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树立正确学生观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树立正确学生观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实践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茜[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存在,能够调动自身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自我实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理与教师、学习以及其他教学关系时,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不仅是教育者深刻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结果,更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于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台多个文件,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课程改革进行了不懈探索,学生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师生互动性不断增强、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有待提升,仍存在知行不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自身主体意识淡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教学中没能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因此,为培养和提高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着力解决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问题,需要从教师、学生、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遵循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条件,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强化学生自身主体素质,为主体性发挥提供内在动力;完善思政课管理保障机制,全方位、立体化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评价机制,以激励引导和约束管理,有效地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王地[2](2021)在《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继语言转向之后,现时代图像转向正在发生,无形之中引导人们的认知形式、思维模式以及交流方式向图像化延展。在图像转向渗透了的文化结构中,跨学科图像研究是图像转向的先锋精神与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面临图像转向的现实境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像应用有效性是现时代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推进自身改革的内在需求、适应图像发展的外在追求以及提升教学思想性与亲和力的实践探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图像转向二者并非天然契合,图像转向语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会面临相应困境。其一是教学话语表达的图像“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在图像冲击下可能陷入表象化与视像化谬误;其二是教材内容体系的图像“肢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理论化、逻辑化、系统化与图像的象征化、感性化、零碎化形成冲突;其三是教学实施目标的图像“遮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易被肆意扩张的图像所遮蔽;其四是教学外在环境的图像“冲突”,娱乐化侵袭与不良思潮渗透的图像环境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在环境。由此,结合困境及其归因,推导出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须遵循图像应用原则、提升主体图像素养、注重图像资源开发,这为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提升规范了逻辑进路。以现实逻辑为规约,进而可搭建起图像转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模型:课堂教学中优化图像设计、实践教学中扩展图像投射、教学评价中完善图像融入,为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引导。本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语境,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转向的价值意蕴,与此同时,从问题意识出发考察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并进行归因分析,以此为切口铺陈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最终搭建起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策略模型。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以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为指向,但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回应时代图像诉求、关切学生图像需要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教育部办公厅[3](2020)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厅[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规范和指导五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分层、分类、分科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范丽君[4](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研究表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郭丽梅[6](2020)在《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当前,青少年社会责任观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诸多问题,致使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实效性受到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研究青少年社会责任观的相关概念为基础,以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为主题,重点研究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本文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来源。从国家、社会化、民族发展和学校立德树人等方面阐述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时代价值;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责任思想、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青年及社会责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伦理思想。第二部分,阐释了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原则及其主要内容。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渗透性原则;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社会责任意志和社会责任行为四个方面,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第三部分,通过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研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在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载体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滇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在问卷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对策。要突出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优化培育方法、完善培育载体、建立健全的培育机制。优化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对策,形成一个科学的培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观。

帅珍珍[7](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首先,口语交际由于其实践、互动等特性对学生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次,语言的建构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理应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得到发展。第三,口语交际能力本身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准确的语言梳理与整合、流畅的表达与交流、良好的文明交际等素养。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下,学生缺少丰富的阅读积累、学生缺乏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设计不科学、评价不到位、思想认识不足。口语交际由于其实践、互动等特性对学生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因此笔者通过文献梳理与实践探索,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进行研究,旨在强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探析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凸显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标准;(2)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形式,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分析学生和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从现状和问题出发,笔者以语言主体转换理论、情境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充分借鉴泰勒的课程理论,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程序。接着在笔者当时实习的五年级(2班)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对教学结果做出分析。(4)最后,以问题和教学实施效果为导向,探究和设计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策略。对于不足之处,笔者将会继续研究、加以完善。

