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海胆分类学研究

黄、东海海胆分类学研究

由香莉[1]2003年在《黄、东海海胆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海胆(sea urchins)是海洋无脊柱动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底栖自由生活。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胆纲(Echinoidea),我国海域内分布极为广泛。目前对海胆食用、药用价值的研究已日益成为热点,在底栖生态研究方面,海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海胆分类方面的整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50年代以来进行的若干次海洋生物考察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海胆类标本。标本采集的深度范围从潮间带到深海。作者以传统的形态分类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解剖、绘图和照相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对黄、东海海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研究。 本文根据Th.Mortensen(1928-1955)海胆专着(A monograph of the Echinoidea)中的主要分类依据,将海胆纲分为8个目:1)头帕目(Cidaroidea)有齿器,围肛部在顶系内,围口部有步带板和间步带板,大棘很大,有外皮层,无球棘;2)鳞棘目(Lepidocentroida)有齿器,围肛部在顶系内,围口部仅有步带板,大棘不很大,无外皮层,有球棘;3)脊齿目(Stirodonta)有齿器,围肛部在顶系内,齿器的齿有脊,桡骨片在齿上方不相接,颚孔开放;4)管齿目(Aulodonta)齿器的齿无脊,围肛部在顶系内;5)拱齿目(Camarodonta)有齿器,围肛部在顶系内,齿器的齿有脊,桡骨片在齿上方相接,颚孔封闭;6)全雕目(Holectypoida)有齿器,但不发达或完全被吸收,围肛部在顶系外,步带不形成瓣状和叶鳃;7)楯形目(Clypeasteroida)齿器发达,围肛部在顶系外,步带形成瓣状,无叶鳃;8)猬团目(Spatangoida)无齿器,围肛部在顶系外,叶鳃发达,步带形成瓣状。 本文共记述了我国黄、东海海胆34种,分隶于7目,17科,28属。其中有15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分别为:双列角头帕Goniocidaris biserialis、闪光柄头帕Stylocidaris bracteata、琉球柄头帕Stylocidaris ryukyuensis、印度硬头帕Stereocidaris indica philippinensis、细小杆硬头帕Rhopalocidaris gracilis、织袋海胆Phormosoma bursarium、斑棘腔海胆Coelopleurus maculatus、浪腔海胆Coelopleurus undulatus、异新平海胆黄、东海海胆分类研究〔扮‘月Qp‘dina mirabilis、绿驼峰海胆九右口℃。夕人us口li~us、红锯海胆矛,勿nechin璐户尸石es才anus、透明饼海胆pemnella pellucida、紫掘居海胆&即入echinus mirabilis、裸心海胆伪脚nopatng“sm只g”us、路氏猜团海胆SPatangus luetkeni。 本文包括了对各分类阶元的描述,种的记述有中名、学名、引证、形态、研究标本和地理分布。并提供了大部分种的形态结构图片,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常见种进行了讨论比较。同时,本文列出了从目到种的检索表,完成了黄、东海海胆的分类学研究工作。

