送内心的想法。由此可见,金介甫英译本《边城》主要通过傩送的言语、行为、所思所想来描述傩送的人生经历。通过及物性系统六种过程类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经历是一个悲剧,以及傩送与其哥哥天保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争取向翠翠求婚机会的经历,表现了他们都不想破坏他们彼此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6)

陈晓冉[5](2019)在《从及物性系统看小说的人物塑造——以《爱的牺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分析工具,可以很好地从小句的角度来阐释语言的特点。统计并分析了欧·亨利的着名小说《爱的牺牲》的及物性过程,旨在揭示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小说是如何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的。(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茂松[6](2019)在《及物性系统视阈下的诗歌翻译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翻译有助于了解人类文明的交融和进步,翻译不仅可以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从艰深的语言学习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更能为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便利。然而翻译评估,特别是文学翻译评估,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以评论家的主观评论作为唯一标准,但文学翻译评估仍然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被认为是最难创作,也最难翻译的文体。本研究尝试找出一套可以应用于诗歌翻译评估的理论体系。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叁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所谓概念功能,韩礼德认为语言是“表达我们经验的一种手段,包括外部世界和我们自己意识的内心世界”。语言不仅可以通过这一功能反映现实世界,也可以映射人们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及物性系统是实现经验功能的主要途径,及物性系统可以直接将语言和现实相关联。语言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的叁个关键组成部分: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呈现人的社会经验和内心世界。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及其四个中文译本作为语料,初步探讨了将及物性系统应用于英-汉诗歌翻译评价的可行性。首先研究者确定每个诗行的及物过程类型,总结和比较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中每种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情况和所占比例。还逐句比较了源文本和四个目标文本中每一诗行的及物性过程。研究发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及其四个中译本的及物过程主要包含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以及少量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就及物性系统而言,屠岸的翻译在四个目标文本中与原文中的及物性系统偏差最小,因此,研究者认为,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来看,屠岸的翻译在概念意义上与原文最接近。在分析中研究者也发现,孙梁、梁宗岱和黄必康的译本也各有特色:孙良的翻译更注重措辞和韵律。研究者猜测,孙梁的翻译策略是重在形式对等,这在诗歌翻译中也是有意义和重要的。梁宗岱的译本中多处诗行被拆分和重组,这使得其译本风格简洁明快。黄必康的译本采用词的体式,令人耳目一新。在第八行的翻译中,源文本与每个目标文本中的及物性过程都存在差异,而四个目标文本采用了相同的及物性过程,这可能是由东西方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的。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及物性系统是否一致决定了其概念意义的一致性。本文认为,当目标文本中的及物性过程与源文本一致时,更能充分再现原作的概念意义和语言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应用于诗歌翻译评估。及物系统可以作为诗歌翻译评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袁开开[7](2019)在《及物性系统下虎鲸身份建构的生态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理论,借助语料库工具对虎鲸生态评估报告中的语言特征以及虎鲸的身份建构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生态评估报告中的生态取向。研究表明,涉及虎鲸的参与者角色大都由物种集体名词以及商业化、公式化、科学研究性名词实现,将虎鲸建构为为人类服务的意义表征和工具性身份特征;叁大及物性过程多使用被动结构将虎鲸识解为"被动接受者""无主动行为者"和"无意识者"的身份。生态报告中建构虎鲸身份使用的语言资源不符合深层生态思想。(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令君[8](2019)在《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比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意蕴,重新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研究发现,《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及物性过程中的参与者(重点是施动者)的拟人化和生命体化来构建作者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对生活环境及场景的描述来体现作者与人和以及景和的社会生态观,通过一些特殊的物质过程动词来体现出作者高洁的精神生态观。本研究不仅探索了生态话语分析的及物性路径,对田园诗的英译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还能让国内外读者品味古代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嘉[9](2019)在《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秋兴八首(其一)》的英译本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及其叁个英译本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视角出发,分别对原诗以及叁个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叁个译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许渊冲与路易·艾黎的译本后四句将诗人所抒发的穷老漂泊的感情很好地展现出来,但前两句在单纯描写秋景时过多地加入了译者的主观感受,破坏了原诗写景的意境之美;宇文所安的译本倾向于直译,每句诗的过程都与原诗一一对应,做到了忠于原文,但译文没有把握原诗的情感主线,无法传递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回忆。译本的及物性分析是对原文和译文的艺术鉴赏,同时它也为译文质量评析对比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令君,吴静[10](2019)在《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山水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谢灵运《登池上楼》及其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魏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诗及其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来探讨诗人的生态观,从而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登池上楼》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体现诗人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通过行为者的拟人化来展现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社会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来表达诗人顺从性情,归隐山水以期追求"自我"的精神生态观。研究发现,汪榕培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及物性分布于原诗差距较大,但生态观和原诗相近,汪榕培译本最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及物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表达的意义归结为叁类。概念意义是其中之一,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信息内容,对它的理解与传译是翻译活动的关键。及物性系统是实现概念意义的重要语言资源,是分析小句概念意义的有效途径。《尚书》虽为中国上古语篇,但仍具有语言的普遍性质。对《尚书》原文及译文的概念意义进行及物性分析,不仅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典籍解读和传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也为其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及物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曾艳.从及物性系统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识构建——关于《纽约时报》的个案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2].陈丹丹.从及物性系统看《尚书》概念意义传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3].辛志英,单健.英语及物性系统中结果属性的入列条件[J].现代外语.2019

[4].孟弘侠.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分析金介甫英译本《边城》中傩送的人生经历[D].兰州理工大学.2019

[5].陈晓冉.从及物性系统看小说的人物塑造——以《爱的牺牲》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6].张茂松.及物性系统视阈下的诗歌翻译评估研究[D].西南大学.2019

[7].袁开开.及物性系统下虎鲸身份建构的生态话语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9

[8].陈令君.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9

[9].陈嘉.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秋兴八首(其一)》的英译本对比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9

[10].陈令君,吴静.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山水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谢灵运《登池上楼》及其英译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系统语法的及物性分析示例主位的语义潜势和语法构成所示的测试仪主要组成结构和液路循环示意图带回热器的超临界ORC系统流程图实验材料及测温点处的温度分布

标签:;  ;  ;  ;  ;  ;  ;  

及物性系统论文_曾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