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隔实验论文_胡莲,郑志伟,丁庆秋,张志永,彭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围隔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盐,浮游生物,巢湖,南亚,植物群落,模型,植物。

围隔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莲,郑志伟,丁庆秋,张志永,彭建华[1](2017)在《鲢鳙鲇混养对汉丰湖浮游植物及水质影响的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丰湖设立原位围隔,研究鲢鳙鲇不同混养密度对浮游植物和水质的影响。实验中鲢、鳙和鲇的密度水平梯度按0g/m~3、22g/m~3、33g/m~3、44g/m~3、55g/m~3、66g/m~3进行设置。结果表明:鲢鳙鲇混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围隔水体中游游植物群落结构,使藻类优势种群小型化,其中密度为55g/m~3的实验围隔抑藻效果最好;有鱼实验围隔与对照围隔相比,在pH、DO、TN和Chla.等水环境因子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TP上具有显着差异性。鱼类密度44g/m~3时对DO的去除效果最好、55g/m~3时对TN去除效果最好、66g/m~3时对TP去除效果最好、33g/m~3时Chla去除效果最好,表明不同水质参数浓度控制的最合适放养密度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衣晓燕,黄有松,陈洪举,王为民,潘益锋[2](2017)在《基于围隔实验的沙尘添加对西北太平洋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沙尘沉降入海对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4月在西北太平洋寡营养盐海区进行了沙尘添加的现场船基围隔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沙尘添加改变了原始海水的营养盐结构,在培养的过程中NO_3~-,NO_2~-以及SiO_3~(2-)营养盐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O_4~(3-)营养盐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沙尘的添加导致小型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了26%(对照组38种,沙尘组28种),且改变了优势种组成,细胞丰度由1 998cells/L增加至3 523cells/L。优势种由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丰度233cells/L,占总丰度14.3%)、羽纹藻(Pinnulariaspp.)(丰度135cells/L,占总丰度8.3%)以及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bergonii)(丰度120cells/L,占总丰度7.4%)等演替为菱形藻(Nitzschiaspp.)(丰度2 835cells/L,占总丰度80.6%)和羽纹藻(丰度240cells/L,占总丰度6.8%)。沙尘添加促进了硅藻的生长,而甲藻的生长受到抑制,丰度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组,沙尘组硅藻丰度增加了115.4%(对照组丰度由903cells/L增至1 568cells/L,沙尘组增至3 378cells/L),甲藻丰度减少了66.3%(对照组丰度由242cells/L增至430cells/L,沙尘组减至145cells/L)。研究显示,沙尘输入为西北太平洋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贡献了营养盐等物质,不同浮游植物对沙尘添加后的响应不同,从而改变了小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尘对寡营养盐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陈桐,张毅敏,高月香,杨飞,丁轶睿[3](2016)在《鱼类、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组合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原位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原位围隔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鱼类、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比例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当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ix)与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比例为3∶1时,TN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69.26%和66.39%,4∶1时,NO_3-N的去除率可达73.65%;当鲢鱼与鳙鱼的比例为5∶1时,TP和PO~(3-)_4的去除率可达66.73%;鲴鱼(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对水体中磷元素的去除效果显着,TP和PO~(3-)_4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3.89%和7.91%,但不利于氮的去除;150 g·m~(-2)密度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投加对TN的去除率可达72.60%,但对其他营养盐的削减效果不佳;水生植物蕹菜实验组与无植物组相比TN去除率提升6.83%,NH_3-N提升6.44%,NO_3-N提升12.14%,效果优于菱,但却不利于磷的去除。