张敏瑞[8](2020)在《《政治生活》课程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形成的关键环节,对现代公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正处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公民的支撑。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精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不仅有助于高中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而且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的公民意识培养体系中,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尤其是《政治生活》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依托《政治生活》教材在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基本了解公民意识的内容,有较强的国家意识、权责意识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受到高中学生自我培养行动力不足、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实效性不足、《政治生活》中有关公民意识内容的设计缺乏系统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高中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世界公民意识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基于对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考察,提高高中生的公民意识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发挥高中生自我教育的作用。高中生要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创新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增强学习效果。二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识素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政治生活》教材内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魅力的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提高公民意识的培养效果。三是构建公民意识培养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活》文本内容,把《政治生活》打造成高中生培养、生成、践行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政治生活》相关内容的有效整合与应用、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以及增设专门的公民意识培养课程来构建公民意识课程体系,培养合格公民。

张冀[9](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杨红红[10](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教学设计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而《文化生活》则是以文化现象为依托,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学习文化课程对于帮助高中学生鉴别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以往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习中获得的经验,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一步对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课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全文除引言部分以外,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界定了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文化生活》课程等相关概念,并在阐述本文理论基础的同时,演绎出了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中设置的教学目标缺乏综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透彻,对学生实际生活了解不够深入,对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够积极,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该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通过对上述理论内容的研究并且结合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际教学体验,认为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学情,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多元设计教学评价等方式改善上述问题。第四部分,展示“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并作以简要评析。该部分内容是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设计的案例,是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该成果的评析也从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实践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实践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学生主体性的相关概念
        2.1.1 主体与主体性
        2.1.2 学生主体性
        2.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性
    2.2 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2.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间性理论
        2.2.3 主体性教育思想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意义
        2.3.1 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3.2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现状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表现
        3.1.1 学习的能动性逐步提高
        3.1.2 师生互动性不断增强
        3.1.3 学生的创造性凸显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不强
        3.2.2 部分学生知行不一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部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3.3.2 部分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3.3.3 保障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对策思考
    4.1 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
        4.1.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1.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4.1.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4.2 强化学生自身主体素质
        4.2.1 增强主体意识
        4.2.2 培养主体精神
        4.2.3 开发主体能力
        4.2.4 塑造主体人格
    4.3 完善思政课管理保障机制
        4.3.1 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
        4.3.2 落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责任
        4.3.3 做好思政课教学管理工作
    4.4 建立健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评价机制
        4.4.1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
        4.4.2 健全约束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相关概述
    一、图像内涵的界定与谱系
        (一)图像的概念考察
        (二)图像的谱系归类
    二、图像转向的缘起与进路
        (一)图像转向的缘起
        (二)图像转向的表征
        (三)图像转向的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转向语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时代呼唤
        (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现实界限
        (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的目标定位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转向的价值意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转向的基本维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图像转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图像呈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图像表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转向的理论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自身改革的内在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图像发展的外在追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转向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
        (二)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
第三章 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图像“偏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图像“偏离”困境呈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图像“偏离”生成机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图像“肢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图像“肢解”困境呈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图像“肢解”生成机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目标的图像“遮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目标的图像“遮蔽”困境呈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目标的图像“遮蔽”生成机理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在环境的图像“冲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在环境的图像“冲突”困境呈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在环境的图像“冲突”生成机理
第四章 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逻辑
    一、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应用原则
        (一)价值引导原则
        (二)图文并重原则
        (三)实用为要原则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图像素养
        (一)共同树立图像转向思维意识
        (二)增强教学图像筛选辨别能力
        (三)提升教学图像诠释理解水平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资源开发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界限
        (二)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资源
        (三)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质量
第五章 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优化图像设计
        (一)教学导入巧妙运用图像
        (二)教学讲授科学融合图像
        (三)教学小结有效延展图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扩展图像投射
        (一)课堂实践教学调动图像思维
        (二)校园实践教学融入图像资源
        (三)社会实践教学糅合图像隐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完善图像融入
        (一)图像理念符合价值要求评价
        (二)图像融合适应教学过程评价
        (三)图像应用的教学有效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价值引领,确保方向
