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_周士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科技,思想,生产力,马斯,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马克思。

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士跃[1](2018)在《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蕴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以指导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科学的科技地位观。坚持矛盾分析法,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并从生产力的高度分析和研判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其次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观。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加强科技队伍的管理,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后勤保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培育科技人才。再次是要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指导科技发展实践。提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重点发展高科技,抢占科技制高点;制定开放的对外政策,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当今科技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邓小平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蔡军迎[2](2015)在《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研究: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和邓小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研究科技生产力理论。要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就必须对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加以重新认识与思考。众所周知,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较早发现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从而成为生产力,并且从政治经济学维度探究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革命性作用。哈贝马斯着眼于公众社会的非政治化,研究晚期资本主义的两种社会现象——国家干预主义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即由解放的潜力退化为解放的桎梏。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审视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且强调要通过实施改革开放等方针政策来发展科学技术。因此,本文从研究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入手,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本文主要包括绪论(第1章)、正文(第2—5章)和结语叁个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评述当前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在选题依据与意义方面,阐述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自由解放的关系。在评述研究现状方面,阐述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的研究情况以及研究价值。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创新与不足方面,阐释论文存在的主要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系统阐释马克思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自觉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并且前瞻性地预见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因而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在这里,我们分叁个部分论述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一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条件。主要阐释现代科学的生成、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得以诞生。二是何谓科学技术生产力?主要分析论证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将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资本生产力与生产力一般的辩证统一体。叁是资本化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主要阐释了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悖论性存在:资本主义文明化和资本主义异化。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自觉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科学技术对象化存在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态;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地域性存在扩展为世界性存在;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实现内在统一以及人类生活世界实现合理化(传统文化权威逐步失去生存根基)。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屈从于资本的本性,科学技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异化。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使人化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雇佣工人逐渐丧失主体地位,沦为机器的活的附属物,资本家也无法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存在。资本主义异化根源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最终归趋将是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3章,哈贝马斯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系统阐述哈贝马斯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两种新趋势——国家干预主义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科学技术成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于是,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不再适合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框架,因而需要重新建构科技生产力理论。按照哈贝马斯的思想逻辑,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新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目的理性活动僭越交往理性活动。它的基本命题是人类可以按照目的理性活动的自我调节模式和相应行为的自我调节模式重建社会,并且可以按照控制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控制社会的目标。很明显,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严重压制着公民的政治交往活动。于是,哈贝马斯批判这种新意识形态,试图重新恢复交往理性活动的合理化。在他看来,只有目的理性活动与交往理性活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自由解放的潜力。再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阶级斗争学说要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运用。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科学技术无论如何也构成商品价值的一个附加源泉。哈贝马斯主张劳动价值论理应由“劳动”一元论转变为“劳动与科学技术”二元论,借以适应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随着科学技术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与国家实施干预主义政策,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第4章,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主要阐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邓小平既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又敏锐地观察到现代科学技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前瞻性地预见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在考察科学技术由“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演变历程基础上,阐释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叁重蕴涵:一是邓小平视域中的科学技术与马克思视域中的科学技术具有时代差异性:一个是20世纪中叶的科学技术,另一个则是19世纪中下叶的科学技术。同时学术界认为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说出社会科学是社会生产力,但是他视域中的科学范畴包含社会科学,因而社会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存在内在关联。二是在邓小平视域中,科学技术的初始存在形态是知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科学是知识形态的存在,技术则是物质形态的存在。叁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具体包括这些层面的含义:科学技术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引领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脑力劳动者将逐步占居主导性地位;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变成“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是实干家。在实践过程中,他努力践行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一是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解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确定“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标准,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二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机构的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改善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扩大科研院所的自主权;改革科研体制的组织结构,推进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的横向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叁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科学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实现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力争外援”相结合的原则。第5章,对话和回应: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分析比较哈贝马斯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思想之异同。相似性表现为:他们都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居于首要地位;他们的思想渊源都是马克思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他们都认为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是科学技术生产。异质性表现为: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哈贝马斯重在总结和反思而邓小平重在前瞻和谋划;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哈贝马斯持批判和否定的立场而邓小平则始终坚持赞扬和肯定的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哈贝马斯主张修正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学说、意识形态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而邓小平则立足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分析比较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确切地说,科学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对立物而存在的。马克思又指出,虽然科学与意识形态属于不同范畴,但是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存在密切关联:科学技术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在哈贝马斯的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合理化标准逐渐侵入人类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行为准则,因而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叁是分析比较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具有革命性作用。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失去生存根基。于是,人类可以自觉控制物质生产活动,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但是,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解放潜力的思想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境相悖。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成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技术统治论者的意识形态)压制着公众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公众社会实现交往理性活动的合理化,才能确保科学技术具有解放的潜能。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时没有否定马克思关于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实践路径,而是认为这种实践路径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他指出,我们当前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方式。因此,邓小平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发挥科学技术这种解放的潜力。四是全面贯彻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要求我们重新考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价格机制和企业家的职能在市场经济当中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重新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相关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所蕴含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剥削关系启示我们,在全面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让市场经济体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才能推进科技进步,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结语。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功能存在着明确的适用限度。一旦超越这种限度,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就会沦为解放的桎梏。(2)澄清哈贝马斯对技术统治论的批判向度问题。他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科学技术第一位生产力的社会功能,也不是要赋予科学技术具有“原罪”的性质,而是指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目的理性活动僭越交往理性活动,从而提醒人们注意民主共同体当中的公民政治交往活动也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不可能成为独立化生产力。(3)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现实路径是市场经济体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体龙[3](2014)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涵盖科技观、人才观、动力观和功能观等内涵丰富、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蕴含中"四观"科学阐释了"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对待和应用科学技术"的问题,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突出的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胜利油田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鹏成,李彤[4](2011)在《试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的科学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界定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的内涵,分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科技经济思想"、"科技与教育关系的思想"、"科技对外开放思想"、"高科技产业化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18期)

