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医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医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214062

【摘要】当前医患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剖析,主要聚焦在医疗体制落后、政府卫生投入极低、医生人文素养匮乏等等,其实,这都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直至医学的专业教育,整个教育体制全方位存在严重的人文教育缺失,社会整体人文素养低下,大众缺乏对医学这门科学的基本认知;因此,只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医学专业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全民人文素养,才是治本。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病人不满意,医生不满意,群众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说明医患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问题[1]。深层原因如果不认真面对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医患冲突只会愈演愈烈。

1当前直接导致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

直接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2],学者们提出的常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医院被定位为服务行业,许多医院运转的大部分经费需自行从给病人提供服务中收取,而患者付出钱,得到医疗服务。目前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实惠的服务。”但由于改革是一个彻底变革旧观念的过程,是陌生的,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这是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1.2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医学是一门重要的经验科学,在医患纠纷中,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误诊及误治的比例也高过64%以上;在所有医疗纠纷中,技术性事故平均占有18%以上。很多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对医疗风险却不认知,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失败,以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治不好病就是医生的错,患者在失望之余就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甚至过激行为。

1.3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激化医患矛盾。

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4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3]。医生面对病人,重医疗程序服务,注重病人躯体上的疾病的治疗,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导致出现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病人就认定是医生的问题。

1.4医疗管理体系不完善。

医院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寻求不正常的、甚至是违规的途径来提高医院及个人的收益,医院管理对此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4]。另一方面,医疗事故处理方法不健全,出现医疗事故时,院方的推诿、漠然,使医疗纠纷的控制和处理的最佳时机丧失[5],最终导致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1.5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是医患矛盾升级的直接原因

我国虽已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权,实际上是件很难的事情[6]。

1.6政府对医疗服务投入严重不足是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曾对世界各国公共卫生投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公共卫生支出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一些贫困国家[7]。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最低标准是5%,而中国2010年是4.3%,却要服务全球22%的人口,这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1.7医患双方已深度不信任导致医患矛盾频发

2012年3月23日,哈医大一院发生一起因对医生不信任而引发的性质恶劣的杀医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65%的网民对此感到高兴[8],65%的数字说明了医患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因此医患矛盾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2.医患矛盾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国民人文素养匮乏

产生医患矛盾的因素有许多,多领域的学者均作了大量的阐述,分析上述的因素,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现阶段社会整体人文素养的严重匮乏,这其中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普通群众、行政管理者、政策决策者等。首先,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不懂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其次,患者、家属和普通大众缺乏对医学科学的基本常识,不懂科学,不尊重科学,漠视起码的社会规范,全民“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危机;其三,作为社会管理者甚至是诸多领域内的决策者,他们本身人文素养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可能高于普通民众,一味追求官本位,“官德”水平不高,“在其位”但并没有按照起码的道德要求真正“谋其政”,自己享有特权,对领域内影响社会公平的弊政漠不关心,不去努力变革,或者因变革会触及自身利益而避退,甚至道德水平低下,恶意转嫁社会矛盾。

可见,人文素养状态是贯穿医患关系,甚至是很多其他社会关系的核心。

人文素养,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社会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内涵,和谐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它是化解许多社会矛盾的有效武器。提高全民整体人文素养,实现人人之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知书达理、互相尊重,政通人和、和睦相处;管理者竭力制定、推行惠泽大众的政策,普通群众安居乐业,崇尚科学,助人为乐,自觉维护社会规范;医者仁心仁术、廉洁淳良,以人为本,真正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人文素养需要持续的、有效的人文教育,只有人人接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才能提升全民整体人文水平。

可见,教育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严重的是,功利高扬的中国当代社会,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

2.1基础教育中人文教育失效导致社会基础道德水平低下

我国基础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则每况愈下,教育的民族性逐渐削弱。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内容,要么被政治课程替代,要么被虚无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人文教育深陷误区[9]。

2.1.1人文教育的目标出现偏差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就提出了与高中、大学一样的目标,要求学生的理想非常崇高,道德非常高尚,行为非常规范,把一些成年人都还难以理解和实践的概念灌输给幼小的学生,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实际而盲目确定德育要求[10]。

2.1.2人文教育脱离实际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人文道德灌输的对象,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必然导致德育显得高远抽象而收效甚微。

