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特性论文_李华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拉德,特性,溶解氧,有机物,甘蔗渣,豆乳,负极。

溶解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东[1](2019)在《酸性溶液对灰岩溶解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区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p H溶液和不同的换水频率条件下灰岩的溶蚀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换水频率下p H值越低,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越显着,试样溶蚀量越大;相同p H值下,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灰岩的溶蚀量越大;p H=2溶液浸泡50天后试样表面致密;p H=4溶液和蒸馏水浸泡50天后试样表面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揭示溶洞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李胜楠,耿金菊,李珏纯,石玉飞,任洪强[2](2019)在《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混凝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由于组成复杂、难去除、具有多异质性和分散性,是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主要去除对象和关键限制因子.本论文以发酵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DOM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去除DOM,考察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凝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分子量分级、亲疏水性分级以及叁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等对DOM进行了系统表征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混凝过程DOM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250 mg·L~(-1)、pH=7时,混凝沉淀30 min对DOC、UV_(254)、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13.05%±0.29%、23.65%±0.75%、12.66%±1.34%、63.67%±0.89%;混凝对分子量>10 kDa的组分和疏水中性(HON)组分去除效果分别为50.33%±0.98%、21.56%±0.42%,而对分子量<1 kDa组分去除率较低为2.26%±0.12%;叁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将制药废水二级出水分为2个类腐殖质组分(C1、C3)和1个类蛋白组分(C2),混凝对类腐殖酸组分(C1)最大荧光强度去除率(F_(max))最高为46.22%,而亲水性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混凝去除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许超[3](2019)在《深水溢流环空气相溶解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水溢流条件下气体在钻井液中的溶解问题及其对井控过程中井筒压力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在不同体系钻井液基液中的溶解度实验测试,考察了甲烷在不同钻井液中的溶解特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甲烷在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基液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其在水基钻井液基液中的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其中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压力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李凌凌,杨进,孙妤婕,杨欣月,陈容彬[4](2019)在《台湾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能高效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磷微生物,从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里的车前草根际土样中,根据溶磷圈的大小筛选出一株溶磷能力较强的细菌P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菌株P2归属于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经条件优化后,菌株P2溶解磷酸叁钙的最大溶磷量(以PO■计)可达到1267.89 mg/L,约为优化前的1.43倍。菌株P2对磷酸氢钙、羟基磷灰石、磷酸铝、磷酸铁和磷矿粉也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溶磷量分别达到1752.58、1644.33、67.01、46.39、72.16 mg/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磷的溶出率与培养液中总有机酸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菌株P2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具有良好的微生物肥料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良,周艳,王冬梅,李波,罗义[5](2019)在《微射流处理对豆乳粉溶解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湿法工艺技术制备豆乳粉为基础,为改善豆乳粉溶解性对豆浆进行微射流处理。研究不同微射流压力(0、42.5、89.0、123.5、152.0 MPa)对豆乳粉溶解特性(粒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分散指数、休止角、溶解度、分散性和水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射流压力不断增大,豆乳粉平均粒径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增加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分散指数、休止角、溶解度、分散性和水合能力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豆乳粉的微观结构表现为颗粒减小、趋向于均匀且分散性增加。当微射流压力为123.5 MPa时,豆乳粉具有较高的蛋白分散指数和水合能力,分别为97.35%和1.94 mL/g,豆乳粉的堆积密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5.81%。研究表明,当微射流压力为123.5 MPa时,豆乳粉具有良好的溶解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尹文洁,齐高相,王建辉,申渝,龚明波[6](2019)在《LiCl/DMAc溶解再生甘蔗渣的表征分析与酶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甘蔗渣的酶解率,采用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对甘蔗渣和稀硫酸预处理后的甘蔗渣进行溶解后再生,并对原生样品、再生样品和溶解残渣进行组分分析、结构表征和酶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稀硫酸预处理能够促进甘蔗渣在LiCl/DMAc中的溶解;再生样品不仅组成发生改变,而且结构更加疏松,纤维素构型从Ⅰ型变为Ⅱ型;LiCl/DMAc对纤维素、木聚糖、阿拉伯聚糖和木质素的溶出作用导致溶解残渣的组成改变,结构更加疏松,结晶指数降低;与原生样品相比,再生样品的酶解率显着提高,甘蔗渣再生样品中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酶解率分别为82.18%和51.71%,而经稀硫酸预处理后的甘蔗渣再生样品中纤维素的酶解率高达89.04%;溶解残渣中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酶解率也较溶解前显着提高。采用Li Cl/DMAc对甘蔗渣进行溶解再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木质纤维素处理手段。(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8期)

