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王迎春[1]2003年在《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逐渐成为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适合于时代要求的新型墙体,并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建筑物节能降耗的一种方法是对外墙保温,根据保温材料与承重墙体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将保温墙体分为叁种形式,即外保温、内保温与夹芯保温,这些方法在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一般不考虑保温层与结构承重墙的协同工作。 本文研究的是以角钢桁架代替混凝土暗柱的夹芯保温混凝土抗震墙,以下简称复合墙板。目的是用作小高层剪力墙体系的外墙。其兼有保温和承重双重功能。双侧的混凝土面层保证了墙体的耐久性;由于角钢边框和拉结钢丝对双侧混凝土面层的约束,保证了双侧墙板的协同变形和承载能力;保温层增大了墙体厚度,提高了墙体的平面外稳定性。 本文通过对叁个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板的原型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同时在现有混凝土非线型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了墙板的有限元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其计算模式以供工程参考,并指出了需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王迎春, 姜维山, 于庆荣, 郝际平, 张兴虎[2]2003年在《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角钢桁架代替混凝土暗桂的夹心保温复合剪力墙,通过对其原型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复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给出了其滞回曲线,提出了需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王玉良, 王迎春, 张海, 陈亮, 姜维山[3]2011年在《一种新型保温夹芯剪力墙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新型保温夹芯剪力墙在格构式角钢约束下两侧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承载力以及抗震性能,对叁片剪力墙足尺模型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并对剪力墙的延性、滞回性能、耗能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侧混凝土在现有斜插筋的拉结作用下能够较好地协同工作;角钢能够对墙板有效约束;墙板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强度、抗剪刚度下降较快,易发生剪切滑移;角板能较好的提高墙体耗能、抗滑移能力。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提高延性能力的措施,为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李强军[4]2014年在《开洞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密肋复合墙体结构是一种抗震、节能、环保的建筑结构新体系。目前,该结构在常规多层房屋建筑中的结构体系和理论计算方法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对开洞密肋复合墙体在底部大空间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基于2榀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的低周往复加载实验,研究开洞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不同洞口参数(位置、尺寸)有限元数值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洞口参数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截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并提出开洞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侧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2榀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2榀墙体的破坏模式和破坏过程;研究开洞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的水平承载能力、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延性、耗能、抗倒塌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墙体各构件钢筋应力分布情况,研究开洞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应力分布的影响。2.建立与实验试件完全一致参数的2榀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弹塑性数值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推覆分析,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作对比以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数值模型的正确性。3.建立4榀不同洞口位置和6榀不同洞口尺寸的开洞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数值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推覆分析,研究洞口参数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截面应力分布等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不同洞口参数时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侧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刘磊[5]2013年在《高轴压比带暗支撑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物高度不断地增加,高强混凝土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高强混凝土构件延性差、破坏突然,但是型钢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却克服了前者的缺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剪力墙被广泛运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中,是建筑结构的重要受力构件,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以及水平风荷载。众所周知,低矮剪力墙的破坏形态为脆性剪切破坏,其延性以及耗能能力较差,如何提高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成为工程界需要解决的问题。试验研究表明,设置暗支撑可以提高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但以往试件的轴压比水平较低,这在实际工程中是很少见。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带暗支撑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在高轴压力作用的抗震性能,探求提高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能力的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是:首先,设计了3个剪跨比为1.0的带型钢暗支撑的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SRHCW)试件,完成了试件的低周反复水平加载试验;然后分析了试件的承载能力、位移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强度衰减等特征,分析了暗柱型钢以及型钢暗支撑截面面积对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与以往的试验数据的对比,进一步分析了轴压比的影响;分析了带暗支撑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承载力设计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抗震措施。

