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永乐[1]2009年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叁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叁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刘勇[2]2003年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脑梗死多发生在老年人,不仅死亡率高,而且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后生活。本文探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早期康复的疗效,以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充分发挥残余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97例脑梗死患者并经CT或MRI证实。随机配对分为分期针刺+康复训练组33例;单纯康复训练组31例和普通针刺组33例。叁组病人在病程、病情程度、一般情况基本上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以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患肢运动功能评定和总疗效的评定作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 ①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与Barthel指数在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单纯康复组和普通针刺组此叁项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其改善程度明显小于治疗组(p<0.05)。⑧临床疗效评定,分期针刺+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为96.97%与单纯康复组(90.32%)和普通针刺组(84.85%)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早期介入分期针刺和康复治疗,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优于单一康复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因此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早期康复疗效明显。

刘悦[3]2008年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并为临床制订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名,按照纳入顺序依次编号,按照预先生成的随机分组方案,随机分为传统针刺和分期针刺组。两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每日针刺1次,电针治疗,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疗程,治疗6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FMA及MBI评分比较、步行能力分级情况比较、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分布比较。结果:1、从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治疗情况、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结束后,传统针刺组基本治愈6例,显着进步12例,进步10例,无变化2例,恶化0例。显效率60%;分期针刺组基本治愈8例,显着进步18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恶化0例。显效率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步行能力均有改善,但分期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分布均有提高,分期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传统针刺和分期针刺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步行能力情况、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分布情况比较,分期针刺组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佚名[4]2003年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旬刊2003年1月5日至12月25日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内经》李建梅,王慧峰,赵鹏.从《黄帝内经》谈太极拳的机制及其应用初探(15):22355-甲氧色胺李淑惠,胡德耀,李晓辉,等.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8):1277A

马彬[5]2013年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霍新慧[6]2014年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作用,为寻求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艾灸康复组(36例)和康复组(32例)。2.治疗方法:康复组患者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等常规治疗等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以Bobath技术为主),艾灸康复组另外配合艾灸治疗,艾灸选穴为:肩髃、曲池、手叁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足叁里、悬钟、叁阴交、中脘。康复训练及艾灸治疗均1次/日,5日/周,共治疗4周。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评定两组患者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采用改良的痉挛程度量表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定痉挛状态,采用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族别、诊断(西医),以及治疗前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痉挛程度两组患者上肢、手、下肢MAS分级及CSI指数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MAS分级及CSI指数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3.肢体运动功能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FMA结果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FMA结果在各时间点均优于康复组(P<0.05);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在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后6个月与康复组无显着差异(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两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艾灸康复组患者BI指数和PRO量表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1.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单一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患者运动模式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与单一的康复治疗相比,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更早的重建患者正常运动模式。艾灸与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佚名[7]2000年在《《现代康复》2000年第4卷总目次》文中指出特 集 膝关节损伤与康复 膝关节损伤后的功能评价………………………谢光柏(3) 膝关节外科与关节康复的临床研究动态……………王予彬(6) 等速技术在膝关节损伤后功能评价和 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吴 毅(8) 下肢骨折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及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8]2017年在《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蒙中两国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两国古代和现代文献里对白脉病的针刺疗法异同,以期为未来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疗效提升,以及促进蒙中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献检素中,中国古代文献以电子检索方式为主,手工查阅为辅;使用的古代文献数据库为《中华医典》第5版,其中共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共计4.5亿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蒙文古代文献的检索,因缺少相关文献数据库故采取手工查阅方法,主要涉及书目包括《医学四典》,《蓝琉璃》,《甘露四部》,《兰塔布》等。现代文献部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从EMSHIUS(ЭМШУИС),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蒙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完成检索后,对上述纳入文献中关于治疗方法、取穴特点、刺法手法、针具、配合治法及疗效评价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论:1.古代蒙古国对白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自16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印度医学,藏医和中医的影响而形成了更系统的记载,并总结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2.古代蒙医和中医对于白脉病(中风)的治疗均记载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两国的针刺治疗方法在刺法、取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3.在现代研究中,中医针灸多从体针、头针、电针、各家针刺组方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研究为主。蒙古国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传统针刺疗法的探索。4.在现代临床针刺取穴的应用特点上,中医针灸师主要继承发扬了循经取穴和局远配穴等学术思想,而蒙古国则侧重于在东方针刺法的常用穴位上使用放血疗法。

慎宰莹[9]2013年在《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80%以上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中风偏瘫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是综合康复治疗,康复在改善中风患者各项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回归社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风康复治疗有多种方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针灸治疗,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中风病发展的各个时期和环节均起到逆转病情的作用。其中,头针在促进中风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恢复方面有确切疗效。本课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拟运用复杂脑网络技术,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脑功能成像跟踪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康复过程进行连续监测,在神经功能皮层、运动功能神经环路、以及行为水平等不同层次上探索大脑神经可塑变化的机制。因此,有助于探索针刺特异性大脑激活功能区域,揭示头针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疗效机制和对中枢的整体调节效应。同时,研究残存脑组织的重塑和功能代偿通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采用现代医学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中医传统理论等多学科理念的交叉,本研究将初步出探索既适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能得到这一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创新性研究和评价方法。运用复杂脑网络技术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头针治疗的疗效评价。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目的:运用复杂脑网络,分别对两组采集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功能网络重建,分析重要运动功能区的连接节点,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时间相关性;并运用因果模型方法分析各运动功能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揭示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重组和脑重塑的可能机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头针对中风偏瘫脑功能重塑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以及头针在脑功能网络中的作用位点,进一步研究复杂脑网络在针刺试验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两组,头针组和对照组,各5例。头针组:头针治疗前和第2周分别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采集2次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对照组:入组第一天和第2周进行磁共振检查,采集2次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采集的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结果:我们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析运动功能网络,设置对照组对比头针治疗观察其临床指标,而探讨头针治疗对脑网络的影响,其大脑运动功能损伤后其修复重塑机制。因为我们的观察对象以运动功能损伤为主,因此对运动功能网络研究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根据解剖结构和目前有关联的实验结果知识,在静息态数据处理中,我们以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功能区为种子点(ROI),根据时间相关序列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得到与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运动相关脑区,各脑区之间存在时间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各脑区之间有功能连接性,是运动功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于头针治疗前后、头针组与非头针组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风偏瘫患者经头针治疗后,这一运动功能网络存在动态变化,其变化以强度较高的相关脑区的连接变化。将头针组与对照组初次扫描进行运动功能网络对比分析,采用头针组治疗后数据-对照组第2次数据,以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为种子点(ROI),通过脑功能连接时间相关序列分析显示,头针组较对照组在右侧大脑的颞上回、岛叶、前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有更强的功能连接性(P<0.001)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示,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主要构成包含M1、SMA、小脑、脑干、楔前叶、舌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岛叶、尾状核等重要脑功能区。头针组治疗前后对比提示,在右侧前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右侧尾状核体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现象。随着进行头针治疗有一定的恢复过程,该网络中的脑区发生动态的波动。这可能是头针治疗效应导致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连接增强的原因。

曾庆云[10]2006年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2].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

[3].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刘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 《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5].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

[6]. 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 霍新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7]. 《现代康复》2000年第4卷总目次[J]. 佚名. 现代康复. 2000

[8]. 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D].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9].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D]. 慎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0]. 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