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_许山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温度,微孔,亚稳态,梯度,液相,体系。

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许山山[1](2018)在《基于高临界共溶温度二元混合稀释剂体系的PVDF多孔膜的制备及结构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性分离技术,因具有高效无污染的优点广受人们的青睐,在膜分离技术中膜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聚偏氟乙烯(PVDF)因具有机械性能好、热稳定性高、室温下不受酸腐蚀而成为主要膜材料之一。制备PVDF微孔膜的工艺方法有多种,其中TIPS法制备微孔膜是最容易达到膜结构可控的目的。以往的研究中,微孔膜大多数在TIPS的液-液相分离下制备,但是制膜所需温度高,不易操作。固-液相分离制备的膜结构都是球晶状结构,且往往存在致密皮层和孔径分布宽等缺点。本文利用高临界共溶温度二元混合稀释剂通过TIPS法制备性能优异PVDF微孔膜,对相分离过程中的结晶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讨论,为膜结构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采用高临界共溶温度的二元稀释剂作TIPS法制备PVDF微孔膜的混合稀释剂时混合稀释剂的比例、空气间隙、凝固浴温度等因素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固-液相分离体系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稀释剂的分相作用的增强,微孔膜的支撑层球状粒子上出现了孔隙,使膜结构贯通性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混合稀释剂中的水溶性稀释剂PC与水的扩散减缓引起的延迟分相对相分离过程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微孔膜的皮层结构由致密皮层演变为贯通的网状孔或薄皮层结构。制膜工艺中的芯液对微孔膜的传质传热作用和膜内外皮层降温速率不同导致微孔膜的支撑层结构出现梯度孔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中空纤维膜的孔径小、膜结构贯通。微孔膜的碳黑墨水的截留率达99%,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为95%。最后本文通过测节萃取操作工艺,采用水萃取-酒精萃取-水萃取的交替萃取方法,减小了中空纤维膜干燥过程中的收缩率,并考察了稀释剂的萃取工艺、拉伸-热定型工艺对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0)

刘敏,许振良,魏永明,赵龙宝[2](2013)在《低临界共溶温度PES体系制备微孔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醚砜(PES)/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一缩二乙二醇(DEG)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体系为铸膜液,利用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的热致相分离(LCST-TIPS,简称RTIPS)法制备了PES微孔膜。通过透光实验测试RTIPS过程的LCST,以扫描电镜、渗透和力学实验表征膜的形态和性能。研究了非溶剂/溶剂(DEG:DMAc)质量比和成膜水浴温度对PES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DEG:DMAc质量比增加,相分离温度降低;利用RTIPS技术抑制了膜断面指状孔的出现,形成表面有明显微孔和断面对称的双连续膜结构;DEG:DMAc质量比0.8:1,成膜水浴温度60℃,膜纯水通量和平均孔径最大;通过RTIPS机理所成膜综合力学性能优于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所制备的膜。(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许振良,蒋福四,魏永明,刘敏[3](2013)在《低临界共溶温度PSf-DMAc-PEG体系微孔膜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聚砜(PS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聚乙二醇(PEG200、PEG400和PEG600)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体系;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了其LCST体系的存在,利用LCST的热致相分离(LCST-TIPS或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简称RTIPS)法制备了PSf微孔膜,讨论了凝胶浴温度、制膜方法、铸膜液组成对PSf微孔膜的结构及性能影响.通过RTIPS机理所成膜综合力学性能优于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所制备的膜,当PEG400:DMAc质量比为1.1:1,成膜水浴温度60℃时,膜渗透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好,其膜通量670 L/(m~2·h·bar)(1 bar=0.1 MPa),平均孔径0.060μm,断裂强度5.62MPa.(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秦建军,林一铮,江成璋[4](1993)在《下临界共溶温度体系制备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采用一种新颖的制膜体系和制膜方法制备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研究了聚砜/NMP/二甘醇构成的下临界共溶温度制膜体系的性质,考察了制膜液不同初始状态和与之匹配的凝胶温度以及聚砜的浓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1993年04期)

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聚醚砜(PES)/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一缩二乙二醇(DEG)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体系为铸膜液,利用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的热致相分离(LCST-TIPS,简称RTIPS)法制备了PES微孔膜。通过透光实验测试RTIPS过程的LCST,以扫描电镜、渗透和力学实验表征膜的形态和性能。研究了非溶剂/溶剂(DEG:DMAc)质量比和成膜水浴温度对PES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DEG:DMAc质量比增加,相分离温度降低;利用RTIPS技术抑制了膜断面指状孔的出现,形成表面有明显微孔和断面对称的双连续膜结构;DEG:DMAc质量比0.8:1,成膜水浴温度60℃,膜纯水通量和平均孔径最大;通过RTIPS机理所成膜综合力学性能优于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所制备的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许山山.基于高临界共溶温度二元混合稀释剂体系的PVDF多孔膜的制备及结构演变规律[D].天津工业大学.2018

[2].刘敏,许振良,魏永明,赵龙宝.低临界共溶温度PES体系制备微孔膜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

[3].许振良,蒋福四,魏永明,刘敏.低临界共溶温度PSf-DMAc-PEG体系微孔膜及其性能表征[J].膜科学与技术.2013

[4].秦建军,林一铮,江成璋.下临界共溶温度体系制备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3

论文知识图

不同PEG400/DMAc质量比情况下膜的SEM照...烘箱60℃和90℃所制得膜的SEM照片Poly(DMA100-b-NIPAM460)水溶液中聚...一5.a)不同含量pEG600o对sl0N10p6少凝胶...微孔膜MC12,MC30,MC40和MC50的SEM照...膜在不同凝胶浴温度的SEM照片(PEG4o...

标签:;  ;  ;  ;  ;  ;  ;  

低临界共溶温度论文_许山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