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论文摘要

研究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揭示固碳量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为木材固碳减排及木材防腐提供理论依据。当前关于腐朽对木材碳排放的影响鲜有报道,缺乏相应的量化数据。采用褐腐菌(密粘褶菌,G.t)对白杨木材试件进行为期90 d的生物腐朽试验与分析。腐朽培养期间,在不同培养周期(间隔15 d)取出试件并测定其固碳量与化学成分数值,分析腐朽时间对固碳量及各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固碳量变化规律并基于各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固碳量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随腐朽时间增加,绝对固碳量(固碳量实测值)不降反而小幅上升,相对固碳量(相对于腐朽前木材原始质量来说,单位质量木材含有的固碳量)显著下降,表明褐腐对木材固碳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R2=0.983,P <0.01);2)随腐朽时间增加,木材试样内木质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小幅上升,综纤维素(包括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明显下降。由于单位质量木质素含碳率64.08%大于综纤维素37.38%,导致木材内绝对固碳量产生了不降反升的现象。总之,褐腐过程中木质素比重变化是影响木材绝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质量损失率是影响木材相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该研究着眼于木材腐朽和木材固碳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褐腐过程中随腐朽程度加深,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为木材固碳减排及木材防腐积累了基础数据。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腐朽试验
  •     1.2.2 固碳量测定
  •     1.2.3 化学成分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
  •   2.2 褐腐对白杨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 固碳量变化机理
  •     2.3.1 绝对固碳量升高的原因
  •     2.3.2 相对固碳量损失速率变化的原因
  • 3 结论与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徐华东,狄亚楠,邢涛,徐群

    关键词: 木材,褐腐,质量损失率,固碳量,化学成分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林业

    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温度下时域反射法反演活立木树干含水率的机理及种特异性模型”(3187053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活立木树干含水率时域反射反演机理及模型研究”(2572018BL08),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便携式树木含水率检测仪的研制”(2017RAQXJ078)

    分类号: S718.5;S781

    DO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9.11.015

    页码: 104-109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372K

    下载量: 92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固碳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20(02)
    • [2].种植固碳森林 守护多彩地球[J]. 浙江林业 2018(06)
    • [3].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林业科技 2017(01)
    • [4].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J]. 北方农业学报 2017(03)
    • [5].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7(03)
    • [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 [7].集三域生物之力,合成一条高效的固碳通路[J]. 中国科技教育 2017(04)
    • [8].2008-2018年广州市人民公园植被变化及固碳价值核算[J].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2)
    • [9].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0(S2)
    • [10].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2)
    • [11].基于单木模型对温州常见城市绿化树种固碳增湿能力的比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7)
    • [12].森林固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定位及增加固碳的途径[J]. 农业与技术 2015(17)
    • [13].采伐对豫西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5)
    • [14].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J]. 资源科学 2016(06)
    • [15].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估算[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32)
    • [16].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17].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7)
    • [18].园林植物固碳功能景观构建[J]. 科技创业家 2013(20)
    • [19].绿色住宅的固碳技术与应用[J]. 华中建筑 2011(06)
    • [20].我国开展生物固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05)
    • [21].京津冀地区林木固碳价值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4)
    • [22].体外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构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06)
    • [23].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长期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 [24].不同造林方式小黑杨生产力及固碳量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 [25].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14(19)
    • [26].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01)
    • [27].喀斯特适生植物固碳增汇策略[J]. 中国岩溶 2011(04)
    • [28].生物固碳途径及其进化[J]. 广东化工 2010(10)
    • [29].森林经营与管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泄漏和净固碳量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 [30].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固碳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1)

    标签:;  ;  ;  ;  ;  

    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