孙鹏[6]2013年在《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承载力简化计算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适应我国国情,已在国内建筑行业获得了推广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抗震性能较普通剪力墙差的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新型结构形式,它不仅具有普通短肢剪力墙的优点,同时也良好体现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优点。因此,对这种新型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本课题组前期对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内置型钢斜撑的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和带端柱的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课题组前期完成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高剪力墙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拟合法确定了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为今后进行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非线性动力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利用DIANA有限元软件对部分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重点研究型钢斜撑和型钢水平腹杆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传力机构参数的改进,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正确的反映了中高剪力墙的传力机理,据此建立的中高剪力墙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及其简化计算公式能较精确反映型钢短肢墙的承载力,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偏差较小。对于中高剪力墙,分层设置的型钢水平腹杆和水平钢筋不会全部屈服而完全发挥出水平拉杆的作用,建议可以取一半的水平腹杆截面积计为拉压杆模型水平机构的水平拉杆面积;对于带端柱的中高剪力墙,确定斜向机构的斜压杆的面积Astr时,建议斜压杆深度bs的取值为:在腹板内取剪力墙厚度tw,端柱处取端柱厚度。2.通过试验拟合法,可建立中高型钢短肢剪力墙的骨架曲线、标准滞回环、刚度退化规律等理论恢复力模型。中高型钢短肢剪力墙的骨架曲线可采用四折线表示,综合考虑轴压比、预应力和型钢斜撑的影响,以开裂点、屈服点、最大荷载点和极限位移点作为特征点。标准滞回环可用考虑刚度退化的叁折线表示。该恢复力模型适用于型钢短肢剪力墙的非线性动力分析中。3.经合理建模,基于DIANA软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能较好反映试件在低周反复加载作用下的实际受力,承载力、耗能能力等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小。4.以获得实验结果验证的、正确的钢短肢剪力墙模型为基础,通过改变型钢斜撑和型钢水平腹杆的截面尺寸为参变量,进行参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中高型钢短肢剪力墙内配有型钢斜撑和型钢水平腹杆,且水平腹杆的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去掉水平腹杆或者增加腹杆的截面面积,对中高剪力墙的滞回性能和承载力影响很小。(2)在中高型钢短肢剪力墙内配有型钢斜撑和型钢水平腹杆的情况下,去掉斜撑对试件的滞回性能和承载力影响相对较大,斜撑的存在使剪力墙的滞回曲线饱满,能提高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和承载力。若在配有型钢斜撑和型钢水平腹杆的情况下,单独增加型钢斜撑的截面面积,则对剪力墙的滞回性能和承载力影响不大。可见设置斜撑与否,对中高型钢短肢剪力墙的滞回性能和承载力影响较大。

