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地壳论文_尹力,罗纲,孙云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下地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青藏高原,华北,晶格,南阳盆地,各向异性,芦山。

中下地壳论文文献综述

尹力,罗纲,孙云强[1](2018)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带的多个地震循环的应变与变形,探讨了无与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地壳地表的位移、速度与变形的分布和演化;以及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不同流动范围、速度与黏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地形变观测数据的约束,推测了青藏东缘中下地壳流的流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比有和无中下地壳流的模拟结果,发现青藏东部震间的地表垂向速度在变形样式及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即存在地壳流的地表垂向抬升速率显着大于无地壳流;震间在龙门山断层西侧附近产生的垂向凸状隆起随中下地壳流的速度、黏度及通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青藏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地壳流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汪洋[2](2017)在《华北克拉通中、下地壳岩性组成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地壳的成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Gao Shan等(1998)根据地震波速数据得出华北克拉通内部地壳平均厚度为37~39km,其中下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地壳上部Vp=6.69 km/s,岩性为中性,下地壳下部Vp=7.05 km/s,岩性为基性,由于下地壳上部厚度大,整体下地壳的SiO_2含量推断为57.5%,岩性为中性。据此推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中生代时期发生了基性下地壳的拆沉,导致现今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成分偏中性。(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华北克拉通演化、专题13: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期刊2017-10-15)

李平,郭新转,陈思博[3](2017)在《斜长石盐水体系电导率及它对西藏高原中下地壳异常高导的启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agnetotelluric(MT)surveys in the past decades have revealed that highconductivity layers(0.01-1 S/m)widely exist in the mid-lower crust of Tibet plateau(Wei et al.,2001;Unsworth et al.,2004;Bai et al.,2010).In addition,a number of geophysical data sets indicate that these regions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feature of low velocity(Unsworth et al.,2005;Shapiro et al.,2004).It is significance(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期刊2017-10-15)

易爽,孙文科,Jeff,Freymueller[4](2016)在《大地测量数据对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速度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在新生代碰撞之后形成了青藏高原,其至今仍是全球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因此吸引了大量对其形成、生长和内部结构的研究(例如[Royden et al.,2008])。其中青藏高原东缘是研究最热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东缘拥有几个不同特征的块体,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许多破坏性大型地震的"南北造山带"[Wang et al.,2003]。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有松潘和川滇两个块体。这两个块体厚度约60 km,内部有剧烈的地壳缩短或旋转等形变。高原东(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期刊2016-10-15)

熊小松,郭良辉,高锐,王海燕[5](2015)在《中上扬子中下地壳结构存在东西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扬子克拉通航磁上表现为北东向展布的宽缓正磁异常夹弱磁异常,为扬子克拉通最稳定的区域。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 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扬子克拉通的西缘、西南缘和叁峡地区,使得对于基底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而基底断裂带和结构对于沉积盖层结构和后期构造演化具(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期刊2015-10-10)

熊小松,高锐,张季生,王海燕,郭良辉[6](2015)在《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叁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四川盆地的西缘、西南缘和叁峡地区,使得对于沉积盖层之下的中下地壳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重力异常则能够宏观揭示区域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刨除沉积盖层和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而获得了中下地壳的重力异常,反映了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存在结构差异,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航磁异常和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该分界线位于重庆—华蓥一线,故而推测中上扬子克拉通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核.(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7](2013)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下地壳的改造——捕虏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显生宙不同时期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是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下地壳的代表性样品,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主要从地体麻粒岩和不同时代火山岩中捕虏体麻粒岩的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角度,指出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不仅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和改造,岩石圈地幔之上的下地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和改造,这种改造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包括改造的时间、改造的程度等。下地壳的改造方式主要以幔源岩浆的底侵为主,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也是可能的一种方式。(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雷兴林,马胜利,苏金蓉,王小龙[8](2013)在《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部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芦山地震震源处对应的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为-0.1bar以下量级,其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芦山地震前增加到了0.4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4)或0.6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2)以上。这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非弹性触发密切相关。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破裂空段存在1970年大邑M6.2地震的库仑应力阴影区(下降区),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未能使阴影区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如没有其他不可知因素,该空段短期内整体发生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刘天启,石耀霖,张怀[9](2010)在《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管道流叁维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流(Channel Flow)的概念最早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Morgan等(1987)和等Bird(1991)人提出。相对于上地壳和上地幔,处于中间的中下地壳在某些地区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的"叁明治"结构,从而中下地幔可能受上地壳的重力或上地幔的拖曳而形成管道流。管道流模型在解释一些地区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张国苓,杨晓松,陈建业,闫小兵[10](2010)在《中下地壳岩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岩石成分及其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在地壳浅部,裂隙广泛发育,它们的定向排列对岩石各向异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深部,裂隙基本闭合,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矿物晶格优选方位(LPO)和形态优选方位(SPO)决定的。云母和(或)角闪石含量较高且定向排列的地壳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各向异性。熔体的定向排列(MPO)可以显着地加强地壳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0年02期)

中下地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确定地壳的成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Gao Shan等(1998)根据地震波速数据得出华北克拉通内部地壳平均厚度为37~39km,其中下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地壳上部Vp=6.69 km/s,岩性为中性,下地壳下部Vp=7.05 km/s,岩性为基性,由于下地壳上部厚度大,整体下地壳的SiO_2含量推断为57.5%,岩性为中性。据此推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中生代时期发生了基性下地壳的拆沉,导致现今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成分偏中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下地壳论文参考文献

[1].尹力,罗纲,孙云强.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J].地球物理学报.2018

[2].汪洋.华北克拉通中、下地壳岩性组成及其地质意义[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华北克拉通演化、专题13: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2017

[3].李平,郭新转,陈思博.斜长石盐水体系电导率及它对西藏高原中下地壳异常高导的启示(英文)[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2017

[4].易爽,孙文科,Jeff,Freymueller.大地测量数据对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速度的约束[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2016

[5].熊小松,郭良辉,高锐,王海燕.中上扬子中下地壳结构存在东西差异[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2015

[6].熊小松,高锐,张季生,王海燕,郭良辉.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J].地球物理学报.2015

[7].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下地壳的改造——捕虏体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

[8].雷兴林,马胜利,苏金蓉,王小龙.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J].地震地质.2013

[9].刘天启,石耀霖,张怀.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管道流叁维模拟[C].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张国苓,杨晓松,陈建业,闫小兵.中下地壳岩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J].地震地质.2010

论文知识图

世界上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及复合型...一1青藏高原东边缘大地电磁测深点位(左...砂箱构造模拟结果与地质和物探解译剖...西藏冈底斯带沙让斑岩型钼矿床辉钼矿...)大兴安岭南段主要金属矿床的207Pb...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成因模式图

标签:;  ;  ;  ;  ;  ;  ;  

中下地壳论文_尹力,罗纲,孙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