刘学礼[5](2008)在《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立论支点,主要由叁大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性质、内在结构的论述;核心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外围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和政策的论述。这叁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8年07期)

顾延生[6](2006)在《邓小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第一力量"、"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等理论, 深刻反映了他在革命、建设、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方针政策过程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及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些光辉理论不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建设伟大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6-01)

朱九田,彭海红,杨国军[7](2005)在《论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指导——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发展科学技术的途径。分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鲜明特点,并且指出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大现实及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金崇碧[8](2005)在《邓小平关于加速社会主义科技进步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是对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中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思想的发展 ,精辟地概括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革命性作用。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 ,建国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相比 ,仍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大制约因素。因此 ,邓小平指出 ,我国科技要赶上世界科技水平 ,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增强科技实力(本文来源于《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期刊2005年01期)

张涛光[9](2004)在《加强科技思想的教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一点修改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理论概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提到应有高度进行阐述,没有阐明它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方面是应该充实和提高的。(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10](2004)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夺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胜利——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矗立了一座丰碑,他的英明将永垂史册。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浓墨重彩勾画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也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精心设计。为了缅怀邓小平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亲切关怀,深情追忆他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所建树的丰功伟绩,8月18日上午,国防科工委在机关召开了“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国防科工委领导及国防工业系统的各方面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上,一些老领导、老专家及军工集团公司和委属高校的代表在会上做了发言。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云川同志在会上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夺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胜利”的发言。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使各单位能高举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开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局面,现将张云川主 任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刊载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军转民》期刊2004年09期)