2.1.3人文教育的方法错误

把“外部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模式,强调道德灌输,泯灭了学生的主观性,将学生置于被动、服从接受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不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11]。

因此,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彻底变成了形式主义,导致教育行为的失当及教育效果的失效。

2.2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

大学生本来应该成为社会的精英和社会价值的主导者,而在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的产业化等因素,出现了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高校教育注重于知识层面、技术层面的灌输,以考试和论文做主要评价手段,继续用政治课替代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实际是空白,直接结果就是到标着社会文化主体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空缺[12]。

2.2.1自我中心感日益膨胀

我国自计划生育以来产生的独生子女现今刚好跨入高校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独生子女的弊端一方面会带来人文精神的不足,而反过来,由于责任意识短缺和情感因素的失落又会导致更严重的自我中心感。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团结意识差,自私自利,一旦自己利益受到影响,就不能冷静对待。

2.2.2学生普遍缺乏“敬畏之心”,更缺乏对科学的尊重和对权威的尊重,自以为是

这些现象综合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的空缺,这样的群体会逐年增大,并逐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他们的人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社会的整体人文素养。

2.3医学教育弊端导致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

建国后特别是1952年学校改革和院系调整中,许多综合大学改为专业学院,人文课程被大大压缩,造成了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衰落[13]。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医学课程设置,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只是为了检查和考试,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也形同虚设,成为了人文精神匮乏的次品,很难相信这样的医生会对患者有人文关怀[14]。

3结论

实施整体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回归教育才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水乳交融、真诚相待的鱼水深情,是发自肺腑的关怀与深切的信任,是不计得失的奉献与铭记在心的感谢。医患矛盾,不仅仅体现的是医患间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的矛盾,畸形的社会,病态的人民。所以说,医患矛盾根本上是社会矛盾的局部表现,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待它,解决它,否则,其他一切聚焦于医疗体制相关的局部调整都是徒劳的。

试想,整体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滑坡,不懂科学、不信科学、不崇尚科学;从普通平民到从事科学技术行业的知识分子,再到行政管理的官员,对医学这门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很低;比如全民的心肺复苏技能,我国几乎最差,归根到是教育体制严重缺陷,从基础教育开始进入误区,目标明确的垃圾式的应试教育,使得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完全落于形式,后来的专业教育又未能弥补;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在大众的思想领域遗留下混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后的新生代又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相当于两代人都处于人文、道德教育的真空中,现在第三代又开始入学了;如此恶性循环,目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所剩无几,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已经崩溃,这些可以从“中国式过马路”、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人在国内外的不文明行为、残酷、冷漠行为等清晰例证!现在和学生谈理想、谈人生、谈世界观、价值观,几乎成了笑话;社会靠着零散的个人道德维系;一旦认为个人利益受到影响,就会抛却仅存的个人道德;这种状态的扭转,必须靠正确的人文教育[15]。

当下的教育体制的弊端已经非常清楚地暴露出来,人文教育的缺失已不容忽视,并对医患关系正越来越产生着极为消极的影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迫在眉睫。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教育必须回归教育。

医疗改革是治标、教育改革才是治本,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这种整体教育体制改革和最终产生效果需要二十年或更长时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梁琼芳,陈志超,汤之明.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教育改革思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6-37

[2]傅兴华,肖水源,唐友云.我国医患关系研究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197-198

[3]庄芬娜.强化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现代医院,2008,1:103-104.

[4]朱爱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对策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168-169

[5]徐徳武.浅析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江苏卫生使用管理,2004,(5):11-13.

[6]左建辉.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0.10(7):124-125.

[7]文劲松,浅谈医生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J].医学信息:医药版,2009:97-98.

[8]陈斌.浅谈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9):528-529.

[9]蔡咏梅.探析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0):125-126

[10]霍静.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价值探析。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28(4):75-77

[11]顾波.基础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8(9):45-47

[12]杨必庆,段静涛.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问题的思考.科技信息,2011(14):56

[13]田瑛,谭曼红,陈海平.从医患矛盾看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9):1591-1592

[14]王维民,程化琴.全人教育理念下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1-4

[15]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2452

标签:;  ;  ;  

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医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