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试验论文_陈子豪,张哲豪,邓俊,李相超,张弘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道,声速,风洞,侧壁,特性,支气管哮喘,汽油机。

气道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豪,张哲豪,邓俊,李相超,张弘[1](2019)在《进气道喷水对增压汽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一台改造的小型增压直喷汽油机,结合自行开发的进气道水喷射系统,针对不同喷水参数对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r/min,平均有效压力20bar~(一)工况下,采用油耗最优水油比进行进气道喷水时,可以使得NO_x、CO的排放分别降低24.9%、36.2%,但HC的排放会增加75.8%。随着喷水量和喷射压力的增加,NO_x、CO的排放浓度降低,HC排放浓度升高。开阀喷射的排放优化效果好于闭阀喷射,在试验条件下最优喷射时刻为334℃A BTDC (1/2进气门最大升程对应曲轴转角),并且随着负荷的增加、转速的降低,喷水优化排放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刘愿,钱战森,向先宏[2](2019)在《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晓刚,李中龙,李怡庆,张旭,朱呈祥[3](2019)在《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的设计方法,针对进气道侧壁外扩角这一设计因素,设计了具有不同捕获形状的两套一体化构型,并完成了两套模型在马赫数Ma=6.0、0°迎角状态下的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该一体化设计方法,曲锥前缘产生的初始入射激波在设计状态下能够完全封闭进气道唇罩,进而起到抑制唇罩溢流和提高一体化构型流量捕获能力的效果。在设计条件下,进气道侧壁外扩角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侧壁产生的溢流,从而提高一体化构型的流量捕获能力。同时,外扩角的增大将导致下游反压前传速度加快,从而恶化进气道的内部流场并降低一体化构型的反压特性。因此,设计此类一体化构型时,需要考虑外扩角对捕获流量和进气道出口性能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进气道侧壁外扩角度以达到设计需求。(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陆林,弓云昭[4](2019)在《一种飞行器进气道内压试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飞行器进气道内压试验为基础,针对该进气道内部狭长、凹凸不平的特点,采用薄壁水囊进气道内部进行加压,并采用在进气道口采用橡胶垫+端板顶推密封的方式,使得试验压力达到试验要求,试验结果证明了该试验方法有效可行,并且安全可靠,为后续该类飞行器进气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8期)

杨能学[5](2019)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于鉴别外周气管痉挛变窄及小气道管壁塌陷重迭综合征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于鉴别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迭综合征(ACOS)、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本组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12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叁组,即ACOS组(n=40)、哮喘组(n=40)和COPD组(n=40)。分析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的肺功能参数,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后的FEV_1、FEV_1改善值、FEV_1改善率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FEV_1/FVC,对比叁组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与阴性结果,分析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于鉴别ACOS、支气管哮喘及COPD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比较叁组的FEV_1改善率,其中ACOS组的FEV_1改善率稍高于哮喘组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叁组的FEV_1改善值,其中ACOS组的FEV_1改善值明显高于COPD组,COPD组的FEV_1改善值明显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接受支气管舒张试验后,哮喘组的FEV_1/FVC均高于ACOS组和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支气管试验后,ACOS组、COPD组及哮喘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0.00%(24/40)、0(0/40)及77.50%(31/40),ACOS组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比哮喘组的阳性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临床鉴别ACOS、支气管哮喘及COPD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王晓宁[6](2019)在《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对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对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39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集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检测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本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96例,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166例呈阳性,占比41.92%;共培养出病原菌19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1株,占比66.84%;革兰阳性球菌46株,占比23.47%;真菌19株,占比9.69%;多数患者检出2种及以上致病菌感染;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性均较高;主要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均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发生率较高,对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吴江康,邓俊,吴志军[7](2019)在《面向进气道喷水技术的微观雾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气道水喷射的微观雾化特性研究对于汽油机进气道喷水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定容弹内模拟汽油机不同工况条件下进气道内温度压力环境,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进气道水喷射的雾化特性,且在相同工况下将水喷雾与汽油喷雾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喷雾的平均SMD比汽油大27.1%;随着背景温度与流体温度升高,水与汽油喷雾的SMD均减小;随着背景压力的升高,水与汽油喷雾的SMD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6期)

朱国祥,王磊,苑朝凯,王春[8](2019)在《进气道整流罩全尺度动态分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气道整流罩可以有效避免低马赫数飞行条件下进气道不起动的问题,在高速飞行器中得到广泛使用。整流罩分离过程直接关系到飞行器安全,在地面进行全尺度整流罩分离过程试验验证非常必要。利用JF-12激波风洞设备结构简单、尺度大和动压较高的优势,推导了适用于高速动态分离试验的相似准则,发展了高速分离轨迹观测技术、精确时序控制技术以及必要的风洞防护措施,建立了基于JF-12激波风洞的高速动态全尺度分离试验技术。利用该技术,针对配有进气道整流罩的飞行器前体,以50kPa动压试验条件实现了高动压(100kPa)条件下的动态分离轨迹模拟。(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徐尚成,王翼,苏丹,范晓樯,王振国[9](2019)在《迎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起动迟滞对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有重要影响。以一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迎角变化引起的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在国防科技大学LF-220自由射流风洞中进行,来流条件Ma=5.0,采用蓄热式加热器对上游气流进行加热,稳定段总压1.59MPa,试验段静温91.67K。试验模型由底座、进气道前体前锥、进气道前体后锥和唇罩4部分组成,模型总长度285mm。采用PSI压力传感器对模型壁面压力进行测量,采样频率为100Hz。试验成功捕捉到进气道随迎角变化由不起动转化为起动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高超声速进气道随迎角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现象。试验获得进气道自起动迎角为-1.3°,而进气道自不起动迎角大于10°。在进气道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进气道流动状态的不同,迎角和大尺度分离区交替主导流量变化。(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茜,桂丰[10](2019)在《国外TBCC发动机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跟踪研究了国外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气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列举了典型的进气道设计方案,总结了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关键技术,如模态转换技术、不同工作模式匹配技术、流场控制技术以及一体化技术。TBCC发动机进气道需开展大量试验研究以突破技术瓶颈,国外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果。二元可调进气道和叁维内转式进气道,是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气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道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子豪,张哲豪,邓俊,李相超,张弘.进气道喷水对增压汽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刘愿,钱战森,向先宏.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9

[3].郑晓刚,李中龙,李怡庆,张旭,朱呈祥.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4].陆林,弓云昭.一种飞行器进气道内压试验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5].杨能学.支气管舒张试验对于鉴别外周气管痉挛变窄及小气道管壁塌陷重迭综合征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9

[6].王晓宁.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对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吴江康,邓俊,吴志军.面向进气道喷水技术的微观雾化特性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

[8].朱国祥,王磊,苑朝凯,王春.进气道整流罩全尺度动态分离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9].徐尚成,王翼,苏丹,范晓樯,王振国.迎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10].李茜,桂丰.国外TBCC发动机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综述[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美国X-51A试飞器一种复杂进口内收缩进气道构型Trent...进气道试验模型6进气道试验模型Fig.6Exp...1 智能型气道试验台示意图气道试验结果

标签:;  ;  ;  ;  ;  ;  ;  

气道试验论文_陈子豪,张哲豪,邓俊,李相超,张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