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胞外多糖论文_邓云霞,瞿伟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耳胞外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碘酸,抗氧化,糖醛酸,聚糖,银耳,甘露。

金耳胞外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邓云霞,瞿伟菁[1](2007)在《金耳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胞外多糖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金耳胞外多糖能显着地抑制H2O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降低肝细胞的自氧化与诱导氧化产生的丙二醛(MDA),并能抑制氧化引起的肝线粒体肿胀度。(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邓云霞,瞿伟菁*,曹群华,牛伟,泮一峰[2](2005)在《金耳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系银耳科中名贵药食真菌,具有止咳化痰、补气养心、平肝益胃等功效[1,2]。金耳子实体多糖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药效均有报道[3~10],本实验对从发酵液中提取的胞外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结构作了初步研究。1实验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5年04期)

邓云霞[3](2004)在《金耳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生物学活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从发酵液中提取的金耳胞外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结构作了初步研究。经化学方法测定,金耳胞外多糖含多糖51.8%,硫酸基0.64%,糖醛酸12.8%。经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金耳胞外多糖由岩藻糖、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金耳胞外多糖经DEAE-Sephadex A-25、Sephadex G-200分离纯化后得到两个多糖单组分a、b;并通过薄层层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α-淀粉酶酶解、纤维素酶酶解、红外光谱(IR)等初步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金耳胞外多糖组分a、b均有半乳糖、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岩藻糖组成,且分子中均存在1→3、1→4及1→6糖苷键或分枝末端基,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并存。 为了弄清金耳胞外多糖的生理作用,进而对动物血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正常小鼠每天以100mg/kg、200mg/kg、300mg/kg剂量灌服金耳胞外多糖,发现对正常小鼠血清葡萄糖无影响;3w时金耳胞外多糖给药组的胆固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其中200mg/kg、300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采用L-α-丙氨酸进行糖异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血糖升高幅度大于给药组,其糖异生率值最高,灌药各组均有抑制糖异生的作用。 连续灌胃金耳胞外多糖21d(剂量同前),然后腹腔注射200mg/kg的STZ诱导高血糖模型鼠,其血清葡萄糖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造型死亡率却显着降低。 57mg/kg剂量腹腔注射STZ致高血糖大鼠模型实验中,全程28d,金耳胞外多糖组按150mg/kg.d、二甲双胍组按200mg/kg.d剂量灌胃。14d、21d、28d时金耳胞外多糖组血清葡萄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却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28d时金耳胞外多糖组大鼠的血清葡萄糖、血清胆固醇、甘油叁酯、果糖胺水平及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 按130mg/kg剂量腹腔注射Alloxan致高血糖大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金耳胞外多糖灌胃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 本文为了探究上述实验结果出现的机理,进一步利用体外实验进行了研究。 对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作用的影响实验显示,金耳胞外多糖在浓度大于0.8(终浓度大于0.11mg/ml)时能显着抑制诱导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对大鼠肝 摘要组织自发性MDA的影响及对FeZ十一Vitc诱导大鼠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0.5、0.7mg/m1(终浓度为0.045、0.064mg/ml)的金耳胞外多糖组的大鼠肝组织自发性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抑制率分别达到41.1%、50.9%。金耳胞外多糖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的产生MDA含量均显着低于Fe2+一vitc对照组(P<0 .05、P<0 .01)。此外,大鼠肝线粒体经Vc和 Fe2+诱导后,模型组肿胀程度增加,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肿胀越明显。加入不同浓度的金耳胞外多糖后,在相同的时间里,线粒体的膨胀受到明显地抑制。 体外Q一葡萄糖普酶实验揭示金耳胞外多糖对Q一葡萄糖昔酶无抑制作用。 体外蛋白糖基化的影响实验显示:金耳胞外多糖具有抑制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但作用不显着(与AG、M阳相比),最高抑制率仅达27%。 碳粒廓清实验测定巨嗜细胞吞噬功能发现:金耳胞外多糖组廓清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脾指数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5),但有增加趋势。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金耳胞外多糖对动物的血糖水平无影响,无改善高血糖状态下动物的血清葡萄糖水平作用。但金耳胞外多糖具有较高的轻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有一定抑制作用。预防实验金耳胞外多糖能显着降低STZ诱导高血糖模型小鼠的死亡率。同时,金耳胞外多糖有增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6-01)

顾锺琦,倪雍富[4](1981)在《银耳多糖的研究——Ⅱ.银耳胞外多糖Ⅰ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1972年来,日本学者Ukai氏等报道自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子实体中分离出叁种多糖,并证实它们均为由甘露糖、木糖、葡糖醛酸,少量葡萄糖及微量岩藻糖组成的酸性杂聚糖,据称以前报道的真菌所产多糖都是寡多糖如葡聚糖、甘露聚糖等等,即使与银耳同属之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也只能少量地产生木甘露聚糖。这些银耳多糖对小鼠吉田肉瘤都具一定抑瘤活力,日产银耳多糖较相应国产银耳多糖的抗肿瘤活性为高,而碱抽提部份多糖为最高。日本Tsukada氏等并宣称可用银耳深层培养法生产辅酶Q_(10)。(本文来源于《抗生素》期刊1981年06期)

顾锺琦,倪雍富[5](1981)在《银耳多糖的研究——Ⅲ.银耳胞外多糖Ⅰ的理化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多糖Ⅰ为酵母型银耳深层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多糖。前文叙述了它的分离纯化方法,还介绍了高压电泳、琼脂糖凝胶(Sepharose 4B)层析和超离心等结果,这些结果表明胞外多糖为均一的纯品。 据日本学者Ukai氏报道,银耳子实体多糖紫外无吸收峰,红外在1730及1245cm~(-1)处有吸收峰,被认为是乙酰基特征吸收峰。经水解后用薄层和气-液层析鉴别,表明子实体多糖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甘露糖、木糖、葡糖醛酸、少量葡萄糖及微量的岩藻糖构成。(本文来源于《抗生素》期刊1981年06期)

金耳胞外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系银耳科中名贵药食真菌,具有止咳化痰、补气养心、平肝益胃等功效[1,2]。金耳子实体多糖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药效均有报道[3~10],本实验对从发酵液中提取的胞外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结构作了初步研究。1实验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耳胞外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邓云霞,瞿伟菁.金耳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7

[2].邓云霞,瞿伟菁*,曹群华,牛伟,泮一峰.金耳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J].中草药.2005

[3].邓云霞.金耳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生物学活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顾锺琦,倪雍富.银耳多糖的研究——Ⅱ.银耳胞外多糖Ⅰ的分离[J].抗生素.1981

[5].顾锺琦,倪雍富.银耳多糖的研究——Ⅲ.银耳胞外多糖Ⅰ的理化性质[J].抗生素.1981

论文知识图

金耳胞外多糖对VitC-Fe2+系统诱...一1:金耳胞外多糖的薄板层析图一2:标准品图谱一3:样品图谱

标签:;  ;  ;  ;  ;  ;  ;  

金耳胞外多糖论文_邓云霞,瞿伟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