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值模型论文_张建军,李雅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增值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模型,收益,收益分配,城市,城镇化,徐州市。

土地增值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军,李雅楠[1](2019)在《农地非农化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制度—经济—社会"3个维度识别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11种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揭示出:土地征收及出让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直接原因;政府"管理者"和"经济人"双重职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念、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等是影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中间层因素;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房地产行业发展阶段、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展是现有政策体制下影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深层次原因。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使分析更加清晰、直观,对影响因素内在关联和层次结构的逻辑分析,可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制的改善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9年15期)

岳彩召[2](2016)在《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土地增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缓解了城市过快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往往由于市场的缺失而导致其价值难以量化,进而造成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冷漠及其价值的忽视。因此,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土地增值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作用机制,并依据不动产估价中剩余法和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利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测算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价值的增值效用,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土地增值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首先,以南宁、徐州和上海3个城市的典型公园绿地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土地增值之间的外在表现,通过表象分析,得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土地增值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结论。其次,在分析城市土地增值一般驱动力(要素投资性增值和供求性增值)的基础上,运用级差地租理论、供求平衡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从土地的区位、供求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作用机理。再次,采用特尔斐法对反应公园绿地建设情况的几个主要指标赋予权重,以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建设的不同指标其对土地增值的贡献也不尽一致,作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公园绿地的面积、投资水平、游人容量和绿化率。最后,分别建立了单个公园绿地对土地增值的影响模型和公园绿地属性对土地增值的影响模型,并以单个公园绿地—徐州市金龙湖公园和多个公园—徐州31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克里格空间差值法分析了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影响范围及增值程度,并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公园绿地与土地增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公园绿地土地增值效用的发挥主要受制于土地与公园绿地间的距离;各个公园绿地对土地增值影响的差异则与公园绿地本身的占地面积、投资规模等指标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5-01)

何芳,王小川,张皓[3](2015)在《基于Bootstrap与神经网络模型的浦东新区土地收储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地紧缺和城市更新背景下,低效城市土地的收储盘活极为迫切,而其关键是如何进行土地收储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本文在剖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理基础上,提出土地增值优先偿付公私基本利益、净增值收益阶梯分享的分配机制,并采集浦东新区土地收储案例数据,运用数理模型进行了分配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梯级原使用权人分享比例为56.5%,第二梯级其分享比例45.6%。这一结果符合低梯级价段原产权人分享多的分配思想。本文提出的"优先偿付阶梯分享"方法,同时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丰富了土地收益分配理论,并为政府创新土地收储收益分配方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5年12期)

张远索,董恒年,杨广林,周爱华[4](2015)在《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来源与分配模式研究——基于一个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模型,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产生机理及增值收益在各主体间的分配关系,发现地方政府通过征地等手段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进程,所获增值收益绝对量增加,但其增值收益占比下降,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也因此受损。认为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应该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指出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收益,在征地过程中村集体土地潜在价值未能有效体现,提出明晰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其权利内容、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相关利益主体应该追求综合效益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远索[5](2014)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一个理论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从中央层面解读新型城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就新型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有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即"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4年06期)

聂琪,张瑾,张新华,高柳,李彬[6](2013)在《基于Hedonic模型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Hedonic模型,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沿线土地增值的影响机理。对城市轨道沿线土地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将有利于土地增值效益的合理分配,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融资新途径,从而解决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出现的资金短缺和运营亏损等问题。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价值(房产价格)有显着的增值效应,且随着距最近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站点周边的土地价格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胡永龙[7](2013)在《基于地类容积率交互影响的土地增值收益率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价格不断抬升,导致城市土地供应量紧张。近年来,关于土地收益及其增值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主要涉及土地增值的内涵、特点、分类、成因等概念性研究,而对土地的增值的定量及空间分布实证研究涉及甚少,特别是城市划拨土地改出让过程中,补交出让金的额度测算,一直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本文采取市场调查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的增值收益进行了测算,并分级别对样点数据的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试图阐述不同级别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价格的增值空间的差异,为政府出让土地过程中确定出让金标准和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通过对土地增值内涵的阐述,提出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率的概念,从不同的方面分别分析土地增值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河北省11个城市的实际样点调查,采取区域平均市场出让价格与成本取得价格的比较方式,计算了各地市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出让增值收益率;对于城市内部土地变更用途导致的增值收益直接用市场地价差值来确定;通过实例计算,发现城市内部土地拆迁成本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城市土地增值收益主要受区域平均拆迁体量与规划容积率影响,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通过计算,发现在拆迁体量和出让容积率之间存在一个盈亏平衡点,该平衡点随着拆迁成本和出让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苑韶峰,杨丽霞,施伟伟,孙乐[8](2012)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在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也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利用物元模型对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及现有土地收益分配缺陷进行分析。选择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为待评判物元,计算农民土地增值收益的关联度,进而分析土地增值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要偏向于用地单位和政府,失地农民的权益受损程度较大。利用物元模型为土地收益增值分配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2年04期)

韩玲玲,何政伟[9](2003)在《GeoCA-Urban模型在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规律的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二者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对时空分析和动态模拟的能力而无法完整地表达这一地理现象。本文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城市动态模拟GeoCA-Urban模型有效集成,动态模拟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过程,并在分析二者关系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03年02期)

土地增值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缓解了城市过快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往往由于市场的缺失而导致其价值难以量化,进而造成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冷漠及其价值的忽视。因此,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土地增值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作用机制,并依据不动产估价中剩余法和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利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测算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价值的增值效用,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土地增值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首先,以南宁、徐州和上海3个城市的典型公园绿地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土地增值之间的外在表现,通过表象分析,得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与土地增值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结论。其次,在分析城市土地增值一般驱动力(要素投资性增值和供求性增值)的基础上,运用级差地租理论、供求平衡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从土地的区位、供求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作用机理。再次,采用特尔斐法对反应公园绿地建设情况的几个主要指标赋予权重,以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建设的不同指标其对土地增值的贡献也不尽一致,作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公园绿地的面积、投资水平、游人容量和绿化率。最后,分别建立了单个公园绿地对土地增值的影响模型和公园绿地属性对土地增值的影响模型,并以单个公园绿地—徐州市金龙湖公园和多个公园—徐州31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克里格空间差值法分析了公园绿地建设对土地增值的影响范围及增值程度,并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公园绿地与土地增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公园绿地土地增值效用的发挥主要受制于土地与公园绿地间的距离;各个公园绿地对土地增值影响的差异则与公园绿地本身的占地面积、投资规模等指标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增值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军,李雅楠.农地非农化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J].中国房地产.2019

[2].岳彩召.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土地增值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3].何芳,王小川,张皓.基于Bootstrap与神经网络模型的浦东新区土地收储增值收益分配研究[J].管理评论.2015

[4].张远索,董恒年,杨广林,周爱华.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来源与分配模式研究——基于一个理论模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张远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一个理论模型的构建[J].北京规划建设.2014

[6].聂琪,张瑾,张新华,高柳,李彬.基于Hedonic模型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3

[7].胡永龙.基于地类容积率交互影响的土地增值收益率变化模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8].苑韶峰,杨丽霞,施伟伟,孙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2

[9].韩玲玲,何政伟.GeoCA-Urban模型在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研究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

论文知识图

完全竞争环境下土地增值收益解析考虑政府价格垄断之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年CNKI收录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农地与市地价格体系与增值收益分配关...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考虑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之后的土...

标签:;  ;  ;  ;  ;  ;  ;  

土地增值模型论文_张建军,李雅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