实验结果可为水生生态系统调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徐健荣[4](2016)在《鲢对水体磷分布的调节作用—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鲢对水体磷分布的调节作用,于2015年3~5月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进行了围隔实验。设计了四个鲢密度:空白组(C)、低鱼密度组(L,0.5 g/m3,0.05ind./m3)、中鱼密度组(M,5 g/m3,0.31 ind./m3)和高鱼密度组(H,20 g/m3,2.94ind./m3)。每组有3个平行。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进行了6周。实验开始时各实验组的总磷浓度为46±3μg/L。实验后半段,空白组(28.7±2.7μg/L)的总磷浓度显着高于中鱼密度组(20.9±1.3μg/L),但与低鱼密度组(26.7±1.3μg/L)和高鱼密度组(30.5±1.7μg/L)无显着差异,而有鱼实验组间,低鱼密度组和高鱼密度组显着高于中鱼密度组;各实验组的小于20μm颗粒态磷浓度分别为13.4±4.2(C)、12.9±1.3(L)、10.1±1.8(M)和13.9±3.6μg/L(H),各实验组不存在显着差异;各实验组20~200μm颗粒态磷浓度分别为1.09±0.17(C)、1.11±0.17(L)、1.14±0.18(M)和1.19±0.02μg/L(H),各实验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空白组(6.2±1.7μg/L)的大于200μm的颗粒态磷浓度显着高于有鱼处理组,而有鱼处理组间大于200μm颗粒态磷的浓度随着鱼密度的升高而升高(L=3.4±1、M=1.4±0.2,H=0.4±0.1μg/L);空白组(3.5±0.03μg/L)的叶绿素a平均浓度显着低于有鱼处理组,而有鱼处理组间,叶绿素a浓度随着鱼密度的上升而升高(L=4.1±0.04μg/L,M=5.3±0.45μg/L,H=6.8±0.56μg/L),而且实验过程中叶绿素a基本以小于20μm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为主;空白组(6052±736μg/L)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显着高于有鱼处理组,而有鱼处理组间,低鱼密度组(3539±1151μg/L)显着高于中鱼密度组(851±460μg/L)和高鱼密度组(129±76μg/L);在实验后半段,空白组和低鱼密度组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是盔形溞,而中鱼密度组和高鱼密度组的优势种是舌状叶镖水蚤;空白组的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值显着高于有鱼处理组,而有鱼处理组间,低鱼密度组显着高于中鱼密度组和高鱼密度组;空白组(0.12±0.01)的叶绿素a和总磷比值显着低于有鱼处理组,而有鱼处理组间,低鱼密度组(0.16±0.03)显着低于中鱼密度组(0.25±0.02)和高鱼密度组(0.23±0.02)。实验结束时,中鱼密度组和低鱼密度组的鱼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60%和7%,从水体移走的磷量分别为232mg和500mg,而高鱼密度组的鱼生物量下降了7%,向水体输送的磷量为295mg;空白组的浮游动物磷排泄量显着高于有鱼处理组中鱼和浮游动物的磷排泄量之和,有鱼处理组中,高鱼密度的鱼和浮游动物磷排泄量之和显着高于低鱼密度组和中鱼密度组。上诉结果表明,鲢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大于200μm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导致其群落结构小型化,降低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提高了叶绿素a与总磷的比值,水体的磷在浮游植物上的分配量更多。在低鱼密度、水体食物足以支持鱼生物量增长时,鲢是水体的磷汇;而在过高鱼密度、水体食物不足而导致鱼负增长时,鲢是水体的磷源。(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沈涵,刘亚林,范娉婷[5](2016)在《通过围隔实验对叁门湾营养盐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门湾作为传统的海产养殖基地,近年来叁门湾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而受到越来越越严重的威胁。2009年9月上旬在浙江省叁门湾进行的围隔实验表明,营养盐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营养盐的消解速率与营养盐的初始浓度关系密切相关,其中DIN的消解速率随着DIN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DIP的消解速率随着浓度DI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富营养化造成了浮游植物的迅速增长,叶绿素a的浓度最高可达0.147mg/L。(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1期)