        (二)遵循规律,知行合一
        (三)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四)系统设计,分类实施
        二、设计思路
        (一)立足时代,政策引领
        (二)传承文化,内外兼修
        (三)教师为本,分类实施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课程
        一、理想信念
        (一)爱国爱党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爱岗敬业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乐于奉献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道德情操
        (一)为人师表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团结协作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廉洁自律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扎实学识
        (一)严谨治学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科学施教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与时俱进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四、仁爱之心
        (一)以人为本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关爱学生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公平公正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统筹规划师德培训
        (一)顶层设计师德培训
        (二)自主开发课程计划
        二、加强培训师资建设
        (一)组建师德培训团队
        (二)师德培训者的素质要求
        (三)师德培训者的专业培训
        三、优化培训实施方法
        (一)提供多样化培训实施方案
        (二)创新教学设计与学习方式
        (三)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课程
        四、系统建设培训资源
        (一)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二)充分挖掘各类典型案例
        (三)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五、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一)评价理念的先进性
        (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一)明确职责分工
        (二)形成研修制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二)能力为重
        (三)学生为本
        (四)实践导向
        (五)分层培训
        二、设计思路
        (一)确定班级管理能力指标和培训目标
        (二)研发便于班主任自我诊断的“能力诊断级差表”
        1.按“核心能力项”认定并划分班级管理能力水平
        2.确定二级核心能力项的各自“级差点”
        3.围绕“级差点”描述典型行为表现
        (三)设置“按需施训”的培训课程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内容
        一、班集体建设
        (一)思想教育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日常管理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环境建设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班风建设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班级活动组织
        (一)班会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团、队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文体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社会实践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学生发展指导
        (一)理想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学习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生活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生涯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心理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综合素质评价
        (一)品德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学业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社会实践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艺术素养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身心健康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六)劳动素养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沟通与合作
        (一)师生沟通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教师间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家校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社区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三、组建培训师资团队
        四、开发能力诊断工具
        五、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六、强化培训效果评价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二)能力为重
        (三)学生为本
        (四)实践导向
        (五)分层培训
        二、设计思路
        (一)确定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指标和培训目标
        (二)开发用于教师自我诊断的“发展水平级差表”
        1.按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核心能力项不同水平的“级差点”
        2.围绕“级差点”描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典型行为表现
        (三)设计与教师“核心能力项”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培训课程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内容
        一、专业发展规划
        (一)专业发展理解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专业发展实施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专业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专业知识学习
        (一)教育知识运用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文化知识学习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信息素养提升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专业实践研修
        (一)自主专业反思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同伴合作发展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集中专题研习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三、组建培训师资团队
        四、开发能力诊断工具
        五、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六、强化培训效果评价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观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时代价值与理论来源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
        (三)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
        (四)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责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青年及社会责任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伦理思想
第二章 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渗透性原则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责任认知
        (二)社会责任情感
        (三)社会责任意志
        (四)社会责任行为
第三章 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设置和发放情况
    三、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目标
        (二)社会责任观培育主体主动性
        (三)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内容
        (四)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方法
        (五)社会责任观培育的载体
第四章 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目标不明确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主体主动性不够
        (三)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内容空泛
        (四)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方法单调
        (五)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载体较少
    二、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
        (二)德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第五章 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对策思考
    一、突出学校在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着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三)深度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四)强化培育管理工作
    二、优化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方法
        (一)突出民族模范的力量
        (二)注重社会实践的磨砺
        (三)深化角色体验的感受
    三、完善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载体
        (一)以德育课程为引领激发责任认同
        (二)以校园文化为抓手增强文化熏陶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责任意识
        (四)以融媒体中心为依托创新培育模式
    四、建立健全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机制
        (一)完善社会责任观培育的协作机制
        (二)优化社会责任观培育的激励机制
        (三)构建社会责任观培育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实困境
    二 研究综述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口语交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理论与研究设想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设想