张文峰[2]2011年在《3种刻肋海胆的形态学与遗传学及中国刻肋海胆科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刻肋海胆属(Temnopleurus)隶属于海胆纲(Echinoidea)拱齿目(Camarodonta)刻肋海胆科(Temnopleuridae),是我国近海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属。本文首先利用形态多变量分析和线粒体DNA标记方法,对刻肋海胆属进行了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1.以刻肋海胆属的哈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hardwickii)、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和芮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reevesii)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3种刻肋海胆共90个个体的形态差异。对3种刻肋海胆形态学的4个分节特征和15个量度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细雕刻肋海胆和哈氏刻肋海胆的形态特征比较接近,而这2种海胆与芮氏刻肋海胆的形态特征差异较显着。通过判别分析,分别得到了3种海胆的准确率较高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率达到了97.8%。2.利用PCR扩增技术得到了哈氏刻肋海胆、细雕刻肋海胆和芮氏刻肋海胆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种海胆在两个基因片段上均表现出核苷酸序列不均一,且存在A+T偏倚的现象。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位点比例(24.07%)高于16s rRNA片段(21.76%)。结合GenBank中刻肋海胆属另外2种海胆Temnopleurus alexandri和Temnopleurus michaelseni的序列,对刻肋海胆属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得到5种海胆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得到的种间遗传距离,芮氏刻肋海胆和T. michaelseni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76,T. alexandri和T. michaelseni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82;基于COⅠ基因片段得到的种间遗传距离,芮氏刻肋海胆和T. michaelseni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58,哈氏刻肋海胆和芮氏刻肋海胆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206。根据核苷酸替代速率公式r=K/2T给出(K代表每个位点的核苷酸替代数,T代表基因的分歧时间),得出两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替代速率的顺序为COⅠ>16s rRNA。以3.49%/百万年的核苷酸分歧速率应用于5种海胆的COⅠ基因片段。推断,哈氏刻肋海胆先与芮氏刻肋海胆在约590万年前分化,然后再与T. michaelseni在约570万年前分化,最后与细雕刻肋海胆和T. alexandri在约500万年前分化。分化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晚期(LateMiocene)至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3.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为外群,应用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哈氏刻肋海胆和细雕刻肋海胆先聚为一支,再与T. alexandri聚类;芮氏刻肋海胆和T. michaelseni聚为一支。本文第二部分以刻肋海胆科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种海胆:细雕刻肋海胆、哈氏刻肋海胆、芮氏刻肋海胆、刻孔海胆、杂色角孔海胆和疏棘角孔海胆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描述记录,利用显微照相与微距照相设备对每种海胆的壳、步带板、间步带板、顶系、棘等进行图像采集。在此基础上,与前人对它们的形态描述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刻痕的深度、形状以及所在位置是判别各个种的主要特征,另外,根据各个板上疣的排列规律和顶系的特点可进行进一步判别。同时,也发现了和前人描述的结果存在差异的一些特征。本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这6种海胆的分类学资料。

