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历程论文-刘俊杰

批评历程论文-刘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批评历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历程,挑战

批评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杰[1](2019)在《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历程、挑战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总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前党内存在不想、不敢、不能、不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严峻挑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推进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实路径主要在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化、加强党性教育、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针。(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苏晖[2](2019)在《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致力于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在国际学术发表、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成果斐然,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加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在与其它理论的对话中整合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继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研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对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并尝试建构针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周强[3](2019)在《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批评:理论建构与实践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在新时代语境中应运而生并快步发展,引起多方的关注与争鸣,成为当下电影研究场域中的前沿理论学说。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为理论建构过程的特色与现有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色。它的建构过程已经形成了从"出场起步"到"论争完善"再到"体系初成"的叁个阶段。它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工业"与"美学"从对立走向互补的"整合统一论"思想,是在电影本体论意义上对电影本质属性的充分发掘与当下革新。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批评实践,既有对科幻电影、"开心麻花"系列喜剧电影的整体观照评析;也有对某个现象级电影的新锐时评。这些批评文本从"制片人中心制"的完善、"想象力"工业的理论建构、中国特色话语的彰显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未来传播》期刊2019年05期)

陈水平[4](2019)在《“林译”百年评说与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自主化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并不是决定翻译批评观念与标准的唯一因素。百年来,学界对"林译"起起落落、纷繁复杂的评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看,对"林译"的评说恰恰折射了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两次自主化历程。在这两次自主化历程中,批评者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在权力场中进行斗争,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翻译批评场域及其独特的批评观念与模式。(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2期)

陈旭光,李卉[5](2018)在《批评历程与文化立场:走向一种“电影工业美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卉:陈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今天的访谈主要想从叁个方面展开,一是您的学术历程和研究感悟,二是您作为电影研究者和批评家,对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看法;叁是您对建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和设想。我了解到您在求学阶段主要从事的是文学和诗歌研究,后来转向了电影学领域,这之间转变的心理动因是怎样的?有没有哪些契机促使您产生了研究重点的转向?陈旭光:其实转变的直接原因就是我没能留在中文系,而是到了新成立的,正值用人之际的艺(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10期)

张慎[6](2018)在《理论方法的拓展与史学意识的强化——“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研究历程与新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语境的转变、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嬗变历程。从发端于"同步研究"时期的现象概评、批评家论,到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再到历史意识的强化,广阔的文化视野与切实的历史意识逐渐深化了相关认识和判断。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学"成为21世纪以来研究的"热点",文学批评不仅成为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而且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汇聚着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潮流与历史风云,研究其自身转型、发展、演进及与时代思潮关系的文学史意识日渐觉醒,对批评话语与复杂的历史机制关系的考察也逐渐展开,为深入"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机制,探究其话语的生成、挫折、变异、迷失的过程打开了新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8年09期)

吕飞云[7](2017)在《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程及经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叁大优良传统作风之一。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修正自身错误从而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经验启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念,掌握正确的价值尺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必须坚持领导做表率的风范,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克服一切私心杂念和思想顾虑;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明确批评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切实用好谈心活动这一有效形式;必须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的机制,真正发挥其利器的作用;必须坚持开门整风的精神,充分运用舆论的适度配合。(本文来源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亚波[8](2016)在《女权主义批评对身体理论的阐释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哲学各种流派思潮不断地推进,女权主义批评也相应地提出了诸多关于身体理论的阐释。从早期的倾向于争取身体的"政治性"阐释的叁大流派,到强调身体的"话语性"阐释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再到提出身体"多元性"实践的世纪之交女权主义,尽管每个时期对身体理论的阐释或有交叉或有不同,但其成果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对身体理论的建树,也对后继女权主义批评发展或其它理论领域研究起到借鉴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知音励志》期刊2016年22期)

王文华[9](2016)在《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儒学发展历程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简称儒学,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王朝更迭和文化浩劫而不断发展,繁荣—衰落—复兴,至今不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它具有宗教的一些属性,但并非宗教,其在当下的复兴出路便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与时俱进。(本文来源于《大连干部学刊》期刊2016年10期)

王翠[10](2016)在《戴维·洛奇小说批评观走向成熟的历程与启示——从《小说的语言》到《小说的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的语言》和《小说的艺术》是英国批评家戴维·洛奇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部小说批评着作,反映了作者不同的批评观。《小说的语言》最初于1966年出版问世,通过论证小说的语言也同诗歌的语言一样,戴维·洛奇构建起了以新批评为主的小说批评观,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有明显的偏执和牵强附会现象。待到1992年《小说的艺术》一书问世之时,戴维·洛奇的小说批评观已不再拘泥于新批评,不论是论述角度,还是有关小说的批评方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和提升。通过对比这两部着作可以发现,戴维·洛奇经过了近30年的不懈努力,使小说批评观从最初的青涩走向了成熟。戴维·洛奇小说批评观的不断升华和自我完善,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持之以恒这种学术精神的可贵,更为当下中国文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7期)

批评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致力于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在国际学术发表、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成果斐然,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加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在与其它理论的对话中整合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继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研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对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并尝试建构针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批评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杰.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历程、挑战与前景[J].理论探索.2019

[2].苏晖.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J].外国文学研究.2019

[3].周强.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批评:理论建构与实践历程[J].未来传播.2019

[4].陈水平.“林译”百年评说与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自主化历程[J].外国语文.2019

[5].陈旭光,李卉.批评历程与文化立场:走向一种“电影工业美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访谈[J].四川戏剧.2018

[6].张慎.理论方法的拓展与史学意识的强化——“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研究历程与新空间[J].学术探索.2018

[7].吕飞云.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程及经验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

[8].刘亚波.女权主义批评对身体理论的阐释历程[J].知音励志.2016

[9].王文华.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儒学发展历程及出路[J].大连干部学刊.2016

[10].王翠.戴维·洛奇小说批评观走向成熟的历程与启示——从《小说的语言》到《小说的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2016

标签:;  ;  ;  ;  

批评历程论文-刘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