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周钢[1]2016年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叁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饶德江, 莫梅锋[2]2004年在《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媒体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媒体发展宏观研究述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述评报刊业发展研究述评出版业发展研究述评网络发展研究述评广告经营与媒体发展研究述评2003~2004年中国的媒体发展态势凶猛。改版、合作、合并、交流、推广等媒体活动层出不穷。同样,在媒体发展研究上,各种媒介思想相互激荡,并产生火花,呈现出媒体发展研究更加深入、专门化和务实的特征。两年来,在研究过程中,媒体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媒体发展理论、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视角,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结合我

李小明[3]2007年在《成都地区都市报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起,受国家宏观调控、新兴媒体快速成长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报业进入了一个较大的调整时期。作为中国报业的主流,都市报也从“爆发性增长”时期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广告额增长开始减缓。不过,在全国都市报发展脚步放缓的情况下,成都地区的都市报因为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受众支持作为基础,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经过十叁年的发展和完善,四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都已经告别了最初的“市民生活报”定位,集体朝着“整合媒体”的方向发展。虽然各报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但却都已告别了过去无序、恶性的竞争,单张都市报之间的分散竞争也逐渐地演化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的对抗。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内容、经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都地区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内容方面:内容的同质化造成了新闻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恶性竞争;厚报在为报纸提供巨大盈利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过剩,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专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低俗化、跟风炒作现象严重等问题,降低了报纸内容的质量。二是经营方面:都市报依赖广告的局面仍未改观,盈利模式仍然比较单一,此外,都市报的品牌经营意识还比较薄弱,不利于日后经营工作的推进;叁是数字化发展方面:成都地区都市报的数字化进程还比较缓慢,报业数字化还未真正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四是管理体制方面:都市报作为事业性单位,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纸的发展。所有这些问题构成了目前成都都市报的发展的障碍。在目前全国报业的调整时期,成都地区的都市报只有重新的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提出,在内容上,都市报可以通过优化结构、精确打击等手段解决同质化;在考虑是否出厚报时,应该权衡报纸、读者和广告商叁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厚薄有度”;对专刊而言,办报者必须解决好专刊和新闻的比例关系,把专刊做“专”,加强专刊的服务性,同时努力提高专刊的内容品位,避免低俗化,以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在经营上,应该积极开展多元经营,提高都市报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注重报纸的品牌经营,从而实现都市报的经营创新。在数字化发展方面,报纸首先应该确立数字报业发展的战略,以“电子报”和“手机报”等新型报纸阅读终端的为基础,实现都市报从传统纸质媒介出版向网络出版的平滑过渡。在管理体制上,应该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传媒企业制度,为都市报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随着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出台,以及2008年前后的奥运经济的促进等影响,中国传媒的发展面临着一个较大的发展机会。对成都地区的都市报来说,这段时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抓住机会,充分发挥当前的环境和受众优势,把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好,才有可能实现都市报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本研究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了成都地区都市报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通过此次研究和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都的办报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也为现有的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肖光华[4]2004年在《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报业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报社和报业集团的企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特征显现。特别是近十年来,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报业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报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报纸数量、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报业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告已成为报业的经济支柱;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报纸发行工作正在逐步向市场化推进;信息量正在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竞争的基本条件;报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也得到极大的扩展。但是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若站在全球化视角下,从总体上考察我国报业产业,不难发现我国的报业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是:我国报业产业的总体状况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分散、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报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我国报业产业结构单一,少有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缺乏多元化的赢利渠道,抗风险能力弱;长期以来受办报体制和管理政策的影响,我国报业市场形成森严的行政进入壁垒和地区市场封锁;报社和报业集团一直是事业性质定位,市场化发展动力不足;国家在报业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一方面对报纸内容的严厉的政策控制,另一方面,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严重缺失。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突出问题,通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其它经济管理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合理化目标模式,通过探讨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来达到引领我国报业产业组织内企业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报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增进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提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对我国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行为,市场效果和报业规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全国性报业市场还没有形成,整体上我国报业市场是碎片化的,相互独立的地区市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性报业市场的集中度不够高,是偏竞争性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我国城市报业市场的常见情况是报社或报业集团之间以价格战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驱赶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报纸发行市场,价格战常常打得异常惨烈;虽然有一些报社和报业集团运用包括以实施产品差异化的战略、广告战略、营销战略等为特征的非价格竞争行为并取得一定成功,但非价格竞争行为在报业市场中运用得还很不充分;由于我国报业经营资源不能跨地域流动,存在行政摊派和间接的、直接的财政补贴,因此整体上我国报业资源配置效率低,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报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及社会福利的损失和报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他国家