裴继伟,丁连坤,李丽,昝立婷,齐晴[7](2019)在《牡蛎酶解液-葡萄糖美拉德反应前后体系的溶解特性及氨基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牡蛎酶解液(oyster enzymatic hydrolysate,OEH)与葡萄糖建立美拉德反应体系,采用化学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拉德反应前后体系的氮溶解指数(nitrogen solublility index,NSI)、叁氯乙酸-氮溶解指数(trichloroacetic acid-nitrogen solublility index,TCA-NSI)及氨基酸组成变化,研究美拉德反应体系的溶解特性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对美拉德反应的贡献及美拉德反应活性。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的溶解特性显着高于OEH,在pH 3. 5~9. 0,NSI值在95. 15%~98. 08%,TCA-NSI值达到94. 73%,有94. 73%的蛋白质以游离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形式存在。OEH中的游离氨基酸和肽均参与了美拉德反应,肽的美拉德反应活性要高于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中参与美拉德反应的主要氨基酸为Arg、Trp、His、Tyr、Gly、Lys、Thr、Ser、Ala 9种,游离氨基酸中的主要氨基酸为Val、Ala、Leu、Gly、His、Arg 6种,肽中的主要氨基酸为Tyr、Arg、Trp、Ser、His、Pro、Lys 7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20期)

