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子田径3000米障碍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拔

论女子田径3000米障碍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拔

一、试论田径女子3000m障碍跑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微[1](2021)在《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奥运会日趋激烈地竞争导致各国军团为了备战愈演愈烈,其中项目发展趋势及预测值是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而“田径”又是奥运会的重头项目同时也是奖牌数量最多项目,对其研究不仅可以找出本国田径项目不足,而且还可为本国田径项目备战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了第1-31届奥运会田径各单项的前三名运动成绩及我国进入前八的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田径各项成绩发展的态势做横向对比分析,采用环比动态图、定基比动态图对各个项目的运动成绩的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其次将奥运会田径各个项目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与中国运动员进入奥运会前八名的成绩作对比,进而分析中国运动员的优势项目存在不足;最后运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第32届奥运会田径各个项目成绩进行预测。研究指出:1、短跑类运动项目:男子、女子短跑类项目成绩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其中男子100M、女子4*400M接力项目的发展状态最佳;男子4*100M接力、4*400M接力及女子400M项目的稳定性最好;男子100M、200M、400M项目成绩波动较大,女子100M、200M、400M项目在第19届奥运会前上下波动较大,随后逐渐平稳,女子200M、400M及4*100M项目整体发展不佳。2、跨栏类运动项目:男子跨栏类项目的成绩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女子跨栏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及男子,女子100M栏项目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男子400M栏、女子100M栏项目整体发展状态优于110M栏、400M栏,稳定性则反之。3、中长距离运动项目:男子中长距离运动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但优于女子。男子1500M、3000M障碍跑的运动成绩发展状态最佳,3000M障碍跑项目的稳定性最好,女子1500M项目整体发展状态最佳且优于其他同类项目,女子5000M项目的稳定性最好,女子10000M项目的整体发展呈下降趋势。4、超长距离运动项目:男子超长距离运动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优于女子。男子20公里竞走、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及稳定性均优于50公里竞走。男子20公里竞走项目整体发展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50公里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的发展呈大幅度平行下降趋势,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上升趋势非常显着,马拉松项目则呈现下降趋势。5、跳跃类运动项目:男子跳跃类项目整体发展都呈现下降趋势,撑杆跳高表现最为显着;跳远项目发展的稳定性均优于跳高、撑杆跳高及三级跳远,女子三级跳远的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其他项目均反之。女子撑杆跳项目稳定性最好,三级跳远项目整体发展状态最差。从成绩动态走势图看,男子跳跃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显着上升态势;女子跳高、撑杆跳高项目整体发展趋势最好,而跳远项目,三级跳远项目最差。6、投掷类运动项目:男、女子投掷类项目整体成绩发展呈下降趋势。男子铁饼项目发展状况最佳,标枪项目稳定性最好,链球项目成绩发展总体态势最差;女子铁饼的成绩发展状态最佳,链球发展状况最差。从成绩动态走势图看,男子、女子投掷类项目发展状态均上升,男女子铁饼项目发展趋势均最佳。7、综合类运动项目:综合类项目发展趋势呈下降状态,男子十项全能整体发展的趋势、发展状态及稳定性均优于女子七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的发展较稳定,但是并没有上升的趋势。8、中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女子马拉松项目、女子铁饼项目与奥运会前三名的运动成绩存在较大的差距;历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项目、女子20公里项目、女子10000M项目、女子铅球项目、女子链球项目的平均成绩及中国的最好成绩均呈上升趋势,中国此项目均有望超过奥运会平均成绩并成为世界强项,其中男子20公里、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发展趋势最好。9、“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比“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精准度更精确且更有利于现实实践意义及科学理论指导。