付婉莹[3]2015年在《四种海胆棘的显微结构和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 variegata)、疏棘角孔海胆(Salmacis bicolor rarispina)、哈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ns hardwickii)和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方法结合电镜技术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重点是棘和叉棘。线粒体基因组全序测定方面,以long-PCR结合常规PCR方法,测定了2种角孔海胆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采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对这两种海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其他11种拱齿目海胆线粒体基因组全序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分化研究。本研究成果为海胆的分类学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分子依据。角孔海胆和刻肋海胆的大棘和中棘形态差异显着,小棘形态差别不大。叉棘方面4种海胆分化明显,尤其是球形叉棘和叁叉叉棘。角孔海胆的蛇首叉棘每瓣两侧上方4个齿、下方3个等大的齿,只在上方具有锯齿结构;刻肋海胆上方具有4-6个齿、下方中间明显突出的3个齿,从边缘到内部隆起脊上都有锯齿。杂色角孔海胆的叁叉叉棘每瓣上方缺刻不明显,两侧略有起伏,边缘有2到3列锯齿密集排列,疏棘角孔海胆每瓣较宽,瓣上方两侧具有明显的4个齿,边缘密集排列2列乳突状锯齿。疏棘角孔的球形叉棘上方分叉,伸出部位孔状结构,下方两侧突出平缓;2种刻肋海胆分叉愈合成深凹槽,伸出部内侧具凹陷,两侧各有一个侧齿,哈氏刻肋海胆侧齿不明显,细雕刻肋海胆侧齿细长尖锐,两种下方突出明显,两侧形成大的凹陷。角孔海胆叁叶叉棘宽窄分界明显,边缘有锯齿,下方有2个齿,疏棘角孔的形似“芭蕉扇”叶;刻肋海胆较为宽短,边缘有锯齿,变窄区域很小或者不明显,两侧各有2个突出的齿,下方和内部隆起脊上具尖锐的锯齿,细雕刻肋瓣近似长方形,边缘十分平直。实验测得杂色角孔海胆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762bp,疏棘角孔海胆为15767bp,包括22个tRNA.2个核糖体RNA、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及非编码区。核糖体RNA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两种角孔海胆碱基含量均具有明显的AT偏移,除控制区外AT含量差异较小,一般在60%到65%,16S rRNA为AT富集区。蛋白质编码基因碱基含量总体上AT含量H链低于L链,密码子上从第一位点到第叁位点逐渐递增,22个tRNA,总的碱基含量也存在明显的AT偏移,H链和L链差别不大。两种角孔海胆同源蛋白质基因的长度和顺序相同,共含有3819个密码子(不包括终止密码子),多数基因用ATG作为起始密码子,少数使用GTG、ATC或ATA,全部使用完全终止密码子,TAG或TAA。两种角孔海胆都包含22个tRNA,长度范围均为68bp-74bp,都分别包括两种亮氨酸和丝氨酸的tRNA,其中的21个tRNA均可以折迭成叁叶草结构,tRNASer(AGN)不能生成二级结构。基于13种拱齿目海胆线粒体基因组全序构建的贝叶斯系统树与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的ML树结果完全一致,基于核糖体RNA构建的ML树差异不大,而基于22个tRNA构建的ML树差异显着。本次实验中得到的2种角孔海胆的亲缘关系彼此最近,2种角孔海胆属海胆又与2种刻肋海胆属海胆关系较近,与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4种刻肋海胆与其他11种海胆的遗传距离相对都较远。

