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设及川江航运前景

三峡大坝建设及川江航运前景

一、三峡大坝建设与川江航运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显乐[1](2020)在《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江上游航道条件不断改善,货运量递增,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相较于长江航道数字化与智能化起步晚,信息服务能力弱的现状,矛盾凸显。本文基于osg Earth、OSG、Sketch Up等软件平台,利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搭建了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构建了重庆至涪陵段航道要素数学模型,通过网络手段得到了影响数学模型因子的关键参数,实现了航道要素预报。分析了影响通航的水文条件及相关规范,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航道要素的可视化及不同等级船舶的适航区判别。通过粒子测速技术结合修正后的兹万科夫公式,运用编程手段实现典型船舶航行阻力的可视化。以上功能的集合对整合航道信息、提高航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及工作可归纳如下:研究了基于osgEarth搭建数字平台的方法,分析了地形地貌精细化还原方法,对港口、桥梁等典型建筑物的建模做了详细描述,重点解决了地图、高程等大量数据的存储、渲染等重要难点。建立了重庆至涪陵段数字平台基础,为接下来的功能设定打下基础。分析了重庆至涪陵段因存在控制河段、变动回水等自然条件导致的航道条件复杂性,以数学模型重建了重庆至涪陵段的航道要素,并对其进行实地验证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分析了航道要素大数据的主要影响因子,详细介绍了利用网络手段实时获取关键因子的方法,实现了对航道要素的预报,利用编程语言对航道要素进行离散质子化,将质点所携带的信息绘制成平台可读的shp文件,将航道要素进行可视化。对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从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曲率半径、跨江桥梁高度、流场分布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内河船舶通航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判断了不同等级船舶在不同的航道要素下的适航区域并将其可视化。开发了实时水深、流速等航道要素查询模块。将控制河段王家滩的大尺度航道要素作为航道平台数据的补充,针对传统图像粒子测速系统视频采集设备设置流程复杂特点,采用新型无人机采集图像视频,对于测量精度低、示踪粒子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现场测量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应用了多粒子测速技术,用数学方法将图像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并将其提取的航道要素数据应用于三维数字平台,提升了局部航道要素的精度,并将其与兹万科夫公式结合,实现了船舶航行阻力可视化,保证了平台的实用性。搭建了航道要素数据库,并在平台与数据库之间引入接口,实现数据的调用。

龙浩[2](2020)在《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上游航道作为长江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其航道尺度问题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上游航道在自然禀赋条件下的可提升潜力、航道通过能力和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等问题是航道规划决策的基础性难题,也是评估航道的输运载体功能是否得以发挥的重要路径。系统的研究这些内容对上游航道等级的选取、通过能力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长江上游航道在自然禀赋条件的可提升潜力、航道通过能力和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尚无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依据长江上游三峡大坝至宜宾河段相关航运基础资料和腹地社会经济资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长江上游航道核查资料,选取上游优良河段的937个断面,采用“稳定航深估算方法”对涪陵至宜宾河段航道尺度潜力进行了估算,初步推算重庆至宜宾段能达到Ⅱ级航道单船双线标准;涪陵至重庆段能达到Ⅰ级航道单船双线和单船+船队双线标准。从稳定航深估算方法原理出发,对计算方法中河相关系系数和水深修正系数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化改进,提出多级流量下的稳定航深估算方法,通过验证得到计算结论的一致性,可初步用于指导航道尺度潜力的相关计算。(2)基于船舶交通流的内河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计算得到长江上游各航段双向航道理论年通过能力和设计年通过能力。通过解析长江上游典型断面船舶交通流和控制河段船舶排队通过时间分布规律,结合控制段船舶调度规则,建立了拥有一个优先级的M/M/1排队服务模型,定量估算出各控制河段排队损耗时间情况,进而计算得到各单线控制河段航道通过能力。(3)将航道的货物输运过程概化为经济驱动货物需求产生、货物运输模式选择以及航道承载货物流通过程,以供需平衡为原则建立航道的航运需求承载力指标(WCI),用以评价航道尺度承载航运需求水平。依据投入产出理论对长江上游各航段航运需求进行了预测,结合航道的通过能力,得到WCI。结果表明:自2020到2040年,大坝至涪陵段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航段内丰都至涪陵段承载水平较低,WCI由1.82降至1.36;涪陵至重庆段内部分单线控制段在2030年后处于赤字状态,WCI低于平衡临界值1,应考虑提升航段内碍航河段通过能力;重庆至宜宾段整体承载力水平不高,平均WCI由1.71降低至1.26,考虑到船舶大型化趋势,建议通过工程手段改善区域航道条件,以满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需求。

薛凡玥[3](2020)在《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民俗文化的常见载体形式,文本、影像、实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而演出的兴起与发展为民俗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催生出当今中国一种新的地方民俗文化载体——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民俗事象的选择与提取,对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开发,根植于地方民俗文化之上的大型实景演出综合运用文本、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最终有力地完成了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建构与呈现。大型实景演出是一种地方民俗文化载体形式的更新与进步,有利于在保有民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地呈现地方民俗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载体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相关理论伴随着实践不断完善。