陈豪[2](2021)在《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建国70多年来,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在国际赛场上的竞技水平较低,在研究中属于非热点、非重点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丰富中长跑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发挥体育强国建设的田径使命,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竞技水平、人才储备、运动员输送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中长跑项目的发展提供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13届全运会周期中,中国男子中长跑呈现不稳定的动态发展,整体水平略有提高,各项成绩均有较明显提升。但与世界水平对比,男子800 m、10000m、马拉松的差距越来越大,1500 m、5000 m、3000 m障碍的差距有极其细微的缩小,中长跑的整体竞技水平呈现动态波动并有下滑趋势,暴露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注册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各单位运动员分布不均衡,各省市相差甚大;教练员的来源和运动员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在社会转型阶段,现有的人才输送体系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代价、低产出的特点,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各中长跑强省与经济强省(市)在中长跑项目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没有有效的促进我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导致男子中长跑项目获得的资源较少,从竞技体育思维上弱化了男子中长跑项目;竞技体育“工具化”现象普遍,在歧视性“人种论”的思想桎梏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的意识转移下,社会大众“体育思维”缺失,加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之间的错误关系,使得社会大众从思想层面降低了对我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关注,加之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下,家长让孩子练习中长跑的意识更加淡薄,致使男子中长跑的后备人才愈加匮乏,人才输送体系金字塔塔基受到影响,导致发展动力愈加不足,竞技水平难以提升。(4)我国对男子中长跑的项目规律认识与实践存在偏差,在近两届全运会比赛中,男子800 m、5000 m、3000 m障碍跑先后被取消,砍项的措施使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小、降低市场经济对项目的投入,制约项目市场化的发展,并极大的打击了参与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毁坏本不富余的后备人才保障,阻碍了项目的发展,制约了水平的提高。

张元梁[3](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杨志亭[4](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韩慧,冯思海[5](2019)在《雅加达亚运会亚洲及中国田径竞技格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田径比赛的奖牌榜的变动以及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多元化分析,研究结果为:我国依然霸占金牌榜榜首,各国之间差距越来越小;东亚田径竞技水平依旧强劲,西亚冲击力较强,中亚,南亚竞技水平仍较为落后;我国的优势项目为男子竞走、男子马拉松、跳跃类。女子20km竞走、投掷类、全能类;我国潜优势项目为男子10000m、110m栏、标枪。女子100m、400m、400m栏、三级跳远;建议:应当保持优势项目的竞争力,合理布局发展潜优势项目,我国田径水平才能均衡提升;应当完善、落实田径各项目的选材工作,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马虎[6](2019)在《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文中指出3000m障碍跑是以跑跨结合、带障碍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需要在高速跑动中跨越障碍和水池,不同于一般的速度耐力性项目。目前,我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着名运动员刘翔在直道跨栏跑项目上的突破,启示我国运动员在跑跨结合项目上可以取得优异成绩,这也说明3000m障碍可以成为我国奥运夺金的潜优势项目。3000m障碍跑项目上,我国运动员马虎曾获得2015年全国青年锦标赛3000m障碍冠军,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的训练展开研究,旨在探寻普遍适用于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的训练规律,总结出具有实际性指导意义的训练方法,促进我国3000m障碍的训练理论发展,进而为我国的3000m障碍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3000m障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重点研究训练分期、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与手段,得出以下结论:1.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采用传统大周期安排模式,历时29.5周。其中准备期分为冬训和春训2个阶段,分别为15周和8周;比赛期分为赛前冲刺和比赛2个阶段,分别为3周和1.5周;恢复期2周。2.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的不同时期,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交替安排,衔接恰当。在准备期阶段,体能训练所占比例高于技能训练,约占整个训练内容的65%,主要涉及场地慢跑和公路慢跑两类;在比赛期阶段,技能训练所占比例高于体能训练,约占整个训练内容的55%,涉及跳绳+跳台阶、障碍技术练习、弓箭步跳、专门性练习+摆腿等训练内容为主,在恢复期阶段主要涉及场地慢跑、身体柔韧性练习等内容,重点在于赛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调整。3.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中训练负荷变化呈现波浪式发展趋势。整个训练计划中训练量从小到大、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在赛前训练的三周中出现赛前减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构成反比关系,训练强度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而减小,反则增大;训练密度与训练量成正比关系,训练密度会随训练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训练量的减少而降低。4.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注重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在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游戏法及重复训练法为主;在训练手段方面主要涉及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专项耐力和速度耐力、力量及柔韧训练等。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基层教练员借鉴马虎的成功经验,在3000m障碍训练中取长补短,提高运动员自身能力水平,取得优异成绩。2.建议相关研究人员专门针对3000m障碍进行科研立项,型构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为后期的训练提供指导。