游梦华[5]2007年在《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重点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得出制度变迁与新时期报业发展密切相关之结论,即制度的变迁是新时期广东报业迅速发展的动因,广东报业要进一步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也同样要从进一步的制度变迁入手。本论文把1978年报业申请“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至今的一段时期界定为新时期,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新时期广东报业的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的过程,揭示了广东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即广告经营、发行、集团化、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形态发展、拓展农村市场和专业镇以及人才制度改革等,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制度可以限制报业的发展,制度也可以推动报业发展。本论文将历史分析和现实比较分析相结合,将产业经济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相结合,将新闻学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将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层逐段剖析广东报业的发展轨迹和面临问题,并提出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本论文按照下述步骤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新制度经济学及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介绍报业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有关文献综述。其次,厘清报业的基本概念,展现广东报业的历史与现状。再次,着重分析广东报业的广告经营、发行、集团化、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形态发展、拓展农村市场和专业镇及人才制度改革等诸多发展关节点,揭示制度变迁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对比报业与其他传媒、广东报业与日韩、英美报业的制度原因后,提出目前广东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可供选择的对策。本论文从制度变迁入手,又回归到制度变迁,并不是同语反复,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事例和细致的分析,得出制度更替与报业发展的同步互动关系。本文试图揭示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交互结合,直接影响广东报业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全方位具体分析广东报业新时期的整体发展情况,总结和提炼出广东报业发展的具体经验启示,以期供全国报业进一步参考与借鉴。同时,梳理出广东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主要对策结论,供政府决策部门和报业实践部门参考。

余建清[6]2009年在《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传媒制度创新、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地区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因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区位因素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布局从按照行政区划的均衡分布逐步走向了按照市场规律的非均衡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传媒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分异是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典型特征。传媒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业发展,但由于传媒管理体制不成熟等原因,当前传媒业的区域分异状况还并未真正造就有利于传媒竞争和产业效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传媒市场的行政分割制约了传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传媒业效率的提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合和构建区域传媒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圈的发展为区域传媒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市场运行的微观机制看,整合区域传媒市场就是要让传媒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而在当前政策条件下,传媒跨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依靠与异地传媒之间的合作竞争,传媒联盟就是其主要形式。传媒联盟在推进传媒竞合方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机会主义是对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和治理机会主义是传媒联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传媒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了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最终形成传媒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外部效应以及网络效应,因此产业集群被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传媒产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阶段之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但是远未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因此,培育传媒产业集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分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独立的权益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能对传媒制度创新施以影响。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表现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传媒机构的叁元博弈中,按照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的“上、中、下”叁结合方式,从微观、中观向宏观深入的渐进性边际调整过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推动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让传媒跨地区经营真正具有现实操作性,可考虑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传媒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拉大可能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传媒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传媒业的区域协调的关键就是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既需要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又需要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苏常[7]2006年在《拐点:中国体育报业的危机现状与发展态势》文中提出中国体育报业的发展在市场化的进程当中已然走到一个“拐点”,发展空间受限,生存面临困境,中国体育报业的危机现状已然凸现。中国体育报业发展的危机何在?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中国体育报业的危机现状与发展态势正是本文的研究着落点所在。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 绪论是对相应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及概述本文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 第一部分借助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成长周期理论对中国体育报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番追根溯源的梳理,目的在于从历史流程去探视为何中国体育报业在新时期遭遇到发展危机。 第二部分则是对《南方体育》、《球报》、《21世纪体育》这叁家专业体育报纸的失败原因进行深入透析。这里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叁部分则是由具体到一般,由个案扩展提升到中国体育报业发展的普遍层面,沉潜到中国体育报业危机现状的背后,借助迈克.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式作为分析工具剖析、挖掘出中国体育报业发展受制的深层原因。 第四部分则是针对体育报业的危机现状提出现阶段的发展对策,包括叁大发展战略以及战略实施中的注意要素。 结语部分对未来中国体育报业的走向和市场结构作出预测。