房静[4]2012年在《春、夏季南黄海浒苔暴发区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7年起,中国黄海海域连续多年暴发浒苔绿潮,黄海海域尤其是黄海南部海域成为浒苔暴发的重点监测区域。浒苔的暴发可能会对海区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08年08月和2009年03月在南黄海浒苔暴发区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大中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该海区浮游动物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两次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87种,浮游幼虫29类,合计种类数116个。其中,浮游动物成体分别隶属于刺胞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类群是甲壳动物和刺胞动物,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5%和24.1%。2008年08月调查海域中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80.0ind/m3,浮游动物丰度的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海域,沿岸水域的浮游动物丰度相对较低;2009年03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428.6ind/m3,丰度的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域的中部。调查海域中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对浮游动物丰度的贡献最大。两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羽长腹剑水蚤(Oithona plumifera),优势种的更替率为60%。2008年08月该海域浮游动物可以划分为4个组群,组群Ⅰ位于南黄海沿岸水域,强壮箭虫、肥胖叁角溞(Evadne tergestina)、小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是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组群Ⅱ位于南黄海中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羽长腹剑水蚤、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和强壮箭虫是主要的优势种;组群Ⅲ位于长江口沿岸水域,该组群的主要优势种有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小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组群Ⅳ位于黄东海交汇水混合水域,该组群只有一个站位,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玛瑙叶剑水蚤(Sapphirina opalina)、吴氏真刺水蚤(Euchaeta wolfendeni)和水螅水母幼体(Hydroida larvae)。2009年03月南黄海海域浮游动物可以划分为3个组群。组群Ⅰ位于山东沿岸水域,该组群的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和海胆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larvae);组群Ⅱ位于南黄海中部水域,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羽长腹剑水蚤以及强壮箭虫是该组群的主要优势种;组群Ⅲ位于苏北沿岸水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强壮箭虫,其中,小拟哲水蚤具有绝对的优势。小拟哲水蚤为两次调查中所有组群共有的的优势种。从浮游动物分布和环境因子关系分析看,底层水温对两次调查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分布影响最大。2008年08月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香农-威纳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44、0.56、2.73,种类数、均匀度、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的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2009年03月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香农-威纳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75、0.46、1.36,其中,种类数和丰富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彭松耀[5]2013年在《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学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物质和能量流动和环境监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论文从时空尺度上对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群落功能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演变,旨在为黄海、东海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数据,进一步从底栖群落结构的变化机理中探寻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机制要素。本研究基于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东海海域大面站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分类多样性的层次对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群落功能的层次上分析黄东海大型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和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食性多样性指数、海洋生物指数和底内动物指数对黄东海生态状况进行评价;从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层次上分析了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位。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429种,其中多毛类最多169种,其次为甲壳动物112种,软体动物89种,棘皮动物44种,其他类群15种。与黄东海以往研究结果对比不同类群物种数差异明显,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而多毛类物种数较高,处于优势地位。寡鳃齿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斑角吻沙蚕、掌鳃索沙蚕、不倒翁虫、长吻沙蚕、蜈蚣欧努菲虫、长叶索沙蚕、橄榄胡桃蛤、薄索足蛤、日本美人虾和浅水萨氏真蛇尾出现频率较高,在20%以上;其中寡鳃齿吻沙蚕、背蚓虫和橄榄胡桃蛤的优势度值均大于0.02,优势地位明显。6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在123.03—237.73ind/m2范围之间,平均生物量在11.2—29.12g/m2范围之间;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黄海冷水团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时空分布格局稳定;沿岸及河口邻近水域受径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型多毛类机会种丰度较高。各航次间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在3.14—4.43范围间波动,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在0.67-0.87范围间波动,Shannon-Wiener指数(H’)平均值在1.69—2.39范围间波动,其中2011年4月航次的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1.69)及丰富度指数平均值(3.16)最低。对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进行分析,时间尺度上2001年3月和2011年4月航次位于平均分类差异性指数95%置信区间的以外,表明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南黄海沿岸水域、长江口邻近水域和浙江沿岸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分类差异程度较低。6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别划分为4到8个聚类组,分别属于黄海冷水团群落、沿岸群落和长江口邻近海域群落。其中冷水团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浅水萨氏真蛇尾、掌鳃索沙蚕和薄索足蛤等为群落主要贡献种。沿岸和长江口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贫乏,背蚓虫、寡鳃齿吻沙蚕、角海蛹和独指虫等为群落主要贡献种。典型对应分析和生物环境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在功能摄食类群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为主。空间尺度上食底泥者与肉食者高丰度区多分布在南黄海沿岸水域、长江口邻近水域和浙江近岸水域,时间尺度上食底泥者和肉食者高丰度区的分布呈扩大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底层水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素。运用食性多样性指数(J’FD)、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底内动物指数(ITI)对黄东海水域生态质量和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东海生态质量较低的水域主要位于黄海近岸海域及长江口邻近海域,时间尺度上长江口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受到较大的扰动,该水域生态质量状况降低,且在空间上呈放大趋势。选取2011年4月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20个优势种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1.24—2.15,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有薄壳索足蛤、蜈蚣欧努菲虫、掌鳃索沙蚕、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刺梳鳞虫和寡节甘吻沙蚕;优势种OMI指数变化范围为0.23—4.95,Shannon-Wiener指数值较高的有拟特须虫和细弱吻沙蚕;优势种耐受指数变化范围为0.13—3.85,值较高的有深钩毛虫、寡鳃齿吻沙蚕和黄海刺梳鳞虫;优势种生态位之间的重迭值不均匀,在0—0.95之间,长叶索沙蚕和掌鳃索沙蚕生态位重迭值较高,为0.95;平均边缘指数分析随机置换显着性检验表明:水深、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与长吻沙蚕、细弱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和浅水萨氏真蛇尾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较显着(p<0.05)。上述研究表明:过去的10年间,黄海冷水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较小,而南黄海沿岸和长江口邻近水域由于受人类活动及径流的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趋于贫乏,物种主要由小型多毛类组成;水深、底层水温度、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本文首次揭示了近十年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大时空尺度上首次运用分类多样性指数描述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特征。首次运用食性多样性指数(J’FD)、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底内动物指数(ITI)对黄东海水域生态质量和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首次描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特点。为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机理中探寻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机制要素提供详实的基础科学数据。