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各类载体形式,探究优质的地方民俗文化新载体的内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展示,有利于民俗及文化的资源化进程。本文以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典型案例《印象·武隆》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型实景演出如何建构与呈现地方民俗文化进行了思考。一是阐述了大型实景演出形式作为地方民俗文化载体时具有的优势,如实景布景、文化丛的建构、原住民主体性、时空在场性等;二是描述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事象的呈现情况,如川江号子、哭嫁、火锅、棒棒、滑竿等;三是剖析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内容,如“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等精神构成的重庆民俗文化精神,并且分析了大型实景演出中的理论实践,如建构理论、场域理论、舞台真实理论等,以及论说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呈现的不足,如本土参与者的缺位等;四是探讨了大型实景演出类载体在呈现地方民俗文化时应当重视的遵循原则和开发方法,如对整体性的权衡、对真实性的考量、对知识性的确立等。通过《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与呈现,阐释了大型实景演出中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的实践过程。对大型实景演出形式呈现地方民俗文化提出相关思考,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各界对地方民俗文化新载体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丽[4](2020)在《长江“黄金水道”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及车辆调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2016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以来,多式联运作为物流降本增效的突破口在公铁水联运中取得了初步成效。长江“黄金水道”作为全球最大的内河运输通道,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随着长江沿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尤其是中上游地区。三峡大坝的建设促进了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长江航运的运力逐渐增大,过闸等待耗时成为了长江航运中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翻坝高速公路的建设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翻坝成本高等问题却又浮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二次装卸搬运成本造成的,出现同样原因的还有荆江河段在枯水期上行过程中的“减驳”问题。因此如何化解选择“待闸”还是“翻坝”,以及如何降低“减驳”、“翻坝”过程中二次装卸搬运造成的成本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结合长江航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车辆调度问题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通过梳理近年来长江干线及沿岸地区的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滚装运输、甩挂运输实践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将甩挂运输、长江滚装运输进行结合,即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并对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的优势、应用条件、基本组织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针对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在长江沿岸地区应用中面临的时间限制、路径选择、车辆调度问题,构建了考虑时间窗及不同运输任务的车辆调度优化,建立了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采用单亲遗传算法求解,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和传统运输成本的比较,证明了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的优势。最后本文提出了要建立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需要政府将该运输组织模式的推广纳入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给予滚装运输企业和甩挂运输企业扶持,同时完善甩挂运输企业基础设施的标准,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共享的机制等。

王浩[5](2019)在《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文中提出甩挂运输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可以减少车辆到达目的地后的卸货等待时间,有效提高运输装卸作业效率,提升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道路甩挂运输的推广及实践经验为甩挂运输在水陆联运领域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作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特色的长江滚装船运输实施甩挂运输组织,可以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动长江沿线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多式联运发展,充分挖掘其优势,进一步促进长江航运向现代物流业发展。