张化坤[7]2016年在《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设的高度发展,高层建筑在我国有着飞速发展的需求。建筑功能和类型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结构设计的难度相对而言也在逐渐变大,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建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地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刷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高强以及高性能的混凝土的发展及投入使用。但是,高强混凝土自身存在的延性差、脆性破坏等缺点,使其使用受到限制。上世纪七十年代钢板剪力墙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侧力构件因其抗侧刚度大,承载力高以及耗能性能好等优点开始被研究并应用到大量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但是在我国中西部高烈度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以上)的二叁线城市,经济水平较低,钢板剪力墙、型钢剪力墙耗钢量大,大量地使用会造成建筑成本过高。但设计人员为满足我国设计规范对结构位移角、位移比及轴压比等指标往往将建筑布置较多的剪力墙或者将墙身尺寸设计过大,降低了建筑的经济性以及适用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较大的墙身尺寸会造成剪力墙侧移刚度较大,则自振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会增大,易使剪力墙发生剪切变形为主的脆性破坏。面对高烈度地区对于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较高的延性及耗能能力的要求,作者试图通过在剪力墙内设置钢板带的措施,探索适当的配钢率及调整钢板带位置使得剪力墙的刚度可以调整,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对墙身裂缝的开展起到有效地限制作用,提高剪力墙的耗能能力以及保证结构具有更好的延性。这对于保证建筑经济性、适用性最大化的目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试验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如下:为进行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滞回性能试验的研究,本文作者设计了四片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SPRCW-1~4)的试验,试件缩尺比为1:4,试件的剪跨比设计均为1.8。保证四片剪力墙的试件尺寸、墙身暗柱的配筋率以及墙身的纵筋、水平筋配筋率等其他各项指标相同的条件下,调整墙身内钢板带及钢板带位置两项指标,通过试验结果讨论了在不同配钢率和不相同钢板带位置下的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并结合本团队早期做过的高轴压比下的带角钢暗支撑的型钢剪力墙试件(HRCW-1)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本试验通过控制设计轴压比为0.4,水平荷载采用低周反复加载的试验方法,得到在墙身内不同位置的钢板带及不同配钢率条件下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组合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2)钢板带的加入相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可以充分的发挥混凝土同钢材两种材料的优势,试验试件将钢板带四周焊接抗剪栓钉同高强混凝土组合起来,保证了两种材料能够充分的共同作用,从而研究并分析了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试件的抗震性能的各项指标;(3)分析五个试件SPRCW-1~4、HRCW-1的变形情况,根据位移计的测量情况经过计算分别得出了五个试件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以及总变形情况,并得出了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例。(4)分析总结了五个试件中暗柱中纵筋、冷弯薄壁型钢以及水平钢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根据钢板应变花的测量数据结合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分析了钢板在各级位移循环下的折算应力以及剪切变形的情况。(5)分析总结了五个试件的骨架曲线、延性,滞回曲线、强度衰减以及耗能能力等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SPRCW-1~4以及HRCW-1的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6)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虚功原理确立了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初始弹性刚度的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初步研究了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初始弹性刚度;(7)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悬臂深梁为基础,根据受力平衡原理确立了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力学模型,并将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初步确定了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墙身能够对钢板带提供有效地侧向约束防止钢板带发生平面外屈曲,同时内置钢板带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墙体的延性及耗能能力,表现出比普通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更优异的抗震性能。同带角钢暗支撑的型钢剪力墙相比,在一定配钢率且钢板位置靠近墙身两侧边缘构件的组合剪力墙具有更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本论文给出的试验分析结果和建议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范源[8]2009年在《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剪力墙结构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型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势,改善混凝土剪力墙,尤其是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水平承载力偏低、抗震能力差的缺点。我国目前已建或在建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已有较多的实例,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如何提高和改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出了设置型钢暗柱的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是在普通“一”字形混凝土短肢墙两侧分别设置角钢和槽钢暗柱。笔者对两组不同型钢配置的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了两组不同型钢配置的试件在受力机理等方面的差异,从中找出在抗震性能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型钢配置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试件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参数,试验装置,加载制度,量测方案,边界条件等内容。2.进行了六个不同肢厚比端部分别配置角钢和槽钢的“一”字形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3.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型钢配置的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承载力、刚度、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应力应变及破坏机制等抗震性能差异,研究其抗震作用机理。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型钢混凝土“一”字形短肢剪力墙的刚度和承载力简化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建立了恢复力模型。5.给出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建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在剪力墙两侧设置型钢对提高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承载力有较大作用。本文设计的两类墙板试件中,设置角钢暗柱的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墙板与设置槽钢的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墙板相比: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均提高;屈服刚度有所提高;其滞回环相对饱满,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显着提高,设置角钢暗柱对裂缝发展有控制作用。型钢的合理配置可以可进一步提高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于金光[9]2013年在《半刚性框架—非加劲及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融合了半刚性框架和薄钢板剪力墙两种结构的优点,是一种双重设防、延性良好、施工简单、高效利用材料的新型抗震结构体系。传统薄钢板剪力墙结构存在一些使用和受力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屈曲噪声大、滞回曲线捏缩严重以及对边框柱产生不利的附加影响等方面。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结合非加劲墙体的受力和面外变形特点,将半刚性框架与无粘结屈曲约束墙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半刚性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新体系。该种结构改善了钢板的实际受力,有效的阻止钢板的面外变形,提高了结构抗震性能和使用性能,进一步降低了节点区延性和应力要求以及对框架的不利作用,有效规避了传统焊接加劲构件和组合墙板面外约束构件先于整体破坏的情况,并且可调控结构耗能和延性比例,达到延性耗能。二者结合凸显的性能优势使其在地震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半刚性框架-非加劲及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内力转换机制、破坏模式和耗能机理;探求了面外约束件刚度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节点、框架和墙板的相互影响过程;评估了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性能要求。此外,进一步对体系的叁个主要组成单元半刚性节点、边框柱和无粘结墙体的性能要求进行了详细讨论,为其设计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进行了两层单跨的1榀半刚性框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和3榀半刚性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考察不同墙板形式的新结构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整体性能、局部响应和破坏模式。从结构体系的耗能、延性、承载力、抗侧刚度、变形、应力分布以及协同工作机理等方面,揭示了两种新型结构体系的内力转换机制和耗能机理。研究表明,屈曲约束墙板对框架的衬板作用明显,可降低半刚性框架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弱化作用,提高框架承担侧向荷载的能力,框架剪切变形承担25%左右的水平荷载,剪力墙承担75%左右的水平荷载。(2)系统分析了不同面外约束件刚度对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的提高幅度;明确了约束件对结构延性、边框刚度、内力转换机制和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屈曲约束件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减小了结构的声响和颤振以及滞回曲线的捏缩现象。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不仅自身性能优越,而且对周边框架的不利影响作用明显降低,柱的挠曲幅值较非加劲薄板墙降低量超过60%。(3)采用ANSYS软件通过合理简化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解决模型中引入的叁大非线性问题,分析了四种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变形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吻合良好,其是一种有效的数值分析手段。(4)根据组件法获得了端板半刚接的控制参数,对比了各种弯矩-转角力学模型的适用性。从节点实际的连接特性出发,分析了铰接、半刚接、刚接叁种节点连接特性对半刚性框架、半刚性框架-非加劲钢板墙和半刚性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填钢板的设置有效降低了节点区的延性要求和应力响应。半刚性框架结构中,内填非加劲钢板墙结构节点转动量减少超过65%,内填完全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节点转动量减少95%。半刚性框架作为第二道抗震防线,几乎为体系提供全部的抗侧刚度。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差别与钢板剪力墙边框柱的抗弯刚度有关,当刚度满足要求时,差异取决于节点刚度的不同;当刚度不满足要求时,差异取决于钢板抗侧承载力的发挥程度和框架的超强作用。(5)采用正交试验法,利用单层单跨模型分析了连接特性对双体系性能影响的主要因素。利用单层单跨、4层1跨、4层3跨和4层7跨模型分析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性能要求。研究表明:节点连接特性对体系承载力的影响与双体系抗剪刚度分配比例有关。当刚接框架分配的抗剪刚度小于20%时,连接特性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小于15%,且满足框架无侧移失稳的要求。此时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可简化为节点铰接模型分析,框架的抗侧能力作为结构安全储备。(6)采用承载力评价和应力均匀性评价两种方法,对CAN/CSAS16-01规范给出的柱柔度限值小于等于2.5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宽高比较大的试件较难满足要求。本文结合等效负刚度和拉立场机制份额的概念,研究了在轴压和剪切作用下结构边框柱平面内的柱柔度限值要求。同时结合稳定等效的方法给出了半刚性框架-非加劲及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边框柱面内外稳定性的校核方法。研究表明,当考虑框架柱承担竖向荷载时,建议框架柱轴压比控制在0.3以下,柱柔度限值小于等于2.1,框架柱平面内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但平面外的稳定性要重新校核。(7)针对半刚性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提出一种新型的无粘结约束连接构造措施,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其有效性。给出了屈曲约束件的刚度要求和边距要求,分析了连接形式、螺栓排布和肋板排布等因素对结构抗侧及耗能的影响,研究了结构的受力机理,通过调整拉立场机制份额,合理量化屈曲约束程度,获得了耗能和延性协调的最优方式。