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研究科技生产力理论。要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就必须对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加以重新认识与思考。众所周知,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较早发现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从而成为生产力,并且从政治经济学维度探究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革命性作用。哈贝马斯着眼于公众社会的非政治化,研究晚期资本主义的两种社会现象——国家干预主义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即由解放的潜力退化为解放的桎梏。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审视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且强调要通过实施改革开放等方针政策来发展科学技术。因此,本文从研究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入手,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本文主要包括绪论(第1章)、正文(第2—5章)和结语叁个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评述当前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在选题依据与意义方面,阐述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自由解放的关系。在评述研究现状方面,阐述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的研究情况以及研究价值。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创新与不足方面,阐释论文存在的主要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系统阐释马克思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自觉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并且前瞻性地预见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因而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在这里,我们分叁个部分论述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一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条件。主要阐释现代科学的生成、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得以诞生。二是何谓科学技术生产力?主要分析论证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将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资本生产力与生产力一般的辩证统一体。叁是资本化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主要阐释了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悖论性存在:资本主义文明化和资本主义异化。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自觉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科学技术对象化存在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态;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地域性存在扩展为世界性存在;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实现内在统一以及人类生活世界实现合理化(传统文化权威逐步失去生存根基)。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屈从于资本的本性,科学技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异化。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使人化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雇佣工人逐渐丧失主体地位,沦为机器的活的附属物,资本家也无法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存在。资本主义异化根源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最终归趋将是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3章,哈贝马斯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系统阐述哈贝马斯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两种新趋势——国家干预主义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科学技术成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于是,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不再适合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框架,因而需要重新建构科技生产力理论。按照哈贝马斯的思想逻辑,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新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目的理性活动僭越交往理性活动。它的基本命题是人类可以按照目的理性活动的自我调节模式和相应行为的自我调节模式重建社会,并且可以按照控制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控制社会的目标。很明显,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严重压制着公民的政治交往活动。于是,哈贝马斯批判这种新意识形态,试图重新恢复交往理性活动的合理化。在他看来,只有目的理性活动与交往理性活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自由解放的潜力。再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阶级斗争学说要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运用。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科学技术无论如何也构成商品价值的一个附加源泉。哈贝马斯主张劳动价值论理应由“劳动”一元论转变为“劳动与科学技术”二元论,借以适应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随着科学技术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与国家实施干预主义政策,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第4章,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本章主要阐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邓小平既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又敏锐地观察到现代科学技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前瞻性地预见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在考察科学技术由“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演变历程基础上,阐释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叁重蕴涵:一是邓小平视域中的科学技术与马克思视域中的科学技术具有时代差异性:一个是20世纪中叶的科学技术,另一个则是19世纪中下叶的科学技术。同时学术界认为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说出社会科学是社会生产力,但是他视域中的科学范畴包含社会科学,因而社会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存在内在关联。二是在邓小平视域中,科学技术的初始存在形态是知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科学是知识形态的存在,技术则是物质形态的存在。叁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具体包括这些层面的含义:科学技术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引领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脑力劳动者将逐步占居主导性地位;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变成“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是实干家。在实践过程中,他努力践行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一是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解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确定“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标准,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二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机构的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改善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扩大科研院所的自主权;改革科研体制的组织结构,推进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的横向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叁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科学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实现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力争外援”相结合的原则。第5章,对话和回应: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分析比较哈贝马斯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思想之异同。相似性表现为:他们都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居于首要地位;他们的思想渊源都是马克思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他们都认为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是科学技术生产。异质性表现为: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哈贝马斯重在总结和反思而邓小平重在前瞻和谋划;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哈贝马斯持批判和否定的立场而邓小平则始终坚持赞扬和肯定的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哈贝马斯主张修正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学说、意识形态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而邓小平则立足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分析比较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确切地说,科学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对立物而存在的。马克思又指出,虽然科学与意识形态属于不同范畴,但是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存在密切关联:科学技术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在哈贝马斯的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合理化标准逐渐侵入人类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行为准则,因而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叁是分析比较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具有革命性作用。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失去生存根基。于是,人类可以自觉控制物质生产活动,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但是,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解放潜力的思想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境相悖。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成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技术统治论者的意识形态)压制着公众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公众社会实现交往理性活动的合理化,才能确保科学技术具有解放的潜能。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时没有否定马克思关于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实践路径,而是认为这种实践路径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他指出,我们当前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方式。因此,邓小平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发挥科学技术这种解放的潜力。四是全面贯彻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要求我们重新考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价格机制和企业家的职能在市场经济当中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重新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相关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所蕴含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剥削关系启示我们,在全面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让市场经济体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才能推进科技进步,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结语。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功能存在着明确的适用限度。一旦超越这种限度,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就会沦为解放的桎梏。(2)澄清哈贝马斯对技术统治论的批判向度问题。他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科学技术第一位生产力的社会功能,也不是要赋予科学技术具有“原罪”的性质,而是指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目的理性活动僭越交往理性活动,从而提醒人们注意民主共同体当中的公民政治交往活动也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不可能成为独立化生产力。(3)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现实路径是市场经济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士跃.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蕴与价值[J].邓小平研究.2018

[2].蔡军迎.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研究: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和邓小平[D].吉林大学.2015

[3].王体龙.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

[4].刘鹏成,李彤.试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的科学内涵[J].科技致富向导.2011

[5].刘学礼.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J].兰州学刊.2008

[6].顾延生.邓小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初探[C].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朱九田,彭海红,杨国军.论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指导——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8].金崇碧.邓小平关于加速社会主义科技进步的理论[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

[9].张涛光.加强科技思想的教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一点修改意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夺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胜利——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军转民.2004

论文知识图

河南财经学院获奖成果(7)安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3)河南财经学院获奖成果(3)安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2)安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1)河南财经学院获奖成果(4)

标签:;  ;  ;  ;  ;  ;  ;  

邓小平科技理论论文_周士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