刘伟[6]2006年在《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MBMCAS)所收藏的砂海星科标本对中国海砂海星科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研究材料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北黄海西部和渤海综合调查(1957-1958),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1959-1960,1962)等获得的大量标本。文中以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分类学的手段和方法准确鉴定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的疑难种类,搞清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的种类组成及分类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地理分布和分类区系研究。文中共记述中国海砂海星科1属9种,包括2新种,详细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并讨论了它们在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各种的形态结构图、地理分布图和中国海砂海星科种的分类检索表。地理分布和分类区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砂海星科有3种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有4种仅发现于中国海域,5种在日本近海也有分布,区系分布与日本近海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该研究对中国海砂海星科作了全面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改变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研究的混乱局面,为中国动物志编写,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保护,砂海星科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利用积累了有用资料。

李新正, 刘瑞玉, 梁象秋[7]2003年在《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文中指出本文讨论了长臂虾总科在中国分布的 3个科 ,即拟贝隐虾科、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的属、种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及区系特点。拟贝隐虾科和叶颚虾科种类较少 ,分布于热带海域 ,我国分别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发现 1属 1种和 3属 3种 ,均为广布的常见种。长臂虾科是本总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十分常见的科 ,包括 2亚科 10 2属 ,世界性分布 ,海洋、淡水均有 ,我国大量分布。其起源中心应在印度 -西太平洋暖水区 ,一部分浅海沿岸种经河口进入淡水水域 ,大量发展 ,很少种可分布至温带区边缘 ;另一部分在热带珊瑚礁环境大量发展 ,并与许多动物类群共栖或共生。长臂虾亚科基本上是浅海 -淡水自由生活类群 ,我国已记录 9属 6 1种 ,主要分布于南部 ,多数为东洋界热带和亚热带种 ,分别属东洋界 (淡水 )和印度 -西太平洋区 (海水、半咸水 ) ;而极少数种分布至北方 ,温带性的淡水种有 2种白虾 ,1种小长臂虾和仅见于东北部的条纹长臂虾 ,属于古北界区系 (淡水 ) ,海水种有黄、东海的敖氏长臂虾及细指长臂虾 ,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 (海水、半咸水 )。隐虾亚科全部为海洋种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 ,以珊瑚礁为主要栖息地 ,大部分分布于印度 -西太平洋海域 ,80 %以上的种类或多或少与其他海洋生物共栖 ,自由生活的种很?