本文围绕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结合长江流域的实际情况,首先对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甩挂运输的基础、发展环境,并采用OD方法对运输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运输系统组织设计的要素,针对长江滚装运输主要特点,对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进行SWOT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运输架构及定位,明确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基本流程和重点、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集疏运方式,设计出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一线三段四点”的水陆联运方案及“六点五段一线”的水陆水拓展方案,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再次,在长江流域选取典型航线及代表船型,对滚装船甩挂运输单船年效益、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运价及运输时间进行经济效益测算和社会效益分析,评价其可行性;最后,为了促使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得到更好的发展,拟定推进计划及实施步骤,针对具体推进计划,提出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杨春宇[6](2019)在《多维视角下重庆市货物航运企业成本管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提质降本增效,是货物航运企业一项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作为重资产企业,科学地控制成本,是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长江内河航运的一大优势是成本低廉。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强化这一优势,对长江货物航运企业及综合运输至关重要。航运企业成本控制的难点在于:一是资本密集,资本占很大的比重。企业在确保船舶处于适航状态的同时,还需要不少的流动资金进行利息支付、保险支付、造船修船进度款支付等。二是成本结构复杂,受各维度各因素影响很大,各因素变化也很大。三是管控较难,无论是货成本还是船成本都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四是经营场所不固定。五是投资风险高,企业对未来投资的决策有可能会因船舶建造周期长而错失良机,引起资金链断裂。货物航运企业要继续保持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自身低成本、高安全、大运量的优势必须在创新的前提下全力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上推动航运业加速发展,支持绿色航运,鼓励多式联运,扶持5G技术应用到航运业,加大港口、航道基建,推行新船型……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尽最大努力降低航运企业成本、社会成本、生态治理成本。总之,就是在各维度上为航运企业控制运营成本提供支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分析经济环境对货物航运经济的影响,具体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等宏观环境,以及国际国内的航运市场等微观环境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其次,以各要素对货物航运企业成本的影响作为切入点进行成本分析,主要从国家政策、重庆市政策、信息化建设、空间、基建、船型、货物这七个维度进行研究。然后,以S公司为例,对各维度涉及的要素项目和数据范围进行精简,从航运成本构成和企业成本构成两个视角,分别对业务项目、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支项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管控方案进行寻优。接着,利用软件工具和GA-BP优化算法对成本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拟合结果的质量合理降维,并通过实例予以验证。最后,对成本要素管控进行策略分析,从对内对外两个视角,为政策、信息、业务、资金策划出“两个方向、两个统一、四个集中”的管控策略。

陈小琴[7](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大伟[8](2019)在《长江上游船舶运输组织特征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长江水路货运量高速增长,长江上游船舶运输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长江上游控制河段较多、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与不断增长的船舶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已逐步显现,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船舶运输需求,优化船舶运输组织方式,如何使船舶运输系统朝着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港口航道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应对长江上游不断增多的水路货运量和频发的船舶拥堵问题,本文探讨了长江上游船舶运输组织现状,首先分析长江上游港口及航道水运条件,长江流域航道等级呈现上游等级偏低而下游等级较高,而同时近年来长江上游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使其逐步由货物的输出地演变为聚集地;上游重要港口如宜宾、泸州和重庆等虽然发展迅速,其水路运输竞争力并不明显。船舶运输组织系统特征主要从港口及航道、运输船型、船舶流量和货物结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共同决定船舶运输组织系统的规模和效率。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检验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体系与船舶运输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经济需求驱动的水运量预测模型,预测长江上游水运量,同时对长江上游船型发展及船舶流量进行预测,为下文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模型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通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优选最佳运输方式和船型,以成本因素评价船型的营运性能,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的船舶组织方案就是研究期内的最优方案。分别以集装箱船和干散货船进行案例计算分析,计算出船型优化结果和组织方式优化结果,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将以上分析结果和建立的优化模型应用到长江上游论证船舶运输组织方案。结合长江上游船型尺度分析和船型经济效益论证,分析得到推荐的运输组织和船型方案。

武菲[9](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谭雪霏[10](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三峡大坝建设与川江航运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大坝建设与川江航运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数字航道研究现状
        1.2.3 智能航道研究现状
        1.2.4 PIV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航道条件及水文变化特性研究
    2.1 水沙条件变化分析
        2.1.1 流量变化
        2.1.2 悬移质输沙量变化
        2.1.3 推移质输沙量变化
