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动眼睡眠论文_赵童,郭佳莹,张林娜,孟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快动眼睡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神经系统,张量,帕金森,形态学。

快动眼睡眠论文文献综述

赵童,郭佳莹,张林娜,孟毅[1](2019)在《孟毅治疗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经验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异态睡眠,由于其与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相关性而受到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西医治疗RBD虽有一定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亦不可忽视。孟毅认为本病病机根本在于火郁痰扰、心神不安,临证以涤痰清火、镇惊安神为基本治则,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之,取得确切疗效。本文介绍验案1则,以飨同道。(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18期)

张丽,朱骏[2](2019)在《帕金森病患者伴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与抑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PD伴发抑郁(depression in PD,dPD)是PD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贯穿于疾病临床前期和临床期,伴有抑郁的患者发生PD的风险明显升高。而RBD作为一种异态睡眠,在普通人群当中的发生率不足1%,在PD中发病率为30%左右。其主要特征是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肌肉失张力的功能丧失及梦境演绎行为。其与退行性疾病的关联,越来越被人们关注。dPD与(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暨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8)

贺小霞[3](2019)在《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诊治的67例P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RBD筛查问卷量表确定临床RBD,分为PD组和PD-RBD组,分别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两组H-Y分级、UPDRS评分、病程及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Y分级,UPDRS评分比较无差异;与PD组相比, PD-RBD组病程更长,MMSE评分、MoCA评分更低(P <0.05)。结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可对帕金森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龚雪,陈国华[4](2018)在《1例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异态睡眠的形式,是一种较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尚病因不明主要特征是在快动眼睡眠(REM)期间,出现骨骼肌迟缓现象消失(RWA)及梦境演绎行为(DEB)。本院2017年8月收治RBD患者一例,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现将本例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8期)