司雪成[7](2019)在《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奥委会为了现代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奥运会,需吸纳新兴运动项目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现代奥运会规模在可控之内,为保证奥运会规模不过于庞大,奥运会比赛项目加入了新兴项目,需删减掉社会大众参与度不高、观赏性较低的陈旧项目,田径运动渐渐脱离了在奥运会中的主体地位。为了田径运动在以后奥运会发展中不会被其他新兴的项目所代替,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田径运动,让田径运动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奥运会田径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划分,把其过程分为发展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项目设置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探究,得出:(1)1896年1920年探索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不规则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此阶段只有男子田径项目的发展,且大多数是无规则项目,项目的删减随意性比较大,项目比赛也无特定的比赛规则,所以此阶段多为探索性发展;此阶段奥运会田径项目尚未对女子开放。(2)1924年1956年缓慢发展阶段,项目演变呈现规则化发展特征,在此阶段男子田径项目增减性较小,逐步趋于规则化,在此阶段前期男子跳跃、投掷、短跨类项目都已发展成为现在的规则化项目,中后期全部项目演变为规则化项目;女子田径项目也逐渐加入现代奥运会项目中,只是此阶段女子田径项目列入奥运会数量较少,仅有短距离和技术简单的跳跃、投掷类项目,因参考男子项目发展,仅有一项不规则项目。(3)1960年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出项目数量处于一直增加特征,表现为主要是女子田径项目的增加,以男子项目类型和数量为标准,逐渐向男子田径项目的数量和模式靠拢,女子项目的增加主要是中长距离项目,男子在竞走类项目逐渐发展完善。(4)2000年至今完善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男女项目数量达到几乎平衡,项目类型一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男女项目六大类项目全都涉及,男女项目数量仅差一项,50km竞走仍未对女子开放。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梳理分析发现,影响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有:国际奥委会项目遴选要求的改变,普及与推广度要求的提高;国际田联拥有众多的会员,国际田联对项目发展的能力与决心;社会大众对田径健身性、观赏性等多元需求。未来田径项目设置更加符合国际奥委对项目治理的要求;更利于田径商业化发展,促进各种赛事的举办,吸引各国田径精英积极参与田径赛事,加快商业化发展;利于田径项目的普及与推广,社会大众广泛的参与。田径项目未来设置对中国的影响:调动青少年积极参与田径课程中,改变田径课程越来越少人参与的现状;通过扩大田径的参与度,增加我国竞技田径后备力量,丰富我国后备人才的储备量;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

张健,李悦[8](2019)在《3000m障碍赛技术对提高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3000m障碍跑的起源障碍跑这个项目在十九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出现,障碍跑的前身是越野跑。运动员在越野途中,要越过天然和人工设置的障碍(壕沟和栅栏)。1837年在英国列格比城的学校运动会上,首次举行了障碍跑比赛。随后这个项目逐渐在其他国家开展起来。第一次比赛是1864

陆国田[9](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认为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尹安娜[10](2018)在《女子3000米障碍跑不同年龄阶段训练特征研究 ——以尹安娜训练为例》文中指出女子3000米障碍项目,是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列入比赛项目中。由此促进了该运动在世界的不断发展。由于我国该项目发展历史较短,我国女子3000米障碍跑运动员的技术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纵观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女子3000米障碍跑的研究还较少。笔者作为一个3000米障碍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拥有较深的运动体验,并在国内的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运动成绩,以9分41秒44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因此针对自身运动训练计划探求3000米障碍跑的整体训练特征对于丰富我国3000米障碍跑训练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尹安娜在3000米障碍跑多年训练计划从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竞赛成绩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尹安娜的年龄以及训练特点,将其多年的训练按照年龄特点划分为了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其中青少年期(14周岁-16周岁)为基础训练阶段,成年期按照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划分为专项提高阶段(17周岁-20周岁)、竞技成绩保持阶段(22周岁-至今)。2.从尹安娜技术训练的形成特点来看,青少年期(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术训练主要以起跑技术、摆臂技术、途中跑技、和冲刺技术为主;成年期专项提高阶段的技术训练重点为巩固跨越障碍技术,根据自身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差的特点,加入了核心力量训练和跨栏速度提升的训练,改进跨越障碍的技术。竞技成绩保持阶段的训练重点为:提升技术,并进行康复训练。3.从尹安娜体能训练的重点来看:青少年期尹安娜身体素质的发育处于敏感期,以基础素质训练为主成年期,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重点,前期集中于对核心力量的提升,后期训练重点为腿部力量和专项跑动速度提升,耐力训练贯穿整个专项提升阶段;竞技成绩保持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进行腰部运动损伤的恢复。4.尹安娜成绩变化特点为,基础训练接段,成绩要求不高,通过耐力训练结合素质训练的扎实基础使得运动成绩稳步提升;专项训练阶段成绩不断提升,但是由于专项技术和专项强度的过量练习导致腰部开始出现运动损伤,但是成绩提升较明显;竞技成绩保持阶段成绩受体能和伤病影响,不稳定的因素较多,波动较大。从成绩与训练的关系来看,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对于提升竞技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坚持系统的训练是保持竞技成绩的关键。女子3000米障碍跑的训练计划的制定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合理调整。本研究结合实践总结出的针对女子3000米障碍跑的训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填补关于女子3000米障碍的理论空缺,从而为丰富理论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试论田径女子3000m障碍跑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田径女子3000m障碍跑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提纲范文)