    2.2 水库调度及水位变化分析
        2.2.1 水库调度
        2.2.2 水位变化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河道大范围流场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3.1 航道要素获取与处理
        3.1.1 引言
        3.1.2 离子图像测速技术原理
        3.1.3 速度求解方法
        3.1.4 图像标定与镜头矫正
    3.2 硬件设备与流场计算
        3.2.1 硬件设备
        3.2.2 滩险选择
        3.2.3 不同工况下的示踪物追踪
        3.2.4 研究航段流速计算
    3.3 数据存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道要素预报与通航标准
    4.1 航道要素二维数学模型
    4.2 航道要素预报
    4.3 通航条件
        4.3.1 长江上游航道通航标准尺度
        4.3.2 航道水深
        4.3.3 航道宽度
        4.3.4 航道弯曲半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搭建
    5.1 数字平台搭建
    5.2 数字平台地形与地物建模
    5.3 航道要素可视化及适航区可视化
    5.4 船舶阻力可视化
    5.5 平台总结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2)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道尺度提升潜力研究现状
        1.2.2 内河航道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1.2.3 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江上游航道现状调研分析
    2.1 三峡大坝至宜宾段航道概况
        2.1.1 常年回水区航道概况
        2.1.2 变动回水区航道概况
        2.1.3 江津至宜宾航道概况
    2.2 单线控制段通航现状
        2.2.1 单线控制河段概况
        2.2.2 控制河段船舶交通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
    3.1 涪陵-宜宾段稳定航深估算
        3.1.1 稳定航深估算方法
        3.1.2 优良河段河相关系
        3.1.3 最大稳定航深估算
    3.2 稳定水深计算方法改进
        3.2.1 河相关系系数改进
        3.2.2 水深修正系数改进
        3.2.3 改进后最大稳定航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1 敞流双向航道通过能力
        4.1.1 方法概述
        4.1.2 计算参数
        4.1.3 双向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2 单线控制航道通过能力
        4.2.1 单线控制河段排队模型
        4.2.2 单线航道通过能力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5.1 航道承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解析
        5.1.1 经济驱动货物需求
        5.1.2 货物运输模式选择
        5.1.3 航道承载货物流通
    5.2 长江上游货运需求预测
        5.2.1 预测方法
        5.2.2 预测结论
    5.3 长江上游航道尺度评价
        5.3.1 评价方法
        5.3.2 评价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民俗文化的新载体:大型实景演出
    2.1 民俗文化的常见载体及其优缺点
        2.1.1 文本形式
        2.1.2 影像形式
        2.1.3 实物形式
    2.2 大型实景演出概述
        2.2.1 概念阐释
        2.2.2 产生背景
        2.2.3 诞生与特点
    2.3 大型实景演出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优势
        2.3.1 实景布景
        2.3.2 文化丛的建构
        2.3.3 原住民主体性
        2.3.4 时空在场性
第3章 《印象·武隆》大型实景演出
    3.1 田野调查地:武隆概述
        3.1.1 自然地理
        3.1.2 民俗文化
    3.2 《印象·武隆》概述
        3.2.1 基本情况
        3.2.2 形成过程
        3.2.3 演出内容
    3.3 《印象·武隆》中的重庆民俗事象
        3.3.1 民间音乐:川江号子
        3.3.2 人生礼仪:哭嫁
        3.3.3 日常生活民俗:火锅
        3.3.4 生产劳动民俗:棒棒、滑竿
        3.3.5 其他民俗事象
第4章 《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
    4.1 重庆民俗文化精神的再现
        4.1.1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精神
        4.1.2 “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精神
        4.1.3 “积极乐观,坚韧豁达”精神
        4.1.4 “坚强能干,独立自主”精神
        4.1.5 “平等合作,包容和谐”精神
    4.2 大型实景演出中的理论实践
        4.2.1 建构理论运用
        4.2.2 场域理论运用
        4.2.3 舞台真实理论运用
    4.3 《印象·武隆》呈现重庆民俗文化不足的原因
        4.3.1 本土参与者的缺位
        4.3.2 边缘文化的式微
        4.3.3 市场偏好的胜利
第5章 结语
    5.1 对大型实景演出形式呈现地方民俗文化的思考
    5.2 对大型实景演出类地方民俗文化载体的开发探讨
        5.2.1 对整体性的权衡
        5.2.2 对真实性的考量
        5.2.3 对知识性的确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4)长江“黄金水道”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及车辆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甩挂运输相关理论
        2.1.1 甩挂运输定义
        2.1.2 甩挂运输的优势
        2.1.3 甩挂运输开展的基本条件
        2.1.4 甩挂运输的基本组织方式
    2.2 滚装运输相关理论
        2.2.1 滚装运输的定义
        2.2.2 滚装运输的优势
        2.2.3 滚装运输的主要运输对象
    2.3 滚装甩挂运输相关理论
        2.3.1 滚装甩挂运输定义
        2.3.2 滚装甩挂运输基本流程
    2.4 车辆调度问题相关理论
        2.4.1 车辆调度问题的描述
        2.4.2 车辆调度问题分类
    2.5 研究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设计
    3.1 长江沿岸地区物流运输发展现状
    3.2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概述
