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议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吴丹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多数高校都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在解决了办学空间和教育资源问题的同时,由地域分散和管理带来的难题日益凸显,势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了破坏;各个校区间校园文化融合困难和传承不够。文章以多校区高校的成因为始,围绕校园文化内涵及对多校区高校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继而探索性地对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27-03

一多校区高校简述

1.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来自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国际上风起云涌的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为了适应新需求,从1992年开始,对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体制、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高校也由徘徊于社会的边缘,发展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动力之源。

高校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改革,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加快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全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达到了大众化阶段。此时,中国的一些建校早、历史长的高校,多数建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区,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原有校园面积有限、发展空间受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克服这一系列矛盾以及改革旧体制,提高规模效益,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国家对高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此次改革运动以1992年5月合并6所省属院校而成的扬州大学为序幕。在这种情况下,一批高校纷纷开辟新校,出现了合并潮。随后,大学合并在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下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规模大,涉及范围广是史无前例的,从而形成了高校多校区的办学格局。

2.多校区高校的类型

多校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高校。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拓展型多校区高校:由于主校区发展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向外扩展新建校区而形成一校多区高校,而新建校区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例如复旦大学松江校区、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等;(2)合并重组型多校区高校: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进行合并而成的、具有多个校区的、合并后统一了法人资格的大学,例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3)混合型多校区高校:兼具有以上两类校区的特征,例如郑州大学、中山大学等。

3.多校区高校办学的现状

与单校区高校相比,多校区扩大了办学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了高校竞争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其他问题。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第十三次会议上很有针对性的指出“历史的经验反复的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即使不得已有了多校区,也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主校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多校区高校无论是在校区数量、办学规模、学科综合与复合程度上,还是在校区文化的多样性上都具有较多的特殊性。可以看到,多校区高校形成并不完全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对高校多校区的好印象已被现实打破。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影响是无形而又深远的,校园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精神,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外在表现为校风、教风、学风。反映了高校自身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高校的品格,是指导大学生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因此,我们倾向于采用潘懋元先生的总结:广义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为主要群体,以别于其他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全面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同心圆结构,校园文化在这几个层面上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文雅高尚”,可见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所以若想多校区高校各校区共同发展的过程,必然是校园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但是多校区高校原有的各组成校区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之间势必存在冲突。

三多校区形成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多校区高校建设中,由于校园硬件建设量化指标明显,更能引起重视,可校园文化建设因为量化指标不明显而易被忽视,加上各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对传统的校园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区交流困难使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遭到破坏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并且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中,逐渐形成的适合高校自身发展,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文化,有其各自的渊源、发展历程,是自成一体的整体。但随着多校区的形成,对校园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拓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新建校区往往与老校区距离较远、联系不便,导致校园文化传承困难,出现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不对称,出现校园文化断层,导致缺少老校区的文化底蕴,严重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高校合并后引起校区间校园文化融合困难

(1)校园文化融合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校园文化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经合并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从本质上来说,各校区都有着多年发展历史的高校,在合并前有着各自的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且建校历史越长校园文化就越稳定,合并后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对新校缺乏归属感,校园文化融合也就越困难,所需时间也越长。

(2)目前多数的多校区高校各校区相距甚远,地域分散,既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又增加了校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难度。多校区大学形成也意味着新的交往环境的形成,当熟悉的环境不复存在,难免会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新的环境,在工作或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怀旧情绪,新的抵触情绪加剧,这是合并之后较长时期教职工的思想情绪。

(3)当合并型多校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融合时,势必遭遇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反应在校园文化上,就是人为的对优秀校园文化的扬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面对多种校园文化的选择,继承或者抛弃是最大的难题。但是往往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而这一过程又是艰难而漫长的。

3.多校区办学导致学术氛围的缺失

由于各校区的空间距离,致使新校区出现学术氛围缺失的现象。学术氛围除了体现在各种学术报告、讲座,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教风、学风建设上。对于拓展型的多校区高校,新生安排在新校区,高年级和研究生多数在老校区,新生入校后缺乏向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机会,无法习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某些高校各校区是按专业安排的,导致各专业很难与其他学科接触,难以实现跨学科的渗透;单一的学生结构,导致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再者,由于新校区建在市郊或偏离市区,教师上课采取“走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除教学以外的工作、科研大部分都与学生脱离,使学生缺乏学习研讨的氛围。师生交流少,不利于培养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到缺乏人文关怀,更不利于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继而影响到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

4.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缺损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精神文化的建设,校风、教风、学风教育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多校区高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往往直接从老校区移植或复制,导致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内容空洞没有内涵。加上新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短时间内难以传承老校区优良的校风与学风。学生感受不到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不同的校区有其各自的办学和建设特色,单一而刻板的复制或移植很难适应所有校区的发展,因此也导致校园文化不能在短期内顺利的融合及赋予新的内涵。