第一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口语交际教学相关内容概述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口语交际教学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二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三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标准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
        (二)准确的语言梳理和整合
        (三)流畅的表达与交流
        (四)良好的文明交际素养
第二章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访谈对象
        (四)问卷和访谈设计
    二 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口语交际倾听应对能力不足
        (二)未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三)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认识不深刻
        (四)缺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意识
    三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三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践
    一 教学程序设计
        (一)备课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
    二 教学课例实施
        (一)课例1《我们都来讲笑话》
        (二)课例2《我是小小讲解员》
    三 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一)学生知识积累的丰富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三)语言表达逐渐流畅
        (四)交际习惯逐渐养成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二 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三 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着眼点
        (二)以多元化的主体评价为基本点
        (三)以课堂课后相结合的评价为中心点
结语
文献参考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口语交际教学实践课文
    附录4 学生笔记积累本和课堂图片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政治生活》课程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调研情况说明
        (一)调查对象及进度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样本的选取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政治生活》公民意识内容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民
        (二)公民意识
        (三)公民意识培养
    二、《政治生活》模块中蕴含的公民意识内容
        (一)公民的主体意识
        (二)公民的国家意识
        (三)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
        (四)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五)公民的参与意识
        (六)公民的世界公民意识
    三、《政治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是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三)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政治生活》教学中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现状
    一、《政治生活》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取得的成效
        (一)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素养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高度认同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政治生活》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主体意识有待提升
        (二)高中生参与意识需要增强
        (三)高中生世界公民意识亟待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生自我培养行动力不足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实效性不强
        (三)《政治生活》中公民意识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
第三章 《政治生活》教学中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策略
    一、发挥高中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创新自身学习方法
        (四)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公民意识素养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优化教学方式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三、构建公民意识培养体系
        (一)优化公民意识培养文本内容
        (二)构建公民意识培养课程体系
第四章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政治生活》教学中加强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案例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高中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动态与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相关概述界定
        2.1.1 教学设计
        2.1.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2.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和传播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有效教学理论
    2.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原则
        2.3.1 系统性原则
        2.3.2 生活化原则
        2.3.3 针对性原则
        2.3.4 渗透性原则
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调研现状概述
    3.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2.1 教学目标设计重双基轻情态,缺乏综合性
        3.2.2 教学内容设计重教材轻生活,缺乏针对性
        3.2.3 教学方法设计重讲授轻活动,缺乏实践性
        3.2.4 教学评价设计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系统性
    3.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透彻
        3.3.2 对学生实际生活了解不够深入
        3.3.3 对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够积极
        3.3.4 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
4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
    4.1 深入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学情
        4.1.1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1.2 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
        4.1.3 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4.1.4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4.2 正确制定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目标
        4.2.1 知识目标
        4.2.2 能力目标
        4.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2.4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4.3 合理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内容
        4.3.1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大纲要求
        4.3.2 以教材为主体,辅助其他参考资料
        4.3.3 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活动型课程
    4.4 适当选择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方法
        4.4.1 运用传统方法,讲授抽象理论知识
        4.4.2 借助信息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4.3 开展活动课程,提高解析问题能力
        4.4.4 综合多种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4.5 多元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评价
        4.5.1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4.5.2 教师评价与多元主体相结合
        4.5.3 肯定评价与奖惩分明相结合
5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内容设计案例及其评价
    5.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5.1.1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程性质、地位及作用
        5.1.2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情分析
        5.1.3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
        5.1.4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重难点
        5.1.5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方法
        5.1.6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过程
    5.2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内容设计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实践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D]. 杨茜. 河北大学, 2021(02)
  • [2]图像转向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研究[D]. 王地. 兰州大学, 2021(02)
  •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J]. 教育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9)
  •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滇西地区青少年社会责任观培育研究[D]. 郭丽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帅珍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政治生活》课程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 张敏瑞. 河南大学, 2020(02)
  • [9]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D]. 杨红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论树立正确学生观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