        3.2.1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的定义
        3.2.2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的优势
    3.3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应用设计
        3.3.1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应用原则
        3.3.2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分类
        3.3.3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基本流程
        3.3.4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长江滚装甩挂运输车辆调度研究
    4.1 问题描述及分析
        4.1.1 问题描述
        4.1.2 建模思路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假设
        4.2.2 参数说明
        4.2.3 模型建立
    4.3 模型求解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描述
        4.4.2 案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的建设建议
    5.1 政府纳入物流业发展的规划
    5.2 完善甩挂运输企业基础设施的标准
    5.3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共享的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5)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1.2.3 长江流域甩挂运输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甩挂运输
        2.1.1 概念与原理
        2.1.2 滚装船甩挂关键优势
        2.1.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特色
    2.2 甩挂运输组织
        2.2.1 组织形式
        2.2.2 组织设计要素
        2.2.3 组织实施技术基础
    2.3 研究方法
        2.3.1 SWOT分析
        2.3.2 OD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条件分析
    3.1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基础
        3.1.1 港口、码头和场站的建设状况
        3.1.2 船舶状况
        3.1.3 营运状况
    3.2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发展环境
        3.2.1 长江沿江产业布局
        3.2.2 长江沿线物流节点
        3.2.3 长江沿线城市的区域互补
    3.3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需求分析
        3.3.1 长江滚装船运输流量流向分析
        3.3.2 长江滚装船甩挂市场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
    4.1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定位
        4.1.1 长江滚装运输主要特点
        4.1.2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SWOT分析
        4.1.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构架及定位
    4.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业务流程设计
        4.2.1 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基本流程和重点
        4.2.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集疏运方式
        4.2.3 长江滚装船水陆联运甩挂运输组织方案
    4.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管理
        4.3.1 市场培育
        4.3.2 市场管理
        4.3.3 市场服务
    4.4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安全管理
        4.4.1 港口安全管理
        4.4.2 船舶安全管理
        4.4.3 翻坝运输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效益评价
    5.1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经济效益分析
        5.1.1 典型航线与代表船型选取
        5.1.2 滚装船甩挂运输单船年效益分析
        5.1.3 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的运价比较
        5.1.4 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运输时间比较
    5.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社会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推进思路和应用前景
    6.1 推进计划和实施步骤
    6.2 推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6.3 应用前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多维视角下重庆市货物航运企业成本管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主要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经济环境对货物航运经济的影响
    2.1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3 国际航运市场情况
        2.3.1 总体情况
        2.3.2 集装箱班轮情况
        2.3.3 滚装船运输情况
        2.3.4 散货船航运情况
    2.4 国内航运市场情况
        2.4.1 国内水路货运情况
        2.4.2 国内水路港口情况
        2.4.3 国内运输船队情况
        2.4.4 国内航运企业情况
        2.4.5 重庆市航运市场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物航运企业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 国家政策维度
    3.2 重庆市政策维度
    3.3 信息化建设维度
        3.3.1 网络资费成本要素
        3.3.2 5G技术对航运各要素的影响
    3.4 空间维度
    3.5 基础建设维度
    3.6 船型维度