扈杨,左丽君,连腾宏,余舒扬,王方[5](2018)在《帕金森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视频多导睡眠图变化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PD-RBD)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v-PSG)变化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作者医院就诊的PD患者42例,采用RBD筛查量表(RBDSQ)对患者的RBD进行评价,采用v-PSG进行睡眠指标监测。比较PD不伴RBD(PD-NRBD)组和PD-RBD组人口学特征、疾病分期、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非运动症状(NMS)个数、用药情况及睡眠指标的结果,并对PD-RBD患者睡眠指标与人口学特征、疾病分期、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及NMS个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42例PD患者中,PD-RBD组16例(38.10%)。(2)PD-RBD组较PD-NRBD组病程更长,病情分期更高,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更高,强直-运动迟缓型发生率更高,NMS总个数更多。(3)PD-RBD组较PD-NRBD组睡眠效率明显降低,1期睡眠时间及百分比明显升高,微觉醒指数明显升高,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PD-RBD组周期性腿动指数明显高于PD-NRBD组。(4)PD-RBD组总睡眠时间与年龄、病程、Hoehn-Yahr(H-Y)分期及UPDRSⅢ评分均呈负相关,睡眠效率与年龄、病程、UPDRSⅢ评分及NMS总个数均呈负相关;1期睡眠时间与H-Y分期呈正相关,觉醒次数与年龄和H-Y分期均呈正相关,微觉醒指数与H-Y分期和UPDRSⅢ评分均呈正相关,周期性腿动指数与病程、UPDRSⅢ评分及NMS总个数均呈正相关。结论 PD-RBD患者浅睡眠明显增多,微觉醒及周期性腿动明显增加,导致患者睡眠效率明显降低;PD-RBD患者REM睡眠期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PD-RBD患者随着年龄增大、病程延长、运动症状及NMS的加重,其总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睡眠效率明显降低,觉醒及周期性腿动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姿含[6](2018)在《常做噩梦要当心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年近古稀之年的孙老师最近常被老伴刘阿姨抱怨,说他晚上睡觉"大喊大叫",还对自己拳打脚踢。但孙老师一点也不记得干过这些事,他只说最近老做噩梦,梦见跟别人吵架或与恶犬搏斗。昨天夜里孙老师又做噩梦了,还毫无征兆地从床上跳起来,栽倒在床边,把鼻子给磕破了,老两口这才来到医院。接诊医生听到描述后,初步判断老张可能患上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结果提示,孙老师的确患有这个病。(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卢丽玉,张丽[7](2018)在《特发性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异态睡眠,主要表现为快动眼睡眠(REM)期异常的肌肉失弛缓(RSWA)及梦境演绎(如唱歌、喊叫、大笑、挥拳、打人、坠床等)。根据有无病因,分为特发性RBD(iRBD)和继发性RBD(sRBD)。目前,大量研究~([1])发现特发性RBD与神经变性病关系密切,其中约90%在确诊后的数年或十数年会发展为神经变性病,如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等。而PD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并且PD(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周彩红[8](2018)在《特发性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脑部微结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深度睡眠期间的异常行为障碍,特征性为患者在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骨骼肌迟缓现象消失,常伴有噩梦,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言语或肢体动作,容易造成自身或者配偶受伤。而特发性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idiopathic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iRBD)指的是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REM期睡眠行为障碍,无伴发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然而iRBD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被认为可能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尤其是α-突触核蛋白变性疾病的前驱症状。本研究将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以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iRBD患者的全脑数据,以发现其脑结构的异常改变,探讨iRBD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经临床确诊的iRBD患者15例。社会招募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所有iRBD患者在行磁共振检查时至少停用神经系统药物12小时,以减少药物对患者神经活动的影响。所有入组被试均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用于评估受试对象的认知功能状况。采用Philips 3.0 T(Ingeni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所有被试进行全脑扫描,获得全脑的影像学数据。对叁维T1解剖图像采用VBM研究方法,对DTI原始数据同样采用基于体素分析方法(VBA),采用SPM8软件对2组数据的DTI参数及VBM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Xj View软件进行显示,具体参数包括灰质体积(GMV)、白质体积(WMY)、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并使用SPSS软件对2组数据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RBD组别的MMSE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VBM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RBD患者组灰质体积下降的脑区有:左侧丘脑、右侧缘上回;白质体积下降的脑区包括:左脑回直肌、左侧梭状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额中回。DTI的VBA研究方法显示iRBD患者组MD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左侧颞极:颞上回、左侧颞极:颞中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回直肌、左侧眶内额上回。结论:iRBD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利用VBM以及DTI对iRBD患者的全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iRBD出现较广泛的脑结构改变。额颡枕叶、丘脑及海马旁回与iRB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与REM睡眠的调控环路受损有关,进一步揭示了 iRBD患者脑功能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iRBD患者额叶、海马旁回等结构的异常改变,与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相似,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iRBD可能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前驱表现。(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邝爱玲,吴康,张贻涛,苏小芬,陈日垦[9](2017)在《快动眼睡眠期参数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快动眼睡眠期(REM)参数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成人OSAHS患者181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OSAHS组74例、OSAHS相关高血压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ESS嗜睡评分、体重指数(BMI)、颈围、腰围、睡前及晨起血压及PSG参数,并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吸烟病史、饮酒病史、颈围、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合并高血压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高于OSAHS组(P<0.05)。两组患者间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时间、NREM占TST比例、REM睡眠时间、REM睡眠时间占TST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相关高血压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REM-AHI、NREM-AHI均高于OSAHS组(P<0.05);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REM-MSPO2、NREMMSPO2、SPO2低于90%时间占TST比例(T90%)、REM-T90%、NREM-T90%、最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OSAHS组(P<0.05)。年龄、REM-T90%是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6(95%CI 1.025~1.088)、1.022(95%CI 1.009~1.034)。结论 OSAHS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年龄、AHI及夜间血氧相关指数明显重于单纯OSAHS患者,其中REM-T90%是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是独立于NREM相关参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李璐,李振光[10](2017)在《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发生于快动眼睡眠(REM)期的异态睡眠,常见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和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并可作为上述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前驱症状。RBD的确诊有赖于多导睡眠图。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行症、夜间癫痫发作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睡眠安全、应用氯硝西泮/褪黑素等。(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快动眼睡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与目的:PD伴发抑郁(depression in PD,dPD)是PD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贯穿于疾病临床前期和临床期,伴有抑郁的患者发生PD的风险明显升高。而RBD作为一种异态睡眠,在普通人群当中的发生率不足1%,在PD中发病率为30%左右。其主要特征是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肌肉失张力的功能丧失及梦境演绎行为。其与退行性疾病的关联,越来越被人们关注。dPD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快动眼睡眠论文参考文献

[1].赵童,郭佳莹,张林娜,孟毅.孟毅治疗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经验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19

[2].张丽,朱骏.帕金森病患者伴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与抑郁的研究[C].第八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暨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贺小霞.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J].临床研究.2019

[4].龚雪,陈国华.1例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扈杨,左丽君,连腾宏,余舒扬,王方.帕金森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视频多导睡眠图变化的特点[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8

[6].刘姿含.常做噩梦要当心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J].家庭医学.2018

[7].卢丽玉,张丽.特发性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

[8].周彩红.特发性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脑部微结构改变[D].南方医科大学.2018

[9].邝爱玲,吴康,张贻涛,苏小芬,陈日垦.快动眼睡眠期参数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

[10].李璐,李振光.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策略[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

论文知识图

2-1VBM多平面图像显示与健康对照...2-2VBM轴位图像显示与健康对照组...2-3VBA轴位图像显示与健康对照组...非快动眼睡眠N2、N3期脑电图:OSAHS患者快动眼睡眠期多导联睡...快动眼睡眠期的EEG,EMG,EOG

标签:;  ;  ;  ;  ;  ;  ;  

快动眼睡眠论文_赵童,郭佳莹,张林娜,孟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