杜彦良,彭文启,刘畅[8](2019)在《分层湖库溶解氧时空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氧(DO)是湖库水质管理的关键变量之一,对维持湖库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受控于湖库生态、生物地球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湖库DO对气候、地理、富营养化、有机污染、水文及负荷的输入等环境压力反应敏感。随着监测技术的提高、实验分析的多样、模型工具的完善,溶解氧垂向分层机理研究也更加深入。分层湖库的表面温水层因大气复氧、光合作用等的影响DO饱和程度高,变温层DO与受透明度影响的浮游生物呼吸与光合作用、水平和表层等外部物质输入、有机物沉积过程分解等机制有关,DO垂向形态多样,其中变温层DO极小值广泛存在且成因复杂。滞温层缺氧与沉积物、初级生产力、外部输入湖库大小等有关,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手段,滞温层DO演变过程得到较好的解释。由于分层湖库影响DO时空分布的因素众多,个别因子或经验公式分析,很难对湖库DO现象做出全面精确的描述,基于机理及过程的数值模型是DO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分层湖库越来越普遍的缺氧现象,为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合理的科学措施,提高水库管理,采用原位监测、经验参数、公式和数值模型等手段,揭示湖库溶解氧的演变机理,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贾文娟,汪芬,王明铭,王大扬,郑蕾[9](2019)在《臭氧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氧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臭氧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于缓解北方地区河流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臭氧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氧化特性,在取自北京市砂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水样中分别持续通入不同浓度的臭氧,检测60min内各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分子量分布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样中DOC去除率与臭氧浓度和通入时间呈正相关,在臭氧浓度为1.31mg/L、通入时间为60min时,可达到最大DOC去除率(70%);通入臭氧5min时,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基本消失;紫外吸光度值部分减少;分子量为5~6kDa、1~3kDa和400Da的有机物显着减少,部分转化为分子量为60Da的有机物。经过臭氧氧化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含量显着减少,大分子有机物几乎被全部降解。(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赵俊年[10](2019)在《界面特性对金属锂沉积/溶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锂(Li)作为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3860 mAh/g,是石墨负极比容量的11倍。近年来基于金属锂负极的高能量密度二次金属锂电池已成为电池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但金属锂二次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易于形成金属锂枝晶。金属锂枝晶一方面会形成“死锂”造成可逆容量损失(失去电子电导的金属锂),另一方面金属锂枝晶有可能会穿过隔膜,造成电池内短路引发电池起火爆炸。针对金属锂在电池循环中的金属锂枝晶生长问题,本文借助多种界面表征分析手段研究了金属锂在沉积界面的成核、生长和溶解过程。通过测试量化金属锂沉积/溶解过程中的沉积界面参数,研究了不同沉积界面对金属锂沉积形貌的影响和金属锂枝晶生长的内部关系。并从该出发点设计和优化沉积界面,从而实现金属锂枝晶生长抑制,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叁个部分:1.金属锂自抑制电解液:利用醚类溶剂的抗还原性特性,首次制备碳酸酯-醚混合金属锂枝晶自抑制电解液。碳酸酯-醚混合电解液通过自主调控金属锂界面的SEI成分,从而实现大尺寸柱状金属锂阵列生长(直径10μm),金属锂柱状晶直径远大于隔膜孔径(0.1μm);并实现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以1.5mAh/cm~2面容量循环200次金属锂枝晶生长自抑制。2.金属锂SEI膜结构调节:利用在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催化碳酸丙烯酯开环的有害副反应,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在非硫体系电池中可以调控SEI膜中聚氧化乙烯含量方法,实现了在1 mA/cm~2电流密度下300次稳定循环的金属锂负极,电解液可自修复金属锂负极界面SEI并实现金属锂枝晶自抑制。3.“无负极”金属锂二次电池:巧妙利用锂离子和铜离子的过电位沉积原理,在电池中原位形成无机非晶纳米铜SEI,并应用在“无负极”金属锂二次电池中。利用无机非晶纳米铜SEI自身的超延展性(50倍体积形变),改善SEI的机械强度,抑制枝晶生长,实现在碳酸酯体系中97.2%的平均库仑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溶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由于组成复杂、难去除、具有多异质性和分散性,是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主要去除对象和关键限制因子.本论文以发酵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DOM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去除DOM,考察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凝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分子量分级、亲疏水性分级以及叁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等对DOM进行了系统表征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混凝过程DOM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250 mg·L~(-1)、pH=7时,混凝沉淀30 min对DOC、UV_(254)、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13.05%±0.29%、23.65%±0.75%、12.66%±1.34%、63.67%±0.89%;混凝对分子量>10 kDa的组分和疏水中性(HON)组分去除效果分别为50.33%±0.98%、21.56%±0.42%,而对分子量<1 kDa组分去除率较低为2.26%±0.12%;叁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将制药废水二级出水分为2个类腐殖质组分(C1、C3)和1个类蛋白组分(C2),混凝对类腐殖酸组分(C1)最大荧光强度去除率(F_(max))最高为46.22%,而亲水性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混凝去除效果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东.酸性溶液对灰岩溶解特性试验研究[J].安徽建筑.2019

[2].李胜楠,耿金菊,李珏纯,石玉飞,任洪强.制药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混凝去除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许超.深水溢流环空气相溶解特性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9

[4].李凌凌,杨进,孙妤婕,杨欣月,陈容彬.台湾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特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5].李良,周艳,王冬梅,李波,罗义.微射流处理对豆乳粉溶解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9

[6].尹文洁,齐高相,王建辉,申渝,龚明波.LiCl/DMAc溶解再生甘蔗渣的表征分析与酶解特性[J].可再生能源.2019

[7].裴继伟,丁连坤,李丽,昝立婷,齐晴.牡蛎酶解液-葡萄糖美拉德反应前后体系的溶解特性及氨基酸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8].杜彦良,彭文启,刘畅.分层湖库溶解氧时空特性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9

[9].贾文娟,汪芬,王明铭,王大扬,郑蕾.臭氧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氧化特性[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10].赵俊年.界面特性对金属锂沉积/溶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

论文知识图

、MEH-PPV和P-PPV的化学结构一些可湿法制膜的有机电致发光小分子...运行期间膜区混合液粒径的变化:(a)器件的结构和能级图3-3 水样 pH 值散点图分区升华装置图

标签:;  ;  ;  ;  ;  ;  ;  

溶解特性论文_李华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