李雨苑[8]2014年在《2012年春、秋季黄海WP2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文中指出我国传统的海洋浮游动物调查方法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存在低估,为了较全面地掌握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弥补黄海浮游动物研究的有关不足,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WP2型浮游生物网,于2012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黄海开展浮游动物调查,探讨了黄海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并结合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征,为黄海水域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基础资料。两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133种,浮游动物幼虫28类,合计种类数161个。其中,春季浮游动物成体63种,秋季浮游动物成体119种,分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等8个门类。综合两个航次的结果,桡足类、水母类和浮游幼虫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的叁大类群,分别占了种类总数的39%、21%和17%。黄海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不含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为8111.4ind/m3,最高值出现在渤海海峡的B38站(42176.8ind/m3),这是因为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在该水域大量聚集造成的,低值区位于调查海区的东南部。秋季航次浮游动物平均丰度比春季明显减少,为4331.0ind/m3(不含夜光虫),最高值出现在BF01站(20052.0ind/m3),最低值在H08站(614.7ind/m3)。北黄海的浮游动物丰度变化大,且高于南黄海,南黄海的丰度分布比较平均。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共有的优势种只包括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2种。此外,春季的优势种类还包括腹针胸刺水蚤、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clausi)、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a nauplii),腹针胸刺水蚤是春季丰度最高的种类。秋季的优势种类有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dioica)、双壳类幼体(Bivalve larvae)。腹针胸刺水蚤的季节变化最大,春季的平均丰度为2243.3ind/m3,但到了秋季仅有0.9ind/m3。春季黄海浮游动物各生物多样性的平均值分别为种类数24、丰富度指数2.58、香农-威纳指数2.09和均匀度指数0.46。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但在江苏近岸水域出现小范围低值区。秋季黄海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显着高于春季,平均种类数为32,丰富度为3.71,香农-威纳指数为2.21,均匀度为0.45。秋季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与春季类似,南黄海高于北黄海。黄海的浮游动物都可划分为4个群落:北黄海群落,位于北黄海以及山东南岸;黄海中部群落,包括南黄海大部分以及北黄海东部的几个站位,是包含站位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群落;苏北沿岸群落,位于江苏北部近岸水域,是站位最少、生物多样性最低的群落;南黄海近岸混合水群落,位于黄、东海交汇水域。与以往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调查的历史数据相比来看,WP2型浮游生物网对浮游动物丰度以及优势种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浮游动物丰度要高出一个数量级,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的优势地位显着提升,小型桡足类占了绝对优势地位,但群落划分结果没有明显差别。

刘镇盛[9]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2006年7~8月(夏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冬季)、2007年4~5月(春季)和2007年10~12月(秋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50个站位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同步调查的其他生物、水文和化学资料,研究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对低氧(Hypoxia)区特殊生境的适应及变化,探讨浮游动物水母类、桡足类、端足类、磷虾类和毛颚动物优势类群及关键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力求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对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四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还有54类浮游幼体。浮游动物群落有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管水母类(Siphonophora),真水母类(Scyphomedusae),栉水母类(Ctenophora),浮游多毛类(Polychaeta),枝角类(Cladocera),桡足类(Copepoda),介形类(Ostracoda),等足类(Isopoda),糠虾类(Mysida),涟虫类(Cumacea),端足类(Amphi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十足类(Decapoda),毛颚动物(Chaetognatha),有尾类(Appendiculata),海樽类(Thaliacea),浮游软体动物(Pelagic mollusca)18个类群。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水母类、端足类列第二、第叁优势类群。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浮游动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演替现象。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明显时空变化。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夏季最高,达378.1±376.63ind/m~3,冬季最低,仅15.5ind/m~3,春季高于秋季,分别为321.8±535.1ind/m~3和158.7±160.4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春季最高,为368±565mg/m~3,冬季最低,为65±120mg/m~3,夏季高于秋季,分别为334±294mg/m~3和180±176mg/m~3。丰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春、夏、秋季长江口出现高值区,从近岸往外海丰度逐渐下降;冬季,研究海域丰度分布均匀。生物量的平面分布特征:春、夏季长江口出现高值区,从近岸往外海生物量逐渐下降;秋季,从近岸往外海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冬季,舟山群岛东侧海域出现高值区,其它海域分布均匀。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大体一致。长江口海域桡足类分类学多样性研究表明,桡足类分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桡足类多样性指数(H')秋季出现四季的峰值,冬季最低。显然,桡足类分类多样性指数与传统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存在明显差异,但分类多样性指数能更合理解释浮游动物桡足类的物种多样性。Pearson’s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主要与盐度、水温、叶绿素a、溶解氧和悬浮颗粒物等相关(P<0.001或0.01)。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春季,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Global R=0.821, p<0.01);夏季,盐度、水深、悬浮颗粒物和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Global R=0.659, p<0.01);秋季,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Global R=0.815, p<0.01);冬季,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Global R=0.500, p<0.01)。综合Pearson’s和BIOENV相关分析结果,影响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水温、悬浮颗粒物、溶解氧和叶绿素a。浮游动物主要类群研究表明,水母类和磷虾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桡足类丰度与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其丰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高于秋季,桡足类的种类数量出现上升趋势,强暖水性种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已成为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表明暖水种针刺拟哲水蚤和精致真刺水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端足类和毛颚动物的种类数和丰度的变化特征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高于春季。长江口海域肥胖软箭虫的丰度和出现频率明显上升,丰度高值区分布往北移动,是肥胖软箭虫对海洋环境变暖的响应。本文首次对长江口外低氧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氧区与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低氧区桡足类物种数明显低于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低氧区高于邻近海域,主要与低氧区表层浮游植物高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有关。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种群丰富度、种类数与底层溶解氧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