魏旭[8]2012年在《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市场竞争强迫作为各个竞争主体的报业集团转变观念,确立战略选择思维,通过产业价值链再造来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地思考和解决战略性发展的问题是成功的传媒市场操作的先导。本论文通过对我国报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产业价值链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以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为前提,做出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报业集团发展战略设计以及实施路径。而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再造过程,就是竞争能力的再造过程。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而以网络崛起为代表的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化竞争的市场格局,无疑从内外两个方面“加速度”地推动着我国报业集团的改变和发展。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报业集团的操作来说,解决战略问题远比解决战术问题要重要得多。因为战术问题的解决仅仅有助于局部操作的精细化,而战略问题的解决则意味着能否敏感地、有效地抓住现实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能否未雨绸缪地规避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可能重大风险。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对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现状、问题及其可再造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报业集团发展战略设计,并根据这种战略设计制定出具体的产业价值链再造的路径选择。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了论文的背景,它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价值,并梳理了相关概念,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一章着眼于中国报业集团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对我国报业集团的产业价值链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针对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论证了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并提出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核心使命与再造原则。第叁章是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五大战略设计。本章依据产业价值链的叁项关键节点:价值链的增值、价值链的转换以及价值链的治理,进行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五大战略设计:媒体融合战略(对于价值链增值的呼应)、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媒体联盟战略(对于价值链转换的呼应)以及价值链治理战略(对于价值链治理的呼应)。本章结尾,又阐述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保障体系建设。第四章集中研究了实施产业价值链再造战略的具体路径选择。首先对路径选择的基本依据进行了阐释,指出路径选择的两个关键是要适应价值链的网络化趋势和柔性化趋势。紧接着具体论述了路径选择方案:报业核心层产业价值链再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报业集团的整合策略制定,包括资产整合策略、业务整合策略和组织整合策略等。第五章是对成都传媒集团的个案分析。本章在对成都传媒集团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行业标杆分析的方式,考察其产业价值链构建方面的有益尝试。该个案分析,描述了报业传媒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重要途径,也为其它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李利坚[9]2006年在《报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报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数字报业是处于转型期间的中国报业的必由之路,探讨数字报业这一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数据,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当前报业市场出现颓势的根本原因,在批判“报业消亡”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报纸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消失的结论,从而引出报业如何渡过寒冬,实现成功转型的问题。放眼世界,用全球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外报业数字化的历程,总结国外的经验,在经验的指导下,提升到理论的角度,用可行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报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报业在数字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数字化给报业带来的变革,探讨了数字报业的特点以及发展数字报业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最后笔者还对数字化的前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瞻望和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陈乐[10]2009年在《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传播技术网络化重塑了我国传媒的媒介生态,媒介的功能和角色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作为这种变迁的缩影,我国的报纸发行在发行渠道、理念、机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经历了巨大变革。检视和反思这个变革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发展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向,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从研究背景和发行理论出发,以报刊发行学、报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学中的相关知识,聚焦于国内报业集团发行体制、发行模式和发行策略,采取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析我国报业集团发行竞争的态势和经营对策。并以江西日报报业集团为案例,从江西省报业发行市场的角度分析当前江西日报报业集团发行改革实践,并针对分析中所得到的启示,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六章。针对目前国内报业集团的发行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以及报业集团现行的多种发行模式,笔者以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寻报纸发行更佳的建构与运作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发行策略和经营措施。特别是从江西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状况的分析来看,由于国内报业发行的改革创新开始时间不长且深度不广,因此国内报业市场上现有的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模式以及发行竞争格局仍将维持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相应的各报业集团发行策略和发行渠道的建设将在以适应各自发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各自自成一派,形成相对比较健全的自办发行网络体系。未来我国报业集团在对自身发行道路的探索与健全的过程中,将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加大对发行的资金投入以及拓宽发行渠道,同时积极培养既懂发行又懂经营的复合型发行人才,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报业集团的先进发行模式和发行策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报纸发行理论,健立健全报刊发行量公证制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发行。如此以来,才能使我国报业集团发行真正朝进健康有序的方向上前进,向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 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J]. 饶德江, 莫梅锋.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4

[3]. 成都地区都市报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李小明. 四川大学. 2007

[4]. 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D]. 肖光华. 中南大学. 2004

[5]. 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D]. 游梦华. 暨南大学. 2007

[6]. 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 余建清. 武汉大学. 2009

[7]. 拐点:中国体育报业的危机现状与发展态势[D]. 苏常. 暨南大学. 2006

[8]. 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研究[D]. 魏旭. 武汉大学. 2012

[9]. 报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研究[D]. 李利坚. 暨南大学. 2006

[10]. 新时期我国报业集团发行体制与策略研究[D]. 陈乐. 南昌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