    3.7 货物维度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物航运企业成本要素构成及其精简
    4.1 S公司情况简介
    4.2 成本要素结构分析
        4.2.1 固定成本
        4.2.2 经营成本
        4.2.3 采购成本
        4.2.4 航次成本
        4.2.5 业务项目维度及其要素选择
        4.2.6 成本科目维度及其要素选择
    4.3 成本要素项目精简
        4.3.1 与成本有关的业务项目要素
        4.3.2 固定成本项目要素
        4.3.3 变动成本项目要素
        4.3.4 成本要素精简方法
    4.4 成本要素数据采集规则
        4.4.1 业务项目要素采集规则
        4.4.2 固定成本项目要素采集规则
        4.4.3 变动成本项目要素采集规则
        4.4.4 使用软件辅助采集各成本要素
    4.5 成本数据采集范围精简及其标准化
        4.5.1 选择主力船型
        4.5.2 选择主力航线
        4.5.3 对主力船型和主力航线进行成本要素采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A-BP优化算法的成本预测
    5.1 使用GA-BP进行预测的意义
    5.2 原理简释
        5.2.1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简释
        5.2.2 遗传算法优化原理简释
        5.2.3 算法实现流程详细说明
    5.3 使用GA-BP算法拟合
        5.3.1 网络训练参数确定
        5.3.2 遗传算法参数确定
        5.3.3 程序源代码
        5.3.4 拟合方案选择
        5.3.5 拟合结果
    5.4 再次精简输入要素
    5.5 再次拟合
    5.6 成本预测
        5.6.1 应用实例一
        5.6.2 应用实例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本管控策略
    6.1 难点表现
    6.2 解决方案
        6.2.1 内部管控策略
        6.2.2 对外部策略
    6.3 对S公司的管控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ython梯度下降法训练代码
    附录2 Matlab的 BP神经网络主要代码
    附录3 Matlab的 GA-BP神经网络主程序代码(子函数代码略)
    附录4 货物航运企业成本要素构成及其精简逻辑

(7)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8)长江上游船舶运输组织特征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路运输需求预测
        1.2.2 优化方法
        1.2.3 船舶运输组织方案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江上游船舶运输现状与特征分析
    2.1 长江上游水运条件现状
        2.1.1 航道条件
        2.1.2 港口现状
    2.2 长江上游船舶运输发展特征分析
        2.2.1 运输船型
        2.2.2 船舶流量
        2.2.3 船舶数量
        2.2.4 船舶吨位
        2.2.5 三峡过闸船型
        2.2.6 三峡过闸货物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船舶运输需求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现状
        3.1.1 经济发展概况
        3.1.2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1.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1.4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3.1.5 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3.2 长江上游水运量预测
        3.2.1 预测依据及思路
        3.2.2 长江上游水运量预测
        3.2.3 重庆市水运量需求预测
    3.3 长江上游船型预测
    3.4 长江上游船舶流量预测
        3.4.1 船舶现状分析
        3.4.2 船舶流量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模型构建
    4.1 基于单位营运成本的优化模型构建
        4.1.1 优化方法与思路
        4.1.2 营运成本计算
        4.1.3 船型优化模型
        4.1.4 组织方式优化模型
    4.2 集装箱船案例分析
        4.2.1 方案主要参数
        4.2.2 船型优化结果
        4.2.3 组织方式优化结果
        4.2.4 结果分析
    4.3 干散货船案例分析
        4.3.1 方案主要参数
        4.3.2 船型优化结果
        4.3.3 组织方式优化结果
        4.3.4 结果分析
    4.4 不确定性与敏感性分析
        4.4.1 不确定营运环境中的衡准指标
        4.4.2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方案在长江上游的应用
    5.1 主要船舶运输货类
    5.2 运输组织及船型论证
        5.2.1 航线选择
        5.2.2 运输组织方案
        5.2.3 船型方案
        5.2.4 论证结果
    5.3 推荐运输组织和船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三峡大坝建设与川江航运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尾王家滩河段航道要素预报与数字平台研究[D]. 王显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长江上游航道尺度提升潜力模拟及评价研究[D]. 龙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D]. 薛凡玥.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4]长江“黄金水道”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组织模式及车辆调度研究[D]. 王丽.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5]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D]. 王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6]多维视角下重庆市货物航运企业成本管控策略研究[D]. 杨春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7]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 [8]长江上游船舶运输组织特征分析与优化研究[D]. 王大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10]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三峡大坝建设及川江航运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