(1)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文献综述
    2.1 以平均成绩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2.2 以灰色发展系数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以动态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奥运会
        2.4.2 灰色预测模型
        2.4.3 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4.1 历届奥运会速度类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4.1.1 短跑类项目成绩发展趋势
        4.1.2 跨栏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2 历届奥运会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4.2.1 中长距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2.2 超长距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3 历届奥运会力量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4.3.1 跳跃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3.2 投掷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4 历届奥运会综合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4.5 中国传统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1 中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2 中国男子2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3 中国女子2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4 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5 中国女子10000M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6 中国女子铅球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7 中国女子铁饼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5.8 中国女子链球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4.6 灰色马尔可夫综合预测
        4.6.1 灰色预测模型GM(1.1)建立
        4.6.2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建立
    4.7 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男子百米运动项目成绩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
        4.7.1 历届奥运会百米运动项目前三名平均值GM(1,1)预测
        4.7.2 状态划分与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4.7.3 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的定量检验
        4.7.4 第三十二奥运会其他运动项目成绩预测值
5 结论与建议
    5.1 历届奥运会田径各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1 短跑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2 跨栏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3 中长距离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4 超长距离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5 跳跃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6 投掷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7 综合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5.1.8 中国队与世界队差距走势
    5.2 灰色GM(1,1)模型与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5.3 中国备战2021 年东京奥运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1.1.2 中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
        1.1.3 中国田径竞技能力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1.1.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身陷困境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的概念界定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中长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2.2.2 生理生化及负荷强度的相关研究
        2.2.3 人种差异性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现状研究
        2.3.2 中长跑项目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2.3.3 中长跑项目的运动损伤与疲劳恢复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定量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现状
        4.1.1 竞技水平现状
        4.1.2 人才储备现状
        4.1.3 人才培养及输送途径现状
    4.2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2.1 竞技水平较低、发展动力不足
        4.2.2 人才储备不足、各省市分布不均衡
        4.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输送体系形势严峻
    4.3 中国男子中长跑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4.3.2 男子中长跑发展的思想制约与意识转移
        4.3.3 男子中长跑的规律认识与实践偏差
        4.3.4 全运会砍项的影响
        4.3.5 社会发展、过度转型需求的影响
    4.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的优化路径
        4.4.1 培育体育思维打破思想桎梏
        4.4.2 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新时期男子中长跑发展体系
        4.4.3 探寻项目规律加强人才培养
        4.4.4 平衡各单位人才队伍寻求全运会出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3)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2.1.2 竞技体育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2.4 小结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4.2.2 指标选取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4.4 小结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5.3 小结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雅加达亚运会亚洲及中国田径竞技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观摩法
        1.2.3 数理统计法
        1.2.4 比较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8年亚运会亚洲整体田径实力格局分析
        2.1.1 第18届亚运会田径赛事获奖国地域分布情况
    2.2 2018年亚运会我国田坛主要竞争对手等级的界定
        2.2.1 2018年亚运会我国与亚洲区主要竞争对手优势项目的界定
    2.3 2018年亚运会我国田径潜优势项目实力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6)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3000米障碍跑起源与发展
        1.3.2 不同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
        1.3.3 赛前训练负荷的研究
        1.3.4 赛前训练内容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个案研究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目标与周期安排
        3.1.1 训练目标
        3.1.2 训练的周期安排
    3.2 训练内容安排
        3.2.1 准备期
        3.2.2 比赛期
        3.2.3 恢复期
    3.3 训练负荷
        3.3.1 不同时期训练量与强度
        3.3.2 不同时期训练密度
        3.3.3 不同时期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3.4 训练方法与手段
        3.4.1 不同时期训练方法
        3.4.2 不同时期训练手段
4 训练效果评价及经验总结
    4.1 训练效果评价
    4.2 经验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1.3.3 国内关于中国田径发展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思路
2.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概况
    2.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构成及价值意义
    2.2 现代奥运会项目布局与田径项目的地位
    2.3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状况(以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为标准)
3.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发展历程
    3.1 发展探索阶段(1896~1920 年)
    3.2 缓慢发展阶段(1920~1956 年)
    3.3 快速发展阶段(1956~2000)
    3.4 完善阶段(2000 至今)
4.影响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分析
    4.1 现代奥运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4.2 国际奥委会遴选项目标准的变化
    4.3 国际田联发展田径项目的能力与决心
    4.4 社会大众对田径项目的多元需求
5.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趋势前瞻
    5.1 国际奥委会项目的遴选评估标准
    5.2 项目设置符合国际奥委会的项目治理要求
    5.3 田径项目设置更适于大型赛事举办
    5.4 项目设置适合社会大众与青少年参与
    5.5 项目设置适合赛事商业化发展
    5.6 项目设置适合田径的传播
6.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趋势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影响
    6.1 对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的影响
    6.2 对中国田径普及推广的影响
    6.3 对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历史发展规律
        7.1.2 田径项目发展影响因素
        7.1.3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
        7.1.4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对中国影响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3000m障碍赛技术对提高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3000m障碍跑的起源
二、3000m障碍跑的技术分析
    (一) 3000m障碍的项目特点
    (二) 栏间节奏
    (三) 跨越28次障碍栏架技术及过栏落地后与跑步街接技术
    (四) 跨越水池技术
三、3000m障碍跑对提高身体素质的意义