四如何建设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

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不同文化拼凑在一起,或者硬性地直接照搬原来的校园文化,而是应该在继承和保留原有文化中适应多校区发展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要在原有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提炼,建立多校区高校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标准、价值取向的过程。这必然要在多种文化间取舍整合,才能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高校校园文化。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长期工作、生活、学习的结果,师生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荣誉感,影响深远,要想改变原有思想、继而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在感情上难以割舍和承受。但为使各校区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实现多校区管理上的协调统一,就必须要克服妨碍改革的思想和观念,促进多校区中各校园文化的融合。

1.培养各校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拓展型新校区由于所建地区原因,文化底蕴不足,学生与老师、高低年级学生的交流少,校园文化的传承环节薄弱,这就需对学生有意识的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适当移植老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或雕塑,并向学生积极地宣传这些标志性建筑物的意义和故事,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校园文化取向在所有学生中的认同。高校应向学生介绍校史、校绩,让学生对学校增加了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悠久的传统文化,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历史,感受到学校的文化积淀,包括校园文化外层体现的校训、校规也要向学生传递,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为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创造条件。这些举措能增加学校的魅力与感染力,为师生们提供心理支力。同时促进学生相互参与到各校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新旧校区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文化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高校的亲切感、归属感,继而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2.加强各校区文化交流和了解,以促进校园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在合并而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要面临很多新进的、成型的各种校园文化,要在多种文化元素中进行选择就反映出这个动态的过程。既要继承原有校区中优秀的元素,又要借鉴新进校区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元素。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说:“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高校本身就是兼容并包的,加强各校区间文化交流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化本着开放的态度和胸怀,多校区高校应开展有计划、有目的跨校区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增加各校区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鼓励各校区学生成立自治性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学术和娱乐文艺活动。各校区应广纳博取、采众家所长,发现不同校园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其产生背景的同时也就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源,为不同的校园文化融合增加了一份可能性,从而营造出积极丰富的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这是促进各校区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3.通过网络传递校园文化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径。各校区地理位置上的差异,造成不同程度的分散,及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使各校区学生在信息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不便。因此,要保持校区间畅通的信息渠道,解决多校区办学带来的诸多不便,这就需要畅通的信息交流,因此借助网络技术来加强校区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多校区“离”而不“分”。如某校区举办学术讲座,其他校区可以即时共享;其中一个校区名师上课,其他校区的学生也可以同时收看。

首先,网络可以实现各校区的文化交流。不同校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同时知道各个校区最新信息,开辟“聊天室”,可以通过上网加强沟通,通过邮件和教师进行交流,达到彼此相互熟悉和了解。同时定期邀请一些教师和管理者参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新校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其次,开设网上课堂,不仅针对学习也包括生活方面,学生有疑难的可在网上请教,对于缺乏师生交流的新校区来说尤为重要,增加师生相处时间和交流机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创建个性鲜明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多校区高校的各校区都是高校的一部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特色。如建筑特色、办学特色等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建设得来。其中校园文化特色是指根据不同校区的不同定位,建设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漳州校区地处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漳州开发区,东临大海、三面环山、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因此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兴建高尔夫球场,将高尔夫球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学生们意识到珠海的红树林(一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后,主动组织起来对红树林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大力展开调研活动,进行环保活动,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的好例子,并且都成为了不同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而区别于其他校区。在建设个性的多校区校园文化中,各校区要有统一的目标,同时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继承主校区优良校园文化的同时,与所在区域文化相融合,借鉴其他校区校园文化的优势,考虑各校区环境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以此为生长点,充分考虑不同时期不同校区建设的不同要求,还要采取新的措施、建立新的制度或开展新的活动,勇于创新,建设出特色鲜明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总之,各校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并非仅从物质上着手就可以,还必须利用校园文化的无形作用来统一思想,才能在根本上消除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矛盾,做到多校区高校从外到内真正融合。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无论是合并型,还是拓展型的高校,都要经过长期努力。作为高校外在的展现、智慧的外化、文化美的宣扬,校园文化对置身高校的学生具有熏陶、导向、规范、激励等不容小视的作用,是一笔巨大财富和无形的资源。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建设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红、陈运超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2]何军、方振聪.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导论,2005(5)

[3]张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3

[4]王永杰.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7.03:281

[5]潘崎峰.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6]史元瑛.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

[7]王雪桦.拓宽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JohnH.Newman:TheIdeaofaUniversity.Oxford,ClareudonPress,1976

〔责任编辑:冯琰〕

标签:;  ;  ;  

浅议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