乔磊[6](2015)在《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对营养盐脉冲输入的响应—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营养盐脉冲式输入对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的影响,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流溪河水库进行为期五周的围隔实验。实验共设置4个不同的分组:1.没有添加营养盐的对照组;2.营养盐只添加一次(实验开始时)的低频处理组;3.营养盐分两次添加(实验开始时和中期)的中频处理组;4.营养盐分五次添加(每周一次)的高频处理组。各营养盐添加组累积磷添加量为40μg/L,氮为280μg/L。采用多层模型方法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的差异。各营养盐添加组TN和TP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但TP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各营养盐添组间没明显着差异,而T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低频处理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添加组氮和磷沉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在各营养盐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营养盐添加组P附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低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的输入促进了小于20μm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营养盐添加组浮游植物时间加权平均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的输入也促进了附着藻类生长,而且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加而呈上升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促进了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长,导致营养盐添加组浮游动物时间加权平均生物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在营养盐输入总量相同的前提下,输入频率对营养盐在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之间的分配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浮游动物的响应;营养盐一次性输入有利于浮游植物在营养盐竞争中取得优势;营养盐分多次输入可促进附着藻的生长,导致更多的营养盐被吸附到附着藻中。(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01)

丁骏,杨红,王春峰,储鸣,焦俊鹏[7](2015)在《应用于温排水影响的海洋围隔实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围隔实验技术应用于温排水生态影响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此,将2011年7月在象山港电厂附近水域(显增温区、弱增温区和自然温度区)设置的3组现场围隔控制实验和其数据分析方法——混合效应线性模型进行介绍。该技术可对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能识别控制因素及交互作用因素,并建立它们与浮游生物丰度之间的响应关系,探讨温升区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该技术可作为温排水环境影响研究的技术指南之一,为环评、温排水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方法制定、温排效应监测方法的优化,温排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估算等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坤,邓道贵,王文平,张晓莉,纪磊[8](2015)在《巢湖夏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巢湖夏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3年5月22日至8月7日(共12周)在巢湖进行围隔实验.共设置4个实验组(即B组:巢湖底泥;C组:巢湖底泥+30g/L鳙鱼;D组:巢湖底泥+60g/L鳙鱼;E组;巢湖底泥+90g/L鳙鱼)和一个对照组(即A组:不加巢湖底泥和鳙鱼).结果表明:研究期间5组围隔内叶绿素a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A~E组的叶绿素a最大值均出现在实验初期,分别是54.9μg/L、38.0μg/L、35.9μg/L、37.4μg/L和35.8μg/L.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5组围隔中叶绿素a浓度与透明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总磷(TP)和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均呈正相关.另外,围隔D和E中叶绿素a均与总氮(TN)成正相关.围隔A、C、D和E中的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而围隔B的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陈纯[9](2014)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趋同性与趋异性: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构建单元,其组成和构建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目前,群落的构建模式存在争议,一种是趋同性观点,另一种是趋异性观点。趋同性与趋异性是表征群落组装过程的重要概念,趋同性观点坚持群落与环境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群落的构建在一些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将集中向同一个方向进行演化;趋异性观点认为群落构建需考虑种群进入群落的顺序,且这种顺序将导致最终群落结构不同。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敞水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个体微小、繁殖迅速,加上水体运动形成的物种迁入与迁出,一定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营养盐、捕食者等的干扰而发生变化,能够快速形成替代原来群落的新群落而发生明显的群落演替,是分析群落演替的理想生物类群。本论文针对上述两种存在争议的观点,以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围隔系统,模拟在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放养这两种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实验共设对照组、加盐组和加鱼组叁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设有5个平行围隔。本论文将各实验组的5个平行围隔进行组合,分析了基于5个、4个和3个平行围隔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在围隔系统中,各实验组在相似起始条件下基于不同平行数量和组合的分析结果相近,群落的演替表现出趋同性,3个平行的分析结果足以代表浮游植物群落的构建和演替情况;平行围隔数量的增加可减小检测或计算的标准误差,从而提高准确度;添加营养盐、鱼类等的干扰使浮游植物群落现存量和多样性的标准误差降低,增加了群落演替的趋同程度,对浮游植物群落构建有一定的“牵引”作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5-13)