(9)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长跑
        1.3.2 运动员选材
        1.3.3 选材标准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2.2.7 “基因”选材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2.3.1 德国
        2.3.2 俄罗斯
        2.3.3 美国
        2.3.4 澳大利亚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4.1.3 小结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4.2.8 小结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4.3.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与建议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女子3000米障碍跑不同年龄阶段训练特征研究 ——以尹安娜训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女子3000米障碍跑发展的研究
    2.2 关于3000米障碍跑训练的研究
        2.2.1 有关3000米障碍跑对体能需求的研究
        2.2.2 有关女子3000米障碍跑的技术应用研究
        2.2.3 有关3000米障碍跑训练的研究
    2.3 已有研究的综合评述及不足分析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专家访谈法
        3.1.3 经验总结法
        3.1.4 对比分析法
        3.1.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多年训练周期的划分
        4.1.1 尹安娜多年障碍跑训练周期划分的理论依据
        4.1.2 尹安娜多年障碍跑训练周期划分
    4.2 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技术形成特点
        4.2.1 尹安娜青少年期(基础)技术训练特征
        4.2.2 尹安娜成年期(专项提高和竞技成绩保持)技术训练特征
    4.3 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体能训练特点
        4.3.1 尹安娜青少年期(基础)体能训练特点
        4.3.2 尹安娜成年期体能训练特点
    4.4 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的成绩变化特点
        4.4.1 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成绩变化
        4.4.2 训练对尹安娜3000米障碍跑成绩变化影响的探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四、试论田径女子3000m障碍跑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D]. 李海微.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D]. 陈豪.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雅加达亚运会亚洲及中国田径竞技格局分析[J]. 韩慧,冯思海. 四川体育科学, 2019(03)
  • [6]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D]. 马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D]. 司雪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3000m障碍赛技术对提高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 张健,李悦. 体育风尚, 2019(03)
  • [9]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女子3000米障碍跑不同年龄阶段训练特征研究 ——以尹安娜训练为例[D]. 尹安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论女子田径3000米障碍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