樊春雷[10]2014年在《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钢板剪力墙结构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侧向支撑体系,目前对该体系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构件层次上,而对其设计方法的研究分析较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应用。另外,随着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建筑物可靠度要求,对结构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因此,针对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推广和使用这种有效的抗侧力体系的关键。本文针对钢板剪力墙结构,从性能目标的制定、量化以及如何实现展开研究,系统的完善了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钢板剪力墙结构受力及变形特点,结合本文试验研究结果及国内外试验数据,提出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水平及其量化指标,建立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准则。并通过对3组不同高度的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梁壳模型及拉杆条模型进行了推覆分析,验证了所提指标的合理性。分析我国抗震设计方法及其不足,明确抗震设防的核心目标是中震设防。通过对不同高度、跨度的六组算例的Pushover分析及IDA增量动力分析,得到了不同性能指标下结构的地震力调整系数。利用地震力调整系数,提出了基于中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另外,通过分析得出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超强系数RΩ,结构超强是地震力调整系数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3个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考察结构的受力机理,变形破坏模式,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基于前次研究成果重新设计了两榀钢框架-密肋网格钢板剪力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验证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后续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基础。通过对3组算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考察结构在各级地震下的破坏形态,位移指标,结构剪力分配方式等相关设计要素。讨论了钢板剪力墙结构支撑架的类别,钢板剪力墙结构一般为弯曲型或弯剪型失稳,不同的失稳类别对外框架的刚度及强度要求不同。利用支撑架刚度代表层的弯曲与剪切承载力的比例,给出了支撑架类别的判别方法,同时结合算例结果,提出了弯曲型及弯剪型支撑架与外框架的剪力分配要求。最后,针对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钢板剪力墙的边柱需满足墙板材料超强的要求,以充分发挥墙板材料性能,为墙板提供可靠的锚固作用,并对梁、板的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讨论对比了现有简化模型的优缺点,建议弹性设计时可采用TSM模型,当需要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选用SM模型。并通过两个算例系统的说明了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王迎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C]. 王迎春, 姜维山, 于庆荣, 郝际平, 张兴虎.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 2003

[3]. 一种新型保温夹芯剪力墙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 王玉良, 王迎春, 张海, 陈亮, 姜维山.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 开洞对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D]. 李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 高轴压比带暗支撑型钢高强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 刘磊. 重庆大学. 2013

[6]. 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承载力简化计算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 孙鹏. 广西大学. 2013

[7]. 内置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张化坤. 重庆大学. 2016

[8]. 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范源. 北方工业大学. 2009

[9]. 半刚性框架—非加劲及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 于金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10].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 樊春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角钢边框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