张贵刚,韩博平[10](2014)在《营养盐和罗非鱼对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以杂食性鱼类为主的水库中级联反应的特点,文章于2009年9~11月在贫-中营养水库-流溪河水库进行了围隔(体积约为85 m3)实验。包括控制组在内,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控制组为水库原水,不添加营养盐和罗非鱼;处理组:(1)在水库原水中添加营养盐;(2)水库原水中添加罗非鱼。通过比较添加营养盐组与空白组,分析了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响应;比较添加罗非鱼组与空白组,分析了鱼对浮游生物的作用。在添加营养盐组中,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都升高,添加营养盐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显着增加。桡足类的优势种以无节幼体、桡足幼体,舌状叶镖水蚤、中剑水蚤等为主,枝角类的网纹溞、裸腹溞、象鼻溞等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地受到鱼类捕食的影响。当鱼类的生物量较低或不存在时,滤食性枝角类可能成为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4年08期)

围隔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沙尘沉降入海对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4月在西北太平洋寡营养盐海区进行了沙尘添加的现场船基围隔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沙尘添加改变了原始海水的营养盐结构,在培养的过程中NO_3~-,NO_2~-以及SiO_3~(2-)营养盐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O_4~(3-)营养盐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沙尘的添加导致小型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了26%(对照组38种,沙尘组28种),且改变了优势种组成,细胞丰度由1 998cells/L增加至3 523cells/L。优势种由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丰度233cells/L,占总丰度14.3%)、羽纹藻(Pinnulariaspp.)(丰度135cells/L,占总丰度8.3%)以及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bergonii)(丰度120cells/L,占总丰度7.4%)等演替为菱形藻(Nitzschiaspp.)(丰度2 835cells/L,占总丰度80.6%)和羽纹藻(丰度240cells/L,占总丰度6.8%)。沙尘添加促进了硅藻的生长,而甲藻的生长受到抑制,丰度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组,沙尘组硅藻丰度增加了115.4%(对照组丰度由903cells/L增至1 568cells/L,沙尘组增至3 378cells/L),甲藻丰度减少了66.3%(对照组丰度由242cells/L增至430cells/L,沙尘组减至145cells/L)。研究显示,沙尘输入为西北太平洋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贡献了营养盐等物质,不同浮游植物对沙尘添加后的响应不同,从而改变了小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尘对寡营养盐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隔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胡莲,郑志伟,丁庆秋,张志永,彭建华.鲢鳙鲇混养对汉丰湖浮游植物及水质影响的围隔实验[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

[2].衣晓燕,黄有松,陈洪举,王为民,潘益锋.基于围隔实验的沙尘添加对西北太平洋寡营养海区小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陈桐,张毅敏,高月香,杨飞,丁轶睿.鱼类、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组合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原位围隔实验[J].环境工程学报.2016

[4].徐健荣.鲢对水体磷分布的调节作用—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16

[5].沈涵,刘亚林,范娉婷.通过围隔实验对叁门湾营养盐动力学的初步研究[J].化工管理.2016

[6].乔磊.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对营养盐脉冲输入的响应—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15

[7].丁骏,杨红,王春峰,储鸣,焦俊鹏.应用于温排水影响的海洋围隔实验技术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5

[8].张坤,邓道贵,王文平,张晓莉,纪磊.巢湖夏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围隔实验[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陈纯.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趋同性与趋异性: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14

[10].张贵刚,韩博平.营养盐和罗非鱼对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4

论文知识图

现场培养实验装置示意图胶州湾调查站位图围隔实验装置结构图加磷围隔实验的各个围隔中浮游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面站位及围隔实围隔实验装置

标签:;  ;  ;  ;  ;  ;  ;  

围隔实验论文_胡莲,郑志伟,丁庆秋,张志永,彭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