刘卫霞[10]2009年在《北黄海夏、冬两季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黄海为我国37oN以北黄海水域的通称。北黄海冷水团对北黄海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形成我国独一无二的冷水性生物群落。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大范围的调查仅在1958-1959年进行过一次,距今已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因此对北黄海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和研究极为迫切。本文利用2006年7-8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在北黄海进行的两个航次的调查所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对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探讨了大型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生物对自然和人为扰动产生的响应。与该海域有关的底栖生态学研究历史资料相比较,以了解近五十年来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发生的变化,并为研究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冬两个航次共计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359种类,分属于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螠门、星虫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苔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尾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13个门类。夏季优势种有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太平洋方甲涟虫(Eudorella pacifica)、双栉虫(Ampharete acutifrons);冬季的优势种有薄索足蛤(T. tokunagai)、中蚓虫(Mediomastus sp.)和太平洋方甲涟虫(E. pacifica)。2.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704ind./m~2,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沿岸、大连湾和长山群岛附近海域,低值区集中在调查海区中央和东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50.63g.wwt/m~2,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的中东部海域稍低。冬季,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959ind./m~2,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沿岸、渤海海峡及其东侧以及调查海区中央海域,低值区集中在靠近朝鲜半岛的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7.77g.wwt/m~2,调查海区西部海域值较东部高。3.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叁个群落。群落I:不倒翁虫---深钩毛虫---寡节甘吻沙蚕群落(S. scutata---S. Bassi---Glycinde gurjanovae assemblage),分布于4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包括山东半岛沿岸、长山群岛附近以及渤海海峡中南部的水域;底质细,多为粘土质粉砂。群落II:薄索足蛤---太平洋方甲涟虫---中蚓虫---萨氏真蛇尾群落(T. tokunagai---E. pacifica---Mediomastus sp.---O.sarsii assemblage),分布于40m等深线以外的调查海区中部海域,其范围与冷水团大体相当;底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群落III:短角双眼钩虾---蚕光稚虫---独指虫群落(Ampelisca brevicornis--- Spiophanes bombyx---Aricidea sp. assemblage)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水深变化较大,底质均为砂质,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低。五十年来,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发生较大变化,但近十年群落变化不大。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水深、底温和粉砂含量显着相关。4.整体来看,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较高。其中群落I最高,群落II次之,群落III最低。多样性与水深和粉砂含量呈显着相关关系。ABC曲线表明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较稳定,夏季鸭绿江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受到扰动。

参考文献:

[1]. 黄、东海海胆分类学研究[D]. 由香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2]. 3种刻肋海胆的形态学与遗传学及中国刻肋海胆科分类学研究[D]. 张文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 四种海胆棘的显微结构和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D]. 付婉莹.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 春、夏季南黄海浒苔暴发区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房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 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D]. 彭松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6].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究[D]. 刘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7].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J]. 李新正, 刘瑞玉, 梁象秋. 生物多样性. 2003

[8]. 2012年春、秋季黄海WP2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D]. 李雨苑.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9].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 刘镇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0]. 北黄海夏、冬两季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D]. 刘卫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黄、东海海胆分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